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挪威: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艾格尼丝・H・希克斯 1939 年时,除了瑞典之外,挪威是欧洲唯一的从 1814 年以来享有持续

在文檔中 出 版 说 明 (頁 66-73)

的和平,即享有四个世代多的和平的国家。因此,当战争在 1939 年爆发时,

挪威对自身的防卫毫无准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整个时期,挪威政府奉 行的政策旨在把用于国防的费用和人力控制在最低限度,因为挪威爱好和平 的传统具有一种真正的道德上的标准。政府和人民都幻想世界正逐渐变得更 加太平,把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正日益过时。他们幻想,国际间争 端的和平解决,已经很好地得到条约的保证,而 110 国际联盟这个国际性的 组织也已经成立,它将进一步保证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间的纠纷。因此,

在挪威人的心目中,战争的危险即使没有完全消除,也是大大地减少了。不 过,对于推行一种能提供更有效的国防的政策, 在挪威也不是没有支持者。

有两个私人团体,挪威防务协会(NorgesForsvarsforerting)和挪威海防协 会(Fore-ningenforNorgesSjφforsvar)就做了大量工作,传播有关防务的 知识,唤起民众对此关心;可是它们的会员人数很少。可以说,所有的政党 对挪威国防的削弱都负有责任,这是由 1927 年和 1933 年的两项立法所造成 的,后一项立法的条款并且是在不顾军方激烈而断然反对的情况下执行的。

不过,在确定哪一方面应负多少责任时,必须记住,从 1927 年起,工党就是 最强大的一个政党,它的影响是任何执政的政府所不能忽视的。

这就是工党在 1935 年 3 月上台时的情形。首相约翰・尼加德斯沃尔德是 赞成和平主义的,而外交大臣哈夫丹・科特教授和国防大臣弗雷德里克・蒙 森则是道道地地的和平主义者。反对科特的人担心,他是一个学者, 他的外 交政策可能不切实际,但是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科特是一个 现实主义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例如在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的冲突中,

他非常不情愿以任何方式使挪威承担义务,虽然他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事可被 说成是不履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义务。根据这种外交政策,挪威是斯堪的 纳维亚国家中第一个(结果也是唯一的国家)批准与英国在 1938 年 12 月订 立的海军条约,这个条约被看作是普遍同意限制海军军备的一种准备。

在挪威同其斯堪的纳维亚邻国的关系上。科特的政策为一种极端审慎和 拒绝同它们讨论军事问题的立场所支配。他的理由是军事上的合作将导致挪 威防御力量的加强,而在科特看来,这就等于重整军备,他对此坚决反对。

因此,难怪在开战以前不久,希特勒问挪威是否感到受威胁,并表示要同挪 威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时,得到 111 的答复都是“不”。科特认为(挪威议会 也有同样看法)

这样一个条约在平时固然没有必要,在战时也没有价值, 而且,它还可 能给人这样的印象,以为挪威比其他国家对德国更友好。这将是挪威人民所 不能容忍的,他们虽然渴望继续置身于战争之外,可是内心却向着盟国。挪 威政府之所以拒绝英、法两国于 1939 年初要求挪威组织“和平阵线”的某些 非正式建议,正与这种想保持中立的愿望相一致。挪威议会议长 CJ・汉布罗 认为,这样的保证不值得想望,他的理由是,“单从一个方面得到保证的中 立,一旦发生情况,就不再成为中立了”。

于是,直到 1939 年夏天,挪威政府在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下,对所有的外 国一直保持着正确的态度。挪威已使自己免除了按照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参 加制裁的义务,它置身于一切欧洲国家集团之外,但是它同斯堪的纳维亚邻 国在军事之外的其他领域订有合作的计划。挪威的工党政府主要是和平主义

的,但是有迹象表明,这个党正在分裂,因为有些党员认识到,德国事态的 演变可能威胁挪威的民主制度。不幸的是,还没有等到这种感觉能够具体变 成有效的行动,挪威就遭受了战祸。挪威人奉行反对防卫的政策为时已经过 久,从而无法迅速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在资产阶级政党中,仍对德国有 些同情,对德国的想法有些欣赏,有几家右翼的报纸正在发表这类观点。同 时,多年来的忽视所造成的后果, 也不能一下子弥补过来。防务全然不足,

甚至没有统一的指挥。防务计划由一个以文官为首的国防部掌管。

固然,国防委员会在 1934 年就已成立,但是直到 1937 年方始召集会议,

到 1939 年 9 月 1 日才再度开会。民防的情况是可怜的。措施仅限于消极的防 空,例如建造一些避弹所等。除了奥斯陆、卑尔根和四五个较大的城市以外,

其他城市均无积极的防空设施。战后挪威议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当时 的政府对挪威防务不足所应负的责任,据报告,科特、尼加德斯沃尔德和国 防大臣都 112 有责任。整个政府也逃脱不了责任,因为它有议会中大多数议 员的支持。这大批的议员并不是因为政府的国防政策软弱才支持政府,而是 无视其国防政策软弱而仍然支持政府的。

就供应情况来说,采取的措施是比较有效的。1938 年 3 月国王下谕成立 了一个应急委员会(Kriseutvalg)来保障国内供应,并经议会表决,拨款一 千五百万克朗作为经费。这个委员会一直维持到 1939 年秋季为一个新成立的 供应部所代替。由于对议会原来批准拨款时的决定任意作了解释,到 1939 年 6 月 30 日已购买了价值一千万克朗的货物,并继续进行购买。已有的粮食 供应预计足以应付三个月至九个月,人造肥料的供应可应付一年至两年半。

石油的供应估计足以应付两个月的消费,但是石油在 1939 年 9 月被征发供防 务之用,并立刻实行了定量配给。

哈康国王在 1939 年 9 月 1 日正式宣布挪威中立,挪威又是参加 9 月 1 日和 3 日的斯堪的纳维亚中立宣言的一方。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之间就中立而 产生的问题继续不时地进行磋商。德国立刻向挪威保证,只要它坚持严格中 立的政策,它的中立就将受到尊重。英国在 9 月 22 日也作出了同样的诺言,

“只要德国尊重挪威的中立”。挪威的“中立警备部队”于 9 月 1 日征集。

10 月 19 日,这支部队在挪威北部有所加强,主要是因为俄一芬战争的缘故。

内阁立刻作了一些变动。有两个主要的变动,一是免除了首相在政府部 门的兼职,一是成立了以特吕格韦・赖伊为领导的供应部。12 月间,国防大 臣蒙森因健康不佳引退,由伯奇・扬伯格上校接任。任命一个军人执掌此职,

是鉴于国际局势的严重,希望使防务问题脱离党派的政治竞争。可是,任命 扬伯格后来证明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不能胜任,但是他的任命却麻痹了政府,

使之产生了毫无根据的安全感。1940 年 1 月初,曾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建议,

但由于首相强烈反对而遭否决。于是工党政府继续执政直到遭受入侵。

113 尽管各交战国曾作过保证,但挪威的地理位置还是使它很快就开始 受到海上战事的影响。德国人击沉挪威的船只,而英国人则限制挪威的对外 贸易。可是,挪威继续同这两个交战国保持着商业上的关系——虽然这种关 系在日益减弱,并且以招致德国方面和法一英方面的不满为代价。德国警告 挪威和其他中立国家不要听从英国的要求,为英国封锁德国提供方便;德国 抗议挪威全国船主协会同英国签订合约,把半数的挪威商船租给盟国。而盟 国则对瑞典北部的铁矿砂通过挪威的领海运往德国日益表示恼怒。

1939 年 9 月 19 日,丘吉尔作出了第一次尝试,企图使德国不能得到瑞 典供应的铁矿砂,他向白厅的同僚们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在挪威领海内的航 道上布雷,从而把运载矿砂的船只逼入公海。他完全懂得:这个行动会遭到 反对,而且德国可能对挪威进行报复,但是他认为,出于战争的需要,英国 非采取这样的行动不可。这一次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可是他在 11 月 27 日 重新提出这个问题,12 月 16 日传阅了一份有关此事的备忘录,内阁在 22 日 对此事予以考虑。在这期间,盟国的报纸刊登了德国在挪威沿岸击沉一些盟 国船只的消息;但是后来知道,只有一条船实际上是被一艘在挪威领海内活 动的德国潜艇击沉的。1940 年 1 月 6 日,挪威政府得到正式通知,“英国政 府正在采取适当措施以阻止德国船只在挪威领海内行驶和进行贸易活动”,

为此,英国海军有必要不时“进入挪威领海并采取行动”。应科特的请求,

哈康国王就此事向乔治国王说项,使这一决定撤销了。可是,英国政府对德 国通过挪威领海从瑞典运输矿砂一事仍继续关注,因此科特作了尝试,企图 说服瑞典把一部分运输从北海之滨的挪威港口纳尔维克转移到波罗 114 的海 之滨的瑞典港口律勒欧,但是没有成功,可以料到, 主要是由于这种转移可 能对瑞典与盟国的关系产生有害的影响。1940 年 1 月底,英国建议挪威自己 在其领海内布雷,挪威政府答应予以考虑。但是这个建议直到 3 月 20 日才交 给国防部,3 月的下半月,科特向英国政府并向盟国的报界提出,还是把这 件事搁置起来对盟国有利, 因为运至英国的矿砂增加了,而运往德国的矿砂 则减少了。同时,俄—芬战争(1939 年 11 月 30 日至 1940 年 3 月 12 日)己 使挪威以及瑞典面临着局部被盟国军队占领的危险,盟军在支援芬兰的途 中,顺便会控制纳尔维克和瑞典铁矿区。

哈康国王就此事向乔治国王说项,使这一决定撤销了。可是,英国政府对德 国通过挪威领海从瑞典运输矿砂一事仍继续关注,因此科特作了尝试,企图 说服瑞典把一部分运输从北海之滨的挪威港口纳尔维克转移到波罗 114 的海 之滨的瑞典港口律勒欧,但是没有成功,可以料到, 主要是由于这种转移可 能对瑞典与盟国的关系产生有害的影响。1940 年 1 月底,英国建议挪威自己 在其领海内布雷,挪威政府答应予以考虑。但是这个建议直到 3 月 20 日才交 给国防部,3 月的下半月,科特向英国政府并向盟国的报界提出,还是把这 件事搁置起来对盟国有利, 因为运至英国的矿砂增加了,而运往德国的矿砂 则减少了。同时,俄—芬战争(1939 年 11 月 30 日至 1940 年 3 月 12 日)己 使挪威以及瑞典面临着局部被盟国军队占领的危险,盟军在支援芬兰的途 中,顺便会控制纳尔维克和瑞典铁矿区。

在文檔中 出 版 说 明 (頁 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