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I. 3《方圓算經》簡介與重要性

II.4 結語

幕府藉著強大的實力與巧妙的策略強制推行封建制度,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

德川實施鎖國,以朱子學說鞏固封建,積極地吸收中國的文化。基於政治社會的 安定與經濟的繁華,德川幕府提倡禮教文治,教育得到普及,算學知識得到傳播,

社會大眾熱衷於學習各類藝能,各類專門學藝蓬勃發展,和算也以藝道化的形式 發展與生存。日本學術界稱此期為「文藝復興」,此時各類名家如林,有小說家、

俳人、儒者、天文曆學家、和算家等。社會對算學出版物的歡迎,武士階層計算 數學維生或消遣。八代將軍吉宗喜好天文曆算學,頒布緩解令,對書籍傳入日本 有所鬆綁,下令推行改曆,松永也與曆法有著不解之緣。總之,當時的政治經濟、

社會文化、教育等都提供和算繁榮發展的便利條件。

《方圓算經》的成書時間是元文四年閏十月,即西元 1739 年,此時期和算 已經走上純理論發展的學術位階。當時的和算發展歷程中,有兩種獨特的現象,

就是遺題承繼與算額奉納。遺題承繼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數學問題徵解,「算額奉 納」就是將解題方法刻在匾額上獻給神社、寺院的做法。遺題承繼與算額奉納等 都帶有追求更高層次數學的競技性質,推動日本和算發展。江戶時期社會上的各 種文藝皆以藝道化的模式發展,和算在日本江戶社會文化的藝道氛圍中生存與發 展,也有「家元—免許制度」。「家元—免許制度」即家元制與分段免許制的合稱,

由上下師承關係構成,以家元為支點,樹狀組織結構的分段免許傳藝制度。

江戶前期有不少中國數學書傳入日本,其中以《算學啟蒙》(朱世傑,1299)、

《楊輝算法》(楊輝,1378)、《算法統宗》(程大位,1593)三本書影響日本和算最 深。元祿文化時期和算家們吸收中國數學,經由關孝和、建部賢弘等數學家們的 開拓(江戶前期和算家的研究內容整理於表 II.4-1),和算日益增強,並形成自己 的知識體系,不再依賴中國數學而獨步發展。

表 II.4-1 江戶前期和算家的研究內容 和算家 研究內容

關孝和 傍書法;垛積術;弧長冪表示成矢的多項式函數;多邊形邊長、內切圓 半徑、外接圓半徑之間的代數關係,列出方程式求解;發展松茂村清的 碎抹法(無窮小分割),利用增約術使圓內接正多邊形周長加速逼近圓周 長;演段術、剪管術;橢圓、阿基米德螺線等複雜曲線和形體做計算等。

建部賢 弘

弧背冪的無窮級數展開式;開方綴術,通過建立弧內接多邊形的邊長與 矢的代數關係,利用牛頓二項級數展開式,再推演出無窮級數展開式;

無窮小分析法;以導函數求多項式函數極值的算法;累遍增約術。

其他和 算家

島田尚政的演段消元法;田中由真使用傍書法和行列式展開法。享保年 間的其他和算家還提出不知段數術、極數術、整數術等。

42

從表 II.4-1 大概可以歸納出三個當時的算學特色:(一)和算家對幾何問題很 有興趣(二)無窮小算法(三)精緻化的算法與卓越的計算能力。總之,和算在中算 家的算學基礎上有許多創新與超越。

對於在江戶時代中期的松永良弼(1692?~1744)正是在和算有極大發展的環 境中成長,師事關孝和的弟子荒木村英,也繼承關孝和、建部賢弘等人的一些學 術成果,受久留島義太、中根元圭等和算家的影響,當時幕府推行的改曆活動也 豐富了他的學習。總之,松永不僅學習了先師關孝和、建部賢弘等人開創的和算 知識,也學習了一些西方的天文知識,曾接觸過三角學知識刺激。松永良弼被視 為關流的「第二代宗統傳人」,他與弟子山路主住制定關流別傳、印可免許,進 一步建立了完善的關流五段免許制度,也就是說,他將關孝和時代只有「算法許 狀」和「算法印可」兩種免許狀,擴展見題免許、隱題免許、伏題免許、關流別 傳、印可免許等五段免許,讓關流免許狀制度確立。松永熱衷於數學知識的整理 與撰述,一生多達 38 本著作,豐富的數學研究成果對和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150 松永算學著作中,最傑出的是《方圓算經》,此書以漢文著述,此書給出許多無 窮級數公式,內容包括首卷、第一圓率、第二方率、第三圓充方、卷尾。總結序 文的討論,松永一方面評論世人使用不同的圓周率近似值中以「

」最為精確,

另一方面對關孝和與關流數學流派做過多辯護與推崇。松永提出精確圓周率存在 的信念,透露出《方圓算經》中將呈現圓周率的研究成果。松永寫《方圓算經》

的動機很可能是為了展示「方圓之實旨」,目的是要將他的數學成果傳承下去,

並且提到「然學算之徒,由是以發憤悱,毀墻而直登隸首之堂,則於其成功之謝 恩不敢固辭云爾。」151期望能對後人有所啟發,以及鼓勵後人能鑽研數學知識。

綜合《方圓算經》的編寫方式。此書的體例大概是先給題名,部分有名詞解 釋,偶而附圖說明,然後給公式,其中穿插例子的演算細草,偶而用圖表呈現演 段,最後給出例子的計算答案,有時附加說明。至於其內容安排順序,先求周數 冪,再求周數;先求背冪,再求背數;先求角中徑冪,再求角中徑等都是先求平 方,其中可能的意涵詳見第 III、IV 章分析。

《方圓算經》重要性的討論可概括成兩點:(一)松永將《方圓算經》冠以「算 經」為書名,很可能是特別凸顯此書的價值。(二)眾多數學家對圓理做出貢獻,

而《方圓算經》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

150 參考徐澤林,《和算選粹》,頁 391;也參考烏云齊齊格,《和算的發生—東方學術的藝道化發 展模式》,頁 174。。

151 轉引自徐澤林,《和算選粹》,頁 404~405。

43

第 III 章、《方圓算經》內容分析(上)

本章第 III.1 節討論《方圓算經》卷首「方圓算經率引」 (含太陰率)與卷尾

「太陰率之解方垛」。第 III.2 節討論《方圓算經》第一卷的圓率,第 III.3 節討論

《方圓算經》第一卷的弧背率。第 III.4 節做總結。

III.1 方圓算經率引與太陰率之解方垛

在中國很多歷代的哲學家會藉《易》─象數,152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II.1 節討論過江戶時期的文化人將易學融入自己的領域。譬如建部賢弘等《大成算經》

(1688~1711)用陰陽說與象數學闡述整數的規律,153松永在卷首率引描述對數目的 啟發,也許是受到社會風氣和關流前人著作的影響。僅管如此,拜讀完徐澤林與 孫成功有關《方圓算經》「率引」哲學思想的論文資料,筆者認為「率引」中哲 學論述與《方圓算經》的數學公式無關,因此,筆者在 III.1 節的論述不著眼於 考證下列問題:象數易學、數目的啟發、松永在率引中是否引用象數易學的研究、

和算家思想體系是否與宋代理學思想有連繫等問題。

III.1.1 四原

在「第一章四原」中,松永良弼使用象數學的「來、往、始、終、初、無、

空、虛」等概念,他可能是在說明數的源起演化與無窮大、無窮小等。154 原文 如下:

第一章 四原

渺哉,數也。先天後天,其先惟初,其後惟無,太虛間初,無極入空155, 徹初者微,至無者妙。初、無定位,空、虛以通是,此四原,來、往、始、

終。

解曰:有象曰之天,156先天者初也,後天者無也;先於天而生者謂之初,

152 象數是易學的基礎,從上古、《易經》、《易傳》、漢代至清代對象數的認識都不同,形成一個 發展的過程。上古、《易經》的象數是筮法範疇和占卜相關,《易傳》開始才將它提升為易學範疇 (介於占筮與哲學之間)。漢代的象數形成經學和哲學兩種型態,象數學以象數為核心解釋《周易》

以及宇宙事物存在方式、變化規律的理論系統。象數學包含卦爻、五行、干支、河圖洛書、太極 圖等象數符號及解《易》體例。參考張其成,《象數易學》,頁 6、頁 87~88、頁 91。

153 參考徐澤林,《和算選粹》,頁 510。

154 參考徐澤林,《和算選粹》,頁 457;孫成功,〈松永良弼《方圓算經》中之級數論〉,《第五屆 漢字文化圈及近鄰地區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頁 79。

155 宋代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講「無極」是為了講「太極」,「無極」是無實體,是太極元氣 的根源,宇宙的本原。張載則以「太虛」為太極本。參考張其成,《象數易學》,頁 166~171。

156 「象」作為名詞,指一切現象、形象。參考張其成,《象數易學》,頁 32。

44

後於天而生者謂之無,其中間謂之一也,太虛間初也者,天之先初,而初前 是何物?無極入空也者,天之後無,而無之極是何物?徹初者、微也者,知 無間者,而能徹數之初也;至無者、妙也者,得神化者,而能至數之無也。

以位言之,初為始、無為終、虛為往、空為來,初來於虛,無往於空、其中 間是一也、空虛以通也者,以用言之、初、無、虛、空相根柢,而不殊也。

是此初、無、虛、空四源,或來或往,或始或終,所以為變化也。157 小出兼政(Koide Kanemasa,1797~1865)《圓理算經》使用前述的兩儀四源

「虛、初、無、空」說明無窮大與無窮小問題。158在此,筆者不做考證說明,有 關「第二章太素」亦然。159

III.1. 2 贊數

《周髀算經卷上》周公和商周的對話,160「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

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161由此可見,在中國自古代就將數和方圓做連 結。松永在「第三章贊數」闡述有關直線「方」與曲線「圓」度量性質的想法,

162原文如下:

第三章 贊數

數之為也,亦猶天乎,抑高舉下,奪強與弱,損盈益歉,斷長補短,是 數之為亦猶天哉,其正惟方,其極惟圓。知方者智,知圓者聖。

解曰:理有定勢,氣主變化,氣之所行,數即從之。然氣是活物,理與 數皆死物爾,何有為乎?人之所以知其數者,謂之術也。天者,自然運行之 物也,凡有物有數,其物其數皆自然也,抑高者必增卑者,取諸強以與諸弱,

有盈於此,必有歉於彼,斷所長以補所短、有餘、不足,皆使平均,是謂之 常理,其術皆由自然,非有意為之也,方者,則堂堂正正;圓者,則循循隆 隆。方者,損歉之極,智能守之;圓者,長盈之極,聖能處之。故方圓者,

有盈於此,必有歉於彼,斷所長以補所短、有餘、不足,皆使平均,是謂之 常理,其術皆由自然,非有意為之也,方者,則堂堂正正;圓者,則循循隆 隆。方者,損歉之極,智能守之;圓者,長盈之極,聖能處之。故方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