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拾肆、淮南王獄

壹、學習目標

一、了解淮南王劉安生平與淮南王獄。

二、了解淮南王獄的實質。

三、了解《淮南子》一書的主要內容。

貳、講授綱要

一、淮南王劉安生平與淮南王獄

據《史記》、《漢書》劉安本傳記載,劉安的父親劉長是劉邦之少子(劉長可能非 劉邦之子)。高帝十一年(西元前 196 年),劉邦立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安 徽壽縣)。文帝六年(西元前 174 年,劉安六歲)淮南王劉長謀反,被廢,自殺於 遷蜀郡嚴道印郵(今四川滎經西)途中。

文帝八年,文帝憐憫劉長死於非命,封劉長之子劉安、劉勃、劉賜、劉良為侯。

文帝十二年,文帝恢復劉長的諸侯王地位,追謚為「淮南厲王」。文帝十六年,文帝 憐憫劉長失國早死,三分原淮南王封地,立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 廬江王。劉良已死,故未加封。

景帝三年(西元前 154 年),吳楚等七國亂起,劉安準備響應,被其相和漢廷 援兵制止。七國之亂被平定後,景帝徙封劉勃為濟北王,改封劉賜為衡山王。

武帝建元二年(西元前 139 年),劉安進京朝見即位不久的武帝劉徹,獻上新 編的《內篇》(即《淮南子》 一書),受到武帝的尊重。但劉安對其父死耿耿於懷,

一直想尋機反叛。這次入朝,太尉田蚡說劉安將來能繼承帝位。劉安回國後就暗中 勾結賓客,安撫百姓,準備謀反。

武帝建元六年,出現彗星,劉安以為是天下將發生帝位爭奪戰的預兆,加緊謀 反的活動。

閩越發兵攻擊南越,漢武帝發兵討伐閩越,劉安上書勸阻。劉安與武帝的關係 開始公開出現裂痕。

武帝元朔二年(西元前 127 年),劉安怕謀反之事被王太子妃獲悉而泄露,與 王太子遷合謀,迫使太子妃回娘家。劉安寵愛的王后(名荼)、太子及王女劉陵,

擅弄國權,為非作歹。

武帝元朔五年,淮南國郎中雷被不願忍受安父子的迫害,逃至長安,上書告發 劉安阻撓他自願從軍抗擊匈奴。劉安準備起兵反叛,因武帝宣布赦免劉安,才停止 發兵。之後劉安更加緊謀反活動。

武帝元朔六年,劉安庶長子劉不害之子劉建,指使其友人莊芷上書天子告發太 子遷迫害其父子。丞相公孫弘決意徹查此案。

武帝元狩元年(西元前 122 年),劉建供詞牽連太子及其黨羽,劉安感到事態 嚴重,想發動叛亂。廷尉將劉建牽連太子遷的供詞上報武帝,武帝派廷尉監去淮南,

會同王國中尉逮捕太子遷。劉安與太子遷合謀發兵反抗。計畫未遂,劉安無奈,只 好同意太子遷去自首。太子隨即自刎,未死。謀臣伍被向執法官吏自首,執法官吏 因而逮捕太子、王后及參與謀反的賓客,搜出謀反罪證,上報朝廷。武帝命公卿大 臣審理。劉安在武帝派去審判的特使到達之前自刎身死。王后荼、太子遷以及所有參 與謀反的人都被族滅。淮南王國廢除為九江郡。衡山王劉賜涉及謀反,自刎而死,

國廢除為衡山郡。

二、淮南獄的實質

據《史記》、《漢書》記載,劉安及其群臣賓客的一切活動,都從屬於劉安的一個 中心目標,即政治權力之爭。劉安對其父劉長死於非命一直懷恨在心,時刻想反叛 朝廷。因而他一方面背著朝廷私自實行德政,安撫百姓,爭取民心;另一方面招致 賓客方術之士,不僅幫他著書立說,還經常一齊策劃反叛之事,最終因謀反失敗而 全部受到鎮壓。

可是,劉安及其群臣賓客在政治上圖謀不軌的行徑,顯然與他們所撰《淮南 子》的思想觀點不符的。高誘在《淮南敘目》中說得很清楚,《淮南子》是劉安與蘇飛 等八人,及儒生大山、小山之徒「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的,該書宗旨接 近《老子》的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淮南子‧原道訓》全篇都是發揮

《老子 》旨意的,在為人處世方面崇尚無為,順乎自然。例如:「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於和,有萬不同而便於性,神托於秋毫之末,而 大宇宙之總。」「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 要歸之趣。」「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

劉安週圍亦有不少方術之士,他們所撰《中篇》專講神仙術、延命方,其書雖已 失傳,但在《淮南子》中也有不少「養生」、「全性」的論述,如:「輕天下,則神無累 矣;細萬物,則心不惑矣;齊死生,則志不懾;同變化,則明不眩矣。」「人大怒破 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凡治身養性,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

便動靜,使在已者得。」

這些主張以《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為宗旨,講究道德、仁義的道家、儒 家學說信徒,以及追求「養生」、「全性」的神仙家,竟會處心積慮地做出不合時宜、

違背道德,不仁不義的謀反勾當。並且他們的最終結局,正應驗了他們自己在〈詮 言訓〉中告誡人們不應強求的話:

唯不求利者為無害,唯不求福者為無禍。侯而求霸者必失其侯,霸而求 王者必喪失其霸。國以全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寄也。

劉安及其賓客的謀反活動與其學說大相徑庭的現象,確實令人費解。所以如何將圖 謀不軌的諸侯王與具有道家「自然」「無為」思想的思想家、講究「養生」、「全性」的神 仙家在劉安身上統一起來認識,就成為全面、正確評價劉安的關鍵性的難點。

前人對淮南王劉安謀反的看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確認劉安謀反事實,將謀反原因歸於劉安為報父仇和受為謀私的賓客 的唆使。而司馬遷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首創此說:

淮南王安……時時怨望厲王死,時欲畔逆。

太史公曰:《詩》之所謂「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信哉是言也。淮南、衡山親為骨肉,

疆土千里,列為諸侯,不務遵蕃王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邪僻之計,謀為畔逆,

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此非獨王過也,亦其俗薄,臣下漸靡然使 也。夫荊楚僄勇輕悍,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

班固在《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中因循了《史記》的觀點。司馬光《資治通 鑑》又因循了《史記》、《漢書》的觀點。王夫之《讀通鑑論》則不僅確認劉安謀反,還 進一步發揮了太史公曰「專挾邪僻之計的話:

淮南王著書¡K¡K 亦云博矣。而所某兵者,……其愚可哂,其狂不可瘳矣。

……由此言之,文不足以辨人之智愚若此乎!而非然也。取安之書而讀之,原 本老氏之言,而雜之以辯士之游辭。老氏者,挾術以制陰陽之命,而不知其無 如陰陽何也。所挾者術,則可以窺見氣機盈虛之衅罅,而乘之以逞志。乃既已 逆動靜之大經,而無如陰陽何矣;則其自以為窺造化而盜其藏,而天下無不 可為者,一如嬰兒之所以莛擊賁、育,且自雄也。率其道,使人誕而喪所守,

狂逞而不思其居。安是之學,其自殺也,不亦宜乎!夫老氏者,教人以出於吉 凶生死之外,而不知其與凶舷徒也。讀劉安之書,可以鑒矣。

王夫之認為劉安之所以謀反,是因為他只學了一點老子以權術操縱陰陽的皮毛,就 自以為已經窺見天地萬物造化的真諦,從而可以無所不為,這就好嬰兒用草棒去攻 擊勇士,還自以為是英雄。這樣就必然荒誕、狂妄,不能安分守己。劉安學了這一套,

最後謀反未遂而自殺則是必然的。老子教人超出於吉凶生死之外,卻不知玩弄權術 亦是與凶險為伍的。人們讀劉安之書,可以此為鑒。王夫之將劉安謀反《淮南子》聯 繫起來,從中尋求謀反的原因,這比司馬遷等將謀反原因單純歸之於劉安及賓客的 報個人私怨、謀個人私利深人了一步,但畢竟還停留在劉安等的個人因素,沒有永 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來考察,而且對《淮南子》的評價僅看到其弄權勢的一面,亦是 以偏概全的。

(二)否定劉安有謀反之事,認定劉安謀反是冤獄。這可以徐復觀為代表,他

在〈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一文中指出:

在專制下對諸侯王的特別猜嫌禁制,不僅足以反映出專制主為達到一人 專制的目的,即使犧牲其子弟宗支,亦在所不惜的心狀態;並對知識分子及 學術發展,發生了莫大的窒息作用。這才是研究中國思想史者所不能不注意到 的問題。

兩漢承先秦餘緒,遊士之風尚盛。……諸侯王中若有好學自修之人,則 其所集者多在學術上有某種成就之士;於是賓客之所集,常成為某種學術的 活動中心,亦成為名譽流布之聚中點。這對知識分子及學術的發展而言,常可 以發生很大的鼓勵作用。但卻觸犯了專制者的大忌。景帝時代,朝廷猜防的重 點在諸侯王的領土與職權。至武帝……猜防的重點轉向到諸侯王的賓客上面,

尤其是轉向到有學術意義的賓客上面。

淮南王劉安要他的門客造為內篇二十一篇……獻之皇帝,可見其志只在 學術的研究;並想以其研究充實漢家鴻業的內容。但武帝雖表面對這位多才好 學的叔父「甚尊重之」,而內心特為忌毒。左右承其意旨,便誣構成一大冤獄。

《史記》、《漢書》兩傳中,充滿了當時誣構的「官文書」。

……中間穿插淮南門客伍被的供詞,陳述劉安想謀反的經過,將劉安寫 成一個童呆愚稚之輩,其出自嚴刑逼供,再加以緣飾的情形,甚為昭著。¡K¡K 當時的朝廷官吏,順著專制者陰刻之私,竟不惜成,為一個謀殺幾萬人的大 陰謀集團,而且根源則來自淮南賓客的學術活動。幾萬人的大屠殺,不僅摧毀 了此一學術中心,並且也阻嚇消滅了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在生活上一切帶有一 點選擇自由的可能性。

徐氏指出「專制主」為維護一人專制的目的,特別猜嫌禁制,會對知識分子及

徐氏指出「專制主」為維護一人專制的目的,特別猜嫌禁制,會對知識分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