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接受陰影:光明與黑暗整合為完整的自我

跨越陰影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陰影,唯有與具陰暗面的自我和諧共處,

真心接受那個「我」,那個既善良又陰暗的愛達,陰暗和光明方能合成一個圓。

榮格認為人心靈發展動力是有意向性的,它發展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獨 特又真實的自己144。妹妹從哭泣到最後笑著跟著姐姐走,被捲進漩窩後再出 現,身上的小魔鬼披風消失了(圖4-12),留下一個小鬼坐在蛋殼裡,愛達找到 妹妹了(圖4-13)。妹妹坐在蛋殼裡,這蛋殼打破了雞蛋與嬰兒的正常比例,產 生超自然的真實感。桑達克用雞蛋與嬰兒的組合表達天真、重生的意念,藉它 們扮演類似宗教畫上的象徵符號145。代表「重新開始」,一種新希望。

4-12 ; 愛達帶著妹妹一起走 圖 4-13 ; 妹妹脫下魔鬼的披風

串連圖4-9 至圖 4-13 頁細讀,會發現它們的連續動作緊湊而懸疑,是故事 的高潮,傳達主人翁激動、混亂又震驚,發現、面對、接受陰暗面之後的情 緒。就幼兒發展的層面來看,不論孩子以何種方式表達情緒,大部份的孩子都 有原始情緒與當下的感覺,很多事對他們而言都是第一次,若是他們的生活充 滿動盪事件,情緒變化會有如坐雲霄飛車146

一連串畫面的推進,明顯表現愛達的嫉妒情緒。針對愛達的情緒來看,人 的意志力與自制力皆需要意識的存在,孩童內在意識類似漫遊閒逛,有如探 索,兒童的意識發生變化,是因為必須學會更多關於這個世界、關於自己心智 如何運作的細節147。愛達歷經嫉妒陰影的痛苦後,學會如何掌控情緒,這便是 一種「意識」到「自我」的旅程,體會內心情感的轉折,透過意識體會自我控

144 呂旭亞,《公主走進黑森林》,前引書。頁13。

145 珍.杜南,《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前引書。頁 23。

146 Marion Dowling 著,蔡春美譯,《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Young Children’s Personal,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臺北市:華騰文化,2006。頁 4-10。

147 艾利森.高普尼克,《寶寶也是哲學家》,前引書。頁 176, 193,195。

72

制。愛達迎戰陰影的情緒變化跌宕,最終找回妹妹,找回良善的一面。

4-14 ; 妹妹坐在蛋殼裡

愛達逃避嫉妒陰影再接受陰影,找出小魔鬼與之抗衡,寬怒與包容自己心 中「惡」的念頭,才未被陰影吞噬。在圖4-14 中,妹妹坐在蛋殼裡,桑達克藉 嬰兒與蛋殼的組合表達天真、重生的意念148。不只是妹妹的重生,亦代表希望 與愛達的重生。

審視愛達的冒險,它是危險的,有正向與負向的可能性,不遵循父母的 路,而是走自己的路。愛達在一個未受保護、超越自身所知的力量中冒險,「冒 險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回報」149。坎伯認為冒險並非遵循父母的路,回到文本 來看,故事中的媽媽在故事的開頭與結尾出現,僅是揮手道再見與坐在涼亭 裡,無法看出媽媽照顧愛達以及妹妹的任何母性關懷,愛達在面對嫉妒的情感 時沒有父母的引導,在自己的冒險道路上,她能整合光明與黑暗的原因,除了

「向內看見自我」,另一個原因是「向外看見社會中客觀存在的文化習俗、規範 和制度」。

即使是年幼兒童,也會為了表現得有道德而戰勝引誘。我們亦是文化群體 的「我們」,人類群體中,我們對他人的批判不只是他人是否遵守了規範,而是 他人如何破壞了規範,「不遵守」 集體承諾。「人」可以將這種「不遵守代表錯 誤」的道德過程內化,進行道德上的自我管理、自我批判150。所以征服陰影的 方式,不是與之對抗,而是超越,當你超越,也就淩駕陰影之上了151。愛達面 對妹妹不見的事實而出發尋找,看見自己不被認可的嫉妒情緒,鼓起勇氣將妹 妹平安帶回家,在沒有成人訓誡與輔助的旅程中,愛達意識到自身的過錯,從

148 珍.杜南,《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前引書。頁23。

149 喬瑟夫.坎伯、比爾.莫耶著,《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前引書。

頁269。

150 邁克爾.扦馬塞洛著(Michael Tomasello),王銳俊譯,《人類道德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Morality),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頁 158-161。

151 迪帕克.喬布拉等著,《陰影效應》,前引書。頁 99-100。

73

逃避、投射到面對、超越,冒險的心路歷程就是屬於愛達的「超越」。

最後愛達抱著妹妹去找媽媽,一起讀爸爸的來信,原本在爸爸出海的那一 幕出現,站在一旁的小魔鬼已消失無蹤,號角就在愛達的腳下。(圖4-15)

現在必須回頭檢視號角的功能,在第一節中曾提到號角,在聖經中,號角 代表勝利,也代表力量、勇氣、上帝同在152。小魔鬼一開始靠近愛達時手持號 角,愛達身邊並沒有號角,但之後號角卻到了愛達手上,她吹奏號角同時看顧 妹妹,動身出發去找妹妹時隨行帶著號角,直到飛翔到婚禮中、救出妹妹、回 到媽媽身旁,號角皆不離身,筆者推論這號角暗喻良知與勇氣,一直伴隨著幼 小的愛達,有如護身符般的存在,印證了桑達克眼中的愛達充滿了勇氣。153

在書中,成人自始至今未發現愛達的行為,愛達獨自內心交戰。桑達克在 三部曲中未安排一般繪本裡常見的、成人訓誡與協助的故事線,是因桑達克在 兒時面對林白小鷹的綁架案時,成人刻意對小桑達克隱瞞新聞,小桑達克亦不 敢詢問,內心恐懼卻無人安慰,他因而自行想像了可怕的結果。桑達克指出,

因為成人未向兒時的他解釋來龍去脈,他最後為自己找了解釋154。三部曲中,

主人翁都如小時的桑達克,沒有成人的協助,隻身到達想像的國度,以勇氣克 服困境,完成冒險。

4-15 ; 愛達和媽媽一起讀信

除了故事內容具有深層內涵之外,桑達克在處理這個故事彷彿在演奏莫札 特(Mozart)的樂曲。桑達克提到畫這本書時只聽莫札特的音樂,因為想創造 一個類似格林童話的鄉間,18 世紀的時空,而莫札特生於 1756 年,卒於 1791 年,正符合桑達克的設計155。愛達救出妹妹,帶著她穿過大片草地,小屋中有 人在彈琴,彷彿是莫札特在一同慶祝姐妹倆的平安歸來。桑達克表示他一邊創

152 每日新眼光聖經。〈號角聲響起〉。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網址:

http://www.pct.org.tw/neweyes/dailyneweyes_epaper.aspx?strDID=20150108(2019.06.30.)

153 Lanes, Selma G,The Art of Maurice Sendak,前引書。頁 232。

154 (倫納德.S.馬庫斯著,《秀個故事給我看》,前引書。頁 215—216。

155 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前引書。頁 178。

74

作此書,一邊從事《魔笛》( Die Zauberflöte)的歌劇舞台佈置與設計,莫札特給 了桑達克非常多的創作靈感,所以將此書獻給莫札特。他不僅將故事的時間設 定在莫札特死的前十年(1781 年),還讓莫札特出現在故事接近尾聲處。對桑 達克而言,此書是為莫札特所畫的肖像畫,他希望可以藉由神聖的、世俗的、

滑稽的等各種不同的元素,揉合出莫札特莊重不失詼諧且優美的特性。156 桑達克的三部曲所運用的背景、風景變化各有特色,大量向日葵為桑達克 對梵谷的尊崇與熱愛,用來象徵陽光般正向的人格。

再次審視出現於六張窗景裡的向日葵(圖4-16 至圖 4-21),隨著愛達的情 緒漸漸激昂,象徵光明與熱情的向日葵也益發茂盛,伸展至房間內。另一邊的 窗戶則從晴天到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代表愛達心中的黑暗陰影。關於向日

圖 4-16 ; 愛達背對妹妹 圖 4-19;愛達發現妹妹被換成冰做的小孩

圖 4-17 ; 妹妹被帶走了 圖 4-20 ; 對妹妹被調包感到憤怒

圖 4-18 ; 愛達對妹妹說愛她 圖 4-21 ; 穿上黃雨衣要去救妹妹

156 林真美,《繪本之眼》,前引書。頁104-105。

75

葵的連續動態,圖畫書蘊含著「動」(Movement),重複性的畫面裡,相同的人 有不同的動作感以做為時間推移的表現,如羅蘭.潘洛斯(Roland Penrose)所 言,「藝術有一種特質,它可以暫停時間的行進,卻仍然賦予動的幻覺157。」六 張圖中看似只有愛達在「動」,但向日葵和窗外的天空、大海、暴風雨也在

「動」,主人翁的滿溢情緒便透過重複的圖像中的不同動作感呈現出來。

桑達克所尊崇的藝術家名單繁多,德國浪漫主義畫家Philipp Otto Runge 名 列其中,他的作品〈Portrait of Huelsenbeck Children〉裡出現的柵欄和向日葵,

與《在那遙遠的地方》書名頁有相似處,不論是花或柵欄的位置配置、沒有父 母陪伴在身邊的孩子以及帶著怪異眼神的小寶寶,都很雷同158。桑達克將他對 Otto Runge 的熱愛,以自己的型式重新詮釋,桑達克自嘲《在那遙遠的地方》

有如他所畫的拙劣Runge 畫作。159 (圖 4-22 到 4-25)

4-22 ; 來源 Portrait of Huelsenbeck Children 圖 4-23 ; 愛達牽著妹妹 https://illustrated_dictionary.academic.ru/

4-24 ; Portrait of Huelsenbeck Children 局部擷取 圖 4-25 ; 妹妹與 Otto Runge 畫的寶寶相似

筆者亦發現圖4-23 愛達牽著妹妹的姿態與布雷克的《天真之歌》裡的畫雷同

157 培利.諾德曼,《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前引書。頁243。

158 Maguire Gregory. Making Mischief: A Maurice Sendak Apprecia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2009.P32-33.

159 Tate (2011.12.22). Maurice Sendak – 'You Have to Take the Dive' | TateShots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AjkLUv7dY&feature=youtu.be

76

(圖4-26),包括服裝風格與姿勢都極為相似。

回顧書中的圖像,第一張書名頁的圖和最後一 張圖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講述的是嬰兒學步的過程

160。愛達的妹妹一開始被姐姐抱在手上,但被哥布 林帶走的過程中,妹妹卻開始用走的(也像是跑 步),可以印証因為姐姐的嫉妒而出現的奇幻旅程,

事實上來自姐姐必須照顧妹妹而產生的嫉妒感。

愛達經歷嫉妒陰影的顯現與折磨,在幻想妹妹 消失又出現的冒險劇場中,平息了內心風暴,包容 負面情緒。桑達克說《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他最後 一本剖析靈魂的書,最後一次「桑達克式」

(Sendakian)的考古挖崛,後來桑達克才發現做這 本書時很開心,那一定是意味著他自由了!161

4-26 ;《天真之歌》內頁,布雷克

160 培利.諾德曼著,《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前引書。頁312。

161 倫納德.S.馬庫斯,《秀個故事給我看》,前引書。頁 220。

77

78 我超越》(UN MERVEILLEUX MALHEUR),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6。頁 206。

170 同註 169。頁 215。

171 瑪麗亞‧蒙特梭利著(Maria Montessori),梁海濤譯,《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171 瑪麗亞‧蒙特梭利著(Maria Montessori),梁海濤譯,《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