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波罗的海国家亚历山大・埃尔金 第一节时间表

在文檔中 出 版 说 明 (頁 33-56)

德国人在侵犯波兰以后,立即对苏联政府施加压力,要它在其利益范围 内的土地上对波兰采取行动,这一利益范围,按照 1939 年 8 月 23 日苏德协 定附属秘密议定书的规定,一旦作领土和政治的调整时将划归苏联。采取这 一行动的必要性,莫斯科虽然承认,但是最初是犹豫的。它甚至承认自己对 德国迅速得手感到震惊。可是,到了 9 月中旬,莫斯科终于下了决心,9 月 17 日,红军越过苏联边界进入波兰。

一天后,塔斯社的一条新闻谈到波兰的潜艇在当地“统治集团帮助下”

——这是一句不祥的话——进入波罗的海国家港口避难。还说有一艘潜艇,

由于爱沙尼亚当局的疏忽,在塔林失踪。因此,苏联将根据德军在波兰的进 展来决定自己在波罗的海国家的行动速度。

秘密议定书规定,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将作为划分苏 43 德在波罗的海地区 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正如舒伦堡的伙伴希尔格所说,彼得大帝血战二十年想 夺取的地方,大笔一挥就到了苏联手中。议定书还规定,关于维持一个独立 的波兰问题,将根据以后政局的发展来决定。这样,立陶宛就将纳入德国范 围。然而,议定书明白地承认立陶宛对维尔纽斯地区的权利。

当苏联政府开始行动的时候,德国是准备遵守这些规定的,但正如上文 所述,苏联政府重新考虑后,认为从它的观点看来,关于立陶宛的规定是不 能令人满意的。苏联重新考虑的内容,在 9 月 25 日斯大林接见舒伦堡时有所 透露,他在谈话中说到,假如德国同意,并“慨然予以支持”的话,他将对 波罗的海国家立刻采取行动。在这一点上,斯大林建议把立陶宛从德国范围 划入苏联范围,作为报答,他拟将波兰境内的分界线改划,把德国控制的地 区扩展到通称的寇松线。对此德国表示同意。9 月 28 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 洛甫签署了边界和友好条约新的秘密议定书,其中对 8 月 23 日的议定书作了 适当修改。

斯大林在 9 月 25 日接见舒伦堡时,谈到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但未提到芬兰,自然,芬兰问题是一件更为棘手的事。而一旦准备就绪,苏 联的行动便节节进展,当 10 月 5 日轮到芬兰时,第一阶段已接近结束。

第二节苏联一波罗的海国家的莫斯科条约 1939 年 9 月至 10 月

莫斯科的第一个目标是诱使波罗的海三国与苏联缔结互助条约,为它提 供新的海军基地、陆军基地和飞机 44 场。莫斯科已分别在 9 月 28 日、10 月 5 日、10 月 10 日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签订了这类条约。

(一)苏联—爱沙尼亚条约

爱沙尼亚外交部长卡尔・瑟尔泰曾两次访问莫斯科。第一次,他带着商 业部的一个高级官员于 9 月 22 日动身, 表面上是去签订一项贸易协定,并 参观农业展览馆。9 月 26 日,他一回国便提出报告,说苏联政府要求缔结一 项互助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将在帕尔迪斯基港取得一个海军基地——原 来曾要求在塔林建立基地——并在爱沙尼亚的一些岛屿上建造飞机场。如果 爱沙尼亚政府拒绝缔约,正如莫洛托夫警告瑟尔泰那样,苏联将“通过其他 方式”迫使爱沙尼亚答应这些要求。9 月 27 日,瑟尔泰再次动身去莫斯科。

当塔林方面正在商量对策的时候,苏联飞机已在爱沙尼亚上空大飞特 飞,苏联军队沿着苏爱边境集结的谣言甚嚣尘上。爱沙尼亚政府考虑到自己

已面临立即遭受进攻的威胁,于是指示瑟尔泰在原则上接受缔约的建议, 但 必须设法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建立的军事基地,只有当缔约的双方中有一 方卷入战争时才能使用。原来同第三方面缔结过互不侵犯条约而承担的义 务,在双方执行拟议订立的这个条约时应不予考虑。

这项条约于 9 月 28 日缔结,那天正是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签署新的俄 德边界和友好条约的日子。苏联一爱沙尼亚条约中有一条措词很明确:双方 的主权、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不得因实施本条约而受到破坏。然而在 45 其他 方面,瑟尔泰无力执行指示。条约的条文是否逐条经过认真讨论也值得怀疑,

因为里宾特洛甫的访问一定忙坏了苏联的高级官员。

条约规定,万一遭到欧洲一个大国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胁时,双方保证互 相支援。苏联应以“优惠条件”向爱沙尼亚军队提供作战物资。萨烈马岛、

希乌马岛、帕尔迪斯基港的海军基地和飞机场应以“合理价格租给”苏联使 用。根据防务需要,苏联有权在这些地方驻扎人数受到严格限制的部队。一 项秘密议定书规定,“为了预防和不使缔约双方产生卷入当前欧洲正在进行 的战争的任何企图”,授权苏联于“战争期间”在基地和机场保持二万五千 名军队。议定书还规定,在帕尔迪斯基基地建造期间,苏联海军可以使用塔 林港口,为期两年。

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规定把两国的贸易额增加三倍。

(二)苏联—拉脱维亚条约

接着轮到了拉脱维亚。10 月 1 日,拉脱维亚政府接到邀请,要它派代表 赴莫斯科进行“磋商”。第二天,外交部长威廉斯・门特斯就到了那里。10 月 5 日,他和苏联签订了一项互助条约。

这次,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都参加了谈判。在两次会谈中——总共只花了 四个半小时——他们解释了所建议的条款以及为什么他们必须坚持其要求的 理由,而门特斯则试图要对方作出某些让步。在第一次会谈后,他已毫不怀 疑,这些建议的实质只能被看作“象是对付保护国的”。

条约规定,拉脱维亚将把利耶帕亚和温次匹尔斯的海空军基地出租给苏 联。此外,同意苏联有权在温次匹尔斯与皮特拉格斯之间建立一个基地,以 保护伊尔 46 别海峡。这样,里加湾的入口就处于苏联控制之下。根据一项秘 密议定书,在整个战争期间,允许苏联政府在这些基地驻扎的军队,人数固 定为三万。其他条文与苏联一爱沙尼亚条约完全相同。例如:万一遭到欧洲 任何一个大国的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胁时,双方有保证互相支援的义务;并明 确保证,不得干预对方的主权或其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

根据贸易协定,拉脱维亚与苏联的贸易额将增加两倍,莫斯科同意增加 经过拉脱维亚各港口的苏联货运; 拉脱维亚获得经过苏联领土运输货物的权 利。

门特斯使对方作了某些小小的修改。原先,苏联政府曾要求有权利在里 加保持一支警卫部队,并要求在拉脱维亚驻扎一支数目稍多的苏联军队。没 有什么其他的让步。莫洛托夫坚持原来的要求,而门特斯则抗辩说,这项条 约不应使拉脱维亚人看来似乎是强人所难,成为加在他们国家头上的枷锁,

成为他们自由生存的一种威胁。这时,斯大林——据门特斯报告——正在记 什么,涂涂画画, 踱来踱去,时而又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和几张报纸。

(三)苏联—立陶宛条约

立陶宛的情况有些特殊。它与苏联之间没有共同边界。它与波兰关系之 坏是众所周知的。从 1920 年到 1938 年,两国之间不仅没有外交关系,甚至 铁路交通也中断了。自 1920 年泽利戈夫斯基将军发动政变以来,维尔纽斯地 区一直是两国之间的主要争端,苏联这时根据 1939 年 8 月 23 日俄德秘密议 定书,声称这个地区属于其利益范围。1938 年 3 月,在波兰军队立刻入侵的 威胁下,立陶宛政府同意重新开放立陶宛波兰边界,并与华沙重建外交关系。

另外,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不同,立陶宛与德国的关系一直不好。1939 年 3 月,立陶宛屈服于德国最后通碟的压力,把梅梅尔地区(克来彼达)归还 47 德国。此后,它也没有象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于 1939 年 5 月 31 日所做的 那样,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9 年 9 月 18 日,苏联军队开进维尔纽斯。莫洛托夫就此事向立陶宛 驻莫斯科公使保证,在立陶宛国土上将不会发生军事行动。事实上,苏联政 府此时已准备向德国要求,把立陶宛并入它自己的利益范围,这一要求已写 进 9 月 28 日苏德协定附属议定书中。此项交易的一部分内容是:当苏联为了 保护其利益“在立陶宛领土上采取特别措施”时,立陶宛西南部一条狭长地 带,被规定为更正常的边界线而“划归”德国。

苏联政府的计划,正如莫洛托夫在 10 月 3 日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希斯 到达莫斯科前几小时对舒伦堡所说的,是把维尔纽斯地区给立陶宛,同时暗 示立陶宛必须把这条狭长地带割让给德国。这一建议引起了舒伦堡的警惕,

他在 10 月 3 日向德国外交部报告时评论说:“这样, 就使我们看起来象是 抢夺立陶宛领土的‘强盗’,而苏联政府倒象是施主了。”第二天,他接到 指示,要他要求莫洛托夫不要与立陶宛人谈判割让这块狭长地带的问题。但 这一指示下达得太迟了。与此同时,莫洛托夫出于对德国的“忠诚”,已把 此事同乌尔布希斯谈过,后者听了感到“惊愕和忧愁”,因为立陶宛许多知 名人士的家就在这块有争议的土地上。

斯大林要求德国人“暂”不坚持要立陶宛割让这块领土。既然这样,里 宾特洛甫就要求莫斯科秘密交换信件,进一步肯定:“万一苏联派出军队进 驻立陶宛”,将不占领这块领土;而且,苏德协定有关这一部分的实施日期,

应由德国政府选定。关于这两点,莫洛托夫在 10 月 8 日致舒伦堡的信中作了

应由德国政府选定。关于这两点,莫洛托夫在 10 月 8 日致舒伦堡的信中作了

在文檔中 出 版 说 明 (頁 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