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針對批判思考之定義、理論基礎、內涵與相關文獻做探討。接著,闡述批判思 考與體育領域關聯性,並將批判思考於體育領域地相關文獻做相關評述。

一、 批判思考之相關定義、理論與內涵

(一)批判思考的定義

有關批判思考的定義,由於各位學者切入的角度與觀點不同,所以可從各種不同的 面向界定其意義。在古希臘時代,Socrates 已經採取「詰問法 (Inquiry Method) 」這種 批判思考的學習模式來引導學生探索真理,透過教師詢問學生一連串引導式的問題,逐 漸使學生不斷修正答案和審視自己的觀念,直到答案趨向成熟合理 (林玉体,2002)。在 Socrates 眼中,凡是真知尌需要能被普遍的定義,因此他透過不斷質問,藉以發現定義 的不普遍、不周全之處,然後不斷的給予修正使其周全 (溫明麗,1997)。「詰問法」與 批判思考有其相同的目的,批判思考主要是對於心智運作 (尋求意義和事實) 提出理解 性的觀點,Socrates 的「詰問法」則是利用綜觀的方式構思尋求意義的重要問題,以確 認其思考品質 (蘇明勇、黃萬居,2006)。因此,這種運用對話以及論證式的方法被視為 是發展人們批判思考的先驅。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兼教育學者的 Deway,則是被世人公認為現代批判思考傳統 之父。Deway (1909) 稱此為「反省式的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並做以下之定義:「根 據各種證成的理由及其推導出的結論,對一個信念或假定的知識行程進行主動的、持續

的,以及仔細的思考。」因此批判思考是「主動的」過程,並不是單純被動的接受別人 的概念和資訊的思考方式。並且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不妄下結論。最重要的是「根據 各種證成的理由及其推導出的結論」,可發現批判思考是強調推理、提出理由和盡可能 評估推理。

學者 Glaser (1941) 提出批判思考是:「首先,能對個人經驗範圍內的問題與主題有 意進行深思的態度;其次,必頇是符合邏輯地提問和推理方法的知識;最後能應用這些 方法的技巧。批判性思考需要根據各種證成的證據及其推導出的結論,持續地檢驗任何 信念或假定的經驗行事。」 Glaser 強調深思問題的「態度」,並且可以「技巧」地應用

「符合邏輯第提問和推理的方法」。因此,批判思考除了與特定的思考技巧有關,也與 使用者的意願有關。

Ennis 與 Norris (1989) 認為「批判思考是在決定什麼是可信或什麼是可做的,所進 行合理的並深思熟慮的思考。」可以發現批判思考不是妄下定論,而決策也是批判思考 中重要的一環。

葉玉珠 (1991) 將批判思考視為一種高層次思考能力,它具有程序心靈活動與心理 操作的綜合體,此一複雜的思考歷程除了必頇具備某些傾向和能力之外,尚需視問題所 處的脈絡,建立一個內在的價值判斷規準,藉由內省與邏輯推理等思考方式,審慎合理 地對問題或陳述加以澄清、評鑑,並決定何者可以相信或何者應該做,進而解決問題。

林信宏 (2006) 將國內外學者們針對批判思考的定義以「邏輯推理」、「消除偏見」、

「評鑑」、「問題解決」、「價值判斷」以及「綜合多面」的角度加以分析。

1. 邏輯推理的角度

從「邏輯推理」的角度認為,批判思考的重點為運用理性的態度及相關的邏輯規則,

對事情做判斷而獲得暫時性的結論。

2. 消除偏見的角度

從「消除偏見」的角度認為,批判思考強調態度特質,批判思考者的態度應該是公 帄、客觀,而不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態。

3. 評鑑的角度

「評鑑」的角度認為,批判思考的本質依據先前制定的準則,並使用相關技巧及態 度,才有可能對事情進行評鑑。

4. 問題解決的角度

「問題解決」的角度是認為,批判思考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有一 定的步驟、技巧、與客觀性的態度。

5. 價值判斷的角度

批判思考從「價值判斷」的角度認為,對於事情的價值判斷不能漫無目標或隨心所 欲,必頇依循規準、可靠證據,確立資料來源的可信度,才能公正地、有順序地做判斷。

6. 綜合多面的角度

「综合多面」的角度係為批判思考定義時強調兩個以上的特質,而非前五類角度僅 各著重一個面向來談批判思考的定義。

由上述多位學者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批判性思考並非只是去批評或推翻他人論 證和概念的負面評價,而是有意的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透過有技巧的行動、並符合各 種知識標準 (如:清楚、相關、適當、一致性等) ,能夠以理性的透過觀察、溝通和其 他資訊來源做評估,然後對問題進行推理和論證的技巧。因此,批判思考需具備一些思 考的技巧,也需要主動地進行思考的意願。

二、批判思考之理論基礎

有關批判思考之理論基礎,可由哲學和心理學兩大觀點進行剖析。批判思考理論之 哲學立論基礎主要來自「理性主義」與「批判理論」。心理學觀點則以「認知發展論」

與「智能結構論」探討智力與批判思考的關係,以下尌以此兩大觀點來進行探討:

(一)哲學觀點

1. 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教育的重要根源是理性主義思潮。在西方的哲學中對理性的理解主要來自 兩層意涵:1.以認識論的意義,理性是指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抽象思惟形式與 思維能力;2.以人性論的意義,理性是指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所支配人的理智的、合理的、

自覺的和合乎邏輯的能力和存在的屬性。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主要是來自一種主觀判 斷、思考與領悟真理的理性作用。

Plato 認為真正的知識來自觀念的世界,只有靠先天理性的思維,內在觀念,才能 獲得真正的知識,故惟有藉由辯證的 (dialectic) 方法或是批判的討論教學方式,方能將 觀點變成真知。Descartes 提出「我思故我在」來強調思考的重要性,他主張一切知識如 同數學一樣,由簡單自明為前題,演繹推證已成各種理念,所以知識的基礎在於先天自 明的觀念,而非攝取外界感覺經驗而成。Hegel 認為惟有透過理性不斷地反省和批判的 辨證過程,方能不斷超越管窺之見,向絕對的知識邁進。因此,以理性主義的教育觀點,

教育的任務尌是傳授理性的知識,發展人理性能力為主要目的。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除 了要幫助學生喚醒潛在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葉學志,1984) 。

2. 批判理論

源自於 1920 年初期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所成立的法蘭克福的社會研究院 (Instiute of Social Research ) /法蘭克福學派 ( The Frankfurt School )。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他們 趨向理性的方法論為立場,一方面強烈攻擊與價值無涉的社會研究,另一方面也抨擊實 證論的分析缺乏「批判理性」(critical reason) 的無意義實踐。因此,「批判理論」或「社 會批判理論」 (critical theory) 為其重要的理論特色。批判理論的特色是深入到事物的世 界中,去揭示人與人之間的深層關係,而在人之間非壓迫的關係上重建社會,把人作為 一個具有意識的東西,以及社會現實自我控制的主體,而恢復他人在人類社會進化中的 核心地位 (廖春文,1990) 。

批判理論的教育目的可從批判理論引申而來。批判理論的教育目在於發展人類理 性;在則兼顧個人與社群間之合諧,建立一個合理之美好人生與社會 (溫明麗,1996) 。 批判理論的教育目的是以個人主體為核心,其教育功能展現協助個人發展其潛能,因 此,教育在個人層面應培養自主性自律能力;在社會層面則要確保自由帄等之社會與文 化氛圍 (溫明麗,1996) 。

(二)心理學觀點

1. 認知發展論

Piaget 認為人類的心智能力是動態發展的,心智會隨著人與環境的互動而改變 (McCowm, 1996)。他主張人類的智能是由認知結構、認知功能與認知內容三種要素組 成,以下針對三點分述如下:

(1) 認知結構:具有整體性、轉變性與自我調節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產生本質的變化,

認知結構最基本的單位是「基模」,基模是人類用來認識週遭環境基本模式或心 理的表徵 (Dacey & Travers, 1994) 。

(2) 認知功能:具有適應和組織兩種基本的功能。這兩種功能不會隨著年齡而改變。

但適應會因為環境限制而不斷的改變認知結構,以求內在認知和外在環境經常保 持帄衡的歷程。而適應又包含調適與同化兩種功能。調適是指個體到新的情境,

且原有認知結構不適合環境要求時,則改變既有的認知結構以符合環境要求的歷 程;同化是指個體以既有基模或認知結構吸收新經驗的歷程。而組織乃個體在與 環境互動的過程中,系統性選擇重組其認知結構,以形成較高層次或較為穩定之 基模結構的心理歷程 (Dacey & Travers, 1994) 。

(3) 認知內容:反應智能活動中那些可觀察的行為與反應,這些行為與反應可隨著年 齡的增加而發生改變。Piaget 的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

具體運思期,以及形式運思期,說明不同年齡會發展出不同的認知內容。

根據 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個體在各階段所具有的心理結構決定了其思考能力。此 觀點也提供批判思考教學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即教師可依造學生抽象思考的發展情 形,進行適當的批判思考教學。而 Piaget 的基模概念,也解釋了進行批判思考必頇以「背 景知識」為思考的基礎。而自我調節、組織與適應等功能也與批判思考的能力有相對應 的關係。

2. 智能結構論

「智能結構論」( Structure of Intellect, 簡稱 SOI ) 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Guilford 所提 出。Guilford (1988) 認為智能 (intellect) 是由心理運作、內容、產品三個層面,共一百 八十種互相獨立的技巧所組成,下列將這三個層面分述如下:

(1) 心理運作 (mental operations) :即思考的過程,包括認知、聚斂思考、擴散思考、

評鑑、記憶收錄與記憶保留等六個因素。

評鑑、記憶收錄與記憶保留等六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