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六節 提出研究命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節 提出研究命題

研究命題一:

反思行為在整個「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中持續發生,

不僅是一個流程或是一次性的行為表現。

從學者 Kolb (1984) 提出的體驗學習圈中,推論出人們將以前次親身的經驗,

正視失敗並反省之,分析後歸納結論,最後回饋以改變行為,形成四個階段的學 習圈。學者 Dewey (1944) 提出經驗學習模型認為個體從經驗的刺激之後,得到 後續經觀察而得到的知識,並對一目的或目標產生判斷。歸因後學習就是一種經 驗學習,將歸因內容發想為經驗,經驗包含行動與結果,兩者透過反思而有了連 結,因此研究者推斷反思的行為在「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中 將持續發生。

研究命題二

在「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中經過反思得到的行為修 正,部分行為仍會成為控制錯覺或重複犯錯的危險因子,當下創業家是未知的。

經過訪談發現仍有創業家發生重複犯錯的狀況,使得失敗歷程之中的行為改 變無法讓下一次的創業活動免於犯錯或失敗。Pretorius (2011)長期觀察創業家後 發現若沒有經過反思檢討當前犯過的錯誤,反而影響下一次的失敗,由於創業將 可能因自認掌握力過大而產生控制錯覺,或是同樣錯誤將有再次發生的可能。

比對每個訪談對象的反思行為後,研究者認為有諸多原因,其一,創業家進 行的反思過於倉促而應對的行為修正沒有切中問題核心,例如丙君的失敗歷程過 於短暫甚至與下一次的創業重疊,使得歷程過後的收穫較少,甚至重複犯錯的狀 況高於其他個案對像;其二,創業家對於反思對象的解讀不足,應對的行為修正 過於片面或僅具有即時性,例如多數創業家對於挑選核心團隊成員均不擅長,每 位個案對象對於人員所帶來的教訓,不是支開於核心團隊以外、就是放棄互動,

明顯在職場上,與人的互動是很大的學問;其三,歷程中都沒有被看見的問題,

直到下一次犯錯後才意識到該問題的存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命題三

「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中的收穫將內化為創業家的能 力,使得創業家可掌握的內部價值擴大。

真實情況下人只要經歷過挫折,都將有所成長、操作更熟練或者減少錯誤發 生的機會,「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中進行一連串的反思,不 論是對應的行為改變或是盤點可掌握的價值,當創業家結束歷程後,都將內化成 自己的能力,轉變為實務上的成長,成為未來遇到創業問題時的準則之一,國內 學者認為反思將逐漸重新建構舊有經驗並整合新的思想與行動,塑造出新的自我 認知與行動,以增進未來行動的決策 (吳佩陵 & 陳木金, 2013)。

研究命題四

若創業家有連續創業的行為,其「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 程可以視為連續的,而每一次的失敗歷程都將使創業家的內部價值擴大

接續命題三,研究者假設創業家重複犯錯的狀況在少數,每一次的失敗多數 都能為創業家帶來新的失敗學習與反思,同樣地失敗歷程過後,新的反思都將內 化成新的能力,而這些經過不同歷程後所累積的能力將愈來愈多,使得創業家實 務上愈蛻變得更加成熟,能掌握更多原本未知的因素,讓自己的內部價值擴大。

莊敦閔 (2009 )曾整理近代國外學者一致認為成人在學習上主要有以下六個特點,

其中學習者將倚靠自我的先驗知識與自我意識,研究者認為經歷過每一次的失敗 歷程後,以 Dewey (1944) 經驗學習模型與 Kolb (1984) 四階段體驗學習圈得知創 業家將得到內化的新知識或新能力,因此推斷若其「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 為改變」歷程可以視為連續的,而每一次的失敗歷程都將使創業家的內部價值擴 大。

研究命題五

同樣產業環境下探討連續的「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

第二次的失敗歷程中所獲得的反思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比第一次少,且是愈來愈 少,只有少數情況反而會反思增加。

接續命題四,研究者首先將命題的內容放大成第十次創業,實務上得到的反 - 68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思比起第一次或第二次時,因為原本已掌握相當多未知了而使得新的收穫將比較 少,故研究者認為比起內部價值隨著每一次的失敗逐漸擴大,新的反思將因為每 一次的失敗逐漸減少。然而研究者猜測少數情況發生時反而讓經驗豐富的創業家 在一次失敗得到前所未有的反思,例如產業中從 0 到 1 的創新或破壞式創新等等 使得其他競爭者快速被淘汰,那些以為早已適應產業的創業家將得到震憾式的大 量反思。

- 69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