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捷術補、捷術立表、圓充方立表

II. 3《方圓算經》簡介與重要性

IV.3 捷術補、捷術立表、圓充方立表

0.00030563846271 寸。

繼續仿此,求逐差數,原數+一差+二 差+三差+四差+五差+…=距斜弦。

做到五差的五斜距三弦 5.281063641601 寸。

整理求距斜弦術文的說明,距斜弦=原數+一差+二差+三差+四差+五差+…,

142

方圓算經捷術補

第一、求角面

置圓徑、以圓周法乘之、以角數除之、為原數。

解曰:假如圓徑一尺、充內容十角者、置徑、以周法三一四一五九二六 五三五八九七九三乃周法位數隨用而止焉乘之、得圓周、如角數一十而一、得原數。

原數三寸一四一五九二六五三五八九七九三 置角數冪、以周法冪除之、為恒法。

置角數冪一百、以周法冪除之、得一十○個一三二一一八三六四二三三 七七七、名曰恒法。

置原數、以恒法除之、又以六除之、得一差。

一差○寸○五一六七七一二七八○○四九九七376 置一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二十除之、得二差。

二差○寸○○○二五五○一六四○三九八七 置二差。以恒法除之、又以四十二除之、得三差。

三差○寸○○○○○○四二○○五九九二六377 置三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七十二除之、得四差。

四差○寸○○○○○○○○○五七五八○九378 置四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一百一十除之、得五差。

五差○寸○○○○○○○○○○○○五一六379 遞推之、得逐差數、陰減陽加於原數、得角面。

十角面三寸○九○一七○一二二七○八六四380381

這段術文是對卷三圓充方的求角面給出捷術(較簡易),圓充方的角面是圓內 接正多邊形的邊長。假設圓直徑為 d,圓周法為 ,382角數為 n,恒法 =p。松永

376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2 頁寫「一差○寸五一六七七一二七八○○四九九七」,經筆者對 照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故校改之為「一差○寸○五一六七七一二七八○○四九九七」。

377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2 頁寫「三差○寸○○○○○○四二○○五九九二六」,經筆者對 照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為「三差○寸○○○○○○五九九二六四五二九」。

378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2 頁寫「四差○寸○○○○○○○○○五七五八○九」,經筆者對 照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四差○寸○○○○○○○○○八二一四五八八六六 一」。

379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2 頁寫「五差○寸○○○○○○○○○○○○五一六」,經筆者對 照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為「五差○寸○○○○○○○○○○○○七三七○四三○

九」。

380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3 頁寫「十角面三寸○九○一七○一二二七○八六四」,經筆者對 照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故校改之為「十角面三寸○九○一六九九四三七四九四七三五三九 六五一」。

381 轉引自徐澤林,《和算選粹》,頁 442~443。

382 筆者假設圓周法為 ,是因為松永在上面術文中提到說「以周法三一四一五九二六五三五八

九七九三乃周法位數隨用而止焉」,他在這一題的例子中圓周率只取到小數點下 15 位,但他在雙行夾註中表示,

圓周率位數的使用可視情況調整。

143

假定圓直徑為 1 尺(即 10 寸),圓內接正 10 邊形,圓周法為 。筆者將松永求得 原數與各差數的公式以及計算的結果呈現於表 IV.3-1。

表 IV.3-1 差數名稱 各差數的公式

(恒法為 p= )

將松永求得原數與各差數的公式以 及計算的結果

原數 3.141592653589793 寸 一差 原數

0.0516771278004997 寸 二差 一差

0.000255016403987 寸 三差 二差

0.00000059926452932 寸 四差 三差

0.00000000082145886611 寸 五差 四差

0.000000000000737043095 寸

… … …

「遞推之、得逐差數、陰減陽加於原數、得角面。」大概意思是說繼續仿此 求得逐差數,再將原數減去一差加上二差減去三差加上四差減去五差加上後面逐 差數的陰差減去後面逐差數的陽差等於角面。所以十角面約等於3.09016994 3749473539651 寸。將這個算式用現今的數學符號寫成,角面=原數-一差+二差-三差+四差-五差+…=

,將p= 代入,角面=

=

383

383 角面=

),其中 ,正好是 的泰勒展開式,捷術補求角面公式變成 。《第五屆漢字文化圈及近鄰地區數學史 與數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第 78 頁,孫成功的〈松永良弼《方圓算經》中之級數論〉

中也有類似公式。

144

觀察公式捷術補求角面公式,它恰好是 乘以 的泰勒展開式。用三角函 數來看,以圖 IV.3-1 為例,OA 為正十邊形的外

接圓半徑,半徑長為 ,OK 為等腰三角形 AOB 中角 AOB 的角平分線(K 為 AB 的中點且 OK 垂 直 AB),AB 線段為 a(角面)。令角 AOK 為 x(x ),則a

2= ,推得a= 。此 公式恰好對應到三角函數的泰勒展開式,但松永 僅解釋捷術是「較簡易」,如果對照圓充方角面 公式(見 IV.2.1 節),確實在操作上較簡易,此外松 永沒有評價或說明,因此無法斷定他是否知道此

公式的正確性。384 圖 IV.3-1

《方圓算經》卷尾第一部分,捷術補求距面弦的原術文如下:

第二、求距面弦

置圓徑、以周法相乘、又以距數乘之、得數以角數除之,為原數。

解曰:假如圓徑一尺、內容十角、求距三面弦。

原數九寸四二四七七七九六○七六九○七九385

置角數冪、以周法冪除之、得數又以距數冪除之、為恒法。

得恒法一個一二五七九○九二九三五九三○八五。386 置原數、以恒法除之、得數又以六除之、得一差。

一差一寸三九五二八二四五○六一三四九。

置一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二十除之、得二差。

二差○寸○六一九六八九八六一六九○一。

置二差、以恒法除之、又以四十二除之、得三差。

三差○寸○○一三一○五九一五二五五八。387 置三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七十二除之、得四差。

四差○寸○○○○一六一六八七七四八五。388

384 儘管當時和算家中根元圭有三角學的著述(見 II.2.2 節),限於資料,筆者無法確定此三角學的 冪級數展開式是否是松永自創。中國是在十八世紀末之後,明安圖、戴煦等研究正弦、正矢、正 切等與弧度間的相互關係,給出三角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年代都比松永晚。參考李儼、錢寶琮,

《科學史全集第五卷》,頁 352。

385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3 頁寫「原數九寸四二四七七七九六○七六九○七九」,經筆者對 照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原數九寸四二四七七七九六○七六九三七九」。

386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3 頁寫「得恒法一個一二五七九○九二九三五九三○八五」,經筆者 對照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得恒法一個一二五七九○九二九三五九三○八七」。

387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3 頁寫「三差○寸○○一三一○五九一五二五五八」,經筆者對照 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三差○寸○○一三一○五九一五二五五六」。

K

I H

J G

D

F

C E

B

A O

145

置四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一百一十除之、得五差。

五差○寸○○○○○○一三○五六四九七。

遞推之、得逐差數、以陽減陰加於原數、得所求距面弦。

十角距三弦八寸○九○一六九九四三。389

這段術文是卷三圓充方的求距面弦的捷術。我們假設圓直徑為 d,圓周法為 ,390距數為 m,角數為 n,恒法為 p。松永假定圓直徑為 1 尺(即 10 寸),內容十 角(圓內接正 10 邊形),求距三面弦(即 m=3)。筆者將松永求得原數與各差數的公 式及計算結果呈現於表 IV.3-2。

表 IV.3-2 差數名稱

各差數的公式(恒法 p= ) 代入計算結果

原數 9.424777960769379 寸 一差 原數

1.39528245061349 寸 二差 一差

0.06196898616901 寸 三差 二差

0.0013105915256 寸 四差 三差

0.00001616877486 寸 五差 四差

0.00000013056497 寸

… … …

「遞推之、得逐差數、以陽減陰加於原數、得所求距面弦。」大概意思是說 繼續仿此求得逐差數,再將原數減去一差加上二差減去三差加上四差減去五差加 上後面逐差數的陰差減去後面逐差數的陽差等於所求距面弦。所以十角距三弦 約等於8.090169943*009189 寸。391將這個算式用現今的數學符號寫成,距面弦=

原數-一差+二差-三差+四差-五差+…=

388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3 頁寫「四差○寸○○○○一六一六八七七四八五」,經筆者對照 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四差○寸○○○○一六一六八七七四八六」。

389 轉引自徐澤林,《和算選粹》,頁 443。

390 筆者計算時使用松永求角面時所用的周法,即取到小數點下 15 位的圓周率近似值。

391「*」之前的數字是松永的原術文,「*」之後的數字是筆者依據松永的逐差算到五差的結果。

146

147

置圓徑、以恒法除之、又以四除之、得原數。

原數二寸二二○六六○九九○二四五一○

置原數、以恒法除之、又以一十二除之、得一差。

一差○寸一六四三七七八四一一二四七395 置一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三十除之、得二差。

二差○寸○○四八六七○三二七九二二五396 置二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五十六除之、得三差。

三差○寸○○○○七七二○○二一三三八397 置三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九十除之、得四差。

四差○寸○○○○○○七六一九三五五六

置四差、以恒法除之、又以一百三十二除之、得五差。

五差○寸○○○○○○○○五一二六八二398

遞推之、得逐差數、以陽減陰加於原數、得所求距弦矢。

十角距三矢二寸○六一○七三七三八五二○。399

上面的卷尾捷術補求距面矢是針對卷三圓充方求距面矢的捷術。我們假設圓 直徑為 d,圓周法為 ,400距數為 m,角數為 n,恒法為 p。松永假定圓直徑為 1 尺(即 10 寸),內容十角(圓內接正 10 邊形),求距三面矢(即 m=3)。筆者將松永 求得原數與各差數的公式及計算結果呈現於表 IV.3-3。

表 IV.3-3 差數名稱

各差數的公式(恒法 p= ) 代入計算的結果 原數

2.22066099024510 寸 一差 原數

0.164377841119878673 寸

七」。

395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4 頁寫「一差○寸一六四三七七八四一一二四七」,經筆者對照上 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一差○寸一六四三七七八四一一一九八七八六七三」。

396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4 頁寫「二差○寸○○四八六七○三二七九二二五」,經筆者對照 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二差○寸○○四八六七○三二七九二四七四九七」。

397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4 頁寫「三差○寸○○○○七七二○○二一三三八」,經筆者對照 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三差○寸○○○○七七二○○二一三二八九二三五」。

398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4 頁寫「五差○寸○○○○○○○○五一二六八二」,經筆者對照 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之為「五差○寸○○○○○○○○五一二七二七四四七」。

399 徐澤林,《和算選粹》第 444 頁寫「十角距三矢二寸○六一○七三七三八五二○」,經筆者對 照上下文與計算,發現有誤,建議改為「十角距三矢二寸○六一○七三七三八五一二六九二六」。

另外,此段轉引自徐澤林,《和算選粹》,頁 443~444。

400在計算時筆者使用前面求角面時松永所用的周法,取到小數點下 15 位的圓周率。

148

0.00486703279247497 寸 三差 二差

0.000077200213289235 寸 四差 三差

0.00000076193556 寸 五差 四差

0.00000076193556 寸 五差 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