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廚房之夜狂想曲》的靈感來自讓幼小桑達克印象深刻的廣告 ,有一家麵 包廠商的廣告詞是「我們在你睡覺時烘焙」(We Bake While You Sleep),這對小 小桑達克來說非常殘忍,因為他想在現場看廚師如何做麵包,但店家卻在他睡

39

的「生日」(1928.06.10)(圖 3-2 與 3-3)幾個畫面,是支撐「父母產生愛的結 晶」論述的證據,解釋桑達克藉此投射並療癒從小不被期待出世的陰影。

圖 3-2; 寶寶糖漿圖案及寶寶食品 圖 3-3; 桑達克的生日 1928.6.10

*台灣艾瑪出版的《廚房之夜狂想曲》無頁碼,故此章翻攝照片無法提供頁碼。

桑達克年幼時記得,他像 Mickey 一樣神秘地聽到夜晚臥室門外的聲響,

「像一個怕死的小孩……害怕因為我聽到它圍繞著我。我很虛弱,我有 猩紅熱,永遠都有一種我也許會死的可能。我一定聽到了,我父母親擔 心我活不下來。」

書中的 Mickey 被淹沒在麵糰裡,從麵粉糰中伸出手來,發出無助訊號,最後 埋入蛋糕被送進烤箱是一種明顯的死亡暗示。烤箱旁放置的罐子上寫著

PHOENIX BAKING SODA 預示 Mickey 將如同火鳥在被送進烤箱之後死而復 生。桑達克將兒時不准參與夜晚活動的憤怒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昇華為創作時的 激情超越。88

除了以上兩位研究者的論述,分析故事的圖像脈絡後,故事還傳遞出哪些 情緒?有哪些身體感官的描寫?兒童的身感官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中文版的第 1 頁寫著「有個小子叫米奇,半夜聽到一陣吵鬧」,但譯者沒有 譯出英文的原文裡的「你」,英文第一句是:「Do you ever hear of Mickey ,」文 字中的「你有沒有聽見……」,「你」(you)字標示出作者主動邀請讀者、連結

88 同上註。頁 115。

佛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衝動,要找到一種替代的滿足感,一種平和且精神性的方法來滿足我 們的好鬥。」這種滿足佛洛伊德稱之為「昇華」。桑達克將童年受壓抑的經驗昇華為創作,

最後近似於讓潛意識引領他。

40

讀者一起進入米奇想像中的夢境89。米奇被吵醒後大叫:「安靜」,表情憤怒。

此處平躺、起身站立到大叫的連續畫面有著往上移動的動線張力,暗示他的情 緒變得激昂。吊燈下的小飛機是故事中的伏筆,一個引線,與米奇之後用麵糰 做出飛機的片段相輝映。此時米奇忽然全身光溜溜飄向空中,飄過爸媽房間,

從穿著衣服變成裸體,兩個畫面中的時鐘指針從4:25 變成 4:30(圖 3-4),切換 一個畫面便相差五分鐘,暗示短時間裡的故事變化。米奇在連續畫面中下降的 動感,和前一頁的向上動線相反,米奇從高亢轉向驚訝,畫面中可見他重心忽 上忽下,讓讀者情緒隨著故事緊張或亢奮。

圖 3-4 ; 時鐘的時間變化與米奇的動線,《好繪本如何好》

在此須注意米奇掉進午夜廚房時的表情,因為表情亦是人的情緒表現方式 之一,米奇的神情他並非完全害怕,他嘴角上揚、閉著眼彷彿樂在其中。接著 廚師們把米奇混在麵糰裡,要將米奇放進烤箱,米奇突然探頭出來說自己不是 牛奶而是米奇,自始至今都笑容滿面的廚師們第一次垮下臉,此時米奇跳進生 麵糰,又揉又拉又搗,原本無奈不悅的表情變得充滿自信,直到飛機做好,滑 上跑道,米奇都面帶享受。廚師們慌張的說他們需要牛奶,米奇說自己是機 長,抓著量杯飛上天。

接著米奇到牛奶瓶上方,跳進瓶裡下沈,身上的麵糊落下來,米奇又回復 光溜溜的樣子。麵包師們仰著頭,米奇有如救星一般倒下牛奶,解決了他們的 問題,在此,米奇不是普通的小男孩,而是從烤箱逃過死亡一劫,解決了廚師 問題的小英雄。最後廚師們重展笑顏,米奇在牛奶瓶上方笑看廚師,看似得 意,米奇大叫「天亮了」,再飄回床上,一臉滿足進入夢鄉,最末頁寫著:「我 們要謝謝米奇,有了他,早上才有蛋糕」。

89 Amy Sonheim, Maurice Sendak, Twayne Publisher, 1991。P54.

41

90 D23-The Official Disney Fan Club, “ Seven Decades of Disney Comic Delights”

網址:https://d23.com/seven-decades-of-disney-comic-delights/ (2020.05.50)

91 倫納德.S 馬庫斯(Lenard S. M 主編,袁本翻譯,莫里斯.桑達克的藝術世界(Maurice Sendak : A celebration of an Artist and His Work.)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7。頁 18-19。

42

最後那句:「Thanks to Mickey, we have cake every morning.」1970 年代仍是 個小孩的桑達克,家境貧苦,當然不可能每天早上醒來就有蛋糕吃,而末頁的

93 艾莉森.詹姆斯等,《童年論》(Theorizing Childhood),前引書。

94 河合隼雄著,林暉鈞譯,《孩子與惡》,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6。頁 111-117。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