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yebjee (1979) 指出持續涉入是基於中心性、個人價值需求與自我觀念間的互 動關係,所產生個人對產品的長期興趣。故本研究探討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持 續涉入,來瞭解及解釋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的持續涉入。本節依序介紹涉入的 定義與分類、持續涉入的定義、持續涉入的相關研究以及小結。

一、涉入的定義與分類

涉入有別於消費者行為研究中的態度建構。從定義上來看,由於涉入已經被廣 泛地應用在各種領域,往往因為學者切入的角度有所不同,因此涉入一詞所包含的 意義眾說紛紜。例如針對涉入對象的不同來觀察消費者行為時,Zaichkowsky (1985) 將 涉 入 定 義 為 一 個 人 對 某 項 標 的 物 所 感 受 到 的 攸 關 程 度 , 並 將 涉 入 以 廣 告

(advertisement)涉入、購買決策(purchase decision)涉入、產品(product)涉入 三類來衡量,這也是簡潔易懂且較多人引用的定義。

Sherif 與 Cantril (1947) 是最早提出涉入觀念的學者,在該研究「社會判斷理 論」提出自我涉入(ego-involvement)一詞。自我涉入定義為一個人因為角色與地 位的不同,對於相反意見的態度。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自我涉入程度越高,越不能 接受與自己相反的意見,與自己相同的意見不但能接受,同時也會將其擴大解釋。

自我涉入是一個因素,用來衡量個人接受別人意見時的反應。

Krugman (1965) 延續 Sherif 與 Cantril (1947) 的理念,將涉入的觀念應用在廣 告效果的研究中,將涉入定義為訊息接收者每分鐘在說服性刺激內容與自我生活建 立連結的次數,也就是消費者在受到廣告影響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高涉入 者通常比較容易聯想到廣告的內容,低涉入者則較不會聯想到廣告的內容 。Day (1970) 認為涉入是個人對於某一特定目標產生興趣的程度,或是該目標對自我概念 及價值產生的重要程度,它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態度。Houston 與 Rothschild (1978) 將涉入定義為從個人層級需求的價值觀所衍生的需求狀態,該研究並以本質與來源 分析涉入, 將涉入區分為情境(situational)涉入、持續(enduring)涉入與反應

(response)涉入。

黃俊英與賴文斌(1990)認為不論涉入的對象是購買決策、廣告或是產品本身,

涉入是個人對事或物所感覺到的攸關程度。涉入的程度是由個人因素、產品因素、

與情境因素所交織的特定情況來決定。國內外各學者對涉入的定義整理如表 2-3-1 所示。

表 2-3-1 涉入定義彙總表

學者/時間 涉入的定義

Sheriff 與 Cantril (1947)

一個人因為角色與地位的不同,對於相反意見的態 度。是一個來衡量個人接受別人意見時的反應的因素。

Krugman (1965)

每分鐘訊息接收者在說服性刺激內容與自我生活建立 連結的次數。

Day (1970)

個人對於某一特定目標產生興趣的程度,或是該目標 對自我概念及價值產生的重要程度,它可以被視為是 一種態度。

Houston 與 Rothschild (1978)

從個人層級需求的價值觀所衍生的需求狀態。

Zaichkowsky (1985) 一個人對某項標的物所感受到的攸關程度。

黃俊英與賴文斌(1990) 不論涉入的對象是購買決策、廣告或是產品本身,涉 入是個人對事或物所感覺到的攸關程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早期學者於測量持續涉入時,通常僅將涉入視為單構面或者沒有直接對行為做 測量 (Dimanche, Havitz, & Howard, 1991) ,且會對於涉入的測量著重於前置變項於 行為結果。這種觀點受到部分學者 (Houston & Rothschild, 1978; Laurent & Kapferer, 1985) 的批判,認為單一的指標不足描述、解釋或預測涉入,因為涉入的本質多元 且複雜,有多種因素會影響涉入,因此以多元構面來分析涉入程度的研究因應而生。

在以多元構面來分析涉入程度的研究中,比較常見的有以對象和本質來做區分 的情境涉入、持續涉入與反應涉入 (Houston & Rothschild, 1978) ,或是以涉入的對 象來區分的廣告涉入、產品涉入、購買決策涉入 (Zaichkowsky, 1985) 。表2-3-2為 涉入分類內容的介紹。

表 2-3-2 涉入分類內容介紹

涉入分類 內容

持續涉入 持續涉入的起因是來自個人內在的原因,是指個人對事或物的持 久性關切 (Houston & Rothschild, 1978) 。

情境涉入 情境涉入的起因是來於外在的,是指人對事或物在一種特殊情境 下的短暫性關切 (Houston & Rothschild, 1978) 。

反應涉入 是指情境涉入與持續涉入結合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 (Houston &

Rothschild, 1978) 。

廣告涉入 指觀眾接觸廣告時的心理狀態或對於廣告信息所給予的關心程度 (Zaichkowsky, 1985) 。

產品涉入 指消費者賦予產品的個人主觀意識或消費者個人對於產品的重視 程度 (Zaichkowsky, 1985) 。

購買決策涉入 指消費者對某一次購買活動的關切程度 (Zaichkowsky, 1985)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持續涉入的定義

Houston 與 Rothschild (1978) 是最早提出持續涉入觀念的學者,指出持續涉入 的起因是來自個人內在的原因,是指個人對事或物的持久性關切。所謂的持續是與 特殊情況或暫時性相對的,也就是說持續涉入不會因為情況不同有所改變,McIntrye (1989)的研究中也採用 Houston 與 Rothschild (1978)對持續涉入的論述。Arora (1982) 將 Houston 與 Rothschild (1978) 解釋的持續涉入歸納出兩個變項,分別是規範的重 要性與熟悉性。規範的重要性用來解釋個人的自我觀念、個性、目標、需求都會影 響消費者對產品的持續涉入。熟悉性用來解釋一個人對該事或物的先前經驗,是否 經常使用產品、使用產品的美好經驗、都會影響持續涉入的水準。

Tyebjee (1979) 指出,持續涉入是基於產品的中心性、個人價值需求與自我觀 念間的互動關係,所產生消費者個人對產品的長期興趣,消費者對一項產品具有持 續涉入,不一定要和購買該產品有關,主要是該項產品能滿足消費者內在的持續性 需求。Bloch 與 Richins (1983) 指出,持續涉入起源於個人的內在原因(需求、價 值觀、興趣、目標…等),是對某一產品或議題涉入程度由低到高的過程。持續涉 入程度高者不會隨著情境的轉換改變涉入程度,亦即持續涉入並不會因為特定目標 的滿足而消失,通常是穩定的狀態。Buchanan (1985) 指出,持續涉入的觀念類似承 諾早期的定義,持續涉入是衡量對於某事、物或活動的持續性關切程度,承諾則是 侷限於對於某品牌攸關程度的衡量。Bricker 與 Kerstetter (2000) 認為持續涉入是專 業化的構面之一,認為持續涉入分成重要性、愉悅性、自我表現、中心性4個構面。

黃俊英與賴文斌(1990)將持續涉入的定義為人對於事或物不因情況而改變的 關切。吳科驊(2006)認為持續涉入與消費者本身的特質有關,其原因來自於個人 的內在因素,是個人對事或物相對持續性的關切,不會因為情況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例如某運動品牌的愛用者,並不會因情況的不同而改變對該品牌的忠誠度。至於持 續涉入的來源有兩點,其一為個人主觀價值系統,其二為個人對該事物的先前經驗。

陳嘉雯(2006)將持續涉入定義為個人對特定事物或活動所產生的持續性關切。

綜合國內外學者所述,持續涉入為個人內心中,基於某件事、物的中心性、個 人價值需求與自我觀念間的互動關係所產生的涉入程度,由低到高的連續性過程,

一旦對此標的物具有高度的持續涉入程度,這種持續性的關切程度,就會是一種穩 定且不容易隨著外在環境改變的狀態,且能滿足消費者內在的持續性需求(吳科驊,

2006;陳嘉雯,2006;黃俊英、賴文斌,1990;Arora, 1982;Bloch & Richins, 1983;

Bricker & Kerstetter, 2000;Buchanan, 1985;Houston & Rothschild, 1978;Tyebjee, 1979)。以下整理各學者對持續涉入定義如表2-3-3所示。

表2-3-3 持續涉入定義彙總表

學者/時間 持續涉入的定義

Houston 與 Rothschild (1978)

起因是來自個人內在的原因,指個人對事或物的持久 性關切,持續涉入不會因為情況不同而有所改變。

Tyebjee (1979) 基於產品的中心性、個人價值需求與自我觀念間的互 動關係,而產生消費者個人對產品的長期興趣。

Arora (1982)

解釋個人的自我觀念、個性、目標、需求會影響消費 者或一個人對該事或物的先前經驗,是否經常使用產 品、使用產品的美好經驗、都會影響持續涉入的水準 與衡量。

Bloch 與 Richins (1983) 起源於個人的內在原因,是對某一產品或議題涉入程 度由低到高的過程。

Buchanan (1985) 衡量對於某事、物或活動的持續性關切程度。

Bricker 與 Kerstetter (2000) 專業化的構面之一,認為持續涉入能細分成重要性、

愉悅性、自我表現、中心性4個構面。

往往會有多種相異的衡量方式,或是會以不同的用語來代表相近的概念 (Dimanche et al., 1991) 。在休閒領域中,涉入或持續涉入的衡量方式,主要是引用或修正自 Kapferer 與 Laurent (1985) 的IP量表(Involvement Profile)或Zaichkowsky (1985) 的 PII量表(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來衡量遊憩者涉入程度或持續涉入程度。

前者是屬於多元構面,後者則是單一構面。

Kapferer 與 Laurent (1985) 認為衡量涉入有5個構面,並非僅以單一構面來衡 量,才能完整地描述消費者對產品之涉入程度。持續涉入的變項分述如下:

(一) 興趣(interest):產品對個人的意義和重要性。

(二) 愉悅性(pleasure):產品的情感訴求和提供愉快、喜愛的能力。

(三) 象徵性(sign):產品表現個性或身分定位。

(四) 風險重要性(risk importance):購買產品所須負擔的經濟和功能風險。

(五) 風險可能性(risk probability):消費者主觀認為會產生誤購的機率。

Zaichkowsky (1985) 根據完整的涉入建構基礎(包括個人因素、產品因素、情 境因素),將168組形容詞以一套模型經過一連串的檢驗後,縮減為20個項目,以衡 量消費者對產品涉入的程度,20個語意差異題目的涉入量表稱之為「個人涉入量表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簡稱PII)」。PII使用語意差異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其目的在獲得一般性量表,不受產品特性的影響。

McIntrye (1989) 分析海岸露營遊客的持續涉入程度時,以IP量表為基礎來建構 持續涉入量表(Enduring Involvement Inventory),共有重要性、愉悅性、自我表現、

中心性4個構面,經由因素分析後合併了重要性與愉悅程度成為吸引力,使持續涉入

中心性4個構面,經由因素分析後合併了重要性與愉悅程度成為吸引力,使持續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