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在正規化與革命化之間擺盪(1958-1965)

第三節 持續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軍以來的各項戰役、戰鬥,從而得到各種經驗,作為之後條令編寫及訓練的基礎。

軍事科學院成立後即設立戰爭歷史研究部,主要任務是將各個單位的戰史編寫工 作統整到戰史部領導之下,並在「全軍分頭編史的基礎上,負責綜合編寫全軍戰 史」。但1960 年代初期軍事科學院的工作重心是在各級戰鬥條令的編寫上,加 之歷史的編寫牽涉複雜的人、事、物因素,並容易受到政治因素所制約,故戰史 編寫主要停留在建立組織、搜集資料上,98隨後 1966 年中共開始進行文化大革 命,戰史編寫更整個停頓下來。

總結自身經驗之餘,若未將這些經驗匯整成有系統的理論,是相當可惜的,

因此毛澤東在1958 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也提出要編寫自己的戰役教材,但如前 面提到的,軍事科學院建院初期的任務在編寫各級戰鬥條令,所以《戰役學》的 編寫工作一直到 1964 年才確立為軍事科學院的重點任務。葉劍英在 1963 年 11 月針對戰役教材編寫問題召開軍事科學院與高等軍事學院黨委聯席會議,他認為

《戰役學》的編寫工作,需透過「學習毛主席著作和研究我軍戰例」作為基礎,

而在解決建軍及作戰問題上,也要運用毛澤東思想來解決。99然而《戰役學》等 軍事理論的編寫過程同樣受到文革的干擾,一直到1980 年代時才正式編寫完成。

經過幾年的摸索之後,共軍在關於建軍路線上逐漸找出自己的做法,不再盲 目學習蘇軍的經驗,並確立了「以我為主」的建軍道路。然而其中的轉變卻造成 共軍內部出現多次鬥爭,造成組織、人事上出現變動。而林彪加強政治工作的結 果,讓基層部隊對於各種基礎訓練迷惘,也讓軍隊內部瀰漫著「抓政治保險、抓 軍事訓練危險」的思想。

第三節 持續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幾次的黨內鬥爭及中蘇關係惡化,讓共軍內部高層出現人事更迭外,也確立

「以我為主」的建軍路線。林彪接掌軍委工作後大力鼓吹「政治掛帥」,強調軍 隊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這些作法雖然讓共軍出現對訓練工作產生懷疑,並認為

「人」的因素佔戰爭勝負首位,但共軍對於軍事現代化、訓練正規化的重視並未 改變。林彪主管軍委日常工作後,「兩彈一星」的成功與核潛艇的研製,代表中 共的軍事科技有了突破性進展;而為了消除突出政治帶來的負面效果,共軍內部 多次提出要加強軍事訓練工作,並在1964 年舉行全軍「大比武」運動。

       

98 鍾期光,《鍾期光回憶錄》,頁 576-579。1949 年 12 月 25 日中央軍委下達全軍編寫軍戰史的 指示,具體由總參謀部領導,而當時總參規定,軍以下編寫軍史,軍以上編寫戰史。

99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葉劍英年譜(一八九七─一九八六)》,下卷,頁 905-9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 尖端科技的發展

中共建國之後,在國防科技部份因技術落後,相當仰賴蘇聯的幫助,中蘇雙 方在武器技術轉移和尖端科技的發展上簽署相當多協議,但是中蘇關係破裂後,

蘇聯單方面召回駐華專家,撕毀與中共簽署的多項合同,讓共軍的軍事科技發展 陷入困境,然而毛澤東在1960 年 7 月北戴河會議上指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 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100所 以中共並未因此停止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在重整腳步後,國防尖端科技的研製 工作重新進行起來。

一、 導彈技術的研發

共軍在1960 年廣州軍委擴大會議討論了國防尖端科技發展問題,最終決定

「兩彈為主,導彈第一」的方針,並要求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最短時間內突破 技術限制。101

中共的導彈研製工作由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主導,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共仿制 蘇聯的P-2 導彈,取名為「東風一型」於 1960 年 11 月 5 日發射成功,這是採用 液態燃料的近程地地導彈。102然而1960 年 7 月蘇聯專家全部從中國撤離並帶走 相關設計圖紙,使中共的導彈研製陷入困境,也讓中共的導彈研製工作從仿制轉 向自我研製。

由於中共決定在尖端科技研發上採「自力更生」,為加強導彈研製工作,共 軍在 1960 年大規模擴展第五研究院的人數,編制人數由 17000 人增加到 30000 人、技術幹部由3500 人增加到 10000 人、工人由 9000 人增加到 11000 人,而導 彈的研製也由近程導彈開始,再來是中程、中遠程、洲際,循序漸進,並開始針 對固體燃料進行研究。103

由於導彈的研製過程,正處於中蘇關係破裂、大躍進運動失敗導致三年全國 大饑荒之時期,在技術缺乏與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中共內部對於需要高投入的導 彈研發有些雜音。面對黨內的質疑聲浪,毛澤東率先表態對「兩彈」研製的支持,

1962 年 6 月 8 日,毛澤東在約見楊成武、許世友時表示「對尖端武器的研究、

       

100 周均倫主編,《聶榮臻年譜》,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頁 728-729。

101 吳遠平等著,《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硏究》(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頁29。

102 白洁,〈從國防部五院到七機部─王秉璋將軍談中國航天事業〉,《黨史博覽》(鄭州),

2005 年第 3 期,頁 15。

103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上冊(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2),頁 280-3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試製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鬆或下馬」;104而其它中共領導人也對導彈研製 表示支持,如1962 年 7 月 11 日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周恩來提出要「研製出以打 破美帝等八國的新半月包圍圈為目標的導彈」;鄧小平則表示「五院不僅不要減 人,還要投資」;林彪則認為「軍隊要向導彈化方向走,常規武器和尖端導彈的 研製不能兼顧時,寧可多把重點指向尖端」。105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對於導彈 的研製工作不僅沒有「下馬」,反而獲得更多資源投入,中共中央於1964 年 11 月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為基礎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王秉璋被任命為部長,中共 並從三機部調撥4 個工廠,四機部調撥 3 個工廠,五機部調撥 5 個工廠的方式來 充實七機部,此時七機部人員增加到9 萬 6 千餘人,人力物力大為增強,也讓中 共的導彈研製工作持續推展。

二、 核武器研製

與導彈研製過程一樣,中共在核武器發展上一樣相當艱辛。中共在1956 年 成立國務院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稱第二機械工業部),主管核工業建設 及核武器製造,如上一章所提到的,由於蘇聯內部的鬥爭,赫魯雪夫為取得中共 的支持,於是對中共的核工業及核武器發展提供不少援助,從1955 年到 1958 年,

中蘇雙方就核能及核武器領域簽署 6 項協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1957 年 10 月 15 日所簽署的《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 能工業的協定》,根據協定蘇聯將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06 然而中蘇關係惡化後,蘇聯對中共的核技術援助愈來愈緊縮,先於1959 年 6 月 20 日照會中共將原先要移轉給中共的原子彈模型及資料延後兩年;1960 年 7 月 16 日,蘇聯更單方面宣佈,將停止援助中國原子能工業及國防工業的協議,並 撤離蘇聯在華專家及終止供應材料設備,這對正要起步核武器發展的中共,無疑 是重大打擊。

但是中共領導人對於核武器的研製大多是持肯定的態度,在蘇聯斷絕一切援 助後,中共決定集中更多資源投入「兩彈」的研製上,在組織部份,先後成立國 防工辦107與中央專委108兩個單位,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其次中共中央在 1961 年        

10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下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3),頁 1226。

105 葉青松,〈「導彈元勳」王秉璋首任人民解放軍第十七軍軍長〉,《黨史博覽》(鄭州),

2009 年第 7 期,頁 38。

106 6 項協定包括兩個地質協定、一個科研協定、兩個工業協定、一個武器協定,見宋任窮,《宋 任窮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頁 340-342。

107 中共的武器的研發與製造分屬於國防科委及國防工委,加上工業部門隸屬國務院,因此體系 相當龐大且雜亂,橫跨國務院與軍隊兩大系統,歸口負責人有賀龍、羅瑞卿、聶榮臻。因為機構 多,頭緒也多自然會有扯皮之事,見張勝,《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北京:中國青 年出版社,2008),頁 244。因此周恩來在 1961 年國防工委北戴河會議上提出在國務院設立國 防工業口,專責管理,於是中共中央在11 月 8 日在國務院之下成立國防工業辦工室,主要任務 在直接歸口管理二機部(主管原子能工業)、三機部(主管國防工業)和國防科委所屬單位之工 作,並作為國防工委、國防科委之間聯繫協作及組織日常事務的機構;1962 年 12 月 5 日,中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月 16 日下達《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除從各 地抽調領導幹部及技術人員加強二機部的人力資源外,也要求應先滿足二機部對 於設備、儀表儀器的需求。109除了調集人力、物力加強二機部研製實力外,當時 中共有20 多個部委、20 個省市區之下的 900 多家工廠、科研機構、高等院校、

及共軍各軍兵種都動員投入核武器研製過程。110

在傾全國之力下,中共在原子彈相關技術研發上取得關鍵性突破,中央專委 於1964 年 1 月向中共中央報告原子彈爆炸測試可能在當年 10 月左右進行,經過 近10 個月的準備,中共在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引爆第一顆自製的原子彈,正 式躋身「核子俱樂部」;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共氫彈試爆成功,打破美蘇兩強 對核武器技術壟斷的局面。111

三、 海軍艦艇研製

為加強海軍艦艇的研製工作,中共中央軍委在1961 年 6 月 7 日成立以艦艇 研製為主的研究院,正式名稱為「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簡稱七院)。對於七院 的工作重點,時任七院院長的劉華清在回憶錄中提到:

為加強海軍艦艇的研製工作,中共中央軍委在1961 年 6 月 7 日成立以艦艇 研製為主的研究院,正式名稱為「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簡稱七院)。對於七院 的工作重點,時任七院院長的劉華清在回憶錄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