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荷兰: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汉弗莱・希金斯 第一节荷兰的中立的国策

在文檔中 出 版 说 明 (頁 73-83)

1939 年 9 月 3 日的时候,荷兰的情况同其他国家相比,是非常简单的:

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东印度群岛或西印度群岛,它都没有任何政治纠葛。实际 上,过去一百年的和平历史,加上依靠它的“不言而喻的中立”,使荷兰不 仅不谋求与别的国家结盟和得到它们的保证,而且还加以拒绝。

是一个强制维护集体安全的问题的话。荷兰的政策是, 坚定地中立和“保 持适当规模的国家武装,从而不给任何人以任何可以避免的引诱来向其侵 犯”。

当英、法对德宣战,而荷兰发现自己“进退两难,成为两大劲敌竟相奉 承的目标”时,它不仅由于曾经出过力企图防止战争而赢得了威望,而且得 到了德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的保证——英国直截了当,德国则含糊其词——说 它的中立将得到尊重;荷兰自己也在 9 月 1 日发表了中立声明。地面部队已 在 8 月 28 日开始动员,海 123 军处于警戒状态,到 8 月底,国内广大地区已 为引入的洪水淹没。9 月 1 日,宣布了战争状态。中立的政策即将受到考验:

采用不过于讨好某一方的办法,例如当荷兰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提出措词足够 严厉的抗议,是否能使另一方失去进行报复(这种报复甚至可能发展到入侵)

的任何借口。这犹待分晓。同样,荷兰拒绝同它潜在的盟国就荷兰本身或这 些盟国万一受到进攻时应当采取的措施举行军事参谋会谈。在荷兰,人们普 遍认为,万一果然遭到进攻,这种进攻将是来自德国方面。但是荷兰采取谨 慎态度,决不公开流露出害怕德国进攻的心情,同时,对待交战双方的确也 应当不分轩轻,一视同仁;另一方面,人们也在希望,荷兰在交了一百年的 好运以后, “奇迹还会再度出现”。

荷兰人民,总的说来,也是坚决支持中立政策的,鉴于他们以享有发表 见解的自由而自豪,这是对十六世纪 124 的褊狭不容异说的反作用,同时他 们认为,由于党派的众多和由于这些党派在政治上和宗教上的争论加剧了彼 此不和的程度,而有必要在国会选举时采用比例代表制, 因此他们在中立政 策问题上实际的意见一致,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节共产党和国家社会党

荷兰共产党是由 1909 年脱离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些反对派所成立,它于 1919 年加入第三国际。共产党在国内从未有过多大势力,它在第二院的一百 个席位中占得席位最多的时候是在 1933 年,共四席;1937 年时,它只有三 席。德一苏互不侵犯条约在 8 月 21 日公布后,使荷兰的共产党员和整个欧洲 的共产党员一样,大吃一惊, 在战争开始时,他们由于党的路线的这种改变 而不知所措,无从发言。直到遭受侵略以后,他们才抬起头来,参加了抵抗 运动,正象共产党人在其他许多国家所做的那样。

由于荷兰人的容易分裂的性格,在荷兰产生过好几个国家社会主义团 体。其中最强大而结果也是最成功的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NSB),于 1931 年由安通・米塞创立,希望能对经济萧条所造成的人心不满加以利用。

这个团体反对党派制的政府以及社会党人和大主教徒的国际主义,而赞 成极权主义的领导。它在荷兰没有扎下深根,因为它被人看作是外来的,是 德国式的,尽管它避 25 而不提偏激的反犹学说,并对女王和奥伦治王室装出 一副“虚假的爱国姿态”,但是未能因此而克服上述的不利因素。它于 1935 年在荷兰的欧洲领土上达到了全盛的时期;随后又在荷属东印度达到了顶

峰。在占领初荷兰政府认为这些著作有通敌的倾向,败坏荷兰的士气,为德 国服务。1947 年,他因叛国罪受审,判处一年徒刑(因年迈而免刑)和二万 眉罚款。德・格尔本人对此事的说法,见《调查委员会》,2B,第 256 页以 后。

兰德希尔,第 196 页。

《概览,1939—1946 年:希特勒的欧洲》,第 498 页以后。

虽然 1939 年 5 月 29 日在列日举行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会议上,米塞 在要求同德国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同时,曾攻击了荷兰政府的亲犹政策(《人 民观察家报》,1939 年 5 月 31 日)。

兰德希尔,第 129—130 页。

期,德国人并没有要米塞来管理国家——尽管他拥有一个现成的组织—

—因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通常是不能胜任工作和一直是不得人心的”。虽 然荷兰并没有实现伸斯麦的预言:“荷兰正在把自己归并给德国”,但在 1940 年时,荷兰不足九百万的人口中,德侨却有五万名之多, 其中有许多人住在 鹿特丹。然而,并没有听说他们对德国侵略者提供过帮助。

第三节希特勒执拗的侵略意图

荷兰的遭劫是无可避免的。荷兰人自己在 1936 年 3 月 7 日以后所做的 事,对他们毫无帮助;而他们力所能及的极少的几件事,却又放着不去做。

他们不愿同其他任何国家,甚至同比利时,举行未雨绸缪的军事参谋会谈;

当战争开始时,他们戴上了一副遮眼罩,既不向东方也不向西方去看看 有什么威胁或安慰,而是靠着那根已经折损的中立芦杆,结果在 1940 年 5 月 10 日把自己的手戳破。希特勒早已决定,如果他同法国和英国交战的话,

就将入侵荷兰。只有一种情况可能会阻止这样做, 那就是,德国陆军总司令 部的成员普遍希望,在西方采取守势来进行战争,推迟德国在那里的进攻,

以争取时间来举行可能导致和平的“外交上的政治会谈”,以更新德国的装 备,肃清纳粹体系,或使对抗部队积聚力量。

但是,不论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方针如何,事情总是要希特勒说了才算 数的。

第四节从战争爆发至 1939 年 11 月 12 日的谅恐

荷兰同英、法、德的关系,有一个时期同海上战争行动引起的事件有关,

它是同荷兰密切相关的。

三个交战国都公布了禁运货单(法国和英国的单子相同);荷兰政府对 此正式提出了抗议。它还抗议英国的“黑名单”(它坚持说,这份名单把中 立国归入敌人一类,并以“宣布……对中立国强制执行联合抵制的办法, 来 惩罚这些中立国同交战国的合法贸易”),抗议荷兰船只受到英国检查机关 的长时间留难;抗议荷兰船上的人被带走;抗议邮件被耽误。英国的这些措 施是使荷兰经常感到不满的原因,尤其在这些措施因为对德国的海上布雷政 策进行报复而变本加厉以后;直到临近德国 127 入侵时,英、荷之间才最后 达成了暂时解决办法。9 月 6 日,德国政府向所有的中立国——特别是针对 低地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发表声明。声明说,这些国家同其他国家 的经济关系如有任何单方面的改变,损及德国的利益,都将被德国政府认为 是破坏中立。德国在海上的实力远逊于英国,只有在波罗的海除外,在那里,

装运木材开往荷兰的船只被德国海军留难的时间长得异乎寻常。到了 11 月中 旬,荷兰因水雷和潜水艇而遭受的损失开始急剧增加。荷兰抱怨交战国的另

一个原因,是由于新闻检查制度和缺少空运而不能从伦敦和巴黎得到及时的 消息,但德国的宣传却很活跃。

9 月 26 日,荷兰有谣言说,波兰的战役业已结束, 俄—德共同瓜分波 兰的协定也已实施,希特勒回到柏林后将要提出“和平建议”,这是许多人 所预料到的,但并不指望这一建议会被对方接受。到时候希特勒就将去西线,

在那里发动攻势。德国军队大量集中在莱茵兰,似乎预示将有一次攻势。这 并不需要采取防守战略,因为西壁防线按理已足够坚固,只需要适量的驻军 就足以遏制任何进攻。l0 月 6 日,希特勒发表了预料中的演说,他说,这是 他向盟国的最后一次建议。由于这篇演说的实质似乎是在表明德国旨在统治 中欧,也许希特勒是打算表示愿意同西欧国家进行和谈。总之,对于这篇演 说,荷兰外交大臣范・克勒芬斯是这样来理解的。荷兰报纸则认为,希特勒 的“和平攻势”很少有希望得出什么结果。希特勒几乎没有表现出愿意让步 的样子。的确,可能作出让步的唯一迹象,只是他着重地保证,将成立一个 新的波兰国家。荷兰方面觉得,盟国这时应当宣布它们的作战目的,但是驻 在伦敦的一个荷兰记者解释说,英国当时不能 128 这样做,它正在为保存自 己而战斗。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曾经有过一些试图恢复欧洲和平的计划,其中有一 些计划打动了荷兰。9 月 26 日,在希特勒同瑞典人比尔格・达勒鲁斯会见时,

戈林建议德国和英国的代表在荷兰会晤,以探索缔结协定的可能性。

于是准备要求威廉明娜女王正式邀请两国的代表讨论停故。10 月 1 日,

冯・巴本(德国驻土耳其大使)从安卡拉来电,说荷兰驻该地公使 P・C・非 塞尔博士同他谈论过由比利时和荷兰两国国王充当调停人,安排媾和的可能 性, 他还说,荷兰政府一定试探过英国政府,看它是否准备谈判。在冯・巴 本的同一封电报中,还概述了英国驻安卡拉大使和荷兰公使 10 月 3 日就这一 问题商谈的要点。

尽管范・克勒芬斯在企图弄清盟国从希特勒的演说中是否看出有任何媾 和的可能性时,并没有得到鼓励, 但是他仍向威廉明娜女王提出,应当重新 提出荷兰在 8 月间提出的斡旋建议。比利时国王访问了海牙,11 月 7 日,两 国国王向英国国王、法国总统、德国总理提议,利用 129 他们的斡旋来为公 正的和平奠定合理而牢固的基础。

教皇以及挪威和瑞典政府一听到这个建议,立刻热烈地表示支持荷兰人

教皇以及挪威和瑞典政府一听到这个建议,立刻热烈地表示支持荷兰人

在文檔中 出 版 说 明 (頁 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