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教學輔導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探討教學輔導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就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及其專業能力之相關實徵研究作探討,並對其作 評析,茲說明如下。

壹、 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著眼於即將於全國實施之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意圖暸解國民小學教師 對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知覺看法;因此,對於國民中學部份的研究將不列入本節 探討。茲利用利用國家圖書館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以及臺中教育大學 圖書館之「PQDT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資料庫」、「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PQDT)」查詢系統,國內外相關實徵研究歸納整理,並做成結論,以 作為本研究之參照。表2-3-1 依國內外研究學者、題目、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及研究發現摘要如下。

表 2-3-1 國內外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相關研究 研究

學者 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Andrews

(2002)

輔導與就 職-初任教

師接受支 持的知覺

研究

初任教師 問卷調查法 電話談訪

1. 校 長 應 更 深 入 體 會 及暸解初任教師所需要 之協助。

2. 學 校 或 學 區 應 提 供 初任教師更多具體的輔 導政策與實施程序。

68

69

70

上、討論、奮鬥的教師文 化有助於教學輔導。

6. 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有 助於形塑正向的教師文 化。

綜合歸納上述之研究,研究者將從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研究主題、方法、研 究對象及研究主要發現等方面加以分析,獲得如下之結果:

一、研究主題

國外對於教學輔導教師之研究內容大多著重在於教學輔導教師、初任教師

(夥伴教師)及行政單位間關係之探討,內容己深入的探討三者間輔導實施歷程 的利弊及可供新革之重點;而國內之相關研究,因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僅於臺北市 實施使得研究地區皆在於北部,且大多內容在探究制度面的可行性及教師之接受 程度,而吳紹歆(2004)之研究雖有提及教學輔導教師與夥伴教師,然而是以學 校各團體間之文化氣氛進行探究,而非以兩者的輔導歷程做為研究之內容。

二、研究方法

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兼顧了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其中問卷調查 法有共二篇(Clay, 2002;Epperson, 2004)、質性研究有共二篇(Freking, 2006;

吳紹歆,2004),而兼顧質量之三角校正法之研究也有二篇(許月玫,2002;許 雅惠,2004)。

三、研究對象

教學輔導教師之研究對象,國外之研究大多數是針對初任教師進行研究

(Epperson, 2004;Freking, 2006),反觀國內,早期之研究在探討制度實施之可 行性,則其對象多為一般教師且區域為臺灣北部七縣市(基隆市、臺北市、臺北 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許月玫,2002),近期之研究其對象 則多為教學輔導教師、夥伴教師及行政人員(吳紹歆,2004;許雅惠,2004)。

續表 2-3-1

71

72

73 指南之建立(Dunbar, 2004);輔導技巧(Schumann, 2005;許子云,2006)、人 格特質(Wilson, 2005)、教學觀察與回饋技巧(魏韶勤,2004)之探究。

二、研究方法

關於教學輔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大多數是以質性方式進行探究(Schumann, 2005;魏韶勤,2004;許子云,2006),另有兩篇是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探究(Dunbar, 2004;Wilson, 2005)。

三、研究對象

教學輔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其對象大部份是教學輔導教師(Dunbar, 2004;

Schumann, 2005;許子云,2006),而有一篇是初任教師(魏韶勤,2004)、一 續表 2-3-2

74

篇是校長協會會員(Wilson, 2005)

四、研究主要發現

由上述研究發現可知,教學輔導教師的心理特質比其教學技巧來的重要很多,

深入暸解各研究對教學輔導教師之輔導重點應放在於教育學理念之傳承,而教學 技巧為其次;而針對專業發展部份,教學輔導教師應發展出具體的行動指南以利 於經驗之傳遞,並重視自我反省的能力,建議能建構一個教學輔導教師之專業成 長系統。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