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對「行動-反思」應用於體育教學之建議

(一)「行動-反思」學習模式除了應用於體育專業術科課程外,可擴展至其它專業領域,

如:體育師資培育課程,運動專項訓練上。讓「行動-反思」學習模式的用途更加多元。

目前行動學習的概念大多應用於大學或其它專業領域,由於在實施上需要較長的時間操 作課程,在時間的考量要應用於中小學體育課程較為不易,如果未來想在中小學實施這 種學習模式,在操作時間上是極需克服的問題(例如:可結合兩節課來實施課程)。

(二)小組意見論辯的部份,可嘗詴賦予學習者責任,學習擔任小組論辯的主持人或攝 影師,即可減少人力不足的問題,並且可以介入帄板多媒體工具,如:i pad 等,可隨 時錄影、紀錄、播放與協助分析討論,提升學生在學習小組意見論辯的效率。

(三)批判思考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應用,才能有所提升。因此教師必頇提供多元的運 動情境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幫助學習者建立思考的架構,並且透過行動團體小組讓學習 者間互相合作,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思考。

二、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除了應用於專業術科課程外,可擴展至技術訓練或體育師資培育,瞭解體育學系師 資生或運動專業人士,接受「行動-反思」學習模式對於專業知識能否有正面提升。

(二)研究方法方面

1. 研究工具:批判思考研究工具的發展上,目前國內有關大專運動批判思考能力與意向 的測驗工具較為缺乏,如能將批判思考測驗或量表有效結合運動相關題項,針對運動批 判思考相關研究的施測上更有其可信度。

2. 研究方法:現今國內體育領域批判思考的相關研究,還是以量化研究為主,未來可嘗 詴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分析,補足量化資料無法表達學生學習歷程批判思考的情形。

3. 研究的後續追蹤:學習者在接受「行動-反思」學習模式後,在批判思考意向與批判 思考能力皆有正向的提升。不過對於學習者未來對於體育術科課程的學習上是否維持相 同的表現,則是值得後續追蹤的。

(二)研究課題方面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態度會影響批判思考運作的情形。因此,未來可針對不 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進行批判思考運作情形的探討,瞭解各種個性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批 判思考展現的情形。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石國棟 (2006)。問題導向教學法(PBL)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動作技能與批判思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江芳盛 (1990)。高雄市國民小學教書批判思考教學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宗雄 (2003)。行動學習的理念、取向及其在成人教學上的啟示。成人教育,73,頁 41-49。

宋慧娟 (1994)。家政教育系學生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麗卿 (2009)。桃園縣國小運動績優選手在學習風格與批判思考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周建智 (2005)。創造思考教學介入體育課之後對國小學童之動作技能發展在創造性思 考 、 批 判 性 思 考 及 問 題 決 解 能 力 影 響 。 國 科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NSC93-2413-H-154-003。

周建智 (2011)。動作學習歷程前決策與後決策階段中批判思考的中介角色。體育學報,

44 (4),495-510。

林玉体 (2002)。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信宏 (2006)。合作學習介入籃球教學對大專生籃球策略認知與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信宏、周建智、黃美瑤 (2008) 。合作學習對大專生批判思考的關聯性之影響。大專 體育學刊,10 (2),17-28。

林雅博 (2009)。合作學習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批判思考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 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麗惠 (2000)。行動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臺北市:

師大書苑。

徐岳聖、林 錚、周建智 (2007) 。探究合作學習與概念構圖策略介入桌球課對大學生 批判性思考能力與桌球動作技術之影響。北體學報,15,67-80。

徐綺穗 (2007)。行動學習理論及其在大學教學的應用—建構「行動—反思」教學模式。

課程與教學,10 (4) 。49-62。

徐綺穗 (2009)。大學教學的創新模式—「行動-反思」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學習成尌、批 判思考及學業情緒影響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7-2410-H-024-010。

張世忠 (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許修晟 (2002)。批判思考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郭麗珠 (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 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佩雯 (2004)。以合作學習進行批判性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春蓮 (2002)。在體育教學中涵養批判思考能力之探討。大專體育,62,100-106。

陳萩卿 (1999)。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錦蓮 (1995)。國小兒童哲學方案-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膺孙 (1994)。批判性思考運動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141-171。

陳瀅方 (2004)。大學生網路資訊之批判思考運作暨相關教學的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掌慶維 (2006) 。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學習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掌慶維 (2007)。理解式球類遊戲之設計原則—以侵入式遊戲為例。學校體育,17(6),

81-88。

掌慶維、徐綺穗 (2010)。「行動-反思」應用於大學體育系術科專業課之學習探討。國 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8-2410-H-003-119。

黃俊斌 (2007)。國小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及其在社會領域上的應用 (未出版博士論 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哲彬 (2005)。論行動學習之理念與其在教師進修佔的啟示。學校行政,36,52-59。

黃鳳雀 (1996)。國中家政科應用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麗蓉 (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馨慧 (2010) 。戰術遊戲教學模式介入體育課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與社交技巧 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溫明麗 (1996)。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 (主編) ,教育哲學 (頁205-236)。

臺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 (1997)。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臺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 (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葉玉珠 (1991) 。我國中學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 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玉珠 (2003)。智能與批判思考。載於黃國彥(主編),教育心理學 (頁347-388) 。臺 北市:心理。

葉玉珠、陳月梅、葉碧玲、謝佳蓁 (2001)。「成人批判思考技巧測驗」之發展。測驗年 刊,48 (2),35-50。

葉玉珠、葉碧玲、謝佳蓁 (2000)。「中小學批判思考技巧測驗」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 測驗年刊,47 (1) ,27-46。

葉學志 (1984)。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葉碧玲 (2000)。國中學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廖春文 (1990)。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育行政上的啟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學報,1,59-86。

劉有財 (2009)。小組遊戲競賽教學法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批判思考能力與班級氣氛之 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劉俊業、覃素莉 (2005)。教球員如何在籃球比賽中做決定,大專體育,76,8-13。

潘志忠 (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潘裕豐 (1992)。國小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蔡文珮 (2000)。批判思考教學與兒童自我態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鄭英耀 (1992)。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 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英耀、王文中、吳靜吉、黃正鵠 (1996)。批判思考量表之編製初步報告。中國測驗學 會測驗年刊,43,213-226。

賴伊麒 (2009)。運用概念構圖學習單提升國小學童運動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鍾冬玉 (2002)。國中公民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 山大學,高雄市。

蘇明勇、黃萬居 (2006)。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影響。

科學教育學刊,14 (5),597-614。

凃馨友 (2009)。合作式概念構圖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運動批判思考能力與動作技能影響 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Gréhaigne, J. F., Chang, C.W. & Wallian, N. ( 2004 ). 建構取向體育教學的策略。載於台灣 運動教育學會主編,建構取向體育教學策略研習會研習手冊(頁 16-45)。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二、外文部份

Argyris, C., & Schön, D. (1974) .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London: Jossey-Bass.

Beleky, M. F., Clinchy, B.M., Goldberger, N. R., & Tarule, J.M. (1986). Women’s ways of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Brockbank, A. & Mcgill, I. (2000). Facilitat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Society f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Bath, D., Smith, C., Stein, S., & Swann, R. (2004). Beyond mapping and embedding

graduuate attributes: Bringing together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tion learning to create a validated and living curriculum.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3(3), 313-328.

Chung, J. C. C., & Chow, S. M. K. (2004). Promoting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a

student-centr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sugject curriculum.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1(2), 154-168.

Clelan, F., & Pearse, C. (1995). Critical think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foections on a yearlong study.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 Dance, 66(6), 31-38.

Chaffee, J. (1991). Critical thinking at Laguardia. Paper presented at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Sonoma, CA.

Dewey, J. (1909). How we think. Boston, MA: D.C. Health and Co.

Dacey, J., & Travers, J. (1994). Human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2ed. ed.). Madison, Wisconsin: Brown & Benchmark.

D’Angelo, E. (1971). The teach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Amsterdam : Gruner.

Ennis, R. H. (1962).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2(1), 81-111.

Ennis, R. H. (1985). 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2), 44-48.

Foucault, M. (1979). Discipline and punish. New York, NY: Vintage

Frank, H. D. (1996). The use of action learning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38(8), 7-15.

Fosnot, C. T. (1996). Constructivism: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learning. In C. T. Fosnot (Ed.),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pp. 8-33).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isher, A. & Scriven, M. (1997). Critical thinking: Its definition and assessment. Edge press

and centre for research in critical thinking,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Glaser, E. (1941).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Columbia University:

Advanced School of Education at Teacher’s College.

Guilford, J. P. (1988). Some changes I the Structure-of-Intellect Model.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8,1-4.

Goldberger, N., Tarule, J., Clinchy, B., & Belenky, M. (1996). Knowledge, difference

and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Halpern, D. F. (1997).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A brief edition of thought and

knowledg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Harvey, L., & Knight, P. (1996).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C., & Spicer, D. P. (2006). A case study of action learning in an MBA progra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8(1) , 39-54.

Justice, C., Rice, J., Inglis, S., Miller, S., & Sammon, S. (2007). Inquiry in higher education:

Reflections and directions on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31(4), 201-214.

Lizzio, A., & Wilson, K. (2004). Action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potential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9 (4) , 470-488.

McCown, R., & Discoll, M., & Roop, P. G. (199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learning-center approach to classroom practice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McBride, R. E. (1992). Critical thinking-An over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112-125.

McBride, R. E. (1999). If you structure it, they will learn it: Critical think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The Cleaning House, 72(4), 217-220.

McGill, I., & Beaty, L. (1995). Action learning: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London: Kogan Page.

McGill, I., & Brockbank, A. (2004). The action learning handbook. London: Rouledge Falmer.

Maina, P. M. (1997). Effects of divergent roduction style H initiative game activities on fifth

grade student us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FL.

Norris, S. P., & Ennis, R. H. (1989).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Pacific Grove, CA: Midwest Publication.

Nichols, H. L., William, S. B., & Enrique, B. G. (2002). Expanding the teaching game for understanding model: New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 162-172.

Paul, R. W. (1990).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CA: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O’Neil, J., & Lamm, S. L. (2000). Working as learning coach team in action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7, 43-52.

Revans, R. (1982). 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action learning. Charterwell-Bratt, Bromley Kent.

Rink, J. E. (2001). Investigating the assumptions of pedagog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 112-128.

Schö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iegel, H. (1980). Critical thinking as an educational ideal. The Educational Forum, 45(1), 7-23.

Siegel, H. (1988). Education Reason: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chwarger, S., & Labate, C. (1993). 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4 (5), 24-26.

Tishman, S., & Perkins, D. N. (1995). Critical thinking and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6 (6) , 24-30.

Varela, A. H., Thompson, E., & Rosch, E. (1991).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MA: Massachusetts Istitute of Technology.

Wallian, N., & Chang, C. W. (2007). Language, thinking and action: Towards a

semio-constructivist approach in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12(3), 289-311.

Woods, A. M., & Book, C. (1995). Critical thinking in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6 (6) , 39-43.

Waters, K. S. (1986). Critical think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Toward a demythologiz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 (3) , 14-19.

Wilson, K., & Fowler, J. (2005).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on student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Comparing conventional and action learning design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0 (1), 87-101.

附錄一

「行動-反思」教學行為檢核表

若教學者與學習者做出在觀察事項中的行為,則於「做出」欄畫記 √ 表 示。反之,則在「沒做出」欄表示。

做出 觀察事項 沒做出

1.教學者鼓勵學生在籃球課程學習中主動參與過程。

2.教學者提供開放性的技能工作練習。

3.學生採取「小組反思」學習方式。

4.教學者提供學習者問題探索情境。

5.教學者允許學習者從多元的觀點,溝通、討論、協調動 作學習的問題解決過程。

6.教學者提供學習者討論後再返回遊戲的問題解決機會。

7.教學者詢問學習者在學習遊戲問題解決情境中所採用的 相關策略和理由。

8.教學者允許學習者有足夠的思考和應答時間。

9.教學者提供學習者同儕評量比賽表現的機會。

10.教學者考慮學習者於比賽中的反應,透過教學策略,更 替合適的教材內容。

11.教學者從主導教學的立場,轉移至促進學習者學習的立 場。

12.學習者在比賽的學習過程中,建構相關的技能、策略與 行動規則。

檢核日期: 檢核者簽名: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親愛的同學您好,誠摯地邀請你一同參與「行動-反思」應用於大學體

育系術科籃球課之學習探討與「行動-反思」學習於體育系籃球課之應用-

學生批判思考探究的研究計畫。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反思」的方式,幫 助您籃球術科課之學習,亦同時瞭解您籃球的學習歷程。因為您的熱心參 與,將有助於促進未來大學體育系術科專業課的教學效能。所有資料皆以 從事學術為用途,並不會私自對外公開,請您放心學習,並預祝學習順利 愉快。

本研究需要您的協助,若蒙同意,請在研究參與者同意書上簽名。謝 謝您的合作。

同意書

本人同意接受成為研究參與者,並同意在研究者保護研究參與者的個 人隱私下,發表研究結果。

簽名: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附錄三

附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