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在正規化與革命化之間擺盪(1958-1965)

第四節 正規化與革命化兼容下的矛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正規化與革命化兼容下的矛盾

以中共的角度來看,軍隊正規化與革命化之間本身並不衝突,如彭德懷在 1954 年 1 月「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的閉幕總結上說到「把我軍建 設成為世界上優良的現代化革命軍隊」,127這句話道盡中共高層幹部的想法。然 而在實際運作中,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軍隊與一支具革命光榮傳統的部隊如何 取得平衡,一直是共軍的一大難題,而共軍建軍方向就不斷地在正規化與革命化 之間擺蕩,這種情況也造成軍隊內部鬥爭問題始終無法斷絕。

壹、 「紅」與「專」的矛盾

在追求軍事現代化、正規化與軍隊革命化的道路上,共軍始終無法擺脫「紅」

與「專」的矛盾。「專」意指專業化的訓練以及正規的制度,一般的正規軍隊都 需具備這類的條件,共軍因建軍之後即面對國軍的圍勦及對日抗戰,始終無法建 立一套完備訓練計劃及進行專業訓練,一直到中共建國後,因參與韓戰而體認到 軍事現代化、正規化的重要性,並得到蘇聯的幫助,開始走向軍事現代化、正規 化的道路。

但軍事現代化、正規化的做法意謂著軍隊將只專注於軍事工作上,而不涉及 其它事務,這與共軍建軍以來的傳統與任務有極大的牴觸。毛澤東曾在紅四軍第 九次代表大會決議上提到軍隊的任務:

以為紅軍的任務也和白軍相仿佛,只是單純地打仗的。不知道中國的紅軍 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特別是現在,紅軍絕不是單純地 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 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 的任務。……,離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項目標,

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128

因此共軍自建軍後,除承擔著戰鬥任務外,還負擔著做群眾工作以促進軍民 關係、從事生產工作以建設根據地,共軍始終保持著這種「多功能原則」的傳統,

因此在中共歷次的政治運動中,均可看到軍隊的身影,如軍隊投入大躍進運動129 和文化大革命的三支兩軍。

       

127 彭德懷傳記編寫組,《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頁 507。

12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 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 版),頁 86。

129 軍方對大躍進活動的支持可參見鍾延麟,〈中共軍方對大躍進運動之參與、活動及其影響〉,

頁374-3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種「紅」與「專」之間的矛盾隨著學習蘇聯經驗的深化而擴大,並在軍隊 內部產生極大的爭論,然而要注意的是,「紅」與「專」之間的爭論並不是共軍 内部鬥爭的主要焦點,1958 年軍委擴大會議批判劉伯承、蕭克等人主要是針對 學習蘇聯過程中產生的「教條主義」問題;1959 年軍委擴大會議鬥爭彭德懷主 要是因為彭德懷對於大躍進的批判,而非彭德懷主張軍事現代化主張,彭德懷被 冠上「單純軍事觀點」的罪名是在批判擴大化,甚至變成「兩條路線鬥爭」之後。

本章第三節提到,即便林彪接掌軍委日常工作後,對於軍隊的訓練工作並非完全 廢棄,因此「紅」與「專」之間的爭論或許是中共的黨內鬥爭的一環,但絕非主 要的問題點,齊茂吉甚至認為:「中共職業軍人在追求國防現代化的目標方向並 無異議」;130而朱方(Fang Zhu)更認為對「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批判,主要 是為了掩飾批判背後的派系鬥爭目的,而非對西方型態的軍事專業主義(military professionalism)的抗拒;131舒曼則在檢視文革時期的資料中發現,「紅」與「專」

的字眼從未出現過,132因此若單純以「紅」與「專」的角度來探討共軍內部的鬥 爭及路線變化,似乎不盡正確。

貳、 軍事訓練問題與羅瑞卿的垮台

軍隊的訓練關係到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對於以武力奪天下的中共而言,軍隊 戰鬥力強盛是其所重視的,然而對於強調政治工作的共軍而言,軍事訓練教育與 政治教育的優先順序、比例輕重,有時是難以抉擇的,而必須取決於共軍高層的 個人意志。林彪在得知大比武情況後了下列指示:

1964 年全軍各方面的工作成績是很大的,部隊的政治情緒高,作風好,

幹勁大,毛主席思想紅旗舉得高。總的來說,成績是主要的。但是,現在 出現不好的苗頭,軍事訓練搞得太突出,不抓政治思想,甚至弄虛作假,

搞錦標主義與形式主義,這樣下去,必然把政治工作衝垮,把其它一切東 西衝垮,也會把軍事訓練本身衝垮。……要趕快採取措施,使軍政比例工 作正常化,恢復1962、1963 年的正常情況,糾正最近一個時期出現的失 調現象。133

林彪對於「大比武」運動帶來的練兵熱潮雖然沒有給予否定,但對於部隊將 大多數時間投入單兵戰技訓練以求訓練成績達到高標準的做法感到不滿,認為這 是一種「蠻幹」的行為;而忽視對政治工作的重視性,是否會再發生部隊叛逃或

       

130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頁 40。

131 Fang Zhu, Gun Barrel Politics: Party-Army Relations in Mao's China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8), p. 29.

132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p. 564.

133 李德、舒雲編著,《林彪日記》,下冊,頁 8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殺人等違法違紀的事情,這或許是林彪下令取消「大比武」活動的考量點之一。

這種立意雖然可以理解,但在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的比重上,林彪卻指示:

……政治教育時間佔十分之三,這個比例,無論如何不能減少,有時還要 擴大一些。比如搞運動,政治教育就不是三成,而是四成,一半,甚至是 七成。政治和軍事時間比例,一般情況是三比七,特殊情況應倒過來,七 比三。時間上誰讓誰的問題,基本要確定一個原則,讓給政治。……134 對比1960 年軍委擴大會議的閉幕講話,林彪在 1964 年底的口頭指示對於軍 事訓練時間是較為限縮的,甚至認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壓縮軍事訓練 時間,從這可看出林彪對於軍事訓練與政治工作優先性的問題,態度有了變化,

這牽涉到黨內鬥爭的問題。

1964 年中共面臨的國際局勢是緊張的,美國在該年藉由北越魚雷艇攻擊美 國軍艦的「東京灣事件」大舉出兵越南,導致越戰升級,美國對中國的威脅加大;

135中蘇關係則不因赫魯雪夫下台而好轉,雙方更因意識型態、爭奪共產陣營龍頭 地位而更加惡化。136

在美蘇雙方夾擊的態勢下,林彪卻認為軍事訓練時間不用過多,這頗為令人 不解。然而從林彪在1965 年底鬥爭羅瑞卿的事情來看,便可看出林彪對於軍事 訓練看法的轉變應是針對羅瑞卿與賀龍而來,這其中牽涉到羅瑞卿與林彪、賀龍 的關係。

1959 年軍委擴大會議雖由林彪接替彭德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但是戰爭時 代所受的傷害,導致林彪身體有相當大的病痛,具體症狀有怕風、怕水、怕出汗 等,137這些怪病未隨著時間而消逝,反而有加劇的趨勢,因此1963 年 9 月 27 日 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林彪同志長期生病,身體不 好,我建議由賀龍同志主持軍委日常工作」,138因此1963-1964 年間中央軍委推 行「郭興福教學法」及舉行全軍「大比武」的決策,是由賀龍及羅瑞卿所推定的,

林彪在這個決策過程中並未實際參與。《賀龍傳》便將這件事情納為林彪日後迫 害賀龍、羅瑞卿的理由之一,認為林彪害怕被賀龍取而代之;139而《羅瑞卿傳》

則提出林彪打倒羅瑞卿的理由在林彪認為羅瑞卿不再「緊跟」林彪,對林彪展開

「封鎖」、「疏遠」,這意指林彪認為羅瑞卿倒向賀龍,被「架空」的疑慮導致 林彪最終決定鬥垮羅瑞卿。140但是舒雲編寫的《林彪畫傳》卻提出相反的論證,

       

134 李德、舒雲編著,《林彪日記》,下冊,頁 871。

135 徐焰,《六十年國事紀要(軍事卷)》,頁 260-261。

136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頁 442-447。

137 宋德金,《真實的林彪─林彪秘書最後的回憶錄》(香港:皇福圖書,2010,第 4 版),頁 78-82。

138 李烈主編,《賀龍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頁 713。

139 《賀龍傳》編寫組,《賀龍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第 2 版),頁 367-377。

140 《羅瑞卿傳》編寫組,《羅瑞卿傳》,頁 297-3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直指打倒羅瑞卿的主要決策者是毛澤東,因為毛澤東感覺到羅瑞卿與賀龍,同劉 少奇、鄧小平等人關係過於密切;加上羅瑞卿與葉劍英、聶榮臻等老帥間有許多 摩擦,這些共軍元老私下也密謀串連批鬥羅瑞卿,而林彪對於羅瑞卿反而是表示 支持的態度,一直到1965 年 11 月葉劍英奉毛澤東之命向林彪傳達不要再保羅瑞 卿後,林彪才轉而支持打倒羅瑞卿。141

批判羅瑞卿第一步是先由批判軍委辦公廳主任蕭向榮入手,指責其「反對突 出政治」、「反對毛澤東思想」,並指稱「蕭的後台是羅瑞卿」,之後葉群透過 吳法憲之口,以在1965 年 5 月過世的空軍司令劉亞樓之言為證據,指稱羅瑞卿 有「向黨伸手與奪取軍權的野心」。為處理羅瑞卿問題,中共中央在12 月 8 日 至15 日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羅瑞卿的問題,會後成立「中央工作小組」

繼續調查。「中央工作小組」在1966 年 3 到 4 月接連召開兩次會議,會議最終 通過《關於羅瑞卿同志錯誤問題的報告》,罪名包括「推行資產階級軍事路線」、

「擅自決定全軍大比武反對突出政治」、「逼迫林彪同志『讓權』、『讓賢』」

等,並將羅瑞卿與彭真、陸定一、楊尚昆的問題聯繫在一起,形成「彭羅陸楊反 黨集團」。142

從中共建國到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共軍在軍事現代化、正規化的道路上雖走 得跌跌撞撞,但是方向卻是堅定的,即便林彪上台後主張「政治第一」,但是軍 事現代化、正規化卻是毫無半點遲疑的。然而中共黨軍菁英具有「雙重菁英」特 性,導致黨內出現變化時,作為黨的高級幹部一員的共軍高階將領,無可避免被

從中共建國到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共軍在軍事現代化、正規化的道路上雖走 得跌跌撞撞,但是方向卻是堅定的,即便林彪上台後主張「政治第一」,但是軍 事現代化、正規化卻是毫無半點遲疑的。然而中共黨軍菁英具有「雙重菁英」特 性,導致黨內出現變化時,作為黨的高級幹部一員的共軍高階將領,無可避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