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39 年秋季希特勒的“和平攻势”阿诺德・托因比

在文檔中 出 版 说 明 (頁 56-61)

到 9 月的第三周,德苏两国对东北欧的瓜分事实上已经完成。就在德军 与红军在波兰国土上会师的那天,波兰对这两个侵略国最后的有效抵抗在这 一地带已被击溃。波兰既已经覆灭,当时依然幸存的东北欧国家就统统只好 任凭苏联和德国摆布了。波罗的海三国是不设防的小国,只要何时夺取它们 方便,随时都可以把它们置于苏联统治之下,就象后来很快做到的那样。至 于芬兰,结果证明,苏联不经过战斗就不能使它就范,尽管如此,芬兰在“冬 季战争”中由于得不到西方的有效支援,最终被迫接受苏联政府的条件,这 一结局早在 1939 年 9 月底以前就已在意料之中。

因此,在这一阶段,希特勒在东北欧的直接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波兰已 从欧洲的政治地图上被抹掉,这完全符合希特勒直到那时为止的策略,而在 这个当口,他却需要把和平的触角伸向他的对手,己被消灭的波兰的两个西 欧盟国法国和英国。

我们可以肯定,对波兰闪电战的胜利,在希特勒心目中是一个得意的杰 作。在慕尼黑时,他固然由于吓唬得英、法和他勾结起来使捷克斯洛伐克听 他摆布而自鸣得意,但这种得意的心情,也许因为对这场不够劲的胜利感到 失望而有所冲淡,因为在这场胜利中他的吸血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这一贪 欲在对波兰的战役中如愿以偿。在作战中,德国武装部队的新式装备和战术 之高明得到了辉煌的证明。德国机械化部队在摧毁波兰军队的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威力和速度,使全世界不寒而栗。波军虽然英勇,终因武器陈旧这一致 命弱点而无济于事。对波作 96 战无疑是希特勒和德军参谋总部一致的意见。

将领们和希特勒都肯定这一局部战争必然胜利,但是将领们是凭他们的专门 军事知识来判断的,而希特勒却凭他那不可思议的直觉。美中不足的是,对 波兰的袭击带来了一个不想有的、讨厌的结果:和英、法处于战争状态。希 特勒可能比德军参谋总部更轻率地冒险把德军的机动兵力都投入了波兰战 役。而使第三帝国面临只有最薄弱的兵力守卫西壁的险境。但是,希特勒曾 根据法国和英国的作战心理作了估计,推测这两个西欧盟国当德军精锐在东 线作战的时候,不敢趁机正面进攻西壁;而德军参谋总部则大概是从理论上 而不是从个人感情上根据德国在波兰作战时西线双方潜力的对比来进行估计 的。在这一点上, 事实丙次证明希特勒的大胆比德军参谋总部的小心要正 确。可是,在波兰被消灭后德国应付西欧对手时下一步该如何行动这个问题 上,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的看法却又完全一致。他们都希望能诱使英、法接 受东北欧的既成事实,尽管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是根据不同的考虑而这样决 定的。

德国的将领们之所以希望与英、法媾和,是因为他们正确地认识到,对 西欧的袭击若与这时已胜利结束的对波兰的袭击相比,乃是一项严峻得多的 军事任务。而希特勒面对在西线有可能遭遇一场积极的进攻战这件事,态度 却要沉着得多,在这一点上,从短时期来看,由于不久以后在 1940 年春季和 初夏德国进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低地国家和法国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再次 证明他是正确的。不过,尽管希特勒为他的军事直觉这最后一次的闪现所鼓 舞,他在 1939 年秋季仍然为了自己独特的理由也想同英、法媾和。在原则上,

他反对德国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这一直是他指控德皇威廉二世使德国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的主要罪状之一。德国进攻波兰,激起了英国和法国 对德国宣战,这样,希特勒就违反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原则;同时,尽管他正

确地预见到英法的战争行动将不过是“虚张声势”,尽管他迅速地结束了波 兰战事,从而把自己从开头一段短时期内从事两线作战的困 97 境中解脱了出 来,他却别有理由——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实际上的——希望这时能与两个 西欧对手媾和。希特勒的手法,正如丘吉尔所识破并指出的那样,是“一个 一个地”对付他的受害者,而在任何时候,都尽可能地使自己腾出一只手来,

以便玩弄花招,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乃是他的天性;这时他如果能与法、英 媾和,他就能腾出双手来,对看来最有希望成功的下一个目标采取行动。东 南欧可能落入他的罗网,那时西欧国家和苏联会袖手旁观,虽然感到不安,

但是犹豫不决。接着,在希特勒认为最适宜的时机,在西欧国家默许之下,

也许甚至在它们心照不宣的赞同之下,可能对苏联发动进攻。最后,也许兵 不血刃就能使法国和英国与一个横跨西壁和乌拉尔山脉这整个空间的德国巨 人谈判,求得一个政治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尽管表面温和,但是久而久之,

将使英法听任这一庞大的第三帝国摆布。

可能正是出于这些主要的考虑,使希特勒在 1939 年秋季发动了这场“和 平攻势”。他的将领们,还有人民,固然也都渴望和平,但这一事实对他的 影响可能并不太大。他认为自己比将领们高明;同时,他自信能够驾驭德国 人民,也正由于他是一个真正能蛊惑人心的煽动家,知道与群众的关系是自 己的生命线,因而对于他们的情绪很敏感。另一方面,在法国,不仅公众,

而且接近政权中心的有影响的阶层,也都渴望和平。这种情况,希特勒了解 得清清楚楚,这大概是他希望这场即将对西方展开的宣传攻势能象不久前对 东方的军事攻势取得同样成功的主要根据之一。在法国,失败主义情绪弥漫 全国,这一点为波兰战事结束后十二个月之内的一场军事考验所证实。不过,

正因为法国当时的情绪如此消沉,如此漠然,以致除了在军事上惨败以外,

没有什么能使法国政府完全改变它公开宣布过的政策,即与英国结成同盟,

把战争进行到底,直到推翻纳粹政权,恢复东北欧的原状。

这是希特勒在 1939 年秋天的第一个失算。第二个失算是他没有意识到这 样的变化:1939 年 3 月 15 日占领布拉格已经激怒了张伯伦和他在唐宁街的 内阁同僚,以及英国人民。固然,从那时起直到战争爆发,张伯伦和他的同 僚曾有迹象表明渴望恢复他们原先的绥靖政策。但这些现象都是靠不住的;

而且,无论在希特勒袭击波兰以前,还是在他胜利结束这一战争之后,即使 英国政府再度 98 想要向希特勒让步,看来任何这类行动,无疑只能导致其下 台。英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和希特勒达成的“最后”解决办法,都由于希特勒 方面突然发动新的侵略而迅速完蛋。自从 1939 年 3 月 15 日起,英国人民对 于一直生活在这种反复无常的状况中感到了厌恶和腻烦。这时他们既已鼓起 勇气要和希特勒打一仗,他们就下定决心,除非和约的条款有可能得到贯彻,

就不再和德国议和;他们的这一决心就是要坚持战斗,直到彻底打垮纳粹政 权。希特勒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决心的力量,就是英国人民自己也还没有正视 它的全部含义。此刻,他们的情绪仍然是被动应付的。他们坚决反对任何进 一步的绥靖做法,不过还没有准备好作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乃是主动地 谋求胜利所需要的。然而在英国,不论政府也好,人民也好,情绪都不是失 败主义的,与法国当时普遍存在的情绪不同,这是希特勒的秋季和平运动触 上的第二个暗礁。他的第三个失算是他希望——尽管这也许只是他的一线希 望——谋求罗斯福总统从中斡旋,以使法国和英国接受德国的条件,这些条 件假如不是由美国提出,就极少有可能被英法接受。但是间接从德国方面传

出的消息说,华盛顿政府并不愿意向伦敦和巴黎提出这样一项和平解决办 法,这个办法将使纳粹政权继续在德国执政,并承认德国夺取奥地利和捷克 斯洛伐克以及征服波兰。

这就是希特勒在 1939 年秋季的“和平建议”及其遭到英法拒绝的政治背 景和心理背景。

当德国对波兰的军事进攻将要以德国在局部战争中的完全胜利告终的迹 象刚刚变得明显时,德国在政治上的花招就己准备就绪了。早在 1939 年 9 月 9 日,戈林在柏林一家兵工厂讲话时就谈了下述几点意见,以后希特勒对 之又加以发挥,这些意见是:两次大战之间的那个波兰决不允许复国:希特 勒这时希望和平;该由张伯伦来决定何去何从;德国对法国并无要求。法国 人是否意识到他们正在被英国当作走卒,受其愚弄?戈林开了头,接着希特 勒本人 9 月 19 日在但泽发表的一次讲话中说:

德国的要求是有限的,但也是不让步的。……我没有对英国和法国作战 的目的。……波兰决不能按照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形式复国。这一点不仅要由 德国,而且也要由俄 99 国来保证。……当英国宣称战争将继续三年的时候,

我只能对法国士兵表示同情。

在对方的首相和总理中,达拉第首先作了答复。9 月 22 日,他在广播中 拒绝希特勒的建议时郑重地宣称,德国企图离间英国与法国的关系,离间法 国人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决不能得逞的;同时他又郑重地赞扬了英国的备

在对方的首相和总理中,达拉第首先作了答复。9 月 22 日,他在广播中 拒绝希特勒的建议时郑重地宣称,德国企图离间英国与法国的关系,离间法 国人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决不能得逞的;同时他又郑重地赞扬了英国的备

在文檔中 出 版 说 明 (頁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