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出 版 说 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出 版 说 明"

Copied!
4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出 版 说 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原为英国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又译皇 家国际事务学会,通称查培姆大厦)负责编纂的《国际事务概览・战时编》

(1939—1946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为英国史学界权威阿诺 德・托因比,主要编写人员均为英美著名学者。战时编共十一卷,按专题编 写:《1939 年 3 月的世界》,《大战前夕,1939 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希特勒的欧洲》,《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 年》,《战时中东》,《大战和中立国》,《1942—1946 年的远东》,《欧 洲的重组》,《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 年》和《1945—1950 年的中东》。

这套二战史大全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注释详尽,文字流畅,

叙事生动。书内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以及当年国际政 坛上的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立论皆 有根据。丛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

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 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

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全书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

是各军政机关、大专院校、学术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 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

这套丛书的中译本自 1978 年起由我社组织翻译陆续出版,到 1990 年出 齐。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1945—1995 年),我社特以精 装本形式重印全书,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1995 年 4 月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4)
(5)

第一编陆海空战概况 1939 年 9 月至 1941 年 12 月 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爵士将军

(6)

第一章德国征服波兰 1939 年 9 月 1 日至 30 日

希特勒第一次试验他的闪电战术就很走运。德国可用的兵力,在数量上 只略胜于受他们之害的波兰人,因为德军在留下三十四个师作为西线后方掩 护之后,在东线只能动用五十二个师(包括九个装甲师),而波兰人却能动 用四十个步兵师和十个骑兵师(部分骑马,部分机械化)以抵抗德军。但是 希特勒在六个月之前夺取了捷克斯洛伐克,得以在北起马祖里湖区南至斯洛 伐克的喀尔巴阡山边界这一巨大的月牙形战线上部署兵力,能够对波兰抵抗 力量的核心——华沙展开一个巨大的、集中的钳形运动,从南北两线包抄由 维斯瓦河、那累夫河和桑河所形成的主要自然防线。

德国陆军除了这一外线的战略优势以外,在战术训练方面达到的标准,

也远远超过波兰军队,无论陆军或空军拥有的装备都比它们的对手更现代 化,效率高得多。最重要的是,德国武装部队通过俯冲轰炸机、装甲部队和 步兵支援部队在战场上密切的战术合作,其火力和行动的灵活性是空前的。

这一非凡的战斗训练已于 1937 年至 1938 年在西班牙战场上试过,并且迅速 地被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KW)杰出的训练人员所利用。最后一点是,

空军的数量也胜过波兰,超过四与一之比(三千架对七百架)。

此外,波兰人作了两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也可说是由于胆小怕事,而给 希特勒帮了大忙。第一,他们为了向整 2 个世界,特别是为了向他们勉强结 成同盟的国家证明,他们不想对强邻挑衅,从而不顾德军加紧战备,迟迟不 完成自己的动员工作,直至失去最后的时机。这样他们就完全把战术上的主 动权拱手交给了德国人。第二,他们把动员好的大量军队密集在西部边界,

欲保卫波兰西里西亚和加利西亚的煤、铁和石油资源以及华沙南面和西南的 工业中心,结果是大失所望。

在这种形势下,波兰人唯一的希望是向西北或西南迅速出击,以切断调 来包围他们的德军的一翼。但是这一计划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9 月 1 日黎 明,甚至在德国最后通牒的限期尚未到期的时候,德国空军就进行了沉重无 情的袭击。德国人对于波兰的各项军事部署和位置了如指掌,依靠这种知识 的指导,进行突然空袭,使波兰的司令部、飞机场和后方设备大多被炸毁或 瘫痪。

进行了这种打击之后,德军便从各条战线集中目标前进。冯・勃劳希契 将军统率两个集团军群计五个集团军,北翼由冯.包克指挥(两个集团军共十 七个师),南翼由冯・伦斯德指挥(三个集团军共三十五个师),这一部署 包括一百五十万人。

这些军队在八天之内实际上已经到达目的地,波兰野战军大部分在华沙 以西被包围;一星期后,伦斯德的军队即到达布格河。

声势最为值赫的大概是德国第十集团军(冯・赖歇瑙)的挺进。它冲过 波兰西里西亚的工业区,在拉多姆以西使六万波兰军队陷于困境,最后到 9 月 8 日深入华沙市郊,切断波兹南地区波军的大部分。

可是,波兰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大大不如德军,而且实际上得不到任何空 中支援,然而进行了英勇的回击,这从德国人承认伤亡四万人就可以证明。

战败了的波兰人还将受到更为阴险的致命打击;9 月 17 日,俄国军队越 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直到寇松线。于是,除了 华沙围城战之外,一切战斗都已停止。18 日波兰政府流亡到罗马尼亚。华沙 终于在 9 月 30 日陷落。

(7)

第二章英法的部署 1939 年 9 月 3 日至 11 月 30 日

希特勒在 1938 年和 1939 年靠了虚张声势征服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随后 用闪电战征服波兰,其主要先决条件,是要确保后方安全不受攻击。在这两 次行动中,他的军事顾问都曾警告他说,德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在两条战线 上同时作战。在这两次行动中,他都直觉地察觉到西方敌人的软弱,他有理 由可以冒一下险,而且不用到冬天就可结束波兰的战争,届时他就可从容地 把胜利的军队从东线战场调到“西壁”。

法国无意为它的波兰盟国担负起主要的攻势,除非从马其诺防线的西北 端到英吉利海峡的那个一百八十英里的缺口能由一支全副装备的英国军队来 增援:无可讳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在 1939 年 5 月 19 日 签订的法波武装部队合作的军事条约中,甘末林将军对法国用来进攻德国的 兵力,小心地避不讲定任何明确的数字,但是他答应,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十 六天内,法国将以“大部分的兵力”进攻德国。由于波兰军队不到十六天就 已经覆灭,法国政府无疑地认为自己可以解除道义上的责任,事实上,9 月 7 日法国第二集团军群(第五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曾谨慎地向 前进入德国领土,没有遇到抵抗,一直推进到德国人在劳特堡和特里尔之间 的筑垒防线,方才停止。他们在那里按兵不动,继续呆了几个星期,由于要 抽出人力物力用于北方防区,才决定于 9 月 30 日撤回到马其诺防线后面。

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一支包括四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 的英国远征军(据说有十万人)于一个月内就在法国登陆,井部署在前方的 集中地区。而在 1939 年,就不可能有同样的成绩。经过二十五年,空军的潜 在威胁力量大大加强了;因此,在 1914 年曾经使用过的登陆港口,即哈佛、

第厄普,甚至布洛涅和加来,都非常危险地暴露在空袭下。主要的登陆处不 得不朝后转移到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半岛上的瑟堡、布雷斯特、南特和圣纳泽 尔等港口。结果法国交通线的长度是从前的三倍,供应工作当然就随之而复 杂并成倍地增加。经过二十五年,还产生了另一个新的特点:坦克和重型机 动运输车辆不仅需要更大吨位的船只装载,还需要更大的船坞设备和起 4 重 机。一支机械化部队与骑兵不同,在交通线上还需要范围大得多的维修机构,

包括有关工场和抢修车等较笨重的设备,并需大大增加维修人员。

所有这些不利条件和种种限制,加上英国必须缩小野战军规模,加强国 内防空力量,以致在英国宣战后的第一个月中,只有八万人在法国登陆,其 中有许多部署在交通线上,作战兵力只有两个步兵师,没有任何装甲部队。

10 月 3 日,英国第一军接防毗连比利时边境上从莫尔德到格鲁森一段的法国 防区。直到 1939 年 10 月中旬,戈特勋爵的远征军总数才达到两个军(四个 步兵师和两个坦克旅);直到六个月以后,他仅有的一个装甲师才开赴法国。

(8)

第三章俄国征服芬兰 1939 年 11 月 30 日至 1940 年 3 月 12 日 俄国受到希特勒在波兰进行闪电战成功的鼓舞,同时害怕德国随后会渗 入独立的波罗的海国家,便在 11 月 30 日对芬兰首都发动不宣而战的空袭,

紧接着就用大约十五个师的兵力,分成五个散得很开的纵队,沿着整个俄—

芬边界向芬兰进军。俄军依靠强大的空军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企图突破所谓

“曼纳海姆防线”,就是在芬兰湾和拉多加湖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上的防御 工事地带(大部分是木造的碉堡)。

芬兰军队只有三个师和一个骑兵旅,人数虽少,然而坚定果敢,在宿将 陆军元帅曼纳海姆的指挥下,进行了意想不到的顽强抵抗,除在极北方的佩 特萨莫之外,俄国的进犯处处都遭到严重的损失。企图越过卡累利阿边境向 西推进的其他一些入侵的纵队,也遇到同样的抵抗。由于缺乏公路和铁路,

由于主要的战线部署受到地理上的限制,加上地形上的困难,在此后两个月 中,俄国人所有的进攻都失败了。芬兰政府一再向美国和国际联盟呼 5 吁,

要求帮助它反对俄国无缘无故的侵略;英国和法国当然对这些呼吁极表同 情,甚至要求挪威和瑞典这些在地理上阻隔的国家给予过境运输的方便,以 运送志愿兵、军火和飞机去帮助芬兰。然而这些要求遭到挪威和瑞典的拒绝,

唯一可以选择的路线,只有绕过北角,到小小的渔港佩特萨莫,而这条路线 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德国为了报答俄国在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已对俄国保 证中立,否则它倒会帮助芬兰的。因此,俄国人要消耗掉芬兰人的抵抗力,

只是时间问题而已。2 月 1 日,俄国人对曼纳海姆防线大举进攻,13 日突破 了这条防线。不到一个月,在 3 月 12 日签订了和约。芬兰实际上失去了自由 而向它的强邻投降了。

(9)

第四章挪威战役 1940 年 4 月 9 日至 6 月 10 日

当 1939—1940 年之交的严冬来临时,波的尼亚湾结了冰,德国不能再通 过吕勒欧港得到瑞典供应的优质铁矿砂,于是矿砂就从铁路运到挪威大西洋 沿岸的不冻港纳尔维克,再通过挪威和丹麦的领海运到德国各港口。这些领 海已经被德国军舰恣意滥用了一段时间,2 月 16 日,英国驱逐舰“哥萨克”

号在耶辛峡湾进入挪威领海,俘获德国政府的船只“阿尔特马克”号,救出 了关在船上的大约三百名英国战俘。4 月 8 日,英国和法国政府宣布以水雷 封锁挪威领海,以阻止这种运输。英国驱逐舰在纳尔维克港口外设置了布雷 区;同时还作好准备,以便用船・11 载运一支小小的远征军到斯堪的纳维亚 半岛进行干涉。

德国自从 3 月 1 日起就在计划的反击已经在进行了。4 月 9 日清晨,德 国一支机械化纵队侵入丹麦,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哥本哈根。同时德国海 军在 4 月 7 日以前已经离开波罗的海和北海基地,挂着英国皇家海军军旗,

驶进并占领了奥斯陆、霍尔膝、阿伦达耳、克里斯蒂安桑、埃格松、卑尔根、

特隆赫姆和北极圈内的纳尔维克等港口。这些军事行动,得到停泊在挪威港 口内一些商船货舱中的武装德军的支援。空降部队也在奥斯陆和斯塔万格的 机场降落。挪威陆军、海军和海防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国重型巡洋舰

“布吕歇尔”号和几艘运输船及较小的船只,在企图进入奥斯陆峡湾时被击 沉了;然而德国的攻势锐不可当,于是小小的挪威野战军在骁勇的总司令奥 托・鲁盖将军率领下撤退到来那萨湖源头的防线,掩护北至卑尔根和特隆赫 姆的内陆交通。

地理条件使英法两国要立刻进行任何援助都很困难,但是在英国皇家海 军 4 月 13 日摧毁了纳尔维克港内的德国驱逐舰队以后,一支小规模的英法远 征军于 4 月 15 日在纳尔维克附近的哈尔斯塔登陆。16 日和 17 日,另一支英 法部队在特隆赫姆以北的纳姆索斯登陆。18 日,英国本土军的一旅没有实战 经验的新军在罗姆斯达尔峡湾口的翁达尔斯内斯登陆,并向南推进到奥斯陆 铁路线上的当博斯和沃塔。这些都是为在特隆赫姆登陆的主要行动计划所作 的输助战。然而,这个主要的作战计划由于缺乏空军掩护,经英国海军部的 要求而放弃了,4 月 24 日,有一个大胆的计划,准备在翁达尔斯内斯以南的 冰冻的莱斯亚斯科格湖上筑一个机场,供一个中队战斗机使用,可是由于德 国的空中优势而被挫败了,两星期以后(5 月 2 日和 3 日),在纳姆索斯和 翁达尔斯内斯的小支部队遭空袭而受到相当大的损失以后,只好撤退。撇退 的决定是于 4 月 27 日在伦敦作出的。在哈康国王和挪威政府官员于 4 月 29 日在莫耳德登上英国巡洋舰“格拉斯哥”号前往挪威北部的特朗瑟以后,倒 霉的挪威军队只好听天由命,被迫于 5 月 4 日向德国人投降。纳尔维克后来 于 5 月 28 日为一支由英、法、挪威和波兰分遣队组成的联军所占领,但是那 时盟军正胶着在佛兰德作殊死战,把部队留在北极圈内不是其目的,因为在 这夏季不夜的几个月中,部队的给养线经常暴露在以陆地为基地的飞机空袭 之下。盟军于 6 月 8 日从纳尔维克撤退,两天以后,驻扎在挪威北部的挪威 部队放弃了战斗。

(10)

第五章德国的西线攻势和法兰西之战 1940 年 5 月 10 日至 6 月 25 日 德国人一等到波兰被瓜分,与苏俄的分赃已有适当安排之后,马上把大 部分兵力调往西线。1939 年 10 月 9 日,希特勒发布了他最早的入侵荷兰、

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命令,这有双重目的:歼灭法英军队,在佛兰德和法国北 部获得足够的土地,以便对英国进行有效的海空战争,同时在易受攻击的鲁 尔区前面形成一条防御地带。只等装甲兵团集中和气候适宜,这一攻击就立 即开始。到 1939 年 11 月初,最高统帅部在西线总共已集中了一百四十个师,

其中有十个是装甲师,只留下约二十个师驻守波兰和监视苏联边境。由二十 个师组成的南线的 C 集团军群(冯・莱布将军),面对阿尔萨斯—洛林前线 的马其诺防线,而主要战斗部队(一百二十个师,包括全部十个装甲师),

则都集中在面对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边境的三个集团军群(B 集团军群由 冯・包克指挥,A 集团军群由冯・伦斯德指挥,装甲集团军群由冯・克莱斯 特指挥)。整个军队又置于冯・勃劳希契指挥之下。

有证据表明,希特勒原来打算及早在 1 月中旬动手,1 月 10 日,有一架 德国飞机在比利时默兹河畔的默舍朗迫降,机上有一个参谋,携带着入侵荷 兰、比利时的作战命令,显然打算在几天内就入侵。攻击没有立刻开始,可 能由于这一过早的泄密,也可能由于德国的将领们劝告希特勒推迟进攻,等 待土地和气候条件更为合适时再说。在挪威战役于 5 月的第一周中结束以 后,好戏终于上演,象在波兰战役以前一样,战略主动权掌握在德国人手中。

盟军方面的条件十分困难。面临意大利和瑞士边境山峦起伏的南线防 区,由第三集团军群(贝松将军)的五个师防守。中线由第二集团军群(普 雷特拉将军)的第五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二十六个师,守卫 要 8 塞的驻军在外)守卫马其诺防线,而第一集团军群(比约特将军)的二 十八个法国师和九个英国师则扼守着从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峡面向比利时边境 一带。统帅部的后备军有二十一个师(十八个步兵师和三个装甲师),广泛 地分散在瓦兹河与汝拉山脉之间。全部军队置于指挥东北战线的乔治将军的 统率之下。比约特将军的集团军群包括防守沿海地区、拥有七个师的第七集 团军(吉罗将军);还有戈特勋爵率领的英国远征军,包括三个军(九个师),

从阿尔芒蒂埃尔以北拉开到莫尔德堡,在那里与有六个师的第一集团军(布 兰查德将军)会合;再往南是拥有八个师的第九集团军(科拉普将军),防 守从特雷隆到蓬塔巴的默兹河地区,以及拥有七个师的第二集团军(亨茨格 将军)防守蓬塔巴到隆克翁正西一线,从隆克翁以东开始就是马其诺防线的 工事了。在这一百八十英里长的北线防区的前面,就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 堡等中立国的缓冲地区。比利时能够集合二十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荷兰 已动员了十个师,但是这些军队都没有打运动战的实际经验,而这两个国家,

无论是它们之间,或是与法国或英国之间均无共同防务计划。总起来说,德 国调动了一百四十个机动师,来对付盟国总共八十九个师,如果低地国家受 到攻击,盟军的兵力将增至一百二十一个师,计:法国八十个师,英国九个 师,比利时二十二个师,荷兰十个师。然而盟军却分布在自地中海到英吉利 海峡七百五十英里的漫长战线上。对付德国的十个装甲师,法国只能拿出三 个装甲师和三个轻机械化师。英国唯一的一个装甲师不曾在法国登陆。空军 方面,盟军在数量上处于类似的劣势;德国拥有三千二百架飞机,而英法只 有二千架。

盟军总司令甘未林将军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显然德国人会毫无顾忌

(11)

地侵犯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而且事实上,1940 年 1 月在德国飞机上缴获的 文件证明,他们无时不想这样于。但是比利时人和荷兰人却都极力希望避免 给予德国人任何借口来采取这样的侵略行动,以致他们直到最后一分钟还拒 绝与盟国进行任何方式的合作,甚至不让盟国知道他们自己的防御计划。

在和平时期没有将马其诺防线延伸到蒙梅迪西北以掩护毗连比利时的边 境,但是却利用冬季进行僵持战的几个月,在这地区筑了一条应急防线,这 主要是由于英国远征军的努力。盟军在这条防线后面能够比较安全地等 9 着 德国装甲部队来袭击。但是,这样做的话,就要让不久便会向英法求救的比 利时和荷兰去听天由命了。不仅如此,这样做还意味着丢掉荷兰境内的马斯 河下游,比利时境内的艾伯特运河和埃斯科(斯凯尔特)河一带重要的反坦 克屏障,另外还要增加大约三十个师的兵力。因此,1940 年 3 月,法英司令 部决定采用一个以“D 计划”著称的计划,又叫迪勒河计划,就是,等到德 国侵犯荷兰或比利时,或同时侵犯两国的中立时,英法就立即迅速进军,先 到埃斯科河下游,再到它右岸的支流迪勒河。作为“D 计划”的扩展,甘末 林将军设想了一个“布雷达计划”,以法国第七集团军继续挺进,深入荷兰 领土,与荷兰军队会师。然而甘末林的这些从准备就绪的防线出击的计划,

没有一项得到他的直属部下、指挥东北战线并将负责执行这些计划的乔治将 军的同意。

德军在 5 月 9—10 日的午夜以后不久,对荷兰和比利时发动了闪电战。

在黎明之前,伞兵和滑翔部队先后在荷兰降落,占领了所有重要的机场,以 及累克河、伐耳河和马斯河(默兹河)上在战略上极为重要的桥梁。荷兰的 空军象波兰的空军一样,在自己的机场上就被搞得失去了战斗力,整个指挥 系统由于所有的司令部都受到密集的轰炸而瓦解。荷兰人试图勇敢地抵挡住 这一个接连一个的打击,但是德国装甲部队在盖那佩与文洛之间渡过马斯 河,迅速粉碎了全部抵抗,到 5 月 14 日,整个荷兰都遭到了蹂躏。据说仅在 鹿特丹一处,在 5 月 14 日的一次野蛮空袭中,就有大约三万平民死亡,第二 大荷兰军队就投降了。

对比利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战术。5 月 11 日,德国滑翔部队以特殊大胆的 行动,使得埃本・埃马尔要塞失去了战斗力,这个要塞在艾伯特运河与马斯 河汇合处附近,是比利时防御工事的枢纽。同一天,德军成功地渡过了艾伯 特运河,开过去一个装甲师,这个师打到汤格雷斯,迂回比利时的主要防线。

比利时军队不得不退至迪勒河一线,英国第二军这时正守着这条战线上卢万 至瓦弗的一段。在北方,法国第七集团军正从安特卫普朝北向荷兰进军,但 因德军向南继续深入而受阻。在英国远征军的 10 南面是第一集团军,由法国 骑兵部队掩护,骑兵部队正受到默兹河东面的冯・克莱斯特强大的装甲部队 的攻击。

5 月 13 日和 14 日,发生了最大的灾难。克莱斯特的两个装甲军,在迫 使法国骑兵部队在色当与那慕尔之间沿着整个默兹河战线后撤以后,以对桥 梁密集俯冲轰炸为掩护,在色当南面渡过默兹河建立起桥头堡,完全冲垮了 法国第九集团军。南方的装甲军(古德里安),由三个装甲师组成,继续向 默兹河以西深入,冲进了法国境内。

5 月 16 日,正在协调英、法、比军行动步骤的比约特将军,命令部队从 迪勒河一线撤至埃斯科河一线,因为德军在深入那慕尔以南之后,正迂回迪 勒河。这次调动到 5 月 19 日完成,没有受到敌军的严重干扰。

(12)

到 6 月 17 日,法国防线的缺口长度总共达到六十英里,德国装甲部队正 在逼近圣康坦,从而威胁法国第一、第七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的后方交通。

指挥第七集团军的吉罗将军于 18 日被俘。

5 月 19 日,保罗・雷诺(3 月中旬起任总理)令七十三岁的魏刚将军接 替了甘末林将军。然而这时法国的军队组织已经十分混乱,后备军既不能调 动去填补由于第九集团军被打垮而出现的缺口,也不能调动去侧击长驱直入 松姆河流域和英吉利海峡沿岸的克莱斯特的五个装甲师。5 月 20 日,德军已 经到达阿布维尔,在那里筑了一个防御性的桥头堡,布洛涅于 5 月 25 日,加 来于 26—27 日先后陷落。5 月 21 日,指挥第一集团军群的比约特将军因车 祸受伤,两天后去世。

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在摩托师的紧密支援下,5 月 23 日已经到达英吉利 海峡,切断了英国远征军以及与英军协同作战的法、比部队向南的交通。盟 军在北方的几支军队就这样整个被隔绝在英吉利海峡沿岸格拉夫林和纽波特 之间以敦刻尔克为中心的日益缩小的三角地带上。

为了防止这一合围造成的灾难,魏刚计划了一次反攻,由英国远征军和 法国第一集团军在阿拉斯—杜埃防区向南突击,以配合松姆河以南的法英部 队向北的进攻。这一计划的确是挽救局势的最后希望,但是,德军对在佛 11 兰德破隔绝的盟军和对崩溃了的松姆河陈线继续施加压力,使这一计划无法 实施。5 月 24 日和 25 日,比利时军队在德军的一再攻击下继续后撤,终于 在加来投降后二十四小时,于 5 局 27—28 日午夜投降。担任比军总司令的利 奥波德国王,认为继续战斗已无希望,在 27 日早晨就已作出了这个决定,可 是遗憾的是,未曾及时通知法英盟军,致使盟军左翼失去掩护。

到了这个时候,魏刚的联合反攻计划显然已经行不通了,5 月 26 日,戈 特勋爵和市兰查德将军决定撤退到沿海的利斯河这道反坦克的屏障后面。英 国皇家海军开始进行准备。从英吉利海峡沿岸撤退所有能从包围圈中营救出 来随盟军。比利时军队投降后,在东北翼留下一个宽广的缺口,迫使盟军进 一步缩小防卫圈。

多亏英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竭尽全力,从 5 月 29 日到 6 月 4 日,有三 十三万八千多名盟军从敦劾尔克的海滩上撤退到英国,——所有的港口设施 早就失去了效用。德国统帅部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情况。仅以炮击和空袭加强 其攻势。

盟军这场灾难的主要原因。除了愚蠢的成略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事先 没有和各有关方面取得一致——这种不利因素之外,可能要归咎于装甲部队 和反坦克武器力量的薄弱。即使在甘未林决定向比利时、荷兰进军之前,也 没有足够的总后备军力集中在盟军战线上明显的薄弱环节——马其诺防线西 北英、法两军接合点的后方。尽管大量德国装甲部队集中在阿登防区的对面 已有六个月之久,但是法国总参谋部却坚持己见,认为这不过是虚张声势,

还认为默兹河流域丛林茂密而且陡峭的地形,抵挡得住装甲部队的进攻。可 是,德国装甲部队在困难的处境下能够灵活应付,以及他们为达到目的所采 取的冷酷无情手段,堪称典范。

当时,在松姆河的南面,法军拼命想堵住德军入侵的浪潮,然而徒劳无 益。魏刚将军给他的部队发出一连串的命令,激励他们战斗到底,寸土不让。

但是没有及时制订出协调一致的计划,把部队有组织地撤退到一道可以防守 得住的战线上去,也没有集中调动任何部队,以便 12 发动有效的反攻。在默

(13)

兹河畔被打垮了的第九集团军的残余人员,匆匆地重编成新的第十集团军,

其中并入了留在松姆河南面的少数英国部队和一些负责交通的梯队。这支军 队运用不当,6 月 7—9 日,以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打先锋的德国第十五装甲 军,从亚眠向鲁昂狼打猛冲,就把这支军队杀得晕头转向,把它驱赶到塞纳 河后边去了。法国的第九军,包括英国的第五十一师(苏格兰高地师),被 牵制在勒阿弗尔以北沿海,最后不得不于 6 月 12 月在圣瓦莱里投降。更东面 一些,发生了新的灾难。有两支德国装甲军在 6 月 9 日突破了在雷代耳和苏 瓦松之间的法国第四和第六集团军扼守的埃纳河防线。6 月 11 日,兰斯陷落,

同日,德军到达马恩河畔的带埃里堡。

6 月 10 日法国政府从巴黎撤到图尔,6 月 14 日又撤退到波尔多。魏刚将 军设想出最后一个战略计划,就是以第六、第七两个集团军据守卢瓦尔河,

形成主要防线,而命令被切断联系的第十集团军和支援的英国部队向西撤至 布列塔尼半岛——所谓“布列塔尼阵地”。然而,这个计划显然是行不通的。

德军于 6 月 14 日兵不血刃开进巴黎;马其诺防线已经被迂回过去,而且 部分已被突破;6 月 15 日,德国第六集团军在特鲁瓦和桑之间突破法国第六 集团军的阵线,第二天渡过卢瓦尔河上游。17 日,迪戎市陷落。

法军在德军的无情压力之下继续向南和向西撤退,6 月 16 日,雷诺辞职,

由贝当元帅接替。6 月 17 日,贝当要求停战,第二天,留在法国的英军从瑟 堡和圣纳泽尔撤退。

6 月 10 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这个打击更加瓦解了法国的士气。6 月 22 日,法国代表在贡比涅刚近的勒通德斯和希特勒签订停战条约。与此同 时,意大利军队已进兵攻打法国的阿尔卑斯山边境。法国军队坚守阵地,打 退了每一次进攻,重创意军,但是这时的战局已毫无希望,6 月 24 日,法国 与意大利签订停战条约。德法停战条约于 6 月 25 日生效,贝当元帅把他的政 府迁至维希。

拿破仑的理论是使大部队由于灵活机动而成倍增加其威力,而希特勒的 装甲部队和俯冲轰炸机则赋予这个理论以二十世纪的内容。他巧妙地发挥这 一思想,在不 13 到四十天的时间内粉碎了法国在军事方面唯我独尊的神话,

同时暴露了轻信马其诺防线是大错而特错。

(14)

第六章不列颠之战 1940 年 8 月 8 日至 10 月 31 日

法国的陷落,给希特勒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才能最好地消灭英帝 国的战斗力。为了腾出手来与俄国进行不可避免的较量,这是必不可少的序 曲。

7 月 16 日,他发布了入侵英国的代号叫做“海狮行动”的军事指令。作 为预备的步骤,发动了一次空中攻势,目的在摧毁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指 挥部。

希特勒和戈林完全可以对这次战斗的结果怀有信心。在 8 月的第一个星 期,德国空军当局集中的作战飞机,计有一千三百六十一架轰炸机,一千三 百零八架战斗机,而英国皇家空军能够与之对抗的至多不过四百七十一架轰 炸机和七百十四架战斗机。同时,英国的防空力量虽然正在进行巨大的、不 断加强的努力,但还是不充分的。在德国空军能够袭击到的范围内,有大量 易受空袭的地点,这就必须大大分散可用的资源,而当伦敦开始变成主要目 标时,只配备了九十二门炮防守这座城市。

德国的空中攻势从 8 月 8 日开始,并继续加强,直到 10 月 5 日,这时德 国空军显然已无法压倒英国皇家空军,而把入侵英国的计划放弃了。空袭的 目标对准护航船队、海港、飞机场和兵工厂,特别是伦敦的各个码头。在后 阶段和在 11 月间,德国的空袭多半限于在夜间轰炸主要的工业中心,如伦 敦、南安普敦、普利茅斯、利物浦、伯明钩、考文垂和布里斯托尔。

英国多亏有效的雷达系统和优良的战斗机与飞行员,使德国人不能达到 决定性的结果,到 10 月底,德国损失的飞机达一千七百多架,相比之下,英 国只损失九百十五架。到 11 月底,英国平民在敌人的空袭中丧生的近一万九 千人。

德国空军既然未能攻破英国的空中防线,就放弃了“海狮行动”,这个 计划是要用十三个师的兵力在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海特与沃信之间登陆入侵英 国。到 9 月中旬,要进行这样规模的两栖作战,季节已经太迟,10 月 12 日,

这个计划终于取消了。

这样,英国就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用以重新训练和装 14 备从敦刻尔克海 滩上救回来的战士,并在英国的国土上创立了一个以戴高乐将军为领导的法 国抵抗运动的核心。

(15)

第七章第一次和第二次利比亚战役 1940 年 6 月至 1941 年 4 月 墨索里尼在 1940 年 6 月 10 日参战时,认识到德国在西线准会得到决定 性的胜利,认识到没有什么会阻止他把整个东北非洲,包括埃及、苏丹、乌 干达、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并入意大利帝国。大约二十一万五千名意军在巴 尔波元帅的统率下已集中在利比亚和的黎波里塔尼亚,还存奥斯塔公爵统率 的二十二万军队在意属东非。夹在这两支令人生畏的军队之间,韦维尔将军

(中东总司令)能够使用的兵力只有约五万五千人,而且其中有许多在埃及 和巴勒斯坦负有维持内部治安的责任,不能调动,因此他只能依靠一个英国 装甲师、一个英国步兵师和一个印度步兵师主动作战,直到从澳大利亚和新 西兰以及最后从南非调来新的军队为止。意大利在飞机数量上同样占极大的 优势。

必须记住,埃及王国在大战期间自始至终是中立国,虽然这对盟国有某 些好处,不过对于在中东作战的英军的交通安全来说,在某些方面也有害处。

韦维尔在兵力上虽处于劣势,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在西部沙漠采取积极 防御。这一防务以设在默萨马特鲁港的铁路终点站的一个掘壕据守的营地为 基地,默萨马特鲁港位于地中海沿岸,在亚历山大港以西二百英里。从这个 营地出发,韦维尔的快速机动部队越过意属利比亚边境,进行了多次大胆而 成功的袭击。从苏丹越过阿比西尼亚边境,也采取了同样的主动出击的战术。

到 7 月半,格拉齐亚尼元帅(巴尔波死后接任驻利比亚的司令官)已调 动了两个师以上的兵力到毗连埃及的边境。两个月以后,强大的意大利军队 侵入埃及,沿着海岸进到边境以内纵深达五十英里的西迪巴拉尼,掘了一连 串的壕沟扎下营地。英国的轻装部队退回到默萨马特鲁港。

在苏丹一阿比西尼亚边境上,从 7 月到 11 月在卡萨拉和加拉巴特两地进 行了多次相当激烈的散兵战。

在这期间,英国本土和各自治领的增援部队开始到达埃及,格拉齐亚尼 的按兵不动,鼓起了韦维尔的勇气,15 使他在 10 月份计划了在大战中最大 胆而成功的战役之 12 月 9 日黎明,奥康纳中将指挥的包括一个英国装甲师和 一个印度步兵师的西部沙漠军,经过七十英里神不知鬼不觉的向敌军逼近的 行军,通过空旷开阔的沙漠,突破一连串彼此孤立的用壕沟围起的意大利营 地,把这些营地一个接一个占领了。奇袭完全成功,两天之内,把西迪巴拉 尼及其南面的几个地方全部攻下,俘虏意军三万八千多人,缴获大炮四百门、

坦克五十辆。参加这次战役的英国全部武装力量有三万一千人、一百二十门 大炮、二百七十五辆坦克,英军阵亡一百三十三人。

一个澳大利亚师和一个新西兰旅这时已来增援西部沙漠军,于是英军大 胆地继续进军。1 月 4 日和 22 日,先后攻占有重兵把守的巴尔迪亚和托卜鲁 克两个设防港口,共俘虏敌军七万五千名,缴获大炮七百门。英军的这些胜 利使得意大利在昔兰尼加的兵力减少到只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大队,这 支军队撤退到德尔纳一默希利一线,控制了绿山山区和通向沿海基地班加西 的公路。1 月 30 日,意军有进一步撤退的迹象,奥康纳将军命令第七装甲师 穿过绿山以南开阔的沙漠,阻击敌人撤退。从 2 月 4 日到 5 日,这支装甲部 队行军二十九小时,通过一百五十英里的茫茫沙漠,于 2 月 5 日晚上在班加 西以南八十英里的贝达・福姆截住了意大利第十集团军的残部。接着是一场 大战,但是意军向南的退路已完全被切断,到 7 日早晨,贝尔贡佐利将军带 了二万军队、一百二十辆坦克和一百九十门大炮投降。第一次利比亚战役结

(16)

束了。

但是,这一成功的战役,结局却是不幸的。意大利第十集团军在昔兰尼 加的覆灭,给韦维尔的西部沙漠军打开了通向的黎波里之路。韦维尔要不是 在这个当口奉令带着一支大规模的分遣队转移到希腊去,无疑是要加紧西进 的。希特勒立刻来援救战败的意大利人;将一个德国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 的非洲兵团,以及一支类似编制的意大利分遣队,交由隆美尔中将指挥,2 月半在的黎波里登陆,开赴昔兰尼加边境。这不是临时的增援。希特勒在 1 月份早就决定插手利比亚,非洲兵团的官兵是经过挑选的,而且迅速地接受 了沙漠战的战术和技术训练。

3 月底,改由尼姆中将指挥的西部沙漠军,包括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澳大 利亚步兵师,在昔兰尼加整编,并广泛 16 地分散在奥格拉、班加西和托卜鲁 克之间。隆美尔于 3 月 31 日进行奇袭,迅速冲过绿山南面的沙漠,正如两个 月以前奥康纳将军的装甲部队所干的那样。溃退的英国装甲部队被追上,三 个将级军官被俘(包括奥康纳将军和尼姆将军),澳大利亚第九师被迫退入 托卜鲁克,该城于 4 月 11 日被围。隆美尔把西部沙漠军(除了驻防托卜鲁克 的孤军以外)赶出了昔兰尼加之后,进军到埃及边境的塞卢姆。

(17)

第八章解放阿比西尼亚 1941 年 1 月至 5 月

韦维尔将军在开始西迪巴拉尼攻势之前,把他在苏丹和东非的两个司令 官(普拉特少将和坎宁安中将)召集到开罗,指令他们对大大处于优势的驻 在意属东非的二十二万敌军发动进攻。12 月 12 日,紧接西迪巴拉尼成斗之 后,韦维尔把印度第四师从西部沙漠调到莎丹,和印度第五师会合。普拉特 将军将鼓动阿比西尼亚起义,他将从喀土穆方面向东进军去收复厄立特里亚 边境上在 7 月问彼意大利占领的卡萨拉,而坎宁安将军则率领南非第一师和 非洲第十一、第十二师从肯尼亚侵入意属索马里亚。

1941 年 1 月中旬,意大利军队撤出卡萨拉向东退却。普拉特立刻进军,

至 1 月 31 日在阿戈达特打败敌军,并追击到敌方固守的克仑峡谷。

向南一千英里,坎宁安于 1 月 24 日自肯尼亚东北部进军,攻克基斯马尤,

2 月 18 日渡过朱巴河。意军仓皇北撤,坎宁安于 2 月 25 日占领摩加迪沙,

发现那里有大量石油储备,之后,他又紧紧追击敌军到阿比西尼亚境内,于 3 月 25 日到达更北一千英里的哈拉尔。坎宁安由此挥军向西,渡过阿瓦什河 险峻的峡谷,于 4 月 4 日进占亚的斯亚贝巴,俘虏五万多人。

同时,在厄立特里亚的普拉特,于 3 月 3 日攻占克仑的坚强防地,4 月 1 日占领阿斯马拉。4 月 4 日,他占领红海边上的马萨瓦港。奥斯塔公爵带着 残余部队退至安巴・阿拉吉丛山,然而坎宁安和普拉特自南北两面进军夹攻,

逼得他于 5 月 18 日投降。

(18)

第九章巴尔干战役和德军占领克里特岛 1940 年 10 月 28 日至 1941 年 5 月 31 日

1940 年 10 月 28 日,驻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军队无故挑衅,侵占了希 腊的埃皮鲁斯省,同时向雅典的希腊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意大利部队在各 个地点都被击退,希腊军队进行反击,深入到阿尔巴尼亚领土。希腊政府要 求英国政府实践它在 1939 年 4 月作出的保证,但是,英国除了派遣一个军事 代表团和几中队皇家空军以外,暂时无法提供什么实际的援助。11 月 1 日,

英国地中海舰队应希腊政府的请求,进占苏达湾,这是克里特岛最住的停泊 处。11 月 11 日,英国海军飞机攻击在塔兰托港湾的意大利战斗舰队,使三 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舰失去战斗力。

希腊军队在阿尔巴尼亚边境证明自己显然比意大利侵略者高明,11 月 22 日,希军攻占科尔察。到 12 月底,沿整个前线,希军把意军赶到离边境三十 英里,意军伤亡三万人。由于阿尔巴尼亚自然条件很差和交通困难,战事终 于停下。

墨索里尼在无故进攻希腊之前,并没有非常周密地和他的轴心国伙伴商 量过,可是他的这一行动,却吸引了希特勒对巴尔干战场的注意力。在 1940 年 10 月和 11 月间,德国和平占领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部分是为了先发制 人以防止俄国作任何进一步的侵犯,部分是为了控制油井的产品。1941 年的 头几个月,德国对保加利亚如法炮制,后者在 2 月间被德国军队渗入以后,

于 3 月 1 日就加入了三国公约。然后德国对南斯拉夫施加政治压力,南所拉 夫的摄政保罗亲王于 3 月 24 日加入三国公约。可是三天以后,发生了一次军 队哗变,否定了这一行动,4 月 6 日,占领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军同时侵 入南斯拉夫和希腊,并对贝尔格莱德发动了猛烈的空袭。

希腊政府焦虑地注视着德国先后渗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因为希腊有 十四个师正在阿尔巴尼亚牵制注意大利的二十八个师,这时大部分都处于被 德军迂回包围的威胁中。2 月 8 日,希腊政府要求英国帮助,于是英国命令 当时已经占领德尔纳和班加西的韦维尔将军,派一支远征军到希腊。从盟军 在中东可动用的兵力中,匆匆组织 18 了一支五万八千人的军队,其中包括三 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师,一个英国装甲旅和一个波兰旅,于 3 月 7 日开始在 比雷埃夫斯登陆。整个这支军队从 3 月 4 日到 4 月 24 日,由英国地中海舰队 从埃及各港口经地中海运送,没有损失一个人。

然而这支援兵太少了,而且到得也太晚,灾难未能避免。

在 2 月间开始出现德国对希腊的威胁时,英、希两国的总参谋部曾考虑 在希腊北部有三条防线可供选择。第一条防线是沿着罗多彼山脊的希腊—保 加利亚边界的防线。第二条是掩护萨洛尼卡的斯特鲁马河防线;第三条防线 是奥林匹斯山以北的阿利亚克蒙河。韦维尔赞成据守第三条防线,或者说是 后卫防线,因为这条防线短得多,和可以使用的兵力更相称;而且这条防线 还不易于受到德军通过希腊—塞尔维亚边境的莫纳斯提尔隘口进行迂回袭 击。不幸的是,希军总司令帕帕戈斯将军出于政治上的理由,坚决主张以在 马其顿可动用的不多几个希腊师据守前方的“梅塔克萨斯防线”。在这几个 师的后面,有部署在瓦尔达尔河流域以西山区的另外三个希腊师和威尔逊将 军(后为威尔逊勋爵陆军元帅)指挥的英国军队。

指挥德国第十二集团军的陆军元帅利斯特利用了希腊这一兵力分散的形

(19)

势。他于 4 月 6 日进军,沿斯特鲁马河流域而下,在鲁佩尔山口突破希腊防 线,两天后打到萨洛尼卡。同时装甲部队从老塞尔维亚突入莫纳斯提尔隘口 的一些山关,攻进希腊北部,迫使盟军后撤到阿利亚克蒙河一线。威尔逊将 军的左翼被包抄。他决定把部队更向南撒退一百英里至塞尔莫皮莱山口,但 是这一撤退暴露了驻在埃波鲁斯和阿尔巴尼亚的面对意军的希军右翼,4 月 21 日,这支希军被迫投降。英军除了尽快从希腊撤出,别无他法。这是一个 非常艰难的任务。因为,4 月 7 日,一艘停泊在比雷埃夫斯港口的弹药船遭 到空袭,发生毁灭性的爆炸,已使这个港口无法再使用,于是部队只好在敌 人频繁的空袭下通过狭窄的山口南撤。4 月 26 日,一支德国部队在科林思地 峡空降,占领了科林思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而使英军撤退更加困难。英 军不得不在夜里从雅典东西两面没有掩蔽的海滩,诸如拉夫蒂港和梅加腊,

或者从希腊南部一些小港,诸如卡拉马塔和纳夫普利翁上船。英国海军通过 这些途径,从 4 月 24 日到 5 月 119 日,撤走了大约四万三千名官兵。德军于 4 月 27 日进占雅典。

从希腊撤退的一部分军队调到克里特岛,英国有一小支部队已于 1940 年 11 月 1 日在该岛登陆,1941 年 4 月 30 日,该岛的防务交由指挥新西兰师 的弗赖伯格少将负责。岛上已经建造了三个飞机场,彼此相距八十到一百英 里,而且超出了从埃及来支援的战斗机航程范围,因此受到希腊本上德国空 军战斗机和驻扎在多德卡尼斯群岛的意大利空军战斗机的袭击。于是在 5 月 19 日,英国把所有的飞机都从克里特岛撤出。

德国人已经计划好在克里特岛空降,5 月 20 日早晨予以执行。当天有七 千多名德军乘降落伞和滑翔机着陆,大部分降落在该岛西端附近的马莱梅机 场周围。接着两个晚上,德国人试图从海上登陆,但被英国皇家海军击退,

受到严重损失。到 26 日,已有大约二万名德军空降着陆,三个机场全部落入 德国人手中。27 日,弗赖伯格鉴于制空权完全为敌人所掌握,决定撤退他的 部队,从 5 月 28 日到 6 月 1 日,二万八千名守军中有一万四千多人撤退到埃 及。

(20)

第十章德军入侵俄国 1941 年 6 月 22 日至 12 月 5 日

希特勒在 1940 年 12 月就决定发动一次征服俄国的战役,这次战役的作 战计划代号为“巴巴罗萨”,到 1941 年 2 月底已拟订好,不过他的那些军事 指挥官对之仍然有点怀疑。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达列宁格勒一莫斯科一 伏尔加下游一线,这样,德国除了能控制波罗的海和黑海外,还能得到乌克 兰的谷地,顿涅茨盆地的煤和锰,以及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由于在波兰、

法国和巴尔干国家运用闪电战术得手,深信如在初夏发动攻击,在俄罗斯的 冬天来到之前就能达到目的。希特勒原来打算在 5 月 15 日开始进攻,但是由 于英国对希腊的干涉,使进攻推迟到 6 月 22 日。

这次进攻采取了和 1939 年 9 月对波兰成功地使用的战略战术大致相同。

但是 1941 年 6 月 22 日进攻时所使用的兵力在数量上比那次超过一倍以上(那 次是五十二个师,这次是一百十三个师);除了冯・包克陆军元帅和冯・伦 斯德陆军元帅指挥的两个集团军群以外,又新加了一个北方集团军群,由里 特尔・冯・莱布陆军元帅指挥,20 直指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和列宁格勒。这一 年早些时候占领罗马尼亚直到普鲁特河一线后,使南方集团军群(冯・伦斯 德)能够迂回绕过喀尔巴阡山这道屏障。每一集团军群都配有大队的飞机支 援。

面对这一大群令人可畏的集团军,俄国人最初只能调动约一百个师的兵 力,也组成了三个集团军群,由伏罗希洛夫元帅、铁木辛哥元帅和布琼尼元 帅指挥。对付二千七百架到三千架德国飞机,俄国人只能出动约一千五百架 飞机投入空战。

一开始,德军的进攻是按照计划进行的,特别是在北方战区。一星期之 内,冯・莱布占领了里加,冯・包克占领了明斯克。到 7 月中旬,冯・包克 已经推进五百英里,正在逼近斯摩棱斯克。南方的进军速度稍慢。冯・伦斯:

德的军队自西面和西南向基辅集中进攻,遇到猛烈的抵抗一直到 8 月中旬才 抵达敖德萨和尼古拉耶夫。俄国人没有重犯波兰人把大量军队部署在前线的 错误。由于缺乏良好的公路和必须变换俄国铁路系统的轨距,也耽误了德国 的供应部队和火车。9 月上半月,展开了这一战役的主要战斗。中央集团军 群的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冯・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在洛 克维查会师,完成了对基辅的包围。于是俄国人放弃了第聂伯河战线,到 10 月底,冯・伦斯德已到达了塔甘罗格一哈尔科夫一库尔斯克一线。

在极北方,冯・莱布在 9 月中旬就进入到可以进击列宁格勒的距离之内,

但是,要攻入这个城市的一切企图都失败了。中路的战斗则更加激烈。从 7 月中旬到 10 月初,冯・包克一直被阻在斯摩棱斯克。经过大大的增援后,他 倾全力向莫斯科发动猛攻,到 10 月 15 日已进至离这个首都不到六十五英里 的莫扎伊斯克。德军虽作了巨大的努力,想南北夹击吃掉莫斯科,但是无论 如何也不能从莫扎伊斯克前进一步。朱可夫元帅这时指挥着莫斯科前线,因 为基辅失陷以后,铁木辛哥元帅已接替布琼尼在南方战区的职务去了。在南 方战区,冯・曼施泰因在 11 月初就已攻占彼列科普地峡,侵入克里米亚;22 日,冯・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占领顿河沿岸的罗斯托夫。但是在这里,德 军的攻势又成了强弯之未。俄国人留有充分的后备军,以保持他们一千英里 长的战线完整无损,11 月 20 日,俄国的冬季就来到了,比通常要早三个星 期。到了 12 月 5 日,德国人的攻势显然已以双方僵持而告终,主要目标没有 达到,尽管他们已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红军仅仅被俘损失的人数就达一百

(21)

万以上。

(22)

第二编瓜分东北欧 1939 年 9 月至 1940 年 8 月

(23)

第一章 21 波兰 V・M・托因比 第一节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

1939 年 8 月 23 日在莫斯科签字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0 附带有一个秘密 附属议定书,记载了里宾特洛甫和他的东道主就德苏在东欧势力范围的分界 线问题举行“绝密会谈”的结果。议定书对于分属于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的 地区万一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作好准备。在波罗的海国家方面,立陶 宛的北方边界将是两个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这就是说: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分给俄国,而立陶宛分给德国。双方同意(据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说,

这是他主动提出的)维尔纽斯应被认为是立陶宛的一部分;在议定书的条文 中,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纽斯地方的利益”,虽然这片地方的界线没有 划定。在波兰,分界线大致是沿着“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

22 里宾特洛甫和俄国的领导人还讨论了在根据协议瓜分波兰以后,保持 残存的波兰国家的问题。德国人在征服波兰以后,有一段时期继续打着这个 主意,在这一阶段,斯大林似乎也赞成有这种可能性。8 月间在莫斯科会谈 时,对于“保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就双方的利益来说是否有需要,以及这个国 家的边界该如何划定”这个问题,没有作出结论。议定书中是这样说的,这 个问题“只是在政治情况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才能明确规定”,不过两国政府 表明了它们的意图,无论如何要以“友好的谅解”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代的西方观察家在评述 1939 年波兰被瓜分时,既不知道 8 月 23 日有 一个秘密议定书,也忘记了希特勒在他那本成为纳粹德国圣经的书中发表的 对付俄国的长远计划,他们总认为,由于波兰有很大一部分领土,包括某些 最有价值的财富,落入俄国人手中,因而纳粹一定大为不安和不满。事实上,

根据战后公布的德国外交文件来看,德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达成交易后,主要 关心的以乎倒是怕俄国人不去分他们的那份赃物,而使德国人处于尴尬的地 位。德军开始进入波兰两天以后,里宾特洛甫就已开始催促俄国人在他们的 一边进军了。里宾特洛甫在 9 月 3 日晚间发给驻莫斯科的德国大使舒伦堡的 一份“特急电”和“绝密电”中,指示他立刻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讨论 俄国介入的问题。

我们确切指望〔里宾特洛甫说〕在几个星期内决定性地打败波兰军队。

然后我们要以军事占领来保住在莫斯科时规定为德国利益范围的那部分领 土。然而,为了军事上的理由,我们自然也不得不对当时驻在属于俄国利益 范围的波兰领土上的波兰武装力量继续采取行动。

因此舒伦堡追问,“要俄国军队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去对付在其利 益范围内的波兰军队并占领这块地方,苏联是否并不认为是可取的”。照里 宾特洛甫的意见,这不仅是为了让德国人安心,而且也是“符合莫斯科协议 的意义和苏联利益的”。

23 舒伦堡日益急迫地追问苏联政府的意图,莫洛托夫避而不作出肯定的 答复,拖延了十天。9 月 5 日,莫洛托夫认为“具体行动”的时间还没有来 到,“操之过急”,可能“促进对手的团结”。9 日,他提出希望在几天之 内行动,但是第二大又收回了这句话,他解释说,苏联政府“对于德国在军 事上的意想不到的迅速成就,感到十分惊讶”,井预告舒伦堡说,红军可能 再需要两三个星期才能完成准备工作。14 日,莫洛托夫转告舒伦堡说,红军 的准备工作比预期的要快,不过他又说,他的政府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想等

(24)

到华沙陷落后再说。里宾特洛甫在 15 日答复说,预计不出几天,就可占领华 沙。他欢迎苏联政府表示“将在军事上插手,并且现在就打算开始军事行动”。

这样可以免得德国人“必须一直追到俄国边境去消灭波军残部”,还可以防 止在德国势力范围以东的地区出现政治真空的危险——在这些地区,德国人

“无意进行任何政治的或行政的活动”。16 日,舒伦堡按照里宾特格甫的指 示,明确要求苏联政府“现在就定一个开始出兵的日期和时刻”,对此莫洛 托夫回答说,“即将”进行干涉。到 17 日凌晨 2 时,斯大林才当着莫洛托夫 和伏罗希洛夫的面,正式通知舒伦堡,红军四小时后将“沿着波洛茨克到卡 美涅次一波多尔斯基全线”(即从俄国、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交界点到罗马 尼亚边境)开出国境。苏联政府对于保证采取军事行动之所以抱犹豫态度,

似乎不仅由于需要时间去完成准备工作(如果这的确不革是一个借口的话),

而且也由于想找一个体面的借口去进行干涉。9 月 10 日,莫洛托夫告诉舒伦 堡说,苏联政府已打算乘德国继续进军的机会,宣布波兰正在土崩瓦解,因 此苏联必须援救受到德国“威胁”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这种说法可以 使苏联的干涉在群众百前师出有 24 名,同时使苏联不暴露出侵略者的形象。

俄国人想借口德国威胁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作为他们干涉 的动机,这种主意德国政府自然是不喜欢的。“指定这样一种动机[里宾特 洛甫 9 月 15 日打电报给舒伦堡说〕,要实行起来的确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将 直接违反德国的本意,德国的本意仅仅限于谋求尽人皆知的与德国生死攸关 的利益。”反过来,里宾特洛甫建议,为了“在政治上支持苏联出兵”,发 表一个德苏联合公报,声明:鉴于以前那种形式的波兰政府已经垮台,德国 政府和苏联政府认为,在那些与它们的利益当然有关的地区恢复和平与秩 序,乃是它们共同的责任。9 月 16 日,舒伦堡把这一电文交给莫洛托夫,漠 洛托夫毫不让步。他告诉德国大使,苏联政府打算采取这样的方针:等到波 兰国家不复存在,因而同波兰缔结的一切协定也归于无效,那时第三方面的 国家可能会利用出现的混乱局面,浑水摸鱼;苏联政府乃认为有责任进行干 预,以保护它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同胞”。莫洛托夫承认,“苏联政府提 出的理由,含有刺激德国人感情的口气”,但是他要求,“鉴于苏联政府的 困难处境”,德国人不要对这点小事介意。苏联政府“不幸实在看不出有可 能找到其他任何理由,因为苏联以前从来没有为它居住在波兰的少数民族同 胞的困境操过心,目前的干涉,对外界总得找个借口,以言之成理”。莫洛 托夫说,苏联政府打算等红军一出国境,就立刻利用这些理由在广播中和报 刊上做文章(事实上,苏联政府已经在开始制造理由了,9 月 14 日的《真理 报》和 15 日的《消息报》上,都有文章痛斥波兰人压迫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 人);苏联政府还将发同样内容的照会 25 给波兰大使和全体驻莫斯科的外交 使节。

德国政府不能阻止苏联政府对本国人民作它所要作的宣传,9 月 17 日早 晨,莫洛托夫通过广播告诉俄国人民,红军已经进入波兰,莫洛托夫的广播 同以及当天在全国各地召开的会议上的发言和决议,其基调都是“援救我们 被压迫的同胞”。不过舒伦堡还是使苏联政府对它给波兰大使的照会作了某 些修改。17 日凌晨,斯大林在接见德国大使时,宣读了这一照会的草稿,当 大使提出三点异议时,“斯大林非常愿意修改其内容,这才使这份照会似乎 能令人满意了。”这份修改过的照会于当天递交波兰大使,并分发给所有其 他各国的外交使节。另一方面,德国政府接受了斯大林提出的联合公报的草

(25)

稿,这份公报于 18 日晚间在德俄两国的电台上广播,内容如下:

为了防止对于德苏军队各自在波兰作战的目的产生种种无稽的谣言,德 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声明,德苏军队的活 26 动并不含有任何违反德苏两国利益 的目的或违反德苏两国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的精神和条文的目的。相反,德 苏军队的目的,是要在波兰恢复由于波兰国家的瓦解而遭到破坏的和平与秩 序,同时帮助波兰人民创造新的政治生活条件。

苏联政府认识到,如果等到德军继续前进,一直前进到使居住在波兰东 部诸省的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感到需要俄国的保护时,苏联政府再向本国 人民和全世界证明自己的军事干涉是师出有名,工作固然要容易做一些,不 过苏联政府又担心,德军一旦越过 8 月 23 日划定的德俄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 线以后,德国的军事领导人不愿意从已占领的俄国一侧的土地上撤退。俄国 人出兵以前,在舒伦堡与莫洛托夫的会谈中,这个问题已提出过不止一次,

德国人欲消除俄国人的疑虑,一再保证,他们将严格按照在莫斯科达成的交 易行事。然而,俄国人还是不相信。18 日,当舒伦堡在和斯大林讨论发表一 项联合公报时,斯大林说:“多少有点突然,在苏联方面,还有某些怀疑,

不知道德国统帅部届时是否会把军队……撤退到已经商定的一线(皮萨河—

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桑河)。”舒伦堡提到他已经对莫洛托夫作过保证,

并且指出,德军撤退到商定的界线是符合德国利益的,“因为这样做可以把 部队用于西线”。斯大林回答说,他并不怀疑德国政府是有信用的,不过“凡 是军人都不愿放弃已占领的土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于是德国大使馆 武官“插嘴说,德国军队完全按照元首的命令行事”。在这次会见以后,舒 伦堡请求里宾特洛甫,“有鉴于斯大林出名的猜疑态度”,授权他“再发表 一个这种性质的声明,以消除斯大林最后的疑虑”。19 日,里宾特洛甫指示 舒伦堡通知斯大林,说德国外交部长已“明确命令”他告知斯大林,由元首 授权在莫斯科达成的协议“当然要予以遵守”,这些协议被认为是“德苏之 间新的友好关系的奠基石”。

结果,俄国对于德国可能不遵守协议的怀疑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在俄国 开始出兵的两三天内,在比亚威斯 27 托克的一次会议上协调了德俄两国的军 事行动,凡是德国部队在某些地区已经越过 8 月 23 日议定书所规定的分界 线,深入一百五十英里或一百五十英里以上的,立刻开始撤退到四条河流的 分界线。

9 月 17 日清晨,俄国以大批装备精良的部队开始侵入波兰,几乎不曾遇 到什么抵抗,在一个星期之内挺进了大约一百五十英里——差不多到了寇松 线。驻在东部各省的波军在 9 月的第三周中溃不成军,俄国人的进攻完全出 乎波军的意外。俄国人散发的传单上印有德军进攻范围的地图,以涣散波军 的士气,入侵者还造谣说,他们是来打德国人,而不是来打波兰人的。最重 要的是,他们能指靠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大力合作,这些人在两次世界 大战之间在波兰东部各省的人口中形成多数。

因此,从军事观点来看、俄国人的任务很轻松,但是在他们那条线的最 北面一段,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使他们不得不谨慎行动。我们已经知道,8 月 23 日的秘密议定书对维尔纽斯地区没有划定德苏利益范围的分界线。9 月 16 日,俄国入侵波兰的前夕,莫洛托夫急切地询问舒伦堡,“是否已和立陶 宛就维尔纽斯地区,特别是谁将去占领这个城市的问题,达成某种协议”。

他说,苏联政府“绝对要避免和立陶宛冲突”。德国人对这一询问如何回答,

(26)

没有资料可查。但在 9 月 18 日,俄国军队进入了维尔纽斯城。

9 月 19 日,科夫诺的半官方广播声称维尔纽斯是立陶宛合法的首都,同 一天,莫洛托夫与立陶宛公使会晤以后,在莫斯科发表了一项声明,说苏联 的目标只是占领波兰统辖的白俄罗斯部分和乌克兰部分。苏联政府亟欲避免 与立陶宛冲突,其原因不久就清 28 楚了。9 月 19 日,舒伦堡得到通知说,

苏联政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和德国政府共同明确地建立波兰的地方 组织了”,并且希望立刻就此问题在莫斯科进行谈判。斯大林不再想赞成“残 余波兰的存在了”,他建议,波兰领土应绝对沿 8 月 23 日规定的分界线划分。

23 日,里宾特洛甫接受邀请参加第二次莫斯科会议,表示沿着四条河流来划 分的办法,“大体上”符合他的政府的观点。然后斯大林更加明确地摊了牌。

他于 9 月 25 日晚上接见舒伦堡时,提出建议,要德国放弃对立陶宛的要求,

以换取卢布林省以及整个华沙省一直东至布格河的领土,以此作为讨论的基 础。他暗示,残余的波兰国家的存在,将来可能在德苏两国之间产生摩擦。

如果德国接受他的建议,苏联将“立刻根据 8 月 23 日的议定书解决波罗的海 国家的问题,希望在这件事上德国政府慨然给予支持”。

里宾特洛甫第二次访问莫斯科从 9 月 27 日晚上一直待到 29 日中午。这 次会议缔结的德苏“边界和友好条约”,签署的日期是 9 月 28 日,但是里宾 特洛甫和莫洛托夫实际上是在 29 日上午五时签字的。

条约规定:在“以前的波兰国家领土之内”,德苏双方的“各自国家利 益”的分界线将在所附议定书中详细说明,双方承认这一分界线是确定不变 的;这一解决办法应被认为是德俄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向前发展的坚 29 实基础”;不容许“第三方面的任何干涉”。在一项秘密议定书中,苏联政 府保证,对于要从其辖区内迁移走的德侨或德国血统的人将不加阻挠,而德 国政府则对其辖区内的乌克兰人或白俄罗斯人,也承担同样的义务。此外还 有两个秘密议定书,一个规定各方都必须镇压任何影响对方领土的波兰人的 骚乱,另一个是按照 9 月 25 日斯大林的建议,修改 8 月 23 日秘密议定书的 条款,将立陶宛与卢布林省以及华沙省的一部分交换。与此同时,必然还作 出了规定,或者达成了谅解,认为(苏瓦乌基那小块地区”(在东普鲁士与 立陶宛之间)也应该从俄国改划到瓜分波兰的分界线的德国一侧,因为议定 书还规定,一旦苏联政府“在立陶宛领土上采取特别措施以维护其利益”时,

就应该在先前的立陶宛一波兰边界线的最西北一段上,稍微作一点对德国有 利的调整,就是把原先为波兰领土的苏瓦乌基那小块地区扩大一些。最后,

两国外长签署了一项声明,目的在按照德国政府的意图去说服西方国家接受 在波兰的既成事实。

9 月 28 日双方在莫斯科同意的分界线,自立陶宛一波兰边界的南端起,

向西延至奥古斯托夫以北的东普鲁士边界(从而把苏瓦乌基那小块地区改划 入分界线的德国一侧)。然后分界线沿东普鲁上边界到皮萨河,再沿皮萨河 和纳雷夫河到奥斯特罗伦卡,然后向东南延伸至努尔与布格河相会合。再沿 布格河向东南,直到克里斯特诺波尔,由此转向西,到达普热米什耳以北的 桑河,然后沿着蜿蜒曲折的桑河延伸至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山的卢西尼亚交 界的地方。

新的瓜分线的最南面一段和 8 月 23 日所划的那条线是一样的。因此苏联 政府保有了利沃夫及其制糖和 30 纺织工业,以及大约百分之八十的油用,包 括德罗霍贝什和博雷斯拉夫的油井,这是两次大战之间波兰产油最多的地

(27)

方。沿桑河来划分,还使俄国与匈牙利有了一个共同的边界(匈牙利这时占 领了喀尔巴阡—卢西尼亚),并可以防止德国和罗马尼亚建立直接的联系。

更北面一些,这条线向东移,使德国控制了几乎整个维斯杜拉河流域,也控 制了整个华沙(根据 8 月 23 日的协议,俄国可以占领维斯杜拉河东岸的普腊 加郊区)。在苏瓦乌基地区突出部分)德国获得了若干有价值的农田。

从民族学上说,9 月 28 日的分界线比 8 月 23 日的分界线合理一些。又 有大片纯粹或者主要由波兰人居住的地区(包括约有三百万波兰居民的卢布 林省)归于德国,而差不多所有白俄罗斯人或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地区还是归 于俄国。第二次的分界线——第一次也是这样——与波兰人在居民中占多数 的那些地区的东边界线(即寇松线)有显然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修改后 的分界线,仍然把纳雷夫河上游左岸以东波兰人居住的地区划给了俄国。按 照英周砌估计,俄国占有寇松线以西的土地,约有八千平方英里。

占领苏瓦乌基地区突出部分的俄国军队已经在 10 月的第一个星期内撤 退,10 月 14 日,德国最高统帅部宣布,划归德国的全部领土已由德国军队 占领。在这期间,10 月 4 日签订了一份议定书,规定为划定地面界线而成立 一个德苏委员会。委员会立即开始工作,分界工作在 1940 年 2 月底完成。分 界线全长九百英里,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沿着河流的,而在“旱地”上,则用 界桩明确标出一条十五英尺宽的分界地带。有些地方的分界线要经过原始森 林,就用电锯在林间开出一条道路。据报纸报道,在河流和界桩后面,分界 线的两边立刻开始筑起了防御工事。

31

第二节苏联把占领的土地并入版图

1939 年 9 月 28 日的德苏协议规定了德苏两国在波兰占领区的分界线,

在该协议签字后五个星期内,德国把占领的大部分土地并入德国的版图,俄 国则把占领的全部土地并入俄国的版图。德国占领区内的行政机构在本丛书 的另一卷中加以叙述;这里只是简略地叙述两次大战之间波兰东部各省的几 百万居民变成苏联公民的过程。

根据 1939 年 9 月 28 日德苏协议划归苏联的波兰各省,由占领当局组成 两大行政区:西乌克兰(大致相当于东加利西亚和沃林)和西白俄罗斯(包 括普里皮亚特沼地,格罗德诺整个省,以及维尔纽斯地区中没有交给立陶宛 的那些部分)。

当红军于 1939 年 9 月 17 日开始侵入波兰时,铁木辛哥将军是南方战区 的最高指挥员,北方是科瓦列夫将军。最初,由军事委员会管理占领区,但 尽快地在每个区建立起临时行政机构,南方的行政中心是利沃夫,北方是比 亚威斯托克。这些临时行政机构的成员包括当地居民和红军军官以及俄国的 政治委员。城市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农村成立了村苏维埃和保卫委员会。

10 月 7 日,临时行政机构发出公告,号召人民选举国民议会。成立了委 员会来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和监督实际选举。在西乌克兰,选举委员会的委 员绝大多数是利沃夫市和利沃夫地区推举的,但是也有两个委员是乌克兰苏 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派来的;而在西白俄罗斯,选举委员会成员之一是白俄 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选举定在 10 月 22 日举行,在选举前的两个星期内展开了宣传运动。苏 联两个占领区的宣传工作,遵循了完全一样的方针,其目的是要获得人们对 四点要求的支持,这四点是作为居民的“要求”提出和通知全体候选人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00年度起以走讀課程研發國際 參訪表演主題(到訪新加坡,日 本,韓國,夏威夷,澳洲表演)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如今大師這部書的繁體字版、簡體字版都已經完成出版,在簡體

终于说完了,然后又说了一句: “妈妈,谢谢您! ”她听了很意外,不知道儿 子为什么这么说。儿子又加了一句:“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那么多,没批

有一个人很喜欢抽烟,当家人反对时,他总是说:“我工作压力大,让

2010 年由于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以及市场对美国经济下探的担忧,使得具有 避险功能的日元更受青睐,带来日元升值压力。为此,日本央行在 2010

有一个人很喜欢抽烟,当家人反对时,他总是说:“我工作压力大,让

一个妇女看到三位老人还没吃饭,想请他们到家中吃饭。老人们说: “我们 分别是财富、成功和爱。我们不可以一起进去。 ”妇女回到家中告诉丈夫,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