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借鑑:小尼莫、勞來與哈台與迪士尼

桑達克喜歡從所鍾愛的藝術家「借用」靈感,吸收並重新詮釋,但最後總 是充滿桑達克的個人風格。第一本《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從威 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汲取《神曲》(The Devine Comedy)以及電影《金 剛》(King Kong)的元素,《廚房之夜狂想曲》亦不例外,同樣吸收了桑達克成 長過程中接觸到的書籍和流行文化,此書模仿二十世紀初美國漫畫家溫瑟.麥 凱(Winsor McCay )的漫畫《小尼莫夢境歷險》(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

以及迪士尼漫畫,畫風扁平,用色對比強烈,故事荒誕搞笑。 Night Kitchen》時,將童謠式的文字於其中,像是「I’m in the milk and the milk is in me」、「Milk in the batter! Milk in the batter! Milk in the batter! Stir it ! Scrape it! Make it ! Bake it!」。

可以說《廚房之夜狂想曲》是集《小尼莫夢境歷險》、「勞萊與哈台」、童謠 以及「迪士尼漫畫」風格之大成的作品,本節即將針對這幾個主題簡析探究。

一、小尼莫

桑達克模仿20 世紀初美國漫畫家(Windsor McCay, 1989-1934)著名的《小尼 莫夢境歷險記》的手法來畫Layout。《小尼莫》原本在報紙刊登,每期會刊一整

44

得以見到它對《廚房之夜狂想曲》的明顯影響。兩者都在城市中探險,只是桑 達克將那些摩天樓換成廚房的瓶瓶罐罐,另一點相同的都是他們都從夢中回到 房間,米奇是回到他的小床繼續入睡,而小尼莫則是從夢中驚醒或跌落。97

米奇的夢境幻遊亦是忽上忽下移動,塑造飄飄然的虛幻效果,和小尼莫一 樣先是從床上起身,飄向都會叢林,歷險之後飄落在自己的小床。《小尼莫》裡 的水球大到不能再大,隨後爆破;小床忽然長腳在城市遊走,像巨人般俯看城 市;小尼莫在高樓大廈攀爬來去自如;被有可怕長腳的鳥兒包圍(圖3-6 至圖 3-9),那些不可能發生的超現實的幻想畫面,提供給兒童的不只是感官刺激,

還有歷其境的奇幻體驗。因為幻想是兒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提供了現 實與虛幻之間的緩衝,讓兒童在幻想之後能再回到現實的各種束縛中繼續生 活。

圖 3-6 ;《小尼莫夢鄉漫遊》系列漫畫 圖 3-7 ; 《小尼莫夢鄉漫遊》系列漫畫

圖 3-8 ;《小尼莫夢鄉漫遊》系列漫畫 圖 3-9 ;《小尼莫夢鄉漫遊》(畫頁局部擷取),McCay

97 圖 3-6~3-8 皆引自藍劍虹未出版講義,《小尼莫夢鄉漫遊》這系列的全版週日漫畫是從1905 年10 月開始刊載。

45

圖 3-10 ;米奇向下飄回小床/小尼莫內頁局部擷取

圖 3-11 ; 故事中的活潑動線,筆者自繪

事實上,麥凱的漫畫不僅深深影響了後世的迪士尼卡通、報章雜誌的漫畫 與動畫,當然也影響了桑達克。所有桑達克的作品中,《廚房之夜狂想曲》特別 受漫畫的影響,比如該書所使用的各種大小變化的畫格、活潑的動線(圖3-10, 與3-11)、對話泡泡框、各種大小和造型不同的字體,以及傳統喜劇幽默故事的 氛圍。

比如那三個廚師不小心將米奇攪和到麵團裡、放進烤箱烤、98以為米奇是 牛奶,有如一場沒頭沒腦的喜劇。麥凱畫的小尼莫總是經歷一些誇張又難以想 像的神奇經歷,最後一幕必定是小尼莫從床上驚醒、被大人喚醒或是回到小 床,桑達克的版本和小尼莫的其中一個結局相同──米奇回到床上安穩入睡,

結束一場新奇的征服之旅。

98 引自藍劍虹,「圖畫書演變與分析」課程講義,未出版。

46

二、《勞萊與哈台》以及鵝媽媽童謠

三個麵包師的造型採用美國三O 年代的喜劇

「勞萊與哈台」(1927-1955)的哈台(圖 3-12),

肥胖又討喜,只是桑達克將廚師變成三個麵包 師,像三胞胎。尾聲時他們各拿著漏斗當擴音 器,木匙當麥克風,攪拌勺當曼陀鈴,讓人感受 到歡樂。99

圖 3-12 ; 《勞萊與哈台》劇照

除了影片版的勞萊與哈台,1966-1967 年出版的漫畫版《勞萊與哈台》裡的 廚師,打扮、長相和桑達克筆下的麵包師高度相似(圖3-15),桑達克似乎更有 可能是參考漫畫版《勞萊與哈台》,繪製出麵包師(圖3-13)。另一個巧合是書 裡有部份內容像童謠般押韻,桑達克小時候收集鵝媽媽的童謠,所以《廚房之 夜狂想曲》的英文原文摻雜童謠韻文。有趣的是筆者找到一集《Mother Goose Goes Hollywood》(1968),卡通裡有許多押韻的唸謠,於 3 分 38 秒處出現以哈 台為樣本的廚師 (圖 3-14),廚房之夜裡的麵包師是做蛋糕,而勞萊與哈台裡的 這位廚師是做派。「鵝媽媽」、「童謠」以及「勞萊與哈台」的 3 個元素皆是《廚 房之夜狂想曲》的組成元素。

(左)圖3-13 ;《勞萊與哈台》系列卡通其中一集的廚師造型 100

(中)圖3-14 ; 翻攝自 YouTube[Silly Symphony Mother Goose Goes Hollywood ](3’38”)101

(右)圖 3-15 ; 廚師樣貌,局部擷取

99 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前引書。頁 169。

100 翻攝自https://www.laurelandhardy.org/cartoons.html(Mother Goose Goes Hollywood,1968)

101 Best Funny Kids Cartoon Movies(2017.07.02). Silly Symphony Mother Goose Goes Hollywood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QKsx9LKCU

47

三、馬克思和莫里茲

《馬克思和莫里茲》的出現要歸功於 1845 年問世的知名童書:《披頭散髮 的彼得》,這本當時少見的、為兒童而寫的書廣受歡迎,普及程度僅次於格林童 話,因為此書的高人氣,漫畫家和詩人威廉・布什(Wilhelm Busch, 1832-1908)於 1865 年所創作了相似的《馬克斯與莫里茨》(Max und Moritz)。兩者不同之處在 於《披頭散髮的彼得》呈現一般孩子常有的壞習慣:不洗澡、不吃飯、吸拇指等 等,而他們得到的懲罰也和自己的壞習慣互相呼應,例如:不吃飯的孩子會營養 不良,最後因此餓死。相較之下,馬克斯與莫里茨的所作所為則是事先想好一些 計謀,蓄意的惡行,最後他們的下場是來自大人的懲罰102

《廚房之夜狂想曲》裡,麵包師傅準備將米奇放進烤箱的荒誕喜劇情節,即 取材《馬克斯和莫里茨》中兩個搗蛋鬼的故事。在第 6 個故事裡馬克斯和莫里 茨從煙囪進入麵包師傅家,要偷麵包,不小心掉進了麵粉堆,之後又掉到麵團中,

變成兩個麵團人。麵包師看到後把麵粉團小孩當成麵包,擀一擀、滾一滾,送進 烤爐烤成麵包。不過他們沒有死,於是一口口吃掉身上烤好的麵包,趁機逃走。

(圖 3-16)。

圖 3-16; 《馬克斯和莫里茨》〈鬧劇六〉部分畫格擷取,布什,1865(引自藍劍虹)

102 博客來網路書店書籍介紹,《德國經典圖畫書:馬克斯與莫里茨Max und Moritz》。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6708?loc=P_br_r0vq68ygz_D_2aabd0_B_2

(2020.04.06)

48

圖 3-17;米奇被做成麵糊、準備進烤箱、掙脫麵糊三個畫面,翻攝自《廚房之夜狂想曲》

(筆者合成)

《廚房之夜狂想曲》的米奇也被包進麵糰、只是馬克思和莫里茨兩人是自 行吃掉烤好的麵包而逃走,米奇則是掉進牛奶瓶裡,麵糰自行脫落,雖然結局 不同,但故事梗概與《馬克思和莫里茨》是相似的。(圖3-17)

另一個差異是馬克思和莫里茨兩人是意外掉進麵糰裡,於是就被廚師順便 檊好,送進烤爐;米奇則是被誤認為牛奶,所以被放進麵糰裡,米奇還探頭出 來說:「I’m not the milk and milk is not me! I’m Mickey!」(「我不是牛奶,牛奶不 是我,我是米奇!」)。

四、迪士尼漫畫

桑達克從不諱言迪士尼卡通對他童年的影響,那是他最早接觸的圖像,他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著大眼睛和大鞋子的米老鼠還有白雪公主(Snow White)。如 果說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兒童的早期圖像來源,那麼迪士尼就是布魯克 林區猶太孩童的早期圖像來源。對小桑達克來說,那些會移動的畫、充滿奇幻 故事與幻想,只要桑達克有錢,他就會買一些米奇著色本和剪貼簿,或用迪士 尼裡面的人物剪貼排列出桑達克版本的漫畫故事。

雖然成為創作者之後,桑達克對迪士尼動畫作品不以為然,認為迪土尼把 原本美好的童話故事改編得失去品味,但當時幼小的他並不了解什麼叫做「沒 品味」,對桑達克來說,迪士尼就像神一般的存在103。《廚房之夜狂想曲》明顯 受漫畫的影響,尤其是分格的動作,讓繪本有連續動態,影響了桑達克一生的 創作方式104

迪士尼漫畫是上方有漫畫的主題文字,下方是不同格數的畫面,《廚房之夜

103 Peter C. Kunz , Conversation with Maurice Sendak ,前引書。頁 11。

104 同上註。頁 93。

49

狂想曲》也有類似構圖,只是桑達克有時將白色文字長條方格置於上方,有時 在下方。(圖3-18 與 3-19)

3-18 ; 迪士尼早期漫畫(The Daily Cartoonist)

圖 3-19 ; 內頁截取合成,文字方格在圖的上方或下方

小書名頁、最末頁的圖與米奇徽章相似,讓人想起米老鼠的圓臉,桑達克 的米奇與迪士尼的米奇有相同的嘴角、圓鼻子和眉毛。(圖3-20 至圖 3-22)

3-20 左 ; 米奇勳章,取自http://cooltoys.shop-pro.jp/?pid=96582487,Disney 3-21 中 ; 米奇的臉與勳章上的米老鼠相似,彎嘴和圓鼻子,擷取自文本,桑達克 3-22 右 ; 書中的圖,與圖 3-20 的勳章樣式相似,擷取自文本,桑達克

50

五、小結

桑達克成長過程中喜愛的《小尼莫》、《迪士尼》、漫畫風格和《勞萊與哈 台》,化成他創作的養份,將之融合於細微處,足見童年在桑達克成長過程中的 重要性。

呂格爾認為人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真實世界中人有太多無法達成、無 法操控的事,但在想像中,人能操控情節,進入想像力的無限世界,達到「超 越有限」的境界。105這也是漫畫與卡通的奇想能令人熱愛的原因之一,不論是 米奇或是小尼莫,爬上高樓、架著飛機、空中飄浮、小床有腳都是現實中不可 能發生的事,但藉由創作,桑達克和麥凱的漫畫都提供兒童無可比擬的心靈遁 逃,得以自由進出於真實與想像的世界之間。

105 柯志明著,《惡的詮釋學》,五南出版社,2006 年。頁 32。

51 著「For Sadie and Philip」(獻給莎帝 和菲利普),起初桑達克僅考慮將父

108 Peter C. Kunz , Conversation with Maurice Sendak,前引書。頁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