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拾穗》創刊緣由

1950年5⽉1⽇,《拾穗》創刊,由中國⽯油公司⾼雄煉油廠廠長賓果 創辦,馮宗道主24 編。據馮宗道回憶,1950年3⽉,「⼗餘位⾼雄煉油廠的同⼈聚集在我的宿舍裡,在熱烈地 討論著⼀項出版刊物的計劃」(編者,1960,⾴A3),並決定了該刊的性質、⽬的、內 容、編務、發刊⽇。在性質⽅⾯,《拾穗》屬於綜合性譯⽂刊物,凡是「適合或宣揚反共抗 俄的國策,以及能促使⼤眾認識⾃由民主國家真諦的⽂章都願意翻譯介紹」(⾴A4),譯 介內容包括科學、⼯程、醫藥、衛⽣、⼼理、⼈⽣、宗教、哲理、風⼟、遊記、⽂藝、藝術 等,每期100至150⾴,⼤約10萬至13萬字,編務由⾼雄煉油廠員⼯勵進會學術組負責,預計 在三年內達到每⽉5,000份的銷路,每⽉⼀⽇出刊,售價每冊新臺幣⼀元,以⽀付紙張和印 刷成本,撰稿者不另⽀稿酬。馮宗道以⽶勒名畫「拾穗」為刊物命名,顧名思義,《拾穗》

只是⾼雄煉油廠員⼯在業餘之暇撿拾殘⽲賸穗(意即翻譯),⽽非胼⼿胝⾜耕耘(意即創 作),但不揣簡陋,「想拾取這幾莖⽂化界的殘餘珍品來貢獻給社會上感到飢渴的讀者」(⾴

A4)。

馮宗道等⼈籌劃創辦《拾穗》的時間,正是張道藩成⽴中華⽂藝獎⾦委員會之時。張道 藩是國民黨⽂藝政策的推⼿,抗戰期間即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繼1942年5⽉⽑澤 東〈在延安⽂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張道藩於同年9⽉掛名發表〈我們所需要的⽂藝政 策〉,⽂章發表在國民黨中央⽂化運動委員會的機關刊物《⽂藝先鋒》第⼀卷第⼀期,開宗 明義即闡明「⽂藝與政治怎樣發⽣關係」(⾴598),主張三民主義的⽂藝政策(⾴

601-607)、「拿⽂藝作為建國的推動⼒」(⾴598),同時提出「六不」與「五要」(⾴

614),將⽂藝視為實⽤的政治⼯具,其觀點影響了戰後臺灣⽂壇,上述《拾穗》翻譯選材

「宣揚反共抗俄」(⾴A4)、「促使⼤眾認識⾃由民主國家真諦」(⾴A4),可視為其對

根據佚名(1950),賓果(1909-1950)字質夫,湖南湘潭⼈,清華⼤學化學系,美國賓州⼤學燃料化⼯博

24

⼠,畢業後曾在美國隆⾺斯公司(Lummus Co.)任⼯程師,1946年應翁⽂灝先⽣邀請回國出任⾼雄煉油廠第

⼀任廠長,1950年升任中國⽯油公司協理,5⽉因實驗爆炸過世。

國民黨政府國策的⽀持,呼應張道藩「拿⽂藝作為建國的推動⼒」,此外,《拾穗》的副⽂

本(paratext)則不時提及「三民主義」,例如1952年5⽉第25期〈進步與理想——為拾穗創 刊兩周年作〉:

我們服膺三民主義,擁護政府領袖,慶幸我們列於民主國家陣營( )我們在台灣⾒到三 七五減租提⾼農民⽣活,新的出版法加強⿎勵出版的⾃由,以民選縣市⾧實⾏民治的初步,

提倡國民道德,樹⽴良善⾵氣,都是極明顯的表現。相反的在鐵幕⽵幕中,處處實⾏奴役與 饑餓政策,充滿迫害與殘暴,以洗腦代替⾃由思想,以⾎腥代替仁愛,以魔王專制與恐怖威 脅代替民主政治,這種種毀滅⼈性,迫害和奴役⼈類的措施正在促使世界⾛向反⽅向的⿊暗 與愚昧之中,今⽇的世界正蒙受著有史以來最⼤的浩劫與恥辱。我們現在台灣的每⼀個⼈,

⾃應以早⽇收復⼤陸,解救同胞倒懸,為個⼈的神聖任務,此亦為使我國家民族⾛向進步理 想之唯⼀途徑。(無⾴碼)

該⽂是當期《拾穗》的前⾔,⽂章結語是國民黨政府⽂宣:「為實現三民主義⽽戰。為反對 共產主義⽽戰」(無⾴碼),作者署名「明哲」,真實身份是《拾穗》發⾏⼈張明哲 ,⾏25

⽂明顯反映其對國民黨政府的歌頌及對共產黨政府的攻訐,政治⽴場相當明確。

張明哲不僅是《拾穗》發⾏⼈,同時也是⾼雄煉油廠廠長。⾼雄煉油廠隸屬於中油公司 煉製事業部,原為⽇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廠長為中將編制,部⾨⾸長都具有⼤佐(上校)的 軍職身分,是⽇本海軍南進戰略上的重要據點,⼆次⼤戰末

期飽受美軍轟炸,幾成廢墟,戰後先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海 軍組接收,再由經濟部臺灣區特派員辦事處『⽯油接管委員 會』接管(林身振、林炳炎,2013)。1946年6⽉1⽇,中國

⽯油公司於上海江西路成⽴,隸屬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是資 委在臺灣⼗⼤⼯礦事業中,三個獨資獨辦的事業之⼀,並將

⾼雄煉油廠納入編制,招考⼤陸應屆⼤學畢業⽣來臺修復重建,第⼀批⼤陸來臺的⾼廠員⼯

張明哲(1914-1998),湖北漢川⼈,1935年北京清華⼤學化學⼯程系畢業,美國麻州理⼯學院化學⼯程碩

25

⼠,1940年回中國在西南聯⼤擔任副教授,隔年因英國封鎖滇緬公路,故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邀,統理

「西南進出⼜物資運輸總經理處」(簡稱西南運輸處)汽⾞燃料科,滇緬公路開通後轉入西南運輸處重慶分處 桐油煉油廠煉,1946年代表中國⽯油公司赴台接收⽇治時期留下來的臺灣⽯油⼯業,歷任新⽵研究所所長、⾼

雄煉油廠廠長、中國⽯油公司協理等職,1960年受聘至台⼤化學系任教,1970年轉⽽出任「⾏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副主任委員,1975年接任清華⼤學校長,1981年辭去校務接掌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1983年移居美 國,於1998年7⽉在美病逝,享年85歲。詳⾒陳佩璇(2006)。

都經歷過⼆⼆八事件(⾒右【圖⼀】 ),據後來成為《拾穗》譯者的張德真(1924~)回26 憶:

上班不到三個⽉就碰上⼆⼆⼋事變。起因是臺北菸酒公賣局與稅警取締私煙⼩販所引起,⼀

個晚上⾺上就波及全省,演變成了外省⼈與本省⼈之爭。實則事有蹊蹺,若⾮有組織嚴密的 暴徒滲透⼊全省基層幹部,何以能如此迅速的集結滋事,這是國共內戰的延續,明眼⼈⼼知 肚明。第⼆天早上上班時,總辦公廳⼤樓前集結了百來⼈的群眾,頭綁⽩布條,⼤聲喧嚷。

廠區⼤⾨關起,只留⼩⾨通⾏。( )⾨⼝掛了⼀⾯⾧條旗,上書臺灣⼈煉油廠。(張德 真,2006,⾴265-266)

⼆⼆八事件發⽣之時正值第⼆次國共內戰(1945-1949),國民黨政府⼤抵將該事件解讀為 共產黨煽動臺灣民眾⽽起,因⽽導致⾼雄煉油廠多名臺籍員⼯入獄 ,上海中油總公司遂招27 考第⼆批⼤陸畢業⽣來臺替補。事件過後半年,國民黨政府於1947年9⽉6⽇在南京召開四中 全會,會中討論中國國民黨嫩江省執⾏委員會提出的「發展本黨宣傳事業廣為創辦雜誌與定 期刊物發揚本黨主義倡導⾰命精神以鞏固建國基礎案」(以下簡稱「雜誌建國案」),提出 理由在於:

奸匪擴⼤叛亂以來,⾮但以兵⼒到處流竄,且施其卑劣之宣傳⼿段以惑聽聞,曾於各地暗中 主使投機份⼦創辦雜誌刊物,以無黨無派之名⾏反動宣傳之實,詆毀政府、煽惑民⼼,甚且 有⽢⼼附逆之徒助桀為虐,受奸匪之利⽤,信⼝雌⿈、⼤發謬論、為匪張⽬,似此現象亟須 糾正,以免視聽混淆、是⾮顛倒。過去政府對於此等刊物只作消極之禁⽌,但⾃憲法頒布以 還,禁⽌政策已予以廢⽌,故應從積極⽅⾯發展本黨宣傳事業,建⽴正確輿論、灌輸正確思 想,庶可免奸匪謬論之蔓延,⽽安國家於盤⽯也。 28

引⽂中「政府對此等刊物只作消極之禁⽌」,係指國民黨始⾃北洋政府時期的禁書政策(蔡

感謝受訪者張德真先⽣提供照⽚供研究者翻拍。

26

關於⼆⼆八事件⾼雄煉油廠的情形,詳⾒許雪姬、⽅惠芳(1995)。

27

引⽤⾃未出版檔案:「發展本黨宣傳事業創辦襍誌與定期刊物發揚本黨主義倡導⾰命精神」(1947年9⽉6

28

⽇),〈會議記錄〉,中國國民黨⽂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檔號:會6.2/83.32.3。新式標點為研究者所加。

盛琦,2010),至於具體「從積極⽅⾯發展本黨宣傳事業 」的辦法如下:

1. 以⽂化程度為標準,於通都⼤⾢市鄉城鎮不惜以鉅資創辦各種雜誌與定期刊物,以闡揚 本黨理論。

2. 雜誌刊物之發⾏務使其迎合當地⼈之所好,於不知不覺之中以收潛移默化之實效。

3. 雜誌刊物之發⾏為便於宣傳計,可以某階層之⼈為對象。

4. 以鉅額酬⾦徵集闡揚本黨主義之稿件,使⾔論界權威之學者樂於趨從。

5. 以最⼤⼒量搜求奸黨之劣⾏與謬論,以為攻擊奸黨之材料。 29

該辦法提出時,正值第⼆次國共內戰局勢逆轉,隔年國民黨政府節節敗退,1949年12⽉撤退 來臺,這段時期臺灣政局危急,謠⾔紛⾶,⼈⼼惶惶,韓道誠於〈我和反攻〉⼀⽂寫到:

民國三⼗⼋年秋末,那時候⼤陸淪陷未久,臺灣的地位⾵⾬飄搖,共匪隔著海整天價狂吠亂叫,

匪諜也在無孔不⼊的散佈謠⾔,真是⼈⼼惶惶,⼀⽇數驚。每個⼈都做著⾃⼰的打算,有財有 勢的都是護照在握,準備應變;無權無勢者,只有垂頭喪氣,坐以待斃;⼀部分⽂⼈學⼠們在 藏⾸掩⾯,明哲保⾝;⼀些灰⾊份⼦們在探探縮縮,暗作活動。朋友們⾒了⾯都在談論『共產 黨來了怎麼辦?』的問題,去⾹港的輪船與⾶機總是擠得滿滿的,⽽且購票後還要排定⽇期,

⽇期排得遠了,只有挽⼈說項,總以先⾛為快,所以輪船公司與航空公司的職員,也都成了「顯 要」的⼈物了 。 (轉引⾃劉⼼皇,1971,⾴182)30

引⽂中提及的「匪諜散佈謠⾔」,正是遷臺後國民黨政府檢討後認為國共內戰失利的原因之

⼀,對於共產黨以⾔論、⽂藝滲透民眾記憶猶新,認為⼤陸失守與⽂藝⼯作失敗不無關聯。

因此,1950年,蔣介⽯指派張道藩成⽴⽂獎會,同年國營企業亦陸續創辦《暢流》、《拾 穗》、《野風》,這些雜誌雖不似《軍中⽂藝》或《⽂藝創作》打著鮮明的官⽅旗幟 ,但31 只要細察,便能看出其低調執⾏1947年四中全會倡議的「雜誌建國案」,譬如《拾穗》的發

同上。新式標點為研究者所加。

29

韓道誠,〈我和反攻〉,《反攻半⽉刊》,1951年11⽉5⽇。 轉引⾃劉⼼皇《現代中國⽂學史話》,⾴812。

30

應鳳凰(1996)將1950年代的⽂藝雜誌分成三類:「官⽅⽂藝雜誌」、「學院⽂藝雜誌」、「⼤眾⽂藝雜

31

誌」,《軍中⽂藝》和《⽂藝創作》歸類在第⼀類底下,《拾穗》則不在其討論範圍內。

刊辭寫道:

我們員⼯勵進會學術組,徵集⼤家的意⾒,經過⾧久的考慮,決定定期出版這⼀種以繙譯為 主,綜合性的刊物,命名為『拾穗』。顧名思義,『拾穗』是我們同仁在業餘之暇,掇拾⼀點 敝帚⾃珍的材料,不揣謭陋,想呈獻在社會之前,聊充「太倉」中的⼀粟。(賓果,1950,⾴

1)

引⽂中的「員⼯勵進會」全名「中國⽯油公司員⼯勵進會⾼雄煉油廠公會」,即國民黨⽣產 事業黨部在中油公司的化名。當時兩岸甫分治,中油⼈事凍結,加上無油可煉、業務萎縮,

⾼廠設備利⽤率低,幾乎處於半停⼯狀態,《拾穗》譯者邱慈堯(2006)回憶當時的情景:

政府沒有經費,修復重建⼯作,無法著⼿,正像巧婦難為無⽶之炊,廠裡有百餘位⼤學⽣,空 閒在這樣⼀個可以讀書做⽂章的⼤好環境,領的是政府薪⾦,⾼過⼀般公司⾏號,豈⾮可惜。

故賓果囑馮宗道兄創設⼀個定期刊物,⼀切⽂章均以翻譯為主,以免有⽂字獄的問題。(⾴86、

87)

引⽂中的賓果是當時⾼雄煉油廠的廠長兼中油協理,馮宗道則是當時⾼雄煉油廠員⼯勵進會

引⽂中的賓果是當時⾼雄煉油廠的廠長兼中油協理,馮宗道則是當時⾼雄煉油廠員⼯勵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