• 沒有找到結果。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如慧 博士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陳韻如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陳韻如 撰 指導教授: 張如慧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4)
(5)
(6)

誌謝辭

研究所兩年的時間終於在眾人的協助下完成了。能夠完成本研究 論文必須感謝許多人的協助。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張如慧老師所給予 的鼓勵、指導與協助,特別是在最後撰寫論文的這幾個月中,非常耐 心地修正文章,使我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此外,也要感謝溫宏悅主 任及湯維玲老師,在口試時所給予的建議及鼓勵,為我指點迷津,老 師們一針見血的精闢意見使我獲益匪淺,也使本論文能更為完備。

感謝所上每一位教授引導我們對課程與教學理論的探究,也為我 們寫作論文的功夫奠下基礎,使我對於教育這門深廣的學問有更進一 步的了解。此外,也感謝涓爾、怡楓兩位學習夥伴,以及所上同學在 課業上的彼此切磋學習,謝謝你們的加油、打氣。

感謝我可愛的20 位小朋友們,謝謝你們的配合,也謝謝你們願 意將感受及想法與我一起分享。也感謝本人學校教導主任家輝學弟的 大力協助,在我為論文忙得焦頭爛額時,在校務上給予支持及寬待,

謝謝您!

感謝遠在馬祖的老公,雖不常伴身邊,但只要回家便幫忙分擔許 多家事。更要感謝我的公公婆婆在這段時間幫我照顧兩個小孩,分擔 許多家務,給我精神上的鼓勵,抒解寫作論文的壓力。最後,我要感 謝我的父母一路對我的期許、鼓勵與金錢上的支援,使我有勇氣面對 一切的艱難,非常感謝你們。

~~ 謝 謝 每 一 位 協 助 過 我 的 人,謹 將 此 論 文 獻 給 你 們 ~~

(7)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作 者 : 陳 韻 如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教學規劃與實施。為 瞭解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的可行性,採用行動研究方式,以20名小 學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課室觀察、訪談、問卷調查和省思札 記等方法收集資料。而且透過和指導教授、批判性諍友之對談,針對 教學設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情形等三方面做深入反省檢討,不斷 修正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方式,最後歸納出研究結果,並對英語教師 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本研究所獲得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的規劃需符合學生需求,且教師示範 及鼓勵是活動進行順利的關鍵。

二、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有助於引起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及注 意力。

三、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有助於學生細心聆聽及勇敢說出英語 的能力。

四、透過行動研究的過程研究者獲得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專 業成長。

關鍵詞:戲劇活動,英語教學,創造性戲劇,教育戲劇

(8)

Dramatic Activities in English Teaching

Yun-Ju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drama activities in English teaching was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elementary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with participation of 20 sixth graders, it wa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the feasibility of drama activities, teaching plans and students’ learning. This study used techniques includ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field notes to triangulate the data collected as to promote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he teaching plans and the practical instruction were modified after the discussion with the researcher’s advisor, and the critical friend. Conclusion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reover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 were provide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teaching plans of drama activities in English teaching mus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the key aspect of the successful activities was laid on teachers’ demonst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2. Using dramatic activities was useful in motivating students, holding their attention.

3. Using dramatic activities was useful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 confidence in English speaking.

4. The researcher gain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volvement in this study.

Keywords: Dramatic Activities, English teaching, Creative Drama,

Drama in Education

(9)

目次

誌 謝 辭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 次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名詞釋義………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5

第二節 戲劇活動……… 7

第三節 戲劇活動與英語教學法……… 15

第四節 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之相關研究………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3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6

第四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39

第五節 研究倫理………40

(10)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41

第七節 教學設計………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的設計與規劃………47

第二節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的實施………56

第三節 教學歷程之問題發現與修正………69

第四節 學生學習英語的成效………78

第五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90

參考文獻 ………94

中文部分 ………94

西文部分 ………97

附錄一 觀察記錄示例 ………99

附錄二 省思札記示例 ………102

附錄三 第二單元

Three Billy Goats Gruff

故事文本………104

附錄四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問卷調查表………107

附錄五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教案〈一〉………111

附錄六 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教案〈二〉………117

(11)

表 次

表 2-1 戲劇活動與六種英語教學法的關係總表………20

表 3-1 研究班級學生成績分佈表 ………34

表 3-2 原始資料編碼及其代表意義 ………40

表 4-1 第一單元「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教學規劃表………62

表 4-2 第二單元「Three Billy Goats Gruff」教學規劃表………68

表 4-3 「戲劇教學活動回饋問卷」上之百分比分析………80

(12)

圖 次

圖3-1 行動研究的實施程序………30

圖3-2 六年級教室平面圖………33

圖3-3 綜合教室平面圖………33

圖 3-4 研究流程圖………38

圖4-1 第一單元「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教學設計圖………58

圖4-2 第二單元「Three Billy Goats Gruff」教學設計圖…………64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做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 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將就各節的內容加以分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我國自 87 年 10 月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為了因應全球化的潮流,教育部宣布 從 90 學年度開始英語課正是在小學實施,接著於 94 學年度起小學英語教育向下延 伸至 3 年級。為了儲備 90 學年度小學英語課程所需的師資,教育部於 1999 年辦理

「國小英語教師英語能力檢核測驗」,通過者必須再修習英語專業課程培訓之外,加 上補修國小教育學分,最後進行 1 年的教育實習,方能取得合格小學英語教師之資 格。但在當年通過語言檢測的 3,536 人中,取得合格師資者僅有 1,922 人,意即 目前在國小任教英語者也僅一千多人,整體師資在 90 學年度開始實施英語教學的 時期就已明顯不足。此外,因受限於客觀條件之不利因素,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 學校,合格師資實在難求。94 學年度全國英語教育向下延伸至小學 3 年級後,當時 預估將有 4,000 多名的師資需求,但國小師資培育學校及相關學程的英語主修畢業 生,不僅員額有限緩不濟急,國內「少子化」的趨勢,也使得許多國小採取聘用代 課教師的措施,或要求現職教師中英語程度較佳者必需通過英語能力檢定,得以進 行英語教學。一些教師英語能力及教學專業不足,對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會造成負 面影響,如此權宜措施,並不能確保英語教學的品質(張武昌,2006)。

二、研究動機

台東縣是台灣地區較不被重視及落後的地方,尤其鄉下偏遠山區學校師資嚴重 不足,除了台東市區內少部分的學校以學校專任英語教師以外,大多數國小是以巡 迴教師制度實施英語教育,每個英語巡迴教師需負責三個學校之英語教學,在不同 的環境常換學生教學,再則一年一聘之方式,學生從3年級到6年級的英語課可能就 遇上了4個英語教師,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多少會造 成影響。研究者任教於台東縣ㄧ所偏遠小學,曾於95學年度以導師兼英語科任的身 分擔任學校英語教師,當時面對已升上5年級的學生卻連基本字母都不會的情況有些 錯愕,更發現上課用的教材居然遠超過他們的程度,但教材是由上學期的英語巡迴 教師所選定的,研究者只好以自己設計的教材為主,教科書為輔。此為研究者研究 動機之一。

(14)

再者,台東縣國小英語師資來源較為特殊,以台東縣教育處所招考的國小英語 巡迴代理教師佔多數,有些是學校內對英語教學有興趣的現職教師,少數則為通過 教育部師資檢定與訓練的國小英語教師。換句話說,台東縣來自不同背景的英語教 師其語言能力、英語教學能力與教育專業知能良莠不齊。由於本學年研究者不再兼 任英語科任教師,因此有機會觀察到英語巡迴教師的教學,記得有幾次發現單字解 釋錯誤及發音錯誤的情形,研究者立刻利用下課或彈性課時修正錯誤。台東縣英語 師資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研究者試圖以此研究除了可作為英語老師在教學設計 的參考,更希望能為班級導師找出協助英語教師在班級實施加強學生英語能力的教 學方法。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二。

由於研究者曾於大學時擔任系上的戲劇展負責人,對戲劇很有興趣,也曾在目 前任教的學校成立學生英語戲劇社,況且,本校每年的學期末都會舉辦藝文表演活 動,加上教育處舉辦的英語比賽常以戲劇表演為主,於是研究者決定以戲劇活動融 入英語的教學活動為設計方向,希望藉由「戲劇活動融入教學」來探討其對學生學 習英語之影響,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目的期望能夠由活潑多元的「戲劇活動」

中,選出適合本研究班級程度的「戲劇活動」,設計出以「童話故事」為教材的教學 活動。透過行動研究,在每次的教學中,運用上課觀察、學生訪談、省思札記及學 習狀況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教學省思、檢討修正再改進,並能從中瞭解戲劇活動 融入英語教學對於學生英語能力及學習興趣的影響,進而提供給班級導師協助英語 教師在班級實施加強學生英語能力的教學方法參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行動研究 來記錄研究者在教學專業領域的成長。

具體言之,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規劃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方式。

(二)探究戲劇融入英語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影響。

(三)探討戲劇融入英語教學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影響。

(四)記錄研究者在此行動研究中的成長與收穫。

第三節 名詞釋義

ㄧ、戲劇活動(Drama Activities)

本研究之戲劇活動以創造性戲劇與教育戲劇為主,活動內容有肢體動作、戲劇

(15)

遊戲、默劇、角色扮演、看圖說故事、即興表演、角色扮演。戲劇活動進行的方式 是以童話故事為主軸,配合英語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並於彈性課實施。

二、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

在專家或教師的指導下,兒童利用戲劇藝術型式來表達自己;其重點在創作過 程的啟發與分享,透過戲劇藝術的方法,將教材生動化、趣味化、激發兒童的想像 力與能力,建立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方式。是由美國戲劇教育學家 Winfred Ward 所創 始,其教學活動如下:(林玫君,1994;張曉華,2003)

(一) 戲劇性的扮演 (二) 故事戲劇化

(三) 以創作性之扮演推展到正式的戲劇 (四) 運用創作性教學成果於正式的演出

1.在劇本朗讀後,自己設計配樂與角色,再以自創性對話演一場短劇。

2.將正式的戲劇暫時改為即興表演,以避免背誦台詞的不自然表演。

3.以即興的對話發展出有群眾的戲劇場景。

三、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

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之技巧,從事於學校課堂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以 人性自然法則,自發性地與群體及外在接觸。在指導者有計劃與架構之引導下,以 創作性戲劇、即興演出、角色扮演、模仿、遊戲等方式進行。讓參與者在互動關係 中,能充份發揮想像,表達思想,由實作而學習。(張曉華,200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ㄧ、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於台東縣一所偏遠小學六年級 2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水水國小(化 名)是台東縣的偏遠小學,學生來自閩南、客家、阿美三大族群,由於位於平原地 形區,學區家長多數以農業為主。這一班六年級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已學 過英語 3 年以上,只有少數幾位家庭環境較好的學生在三、四年級時在校外參加補 習加強英語,大多數學生除了過去 3 年在校的英語課之外,未曾參加校外英語補習,

回家也無人指導功課。又因地處偏遠,文化刺激較少,是以當地的學生素質無法與 市區學校相比,在英語程度上有明顯大的落差。

(16)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乃一整學期的教學研究,每次 40 分鐘,但因不是專任的英語老師,只 能利用彈性課程實施,由於其他領域課程的教學壓力、與學校的活動(運動會、法 治教育、或其他宣導活動)等因素,因此在教學時間有所限制,並非每週都能如期 的配合研究,而且本研究僅觀察一個學期,時間較為短暫,因此在資料的蒐集上,

例如:觀察紀錄的次數、訪談的次數等方面資料的收集比較有限,對於研究成果的 呈現可能會有不足與疏漏之處,此為限制之一。

三、研究結果類推方面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因此研究範圍僅限於台東縣一所偏遠小學六年級 20 位學 生為研究對象,沒有進行抽樣的步驟,而且樣本數也有限。同時本研究結果也因研 究者為導師而非英語教師,研究目的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主,並未特意做英語能 力方面的評量,所以在英語能力方面的評量著重在課堂觀察學生的反應表現,因此 研究結果無法類推到不同情境的班級中,此為限制之二。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介紹與本研究有關之語言學習理論、戲劇活動內涵、戲劇活動和 英語教學相關之理論,以及國內學者曾做過有關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之研究。全章共 分為三節:第一節介紹語言學習理論,第二節介紹戲劇活動的意義和內涵,第三節 為戲劇融入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研究者分述於後。

第一節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

第二語言是除了母語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仍常會使用到的語言,而外語則是可 能在生活中聽過或見過的語言或文字,但若非與工作相關或必要時是不會使用它。

英語對台灣而言是屬於外國語言。而外語的習得理論大多是由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而 來的。以下就Krashen 所提出之第二語言學習理論來說明人類如何習得第二語言,

並進一步探究其理論對本研究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啟示。

一、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Krashen之語言習得理論架構主要由五個假設所構成 (張文軒譯,1999):

(一)習得及學習的假設(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1985)認為人類有兩種不同的方式發展第二語言的能力,而這 種能力是包括習得(acquisition)及學習(learning)。對大多數人來 說,很難區分習得和學習這兩個術語。習得(acquisition)是一個下意 識的學習語言的過程,即在溝通環境中使用一種語言而使運用該語言的能 力得到逐漸發展,這個與兒童學習第一語言的過程類似;而學習

(learning)則是一種有意識地累積某一語言字彙知識和語法知識的過 程。

(二)自然順序的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這個假設提及人類學習語言有一定順序,每個學生因個別差異,不會依照 相同的順序習得文法。有些法則(rule)比較快習得,而有些則比較慢。

Krashen 認為在很多有關兒童習得母語的研究中,皆證實了自然順序假 設,而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兒童也是如此。

(三)監視的假設(The Monitor Hypothesis)

此假設主張,人類在說或寫之前可用「學習」來修正錯誤,或是改變結果,

而在用到監視器(monitor)之前,必須有三個條件,說話者要有充分的

(18)

時間、隨時注意語詞的正確與否、徹底瞭解文法規則,不過,這些條件是 有限的。

(四)輸入的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

此假設認為「習得」語言,是因為我們能夠瞭解比自己實際語言程度再難 一些的資料,由心理語言歷程中,輸入的是學習的資料,學習者是否能夠 吸收這些資料,其理解狀態占很大因素,但可透過溝通來達成。此外,在 語言的聽、說、讀、寫方面,輸入資料說主張:語言習得的重點在聽、讀,

隨著聽、讀之後而來的是說與寫的能力。

(五)情感過濾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此假設主張學習態度不同也會直接影響語言的習得,學習動機良好的學 生,通常會有較好的語言表現。Dulay&Burt 認為學習態度較好的學習 者,其情意濾網較薄,阻力較少,因此對吸收輸入及習得更為有利。所以 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提供學生最佳的語言輸入,且要營造低情意阻力的 學習環境。

二、語言習得理論對本研究之啟示

從語言學的觀點,口語的表達是基礎,而書寫的文字則是「口語」之「視覺符 號」。單就「口語」的練習而言,戲劇除了能鼓勵學習者在假設的情境中運用口語 技巧溝通,更能刺激學習者去統合許多「非口語」的表達技巧,如臉部表情、肢體 動作、聲調特色等來傳達話中的涵意與感情(林玫君,1994)。

由Krashen 的第二語言學習理論中的五個假設,可看出其對戲劇活動融入英語 教學的啟示,研究者將此理論對本研究之啟示說明如下:

(一) 在語言學習初期,環境的佈置應著重於貼近學習者之生活情境,讓學生 能自然而然的習得語言。因此,在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之主題必須是學生的 生活環境所熟悉的事物,例如: 自我介紹、家庭、朋友、興趣、動物等。

而為了營造一個自然使用語言的情境,戲劇活動是最好的教學策略。

(二) Krashen 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並未完全排除文法的學習。透過互動溝通 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習者充分練習文法,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文法架構。因 此,本研究配合英語教材中各單元之文法句型選擇童話故事主題,並期望 以戲劇活動提供學生愉悅的學習氣氛及真實情境,且能在戲劇活動中習得 文法句型。

(三) 根據「自然順序說」的假設可得知第一或第二語言文法規則的習得均有

(19)

可預測且一定的順序。本研究所參考之英語教材為國小六年級康軒版NEW WOW 7英語教材,透過研究者對各單元內容之分析,發現教材的編序上確實 依照自然順序。而本研究之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設計也是以此教材的架 構為基礎,選擇合適且符合學生需求的童話故事,設計符合學習者文法程 度的戲劇活動。

(四)Krashen 認為理解先於創造,語言的習得首重理解,溝通能力需建立於 既有之知識上。因此,教師應盡量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習者理解 教學中所呈現的語料,提供「可理解的語料輸入」。而戲劇表演能提供學 習者如真實生活中的情境,如此可增進其對詞義或語句的瞭解,並幫助學 習者將字彙與圖像表演產生連結。

(五)在學習英語初期會有一段適應變化的「靜默期」存在,教師不應要求學 習者立即使用目標語開口說話,而是多提供其可理解的語料輸入。而在這 段期間,劇本中的對白即是一項可應用的教材,可不斷刺激學生「聽」方 面的技巧,逐漸使語言內化,且藉由戲劇表演的情境更能增進學習者對語 料的理解。

(六)理想的語言教學方式應該要降低Krashen 所謂的「情意濾網」,儘可能 提供學習者一個低風險的學習情境(Low Risk Environment)。而戲劇遊戲 及戲劇表演是大多數學生所喜愛,能讓學習者在無壓力、近似真實情境下 學習,也可增進學習者之注意力,並提昇其對語料的理解。

第二節 戲劇活動

戲劇活動究竟為何?戲劇活動包含哪些?如何在教室課堂上實施?本節將綜合 許多專家學者的看法,針對戲劇活動教學內容與戲劇活動的實施方式,作更進一步 的說明。

一、戲劇活動的意涵

(一)戲劇活動的定義

探討「戲劇活動」於教育上的影響作用之前,有必要了解戲劇的定義、戲 劇在教育上的意涵等概念。

「戲劇」運用在語言學習時,意指一種教學活動,使學習者扮演成某種情 境中的人物。換句話說,戲劇活動在教學中其實指的是學習者在課堂內模擬真

(20)

實情境的角色扮演或模仿活動(simulation)。模仿是人類的天性,而戲劇正是 源自模仿,藉由表演或遊戲,透過表情、動作與聲音,表達現實生活中的情境。

何三本(1989)對戲劇的定義:戲劇是為了達成一個特定的教育目的或功 能,而設計出的一種遊戲活動,而這個遊戲活動只不過是達成這個目的的一種 手段而已,孩子同樣以感到高興和滿足,因此,老師可以將它運用在教室裡,

以達成教育的目的。

本研究所指的「戲劇活動」是以「戲劇活動」為手段促使達到教學目標的 教學活動,並非以走上劇場或舞台演出為目標的戲劇教學,其中包含「創造性 戲劇」(Creative Drama)與「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中的策略或形式,

將其應用在教學活動中,以觀察學生對此教學方法的英語能力與學習態度之影 響。

(二)戲劇活動的緣起

戲劇活動被運用在兒童教育上,作為啟發兒童的學習方法的歷史,可溯自 二十世紀初的英國和美國, 並因受到進步主義( Progressive Education)美 國的杜威等學者的影響,更助長了這部分的成長。當時學者們提出教育應以啟 發「全兒童」(Whole Child)為目標,強調孩子的心靈與情感教育和智能教育 同等重要,而經驗是學習的關鍵,透過實際經驗學習對兒童是重要的,也就是 所謂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老師們開始 嘗試尋找適合教學的方法。其中,當時任教美國西北大學的溫妮佛吾爾德 (Winifred Ward),他結合自己在戲劇的專長,在小學開設戲劇教學並名之為 創造性戲劇活動(Creative Dramatics,後來簡稱為Creative Drama)(林玫君,

1994;區曼玲譯,1998;陳仁富譯,2001;張曉華,2003;舒志義、李慧心譯,

2005;鄭黛瓊譯,1999a),於是,戲劇在當時的美國即被發展做引導學生學習 的方法。

我國受到美國這一波兒童戲劇思潮的影響,曾於民國五十七年,由中國戲 劇藝術中心創辦人李曼瑰教授將觀念引進國內,並推動「創造性的戲劇活動」。

它是一種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個別的經驗,以團體即興創作的方式進 行,重視參與過程,目的不在演出(鄭黛瓊等,1999a)。可惜當時的教育當局 是以戲劇表演比賽的方式來推展戲劇活動,雖然創作了許多表演的劇本,但這 種推展方式只造就了少數會將劇本背熟而演出的學生,並未在當時將這引導式

(21)

的教學方法普及於各級學校教育當中。

從戲劇和教育演變的淵源,以及戲劇活動的定義,可以發現戲劇活動融入教學 呼應我們目前教育當局所推動教育改革的理念,即學習是自發的,學生學習的過程,

是透過將新的素材和舊有的經驗結合,然後產生一個新的學習內容。老師只是一個 引導者,引發學生學習的能力,提供學生學習過程,讓學生能夠探索他的舊經驗,

發展出新的東西(鄭黛瓊等,1999)。因此,若能將戲劇活動融入教學落實於學校 的各個領域的課堂中,正好呼應九年一貫課程中最重要的理念:「培養學生帶得走 的能力」。

二、戲劇活動的內容

戲劇活動在教學中不但能學習戲劇與其相關的藝術,更可用作為教學的媒介,

成為一種教學工具,藉以學習其它的領域學科。就主題式或概念性教學而言,更是 值得作為其它學習領域教學所能運用的「作中學」(learning by doing)活動教學模 式(張曉華,1994)。Barbara 表示在兒童的發展中,透過不斷的討論及分析自我與 他人的學習經驗中,戲劇活動能鼓勵孩子發揮其聆聽及細心觀察的能力(引自林玫 君,1994)。

研究者從國內外一些學者翻譯的書籍或研究中(林玫君,1994;區曼玲譯,1998;

陳仁富譯,2001;張曉華,2003;舒志義、李慧心譯,2005;鄭黛瓊譯,1999),將 戲劇活動整理成兩大類「創造性戲劇」與「教育戲劇」,以利教師們在進行教學前依 據自身的教學環境來加以選用及延伸變化。研究者分述如下:

(一)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

真正有「創造性戲劇」一詞出現,始自 1920 年代的溫妮佛‧瓦德(Winifred Ward),她強調以過程為主的戲劇教學,並發展出一系列的戲劇活動。

根據美國戲劇教育協會(AATE)的定義創作戲劇是一種「即興、非表演 性質、且以過程為主的戲劇活動。其中由一位領導者,帶領參與者運用「假 裝」的遊戲本能,去想像、反省、及體驗人類的生活經驗」。在自然開放的教 室氣氛下,透過肢體律動、五官認知、即席默劇、及對話等戲劇形式,讓參 與者運用自己的身體與聲音去傳達或解決故事人物或自己所面臨的問題與情

(22)

境,進而建立自信、發揮創意、綜合思考且融入團體,成為一個自由的創造 者、問題的解決者、經驗的統合者及社會參與者。(林玫君,2002)

對於創造性戲劇活動的內容,許多專家都各提出自己的意見,研究者大致 歸納出常見的內容且項目如下(林玫君,1994;陳仁富,2001;張曉華,1999;

鄭黛瓊等,1999;王涵儀,2002): 1.想像(Imagination)

以身體動作和頭腦思考結合活動,用以激發學習者的經驗與想像。

2.模仿(Imitate)

透過觀察後,以自己的肢體感官去展現一個目標物,以抓住模仿對象 的形態和特徵。

3.肢體動作(Movement)

在有結構、目標、計畫的指導下,配合音律、舞蹈等美感的肢體動作,

明確而有意義的表現出適宜的動作與舉止。

4.身心放鬆(Relaxation)

以調節性動作來暖身、消除緊張、穩定情緒,並加強知覺訓練。

5.戲劇化遊戲(Game)

由扮演的角色,在有計畫的引導下配合情景、目的,完成遊戲內容,

以建立互信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6.默劇(Mime)

是一種不用語言的戲劇表演,通常採用故事中的一段情節,讓學生以 肢體動作將它表演出來,以擴大觀察、理解與思維的空間。

7.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在一個主題之下,參與者擔任某一個角色或或人物,依自己的想像、

觀察或經驗來表達出該角色的人物的性格、思想與感覺等特質。

8.說故事(Storytelling)

以各種不同的引發點和建議,由教師引導,讓參與者運用想像、組織,

建構新的故事。

9.即興表演(Improvisation)

依簡單的現況、主旨、人物等線索,即興的進行故事或情節的一種演 出方式,以培養機智反應、組織、合作的能力。

10.偶戲與面具(Puppetry and Masks)

(23)

偶戲與面具是以製作、操弄和表演偶具或面具,擴大自信,釋放情感,

來經驗工藝的製作和表達的趣味性。

11.戲劇扮演(Playmaking)

以學生分組形式,依選用之故事、詩或其他素材,採即興創作的方式,

進行一齣完整的戲劇性扮演。

以上所述戲劇活動的內容中,本研究所參考的活動有模仿、肢體動作、

身心放鬆、戲劇化遊戲、默劇、角色扮演、說故事、即興表演以及戲劇扮演。

創造性戲劇除了能夠從個別表現,分組活動、集體創作來做活動與表演之外,

也可融入各個領域的課程教學之中,例如語文、社會、表演藝術等等課程的 教學。任教的老師,亦可依課程特性、老師本身個性的傾向、學習者的年齡 與發展階段、班級氣氛、學校資源以及學生需求,選擇適切可行的教學內容,

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習得到最大的效果。

(二)教育戲劇(Drama-in-Education,簡稱 DIE)

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之技巧,進行學校課程教學的一種方式。在教 師或領導者有計畫的引導下,以創造性戲劇即興表演、角色扮演、模仿、遊戲 等方式進行,讓參與者可由彼此互動的關係中發揮想像,表達意念,從實作中 學習,以期能使學習者除了獲得美感經驗,並能增進智能與生活方面的技能,

因此教育戲劇可作為學校許多學習領域課程內的教學活動(張曉華,1999)。

其主要不同點在於美國的創造性戲劇活動專注在行為目標上,而英國則著重於 經驗主義與邏輯上(鄭黛瓊,1999a)。

教育戲劇在形式與作法上,不拘泥於任何形式,也不限人數的多寡。鄭黛 瓊(2003)將之稱為「戲劇教學活動」,是一種運用戲劇的元素在教室中進行教 學的策略。教育戲劇是一種重過程且以即興創作為主的戲劇活動,其組成的人 員與場地時間的應用與創造性戲劇相似;但其教學的目標、戲劇發展的觀點、

主題的選擇及帶領的方式上卻不盡相同(張曉華,1999)。

研究者歸納學者(王涵儀,2002;張曉華,1999;鄭黛瓊,1999a、2003)

較常使用的教學技巧說明如下。

1.老師入戲(Teacher in Role)

教師扮演課文中或某情境中的一個角色,藉由製造問題情境,促進彼

(24)

此對話,並適時提出建議,同時掌控學生發展情節過程,讓戲劇扮演活動繼 續發展。

2.坐針氈(Hot Seating)

在團體中找出一位扮演大家所要探索的角色,坐在其他同儕面前,只 有這位同學入戲,其餘同學針對這個角色提問,而扮演這個角色的同學則 入戲回答。在問答當中逐漸發現更多的資訊,提供未來戲劇探究的線索。

3.戲劇遊戲(Drama Games)

老師用來引導進入主要戲劇活動的遊戲, 它會依教學目的加入情節,

將複雜的經驗表現出來。

4.雕塑(Sculpting)

針對課文或特定情境,由個人或小組集體去塑造表演者的肢體,協調 姿勢和空間的關係,進入重要凝住的一刻,而呈現靜止的畫面。

5.集體畫(Collective Drawing)

小組成員用即興雕塑或事前討論的方式,用肢體逐步展現出一幅共同 模擬的景象。

6.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

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考的基礎技巧,教師臨時給予學生一個簡單的情 境,並設定一些與情境相關的規則,讓學生事先討論或隨指令自然產生劇 情,而作個人或小組的即興演出。

7.思想軌跡(Thought Tracking)

在靜止動作或雕塑等活動時,老師輕碰一位的肩膀,請他說出所揣摩 角色的內心想法或感覺。

8.專家的外衣(Mantle of Expert)

教師運用老師入戲的技巧,與學生發展一種需要專家協助的情境,老 師扮演著需要諮詢的人,學生扮演專家,老師不斷的提出問題,學生入戲 回答問題。

以上所述教育戲劇活動的內容中,本研究參考了包含坐針氈(如第一單元 中的「訪談」)、戲劇遊戲(如「握手」、「老師說」、「口耳相傳」等等)、即興創 作等。教育戲劇是一種讓參與者在彼此的互動中不斷的發揮想像、藉由討論自 由 的表達思想、進而從實作驗證中得到問題解決的教學形式。教師對於創造性 戲劇、教育戲劇教學技巧的運用,在戲劇活動中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功能。教師

(25)

或領導者不僅在指導學生,更要為她們營造良好的創作學習環境,輕鬆愉快的 學習。基於此,本研究參考國小英語教學的能力指標,企圖以創作性戲劇的內 涵,結合教育戲劇的技巧,融入英語教學中。

三、戲劇活動在教育上的價值

鄭黛瓊(1999b)曾提到為什麼要選擇戲劇教學呢?主要是因為表達可以培養兒 童自信,對於內向害羞的學生很有幫助,戲劇教學也是一種合作,而不是慘烈競爭 的教學,同時在戲劇教學中,充滿創造力的發揮。

David Cross(1995)提出藉由遊戲,學生不但可以練習,並可將單字、文法及句 型結構內化,同時也可以從遊戲及競賽中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戲劇遊戲融入於教 學中的另一個附加價值,則是讓學習者的注意力不再是"language" 而是集中 在"message" ,如同學習母語一樣,他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的學習語言。

總而言之,輕鬆愉快的學習語言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遊戲融入於教學中使 語言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胡寶林(1994)在「戲劇與行為表現力」一書中提出兒童戲劇在教育上有五種 功能:(一)自我的實現(二)內在意志與外在壓力的調節(三)適應未來的生活 環境與社會角色(四)團體行動的參與及合作(五)生活舉止的自我操縱及表現。

鄭黛瓊(1999b)認為戲劇教育的功能有下列數點:(一)表達聲音、語言、肢 體的能力;(二)開發並輔導兒童認知及行為發展的潛力;(三)訓練兒童觀察及 處理事件的能力;(四)增加學生對課業內容深究的興趣;(五)培養學生對藝術 鑑賞與判斷的能力;(六)培養兒童劇場禮儀;(七)培養兒童創作戲劇的能力;

(八)培養賞析文學作品的能力。

國外學者 Stern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指出戲劇活動融入外語教學上的一些 重要影響,列舉如下:

(一)強化學習動機:戲劇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語言學習認知。

(二)增進學生自尊:戲劇活動在課堂上可以成為一種培養學生口語能力表達 的工具及加強自信和自尊。

(三)降低遭受拒絕的敏感:戲劇活動減少學生的焦慮,學生可透過參與戲劇 遊戲,學會相互合作。

(四)增強同理心:戲劇活動可使學生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也可讓他們在團 體中學習與人相處。(張逸帆,2000)

(26)

綜合上述學者意見,研究者將戲劇教育的功能整理歸納如下。

(一)團體合作態度的培養

在戲劇教學中,學生透過戲劇團體活動的進行,可體驗合作的重要性,進 而發揮互助合作的精神(徐代勳,2007),在合作扮演的過程中,兒童必須經由 討論、互動、意見整合的歷程以尋求彼此共識,而這點正可讓兒童學習到團體 合作的方式。

(二)為人處事行為的導正

假扮遊戲時,學習者所用的是隱喻表現的方式,能夠讓本身和角色人物、

擬真的情節間保持最好的距離,使其表演更為自然。在此過程中,學習者也因 藉著揣摩角色的情感與行為,進一步幫助了個人成長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思考創造力的啟發

在戲劇活動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學習者會尋找替代品來表徵事物、動作或 情境,正是促進兒童思考創造的良好方式。許多學者認為兒童的戲劇活動乃在 反映兒童的性靈世界,而此種「創造性」的戲劇活動,是發掘兒童內在世界的 最好方式,而一切的創作過程也最能培養創造思考的能力,達到很好的教育效 果。

(四) 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戲劇活動因含有遊戲的意味,所以它的教學情境較生動活潑,學生自動自 發去學習的興趣濃厚。張瓊惠(2005)和蘇婷(2005)的研究證實戲劇教學對 學習動機的促進有顯著正向的影響。

(五) 語文訓練機會的提供

戲劇活動融入教學時,教師將學生帶到戲劇的世界裡,引導其主動探究、

建構問題,將學生內在的認知誘導出來;學生迫於解決現實的問題,必須主動 搜尋腦中的詞彙、整合現有材料,進而發展出自己的智慧,無論聽、說、讀或 寫四項基本能力在戲劇活動的引導下這樣的過程訓練會不斷發生。

在學校中,若真想要落實戲劇活動的教育意義,就必須放棄傳統背台詞、練習

(27)

走台步的教導方式,運用創作戲劇及教育戲劇的方法或策略,把戲劇的導演權還給 孩子,讓它真正成為屬於孩子自己的活動(林玫君,1994)。因此本研究的戲劇活 動融入英語教學實施重點在於如何引導兒童引起英語學習的動機,並讓他們在戲劇 活動的過程中檢視與學習更多有關的內容。因此,戲劇活動可說是一個學習英語很 好的學習媒介,因為它使英語學習變得有意義。

第三節 戲劇活動與英語教學

一、英語教學法與戲劇活動

成功的英語教學,英語教學法占很大的因素。而隨著時代及教學上的需求而相 繼發展出來,且每種教學法都是專為訓練英語的聽、說、讀、寫各種不同的能力而 設計,每種教學法都有其優點。以下為研究者綜合多位學者的觀點,就教師常用的 英語教學法中與戲劇活動較有相關的教學法之意義加以歸納說明,並進一步探討其 與戲劇活動間之關係。

(一) 情境教學法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此一教學法為英國語言學家所發展出的語言學習法,盛行於三○年代至六

○年代間。受結構理論學派的影響,認為口語能力(speaking ability)是語 言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其中語言的結構(句型)更是會話能力的基礎。學 者們明白指出 「語言結構」和使用語言的「情境」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字彙 和文法的學習必須在具有意義的情境下進行。以此教學法的觀點而言,教師的 任務在於依照字句出現的順序,營造一個真實的情境,利用輔助教具、情境解 釋語意,而非以母語翻譯或外語解釋。

情境教學法強調以相關之教具及媒體來提供學習者一個語言情境,讓學生 能身歷其境地感受如何應用語言。而戲劇可以包含許多各種與現實生活相關的 主題,且具故事性的題材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自然教學法 (The Natural Approach)

自然教學法為美國加州西班牙語教師 Tracy Terrell 所提倡之以理解為 主的教學法,後來受 Stephen Krashen 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影響而發揚光大。

Krashen 認為教室可以是習得第二語言的好場所,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教師 應提供學習者一個充滿英語學習氣氛的環境,在自然而輕鬆的情境下習得第二 語言。此外,Krashen 認為理解先於說話,溝通能力的培養乃建立在習得的知

(28)

識上。(陳淳麗,1998;陳須姬,2003a;張文軒譯,1999)。

自然教學法強調真實的語用情境,提供學習者可理解的語料輸入,並以多 元的教學策略營造輕鬆而愉悅的學習環境,以降低學習者之「情意濾網」。而 以戲劇作為英語教學題材正符合自然教學法的觀點。除了戲劇本身是符合學生 的生活經驗,更可進一步提供學習者真實的語用情境。再者,以戲劇呈現教學 內容可營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情境,這將有利於降低學習者之情意濾網,有助於 語言學習。

(三)溝通式教學觀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溝通式教學法源於 1970 年代,英國語言學家 D. A. Wilkins 所設計的「意 念式課程大綱」(Notional Syllabuses, 1976)。溝通式教學法是以達到「真 正溝通」為目標,為促使學生不但能說出及寫出合乎語法的句子,且在交談時,

視對象、場合及主題等能使用得體的文句,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意(朱惠美,

2003;陳淳麗,1998;陳須姬,2003a)。

除了溝通能力之培養外,溝通式教學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強調

「從做中學」的理念,從課程設計到教材內容選擇以及活動設計都是以學生的 特質、需求、和興趣為主要依據,上課活動進行亦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 活動的主角,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所扮演的是輔助、催化、協助學 習的角色。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舉凡對學生有用、有趣味性的活 動,如競賽、講故事、歌曲教唱、角色扮演、情境模擬、訊息交換、問題解決 等均應適時穿插,融入課堂活動中。另外,溝通式教學法注重營造豐富的英語 學習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以自然的方式學習英語,以達到「真正溝通」為 目的。

其次是為了增加語言溝通的練習機會,多利用小組(group working),

配對(pair working)進行語言遊戲活動,如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預測(prediction)、角色扮演(練習與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等。(朱惠美,

2003;陳淳麗,1998;陳須姬,2003a)戲劇融入教學最易將以上溝通式教學法 所強調之各種理念如: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合作式學習、互動式學習、以內 容為導向的學習和任務導向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做全面性的實踐。因戲劇 融入教學中的劇本能提供明確的主題,虛擬的角色,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老 師能將劇本中的對話融入溝通式教學法所強調的口頭練習和配對練習的教學活 動中,來增強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

(29)

(四) 聽說教學法 (Audio-Lingual Method,ALM)

聽說教學法起源於第二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協助軍事 業務而來,因此又稱「軍事教學法」。是結合了直接教學法、結構語言學及行 為學派的理論所發展出的外語教學法,在1950 至1960 年代頗受歡迎。其受到 上述三個理論的影響,聽說教學法強調聽說先於讀寫,重視語法及結構,將外 語學習視為一種習慣形成的過成,故認為模仿及記憶乃教學之重要步驟 (陳淳 麗,1998;陳須姬,2003a;廖曉青,2002)。

此教學法教導語文的結構和形式,而語文的結構是在句型練習(pattern drill)中呈現,包含各式各樣的句型練習,藉由反覆練習以達到學習語言的目 的。此外,此種教學法完全以教師為中心,控制進度及內容,提供語言(刺激) 而學生模仿(反應),教師藉由不斷地糾正學生以達到標準(曾月紅,2000)。

聽說教學法強調讓學習者反覆練習句型來習得語言,甚至養成反射性動 作,進而順利與人溝通。在進行教學時,老師多運用各種練習(drills)讓學 生達到學習效果,其常見的練習有:齊聲練習(choral drill)、個別練習

(individual drill)、連鎖練習(chain drill)、覆述練習(repetition drill)、逆向組句練習(backward build-up drill)、代換練習(substitution drill)、轉換練習(transformation drill)、重述練習(restatement drill)、

完句練習(completion drill)、合句練習(integration drill)、重建句子 練習(restoration drill)、擴展練習(expansion drill)、縮短練習

(contraction drill)、問答練習(question-and- answer drill)、以及角 色扮演(role play)等(陳淳麗,1998;陳須姬,2003a;曾月紅,2000)。

而這些練習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反覆地聆聽及練習,不僅可增進 學習者之學習意願,也可幫助學生對所學語言「意義」的理解,而戲劇正可作 為學習者反覆練習之教學活動。

(五)肢體動作反應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

肢體動作反應教學法為美國心理學家James Asher 所倡導,他認為兒童學 習第二語言應讓兒童先發展聽力,然後才開始說話,有相當基礎的英文聽力之 後, 口語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產生( Richards & Rodgers, 1986)。此教學 法特別強調「聽」的理解,不要求學生用口語說話,只要求學生能以肢體動作 來回應教師所表達的外語命令即可(陳淳麗,1998;陳須姬,2003a;廖曉青,

(30)

2002)。

「聽力」為肢體動作反應教學法之教學重點,學生在初期學習語言時,著 重在聆聽教師之指令,並以肢體動作回應教師所下達之指令。在這樣的學習過 程中,個體的聽力會逐漸強化,直到他們準備周全才會開口運用所習得之語言。

因此,在教學上應強調語言之「意義」,而非「結構」,並配合適當的教學活 動來降低學習壓力,使學習者有充分的時間來發展聽的能力,從而發展說的能 力。(陳淳麗,1998;陳須姬,2003a;曾月紅,2000)

戲劇活動中的旁述默劇,正是以肢體動作反應教學法來增進學習者對新語 言的理解。應用戲劇中的肢體動作反應於英語教學,一方面可藉由反覆聆聽口 語指令來加強聽力,一方面可透過肢體反應來將聽到的指令意義內化。

(六)全語言教學觀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此教學法的倡導者有 Kenneth Goodman、Yetta Goodman 與 Carol Edelsky 等人。他們認為語言的四項技能聽、說、讀、寫中,具有緊密不可分的關連。

全語言教學觀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注重語言之整體性,即語言整體練 習、整體應用之觀念,強調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均衡之發展,但須先 奠好聽與說的基礎。語言的學習不是由零碎的部分堆砌起來的;它和語言環境 中的其他因素如人際互動、生活經驗、文化背景等息息相關。因此教學時應注 意語言的完整性,不要把語言當作平面的資訊傳遞,而寫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默讀(silent reading)、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群體討論 (group discussion)、主題研究(thematic study)是全語言教室中經常使用的 學習活動。教師的角色是學習促進者,鼓勵學生發揮主動學習的精神與培養獨 立思考的態度,進而激發潛能。(陳淳麗,1998;陳須姬,2003a;曾月紅,2000)

全語文教學亦強調語言不能脫離其所使用的文化環境。在戲劇教學中,學 生可以透過老師對該劇的時代背景的介紹,以及由學生主導的服裝、音樂、道 具佈景之設計及製作,對於該語言所處之文化環境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對於如 何使用該語言也更加具有信心。

由上述可知,在許多的英語教學法裡都含有戲劇教學策略的元素,如情境教學 法、自然教學法、溝通式教學法及全語言教學觀皆強調以「真實的語用情境」讓學 生「假裝」置身其中,進而自然的使用英語,戲劇活動正是經歷「我是」和「假如 我是」的過程,利用戲劇活動融入教學,來學習處理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生能積

(31)

極參與以理解他人、並適當的表達情緒與回應感受。

那麼,在戲劇活動中關於戲劇表演方面的排練活動,正和聽說教學法的反覆練 習以達到對英語意義的了解有相同的效果,學生在角色扮演時,劇中對白的反覆練 習,可使學生因理解意義而活用英語。

而肢體動作反應教學法所運用的教學策略,與戲劇活動中的暖身活動、戲劇遊 戲以及旁述默劇極為相似,皆強調聽出說話者的內容而做出適當的肢體動作或表情 回應,主要藉由反覆聆聽以加強「聽力」。故研究者將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的教 學目標,與上述六種教學法的理念與主張是相符的。

總而言之,戲劇活動融入於英語教學活動中,與英語教學法的應用是相輔相成 的,對於學生多元智慧的觸發、引導與發展,也具有實質的幫助。透過戲劇建立了 一種近於真實生活的情境,可以更具體的方式呈現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感覺,並且 使學習者自然而然的運用語言。

二、對本研究之啟示

本節就英語教學法與戲劇之間的關係作分析,進一步瞭解了在英語教學上常用 之戲劇教學活動。以下就本節之文獻探討對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啟示歸納如下:

(一)由於本研究所施行之班級,於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在英語學習初期應 避免過分著重文法規則,因此應使學生在學習活動逐漸習慣文法,而非 直接的灌輸學生文法知識。

(二)戲劇活動的設計應符合學習者學習文法規則之自然順序,因此在戲劇活 動融入教學前,須對劇情內容進行分析,以確保其文法難易程度適合學 生語言之發展。

(三)在進行教學時應盡可能以簡單的英語教室用語對學習者傳達指令,必要 時以肢體動作輔助以增進學生之理解,如此不僅可協助學習者應用簡單 的英語和教師溝通,也可使學生逐漸習得語言。

(四)低焦慮的學習情境,情意慮網較薄,學習阻力較小。雖然戲劇本身即可 提供學生一個愉快輕鬆的學習情境,但教師也需留意自我之教學態度,

不宜太過強勢、權威,因為除了環境外,教師也可能是學生之壓力來源 之一。

(五)於戲劇活動融入教學中靈活運用各項英語教學法,可利用肢體動作反應 教學法、溝通式教學法及全語言教學觀來幫助學習者理解劇本對話之意 義,應用聽說教學法與自然教學法來熟練臺詞及情境教學法則可應用於

(32)

營造一語言使用之擬真情境,讓學生理解運用語言之時機。

研究者從這六種英語教學法裡找出與戲劇活動相關的教學活動,並製作成戲劇 活動與六種英語教學法的關係對應表(參見表2-1),以瞭解每一種教學方法可運用 的戲劇活動有哪些?如此有助於研究者在規劃教學活動時作為選用的參考。

表2-1 戲劇活動與六種英語教學法的關係總表

可參考運用 之戲劇活動 英語教學法 與戲劇活動相關之教學活動內容

y戲劇遊戲:握手 聽說教學法 強調讓學習者反覆練習句型來習得語言,以會話

和口語訓練為基礎,運用口語與句型訓練為其特 點,如常見練習當中的代換練習(substitution drill)、問答練習(question-and answer drill)、以及角色扮演(陳淳麗,1998;陳須 姬,2003a)。

y戲劇遊戲:口耳 相傳

y訪談 y即興表演 y角色扮演 y旁述默劇 肢體反應教學

著重在聆聽教師之指令,並以肢體動作回應教師 所下達之指令。以命令句、祈使句的練習為主,

其它的教學活動包括角色扮演與遊戲如: Simon Says(老師說)。

y戲劇遊戲:老師 說

y角色扮演 y戲劇遊戲 自然教學法 強調真實的語用情境,並以多元的教學策略營造

輕鬆而愉悅的學習環境。以對話、角色扮演及想 像力的活動增進學習的趣味性;其他如能介紹字 彙、具有明確動作、有競爭性、能提供討論及猜 測機會。

y即興表演 y角色扮演 y小組默劇 y團體默劇 y訪談 情境教學法 強調以相關之教具及媒體來提供學習者一個語

言情境,讓學生能身歷其境地感受如何應用語 言。利用實物或輔助教具來營造配合教學的內容 情境、角色扮演。

y即興表演 y角色扮演 y故事圖片排序 溝通式教學法 Littlewood(1981)將溝通式教學法的主要活動

分為「功用溝通活動」和「社交互動活動」兩類。

「功用溝通活動」包括讓學生比較成套之圖片,

辨別其中之異同;將一套圖片中的活動排出可能 的順序,找出地圖或圖片缺少的地方;讓一個學 生在螢幕後與另一學生對話,指導他畫一張圖或 地圖,依照老師的說明做事,按照線索解決問 題。而「社交互動活動」則包括討論、對話、演 戲、模仿表演、短劇、即席演講及辯論等。

y默劇:找同伴 y戲劇遊戲:握手 y即興表演 y角色扮演

y故事情節預測 全語言教學觀 注重語言之整體性,即語言整體練習、整體應用

之觀念,強調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均衡 之發展。寫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默讀

y故事圖片排序 y即興表演

(33)

y角色扮演 (silent reading)、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

群體討論(group discussion)、主題研究

(thematic study)是全語言教室中經常使用的學 習活動。

第四節 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之相關研究

一、國外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針對國外學者在教育現場所做過的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相關研究,來 探討戲劇融入教學活動的教育價值,以及戲劇融入教學活動的可行性與實施戲劇融 入教學活動時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法。參考幾位學者的研究與著作後略述如下。(林玫 君,2003;張曉華,2003;陳春利,2009)

Ritch 是美國最早從事教師戲劇教學現況研究的學者,他在伊利諾州利 用 55 位實習生觀察及晤談他們的實習國小的指導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戲劇教學情 形。發現只有 5% 的老師定期的使用戲劇教學。而有 42.5%從未使用過戲劇教學。使 用戲劇教學的教師相信運用此技巧能幫助學生口語表達技巧、理解與閱讀的提昇、

獨立思考等方面的成長。但 Ritch 發現教師抱怨有太多的課程要教,缺乏時間做戲 劇教學,並且對戲劇教學中的秩序控制感到頭痛。Stewig 的研究發現支持 Ritch 的 研究結果,在他的研究中 73%的老師覺得學校的課程並未訓練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引 導戲劇活動。而有超過半數的老師認為實施戲劇教學的最大障礙是時間不夠,並且 實施戲劇教學時教室秩序會變得過分吵鬧。Garcia 對一位國小二年級老師的個案研 究中也發現,老師進行戲劇教學的頻率受以下因素所影響:(一)學校環境所提供的 支援;(二)老師對戲劇教學的認同;及(三)教師本身引導戲劇的能力。

由上述研究看出實際將戲劇教學運用在教室內的情況並不多。在推行上面臨不 少問題,像時間不夠、師資不足、教學時秩序難控制、缺乏教學資源和行政支持等 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引以為鑑的。

Hyacinth, G 的研究是以馬來西亞的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他將戲劇活動中的即興 表演、默劇、角色扮演、及模仿等融入英語教學中,結果發現戲劇活動可以引起動 機、集中注意力,也能促進創造力。Stinson, M.& Freebody, K.兩人在新加坡以過程 戲劇〈process drama〉進行改善高中生在英語溝通方面的能力,研究發現學生在戲 劇活動中確實能理解語言與文本之間的關係,也能用學習的英語與自己生活周遭的

(34)

世界連結,還能思考真實生活情境中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使學 生由戲劇活動將學習延伸至真實生活中,並且提昇了學生對說英語的信心。

以上研究的對象都是以英語為第一或第二語言的例子,而Heldenbrand的研究來 自同樣將英語視為外語的韓國,他將默劇、角色扮演、戲劇扮演、演說及讀者劇場 等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結果發現透過戲劇活動的教學,讓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 態度變活潑了,也激發了學習者的創意與想像力,學生的發音和語調也隨著接近真 實且適當,更使學生學會以表情及肢體動作來回應或表達。

由以上的研究例子,可以看出研究的發現與結果多為正向的,也就是戲劇活動 融入英語教學對於學習者的學習具有正面意義,無論在情意方面或認知方面都具有 成效,可見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的活動是可行的。

二、國內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之相關研究

由於本研究以戲劇融入英語教學的成效為主,所以在蒐集相關研究上,也以教 師運用教學的成效為討論範圍。研究者找出以戲劇融入英語教學為主題之實徵性研 究,共計13篇(王瑋,2008;吳如茵,2006;林琇如,2004a,2004b;施佳君,2007;

徐代勳,2007;莊筱玟,2007;陳春利,2009;張逸帆、蘇碧瓊,2002;張瓊惠,

2005;張培瑩,2005;曾建肇、黃秀霜,2004;曾建肇,2004;蘇婷,2005),研究 者將這些相關研究分別敘述如下。

王瑋(2008)透過行動研究探索英語教室戲劇活動對弱勢國小學童覺知之英語擁 有感與社交功能之影響。研究者同時擔任觀察者、課程教學者,與課程設計者。本 研究的參與者包括台中市一所非營利課後輔導班中的一位導師,和十六位弱勢國小 學童。研究結果顯示、在上過結合教室戲劇的英語課後,弱勢學童對英語的擁有感 與社交功能的覺知得到改善。

吳如茵〈2006〉採實驗教學法輔以課堂觀察和師生訪談,以國小四年級英語學 習低成就的學童為對象,進行十二週的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的補救教學,探討戲 劇活動是否能夠有效地降低學童的學習焦慮。根據焦慮量表的結果分析,受試者在 接受十二週的實驗教學前顯示高程度的外語學習焦慮,其平均值達到 131 和 3.97,

但卻於十二週的戲劇活動教學後,明顯降低其焦慮程度達 25%,結果顯示戲劇教學 有效地降低了低成就學童的英語學習焦慮。

(35)

林琇如(2004a)在初探大班制非主修英語學生對實施戲劇教學活動之意見與看 法的研究中,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1. 討論主題 2. 分組 3. 詳述與澄清 4. 分享 資料與先前的演出 5. 修正 6. 討論各小組的演出。研究結果:學習者認為該戲劇活 動對下列幾方面頗有助益:1.師生間及同學間之互動 2.英語課程之有趣性 3.聽與說 英語之機會 4.英語能力之提升 5.學習英語之速度

林琇如(2004b)以準實驗研究探討自創劇本式戲劇活動對提昇學習效果之影 響,以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如下:1.自創劇本式戲劇活動:小組共同討論劇 本,並演出之。2.非自創劇本式戲劇活動:演出現成的劇本。研究結果:受測者對 自創劇本式戲劇活動的正面評價如以下幾個方面:1.其劇本對其記憶英文句子之影 響程度。2.此戲劇活動對聽與說英文機會之增加程度。3.此戲劇活動之「生動性」

對其英文學習之影響程度。4.其它小組之表演對其英文學習之影響程度。5.此戲劇 活動所帶來之成就感。

施佳君(2007)透過行動研究,探討戲劇教育策略與繪本融入國小高年級英語 課程中之實施現況,並分析不同戲劇教育策略在英語課程中的運用情形。研究結果 發現,透過繪本將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高年級英語課程是可行的,且對學生英語 學習興趣有正面的影響。

徐代勳(2007)以行動研究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參與英語專題導向戲劇教學之 學習歷程、態度、表現、困難及解決方式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研究結果發現:學 生對於英語專題導向戲劇教學法的態度及表現呈現正面且積極的回饋,且會主動尋 求幫助,並明瞭能透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提升自我信心。除外,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 亦學習到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觀念,尤其對中下程度的學生的自我信心經由同儕 的鼓舞有明顯的提升。

莊筱玟(2007)採實驗研究法,探討戲劇教學法對於兒童英語學習者,在口語 能力表現、自我評量、同儕間互相評量、以及學習反應這幾個方面,是否有正面的 影響。以國小36位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1.口語能力表現方面,在發 音、表情、信心及團隊合作等四項評量,受試者皆有顯著進步特別是在團體合作學 習方面。而戲劇方法的施行,也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2.英語能力自評方面,受試

(36)

者感受到自己的英語能力有進步,特別是在聽力理解能力有明顯的提升。3.英語能 力同儕互評方面,受試者明顯感受到同儕們的英語能力有進步,特別是在展現肢體 動作方面。4.在學習態度方面,戲劇教學法使受試者有正向的英語學習態度。5.受 試者對戲劇教學法大致持肯定的態度。6.受試者認為劇戲教學法會造成學習上的困 難主要包括受試者的記憶力弱、基礎不佳以及內向的個性。

陳春利(2009)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將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

探討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英語教學課程設計的發展歷程,以及戲劇教育策略融入 國小英語教學實施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因應的方法,並分析學生對於戲劇教育策略 融入國小英語教學的反應與看法。研究結果發現,「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英語教 學的課程設計,能讓學生在適當的情境中,適切地運用聽、說、讀、寫等各種口語 與非口語的表達方式與人溝通。也提升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聽、說、讀、寫的 能力,而學生們也都肯定戲劇教育策略融入教學的方式是「有趣的」、「生動的」、「令 人印象深刻的」。

張逸帆,蘇碧瓊(2002)以準實驗研究探討戲劇教學法對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 表現之效益,第一部分針對大一學生,及第二部分為大三學生。第一部分進行 1.依課本內容進行角色扮演。2.戲劇性朗讀。3.戲劇演出。第二部分則進行 1.改編 莎士比亞劇本 2.戲劇演出。研究結果:皆肯定戲劇方法具有以下四方面之成效:1.

非常顯著增進學生口語表達之信心。2. 非常顯著增進團隊合作,提高學生對英語之 學習興趣。3. 顯著增進學生以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補充口語溝通之不足的能力。4.

顯著增進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張瓊惠(2005)採調查問卷法,以國立嘉義高中附設進修學校76 位高三學生為 研究對象,探究戲劇教學法對於成人英語學習者,在學習動機、自信、英語能力自 評、既有學習觀點、同儕互動、以及師生互動這幾方面,是否有正面的影響。研究 結果發現:在(一)學習動機方面,戲劇教學法使男性受試者的外在動機顯著提升,

女性受試者則是內外在動機均顯著提升。(二)在學習自信心方面,戲劇教學法使 所有受試者的英語學習自信顯著提升。(三)英語能力自評方面,戲劇教學法使女 性受試者較男性受試者更顯著感受到自己的英語能力有進步。

(37)

張培瑩〈2005〉以高雄市龍華國中七十四位二年級學生為研究的對象,採實驗 設計,探討創意戲劇方案教學在國中英語教學的效益。在為期十二週的創意戲劇方 案教學活動後發現摘述:1.創意戲劇方案教學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生之英語成就表 現,此外,在聽、說、讀、寫四項技巧的影響效果上,以「說」的影響最大,其次 是「寫」和「聽」,而「閱讀」的技巧方面影響效果最少。2. 學生之英語學習動機 及興趣有顯著差異。3.學生對於創造力中之思考及問題解決兩項能力上的反應有一 些顯著差異。4.學生認為小組合作學習能有助於他們學習英文,增加練習英文的機 會並亦能改善人際關係,而且學生對於小組及個人的表現均持肯定的態度。

曾建肇、黃秀霜(2004)以準實驗研究探討即席式戲劇化教學活動與口頭報告 式教學活動對大一學生英語課程之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兩班學生在英語聽力、英 語演說、英語角色扮演、英語學習策略、英語學習態度等評量之大多數分項測驗表 現均有顯著進步。同時,發現即席式戲劇活動組之整體性表現優於口頭報告組。

曾建肇(2004)透過戲劇化課程設計學習英語,以某學院選修大一英文的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即席式戲劇化教學活動組(即席組)及非即席式戲劇化教學活動 組(非即席組)學生在接受實驗教學之後,聽力、演說及角色扮演等三方面是否均 有顯著進步研究結果:(1)兩組學生在三項評量均有可觀之進步。(2)就英語聽力 教學效益而言,即席組之各分項聽力成績均優於非即席組,但均未達顯著差異水準。

(3)就英語口語表達教學效益而言,非即席組無論在演說能力或角色扮演評量中各 分項成績均優於即席組,且於演說評量中之「遺辭用字」分項成績達顯著差異水準。

蘇婷(2005)在應用戲劇教學於高中英語聽講課之行動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 以 32 名高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發現 97%的學生喜歡此種戲劇實驗 教學,特別是經過戲劇教學中劇本創作和不斷的演練、.及公演,學生的學習動機、

語言能力、創造力及其它技能如布景服裝設計也因而增進。

在上述相關研究中可發現,研究對象遍及大學、中學及小學學童,無論量化或 質性研究,多數學者對戲劇融入英語教學都抱持正面肯定的看法。但這些研究大多 傾向藉由演出一齣戲來進行教學,和研究者欲以戲劇活動為教學策略與手段以達到 教學目標有所不同。但由英語教學及戲劇教育的概念來看,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 對於學生而言,的確是可以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也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要課

數據

表 4-2 第二單元 Three Billy Goats Gruff 教學規劃表  節次  教學流程  戲劇活動  教學目標  1.看圖說故事  看圖說故事  1.能認讀本單元英語單字  第 一 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mpl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a setting and writing realistic dialogue, they will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hort Story Writing Task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purposefully about what they want, and how they’re getting there, is a great way to make creative writing assessable.. One more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f the play incorporates the use of (a) flashbacks to an earlier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aracters (not the main focus of the play, but perhaps the

Problem Solving Skills through Creating the Makerspace in the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ed”)

3 The teaching modes of ELA in English include 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language subject teacher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to conduct cross-curricular English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Developing Students’ Multimodal Literacy in the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