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第二節 研究貢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呼應研究問題三:

探討內外部的歸因與內外部資源的關聯為何?

創業家執行創業活動時必須組織及管理資源,根據本研究的分析結論,樣本 根據自身內控或外控的性格,除了進行內外部歸因行為外,對於資源也以被樣本 本身所掌握與否,分為內部的資源,或是外部的資源,進一步組織及管理資源 (Peterson & Albaum, 1984)。研究者認為,創業家也在「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 行為改變」歷程中將內外部歸因的後續學習成果,經過表格式的分類與分析,轉 而成為探討自我價值或資源的過程。

歷程中將內外部歸因以表格式的分類與分析,將敗因學習與行為修正所得到的 回饋,轉而成為創業家實際的自我價值與資源。

第二節 研究貢獻

由於近年全球盛行的創客風潮不但吹向台灣,去年 2015 年更是中國有史以 來創業風氣最瘋狂的程度,台灣為了不落於人後,創業雖不至於新全民運動,卻 也迎頭趕上中。本研究經過創業家們受訪後的回饋,進一步修正創業家在失敗後 所關注的事項,具有理論上及實務上意涵的貢獻。

壹、理論上意涵的貢獻

一、屬於創業家的反思實踐步驟圖

在創業這稍一不注意就可能全盤皆輸的高風險行業中,成功是難以複製的,

然後失敗卻是可以借鏡,回顧學者 Pretorius (2011)所提出前次失敗若不反思,則 下一次仍很可能再犯;以及 Schon (1987) 將反省實踐視為一種思想與行動的對話,

藉由反思的歷程使個體產生行動改變並獲得新的學習。

根據研究者文獻的閱讀,尚未看到屬於創業家的反思實踐步驟圖,尤其創業 的步調緊湊與過程艱辛,創業家無法如教育者般反覆修正行為以重新建構經驗,

尋求達成目標的有效方法;而是更快速、更務實地針對自我的不足學習,及早修 正自我的行為,評估殘餘的價值並對現有的機會進行辨識,如此才能在講求實戰

- 77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創業持續生存,並對下一次的創業目標及早做出回應。研究者認為本研究突破 以往單一路徑的反思實踐圖,而是以失敗歷程流程圖說明創業家的反思將在流程 圖中牽動最關乎創業家的幾個行為,將融入創業家的不斷的反思行為說明彼此之 間的互動。

二、形象化概念說明各區塊增減與其意義

經由前人精華後的文獻內容與收斂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了以形象化表示失 敗歷程流程圖,將使閱讀者容易想像到各區塊增減所隱含的意義,礙於諸多研究 限制,未有充足的時間訪談驗證或者找到曾有學者做過類似的研究,研究者以形 象化後所能得到的推論,列出以下幾點:

1. 同樣產業環境下,創業家在內化能力與反思的增減區塊,說明反思有其必要 性,反思後的結果將生成新的知識與新的能力,對創業家而言跨入下一次創 業時,那些曾經的反思都成為創業家所能掌握的內化能力。

2. 同樣產業環境下,創業家連續進入失敗歷程將讓內部區塊擴大,反之,外部 區塊的減少說明了創業家因走過歷程而成長,未來創業時更不容易犯錯或失 敗。

3. 同樣產業環境下,創業家連續的失敗歷程中展現動態的變化,如:(1) 反思後 的行為改變仍有可能無法完全弭平重複犯錯的可能,意謂該次修正的行為不 一定是最適當,或者是創業家犯了控制錯覺而做出了不適當的行為改變。(2) 機會辨識錯誤的發生的可能性,若倚靠錯誤的機會例如:忽略資訊真實性、

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等等,處在失敗歷程時便埋下不安定的因子。上述兩 點展現失敗歷程中將有內部區塊向外部移動的情形,而區塊形象化亦能清楚 表達這一動態變化將影響下一次的內外部區塊比例差異,讓外部區塊增加使 得錯誤或失敗發生的機會增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實務上意涵的貢獻:

一直以來台灣的經濟結構以中小型企業為主,2014 年中小企業家數創新高 突破 135 萬,其中經營年數未滿一年者的新設企業就有近 9.4 萬家,佔中小企業 家數將近 7%,然而在創業如此高風險的行業,每年被市場淘汰業者佔總人數比 例居高不下。李仁芳 (2012) 認為人生戰場上的事,遲早總有輸贏,要輸則不如

「早輸、小輸、常輸」。從負擔得起的失敗中,累積未來進取成功的機會,才能 締造「早贏、小贏、常贏」。不論在學術界或者實際市場皆強調失敗學的重要性,

市面上許多向失敗學習以取代傳統成功典範的科普書籍,作者普遍認為失敗反而 能夠激起人們深切反思與探討。

本研究以具有實際創業且失敗經驗的創業家為受訪對象,另以一筆「目前僅 失業暫停」以及一筆「事業仍正在繼續」的受訪對象佐以分析符合條件的受訪對 象,藉由深度訪談取得以創業家個人角度的最真實感受與其行為背後的考量。再 以廣泛的學者文獻為輔,將龐大的學習理論與學習行為聚焦,並與反思結合,向 失敗學習得到合理的解釋,加入創業家不斷考量的機會辨識與修正自我行為,最 後整理出屬於創業家的失敗歷程。曾有失敗經驗的創業家可以藉失敗歷程流程圖 檢視自我反思的產出是否得到有效的失敗回收率 (Birkinshaw & Haas, 2016),使自 我反思品質提升得到更深刻更高度視野的心得,進而內化成新的知識與能力;不 曾失敗的創業家可以藉流程圖或者是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檢視是否隱含著控制 錯覺或是機會辨識失誤,雖不致能即時修正,卻可能避免更大的危機,體會「早 輸、小輸、常輸」,從負擔得起的失敗中,累積未來進取成功的機會。

維京集團創辦人 Richard Branson 說:「我是那種什麼都願意嘗試一下的人,

『做就對了』就是我對待事務的一貫原則」。創業家往往不會單以吸收教科書知 識的方式去面對瞬息萬變的創業挑戰,將事件經驗當作是創業家的重要學習資源,

經驗是創業家的重要學習資源,個人必須要重建與轉化經驗,並將其與生活連結,

這樣的學習才具有意義。創業之路充滿著不確定性,更不可能是永遠保持完美而 持續成功,但比起虛幻的成功經驗,失敗的進練對於創業家而言才是學習的目 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