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邁向現代化、正規化時期(1949-1957)

第一節 建國初期的軍事建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邁向現代化、正規化時期

(1949-1957)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國軍雖在中國南方仍有殘存勢力,然而到1949 年末,全中國只剩下西藏尚未被 解放軍所佔領;1此時蔣介石藉由解放軍尚未組織完善的海、空軍之機會,在台、

澎、金、馬地區穩住陣腳,並企圖以此為跳板反攻大陸。

中共建立政權後,軍隊的任務從解放全中國,轉變為保衛人民和維護國家安 全,故擺脫建軍以來的游擊氣息,改變以傳統步兵為主的戰鬥方式,是中共在軍 事上面臨的首要課題。尤其1950 年 6 月底韓戰爆發,美軍仁川登陸的成功致使 戰局逆轉,最終讓毛澤東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雖然中共成功將聯合國部隊逼回 北緯38 度以南,但與當時最現代化的美軍交手的結果,讓中共體認到加速解放 軍現代化、正規化的腳步應該加快,才能面對西方國家的戰略挑戰。2是以在「人 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之後,解放軍一系列之現代化、

正規化做法隨即展開。

第一節 建國初期的軍事建設

中共建國初期的軍事建設,目的在擺脫長期以來的游擊氣息,和各地區因地 制宜的情況,而朝向現代化、正規化的方向進行改革。本節主要討論中共初期的 軍事現代化的內容。

何為軍事現代化,劉伯承在1953 年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上曾 給過這樣的定義:「現代就是我們現在這一時代。現代化的戰爭就是使用機器並 加上帝國主義所叫囂的原子彈等來進行戰爭」。3從這段文字中可看出現代化的 戰爭強調的是武器的使用,然而中共在國共內戰時期在武器裝備上遠落後國軍,

即便藉由繳獲等方式獲得各種武器,然而在武器的質與量上均有所不足,更缺乏 海、空軍等建制與裝備,直到建立政權後,在蘇聯的協助下,才慢慢地從單一步 兵型轉變為諸軍兵種合成型軍隊。

       

1 徐焰,《六十年國事紀要(軍事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頁 25。

2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臺北:新新聞文化,1997),頁 32。

3 劉伯承,《劉伯承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頁 5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 海、空軍及其它陸軍兵種的建立

一、 籌建空軍

在現代戰爭中,空軍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與作用,中共早在建軍初期,其有 建立空軍的計劃,然而受限於財政、資源等限制,中共在建政前一直未建立空軍,

在戰場上仍以步兵為主。4

1948 年底中共發起淮海戰役,國民黨部隊在華中地區的精銳大部被殲,此 戰讓中共看到擊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的前景,海、空軍等現代化軍種的建 設刻不容緩。於是中共中央在1949 年 1 月 8 日發出《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 年的任務》中特別指出: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年我們應當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 用的空軍。5尤其在國軍在大陸戰場失利,但在東南沿海島嶼與台灣重新站穩腳 步,若要攻佔台灣,單憑步兵是不可能辦到的;同時1950 年韓戰爆發,中國組 成志願軍增援金日成政府,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行動更需要空軍的配合,於是中 共更加快空軍建設的腳步。

共軍空軍的建立,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空軍的領導機關,在世界各國空 軍史上是未有的經驗,也是因為中共在時空環境制約下必須採行的決定。共軍空 軍領導機關由第四野戰軍第14 兵團機關基礎上創建,由 14 兵團司令員劉亞樓擔 任首位空軍司令員、蕭華為政委;其後在各個軍區內部成立空軍司令部,受軍委 空軍與大軍區雙重領導。

在共軍空軍籌建之時,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即在朝鮮點燃戰火,中共以志願 軍的名義投入這場戰爭之中,剛組建的空軍戰鬥團隊隨即進入朝鮮戰場上掩護陸 軍的行動,因此共軍空軍的建設是在「邊打邊建」的情況下展開的。毛澤東對空 軍的建軍方針有兩點看法:其一是建立空軍的目的在鞏固國防;其二空軍的建設 計劃需配合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6

確立領導機構與建軍方針後,共軍空軍即著手組建航空兵部隊;從第一支航 空兵─空軍第 4 混成旅組建完成後,1950 至 1951 年間,有大量的陸軍師、團部 調撥空軍建制,一直到韓戰結束時,共軍空軍已建立了28 個航空師、70 個航空 兵團,擁有各類型飛機共3 千餘架。7

       

4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頁152。

5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頁 152。

6 楊貴華編著,《共和國軍隊回眸:重大事件決策和經過寫實》(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

頁36。

7 楊貴華編著,《共和國軍隊回眸》,頁 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共建國初期百廢待舉,加上與美國處於敵對狀態,這使得中共在外交、經 濟、軍事等各方面都需仰賴蘇聯的支援;對於一無所悉的空軍,自然全仰仗蘇聯 的支持。因此參照蘇聯模式,中共將國土防空與空中戰鬥兩者分離,成立防空軍 與空軍兩個軍種。然而兩軍分屬不同系統,指揮上難以相互配合;8加上中共在 1956 年的第八次全國代表代會上決議減少軍費開支,支援國家經濟建設,9在這 兩個因素下,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防空軍與空軍合併,同時取消公安軍的建制,

改建後的共軍為陸、海、空三個軍種。

二、 創建海軍

共軍海軍的建立與空軍不同的地方,在於海軍的創建是先由地方軍區成立司 令部機關,之後中央軍委才在軍委之下成立統一的海軍領導機關。於 1949 年 1 月華東軍區因接收國軍變節艦艇而最先成立海軍領導機構,由張愛萍任司令員兼 政委。同年12 月,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第 12 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蕭勁光組建海軍領 導機構,隔年任命其為共軍海軍司令員。10

蔣介石在三大戰役之後,鑑於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日薄西山,遂開始有計 劃地在台灣另起爐灶。隨著國軍兵敗如山倒,中共在1949 年底已解放了中國全 境,除西藏問題有待解決外,剩下的就是退守東南沿海島嶼及台灣的國民黨政 府。因此要消滅國民黨軍隊,沒有海、空軍的配合是無法作戰的;古寧頭戰役失 敗的一部份原因,即缺乏海軍的掩護,也讓建設海軍成為當務之急。但因為韓戰 的爆發,為支援志願軍的行動,籌建空軍的重要性顯然大於海軍,在建國初期經 濟困難的情況下,海軍的建設被排到後面順位上。11

對於海軍的建軍原則,中共內部的看法是相當歧異的。海軍艦艇研製需要高 技術,材料也相當複雜,因此在初期以向蘇聯購買現成艦艇與技術轉移的方式是 比較可行的做法,中共高層對此並無異議。然而就海軍發展方向上,海軍黨委的 決定是以「空、潛、快」為主,而彭德懷則認為,海軍在航空兵的發展上應以夠 用為主,潛艦跟快艇才是發展重點,之後林彪取代彭德懷主持軍委工作後,仍沿 續彭德懷的方針。12

雖然共軍海軍的建設過程受限於國家經費分配與技術的落後,但海軍仍以緩 慢、穩健的腳步逐步發展,至1954 年發動一江山島戰役前,已發展出一定規模 的實力,中共成功解放一江山島,共軍海軍在其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共軍海軍 的成長,從艦艇數量的增加上可看出一些端倪,從1955 年作戰艦艇僅 519 艘,

       

8 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香港:北星出版社,2009,第 4 版),頁 501。

9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硏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頁302。

10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頁 185-188。

11 徐焰,《六十年國事紀要(軍事卷)》,頁 6。

12 王亞志回憶,沈志華、李丹慧整理,《彭德懷軍事參謀的回憶》,頁 52-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到了1958 年時成長到 657 艘,即便是林彪上台後推行「政治第一」,但並未衝 擊海軍的裝備生產、研發,共軍海軍艦艇的數量到了1970 年時,已經成長到 1530 艘,並研發出導彈驅逐艦與核潛艇等高技術船艦。13

三、 其它專業化兵種的建立

中共建國後,除建立海、空軍等新軍種外,傳統的陸軍也改變全都是步兵的 型態,成立各專業兵種,由單一個步兵發展成為諸兵種合成的部隊。在陸軍之下,

共可分成七大兵種,就總體來看,步兵的數量是不斷下降,而專業技術兵種數量 則是不斷上升的。

共軍陸軍在中共建國後,一直到1980 年代大裁軍前,共有步兵、砲兵、裝 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鐵道兵、防化兵等七兵種所組成,步兵是陸軍中數量最 多的兵種,然而其所佔比例是不斷下滑的,這是因為歷次大裁軍均以步兵作為最 主要的裁撤對象,如 1950 年時,步兵數量佔陸軍的比例為 61%,但到了 1959 年時減少到41%。14

炮兵、通信兵與工程兵是中共較早建立的陸軍兵種,早在紅軍創建之初即存 在這三種兵種職能,然而受限於裝備限制,未能夠大規模發展,一直中共建國後 才快速發展起來。因應韓戰的需要,炮兵是共軍陸軍在建國初期優先發展的兵 種,並將大量的步兵師改建為炮兵部隊,並且經由蘇聯的幫助,解決原先共軍火 炮多國且各式不一的情況,大量改換蘇式火炮;15通信在現代戰爭進行時的耳 目,訊息傳遞的速度往往影響到一場戰役的勝負,是以共軍通信兵的地位是不斷 提升的,從原先附屬於總參謀部作戰部的一個局,最後發展為總參謀部通信部,

而其通信的有效性與隱蔽性也不斷增強。16因為戰爭的需要,工程兵一直是共軍 的重要兵種,中共建國後其地位不僅未下滑,反而因為戰備考量與國防工程建設 需要,工程兵部隊不斷擴編,1965 年時更達到 54 萬人,雖然之後的裁軍行動工

而其通信的有效性與隱蔽性也不斷增強。16因為戰爭的需要,工程兵一直是共軍 的重要兵種,中共建國後其地位不僅未下滑,反而因為戰備考量與國防工程建設 需要,工程兵部隊不斷擴編,1965 年時更達到 54 萬人,雖然之後的裁軍行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