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七節 歷程流程圖演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七節 歷程流程圖演進

研究者經過研究者與創業家的的訪談後,認為訪談前的「敗因歸納-學習-

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流程圖及其邏輯架構能夠給予新的想法修正之,遂提出新 概念加入流程圖,並以圖塊表示更加形象化創業家的「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 行為改變」歷程,研究者發現,若嘗試以區塊的方式,形象化歷程中的行為,能 刺激本研究更了解創業家的這一歷程並有新的想法。以下說明流程圖產生的生成 步驟:

1. 步驟一:

定義兩次事件的發生期間為「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 首先在「上一次創業失敗/結束,(本章統稱為事件一) 」與「決定再 投入/不投入,(本章統稱為事件二) 」劃分兩個時間點,這兩個時間點之 間,形象化為一個矩形空間,直到下定決心再次投入創業,或是毅然決然離 創業圈,才離開矩形空間,如圖 6 所示:

【圖 6】 歷程流程圖步驟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70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步驟二:

定義盒子內部區塊。

研究者認為創業家在事件一與事件二之間可將盒子劃分數個區塊,分別 是左側的「內化後核心能力」、中間的「內外部歸因、學習與行為改變」、右 側的「反思」。將內部定義為創業家個人所能掌握者,如個人知識與經驗、

對團隊及創業環境的了解、創業機會等等,視為創業家可控制或者影響的因 子;盒子外部則是創業家個人無法掌握者,如大環境變化。

內化核心能耐指的是進入「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以 前,創業家就已持有的能力。反思行為區塊在盒子內部,除了形象化整個歷 程都有反思以外,也表示創業家離開盒子內歷程而準備進入事件二時,部分 已結晶成創業家所能掌握的元素。如圖 7 所示:

【圖 7】 失敗歷程流程圖步驟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71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步驟三:

定義盒子外部區塊,新的「敗因歸納-學習-反思與行為改變」歷程流 程圖完成。

延續步驟二,研究者認為,控制錯覺的發生,代表創業家在歷程檢討時 才忽然警覺自己產生當初創業期間所疏忽的錯誤,或者有經檢討過後仍發生 類似的重複錯誤之情形;然而進行行為修正的當下,創業家視難以察覺到控 制錯覺的存在,其可能已成為下一次創業活動的敗因之一。因此,即使經過 反思修正創業家自我行為,創業家本身也將掌握更多創業上知、常識與技巧,

然而仍無法在高度風險的創業環境中,有百分之百的機率成功。創業家無法 掌握之元素,在本流程圖中列在盒子外部。此時流程圖已完成,如圖 8 所示:

【圖 8】 失敗歷程流程圖步驟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研究樣本中以有發生明顯控制錯覺的的甲君,說明「敗因歸納-學習-反 思與行為改變」歷程圖的使用,研究者將表 18、表 19 與表 24 整理進歷程並編碼,

例如內外部歸因的 D-理念不合或認知不對等,使得甲君學習到 d-認知不同,不 勉強自己去適應對方,並做出行為改變 dd-挑選適合並認同公司願景的人,然而 卻隱藏控制錯覺 ddd-新成員帶有雙重關係,短時間無法水平式互動與管理,使得 甲君在 L 公司因該原因遭遇挫折。

【圖 10】以甲君研究資料說明歷程圖的使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73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延伸思考一:以連續的失敗歷程流程圖說明創業家的變化。

延伸第三點,將一個完整失敗歷程流程圖視為連續現象,意味創業家有 第二次創業失敗歷程,同樣分別命名進出該歷程的時間點為事件三與事件四。

在相同產業環境下,研究者認為實務上創業家隨著創業經驗的成熟,每一次 創業所獲得的心得以及事情的回饋將會愈來愈少,舉例而言,經驗豐富的創 業家對於一次挫折所得到的心得體悟是有的,但並不會如邁開第一步的新生 創業家受到挫折般的深刻,如圖 9 所示:

【圖 10】以連續的歷程流程圖說明創業家的變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74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