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提升自閉症兒童人際互動能力之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提升自閉症兒童人際互動能力之理論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提升自閉症兒童人際互動能力之理論

提升自閉症兒童增進人際互動的方式有許多種,例如,角色扮演、模擬情境、

社會性故事、影片示範、同儕支持方案、心智理論、地板時間、人際發展介入等 等,綜合整理後,大致分為應用行為分析、認知理論及發展理論,將分別於下探 討:

壹、行為理論-應用行為分析學派

「應用行為分析」(ABA)一詞最早是一九八九年由 Bear、Wolf 和 Risley 於《應用行為分析期刊》提出,「應用」表示要改變的行為是重要或社會相關的;

「行為」指要改變的行為是可測量和觀察的;「分析」是指分析行為問題的原因 和評量行為介入方案效果之過程(紐文英,2009)。

而應用行為分析多用於有行為問題的特殊兒或自閉症孩童身上,核心是以操 作制約原理去改變學生行為的一種方式,按照學生的學習目標,來設計情境和選 擇可影響目標行為的增強內容,並以學生自身的反應行為,來建立新的適應表現,

並以改善因其特質所引起的不適當行為(陳如凡,2011)。

然而在介入成效部分,應用行為分析卻存有正反兩面不同的看法。Reichow 與Volkmar(2010)分析國外較常使用應用行為分析做為介入方法的研究,發現 各項研究皆指出不管個案的年紀及認知發展能力在何種程度,此介入方案均可有 所成效。另一面,在 Greenspan 與 Wieder(劉瓊英譯,2010)則認為行為介入的 方式效果不佳,因依賴重複及結構的學習模式,就只能依照類似的方法來執行任 務,在發展基本的社交能力上較有阻礙。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以應用行為分析方法 協助自閉症學生時,也發現此介入需要大量一對一的教學時間,而重複同一種行 為的訓練,也讓學生需要在有提示的刺激下,才能做出此反應,對於類化及自發 性的發展人際關係,仍較有困難;然而,在瞬息萬變的社交情境中,能夠彈性因 應人際交往的變化是非常需要的技能之一,也促使研究者積極尋找能提升自閉症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生更具社會互動自發性的介入模式。

貳、認知學習理論

在教育上,提示褪除法(prompt-fading technique)是依據學習理論而來的,

而運用於自閉症的教育中,常需將學習的事物分為非常細項的學習步驟,並使用 適當的提示法,讓自閉症兒童學會新的行為之後,再將提示慢慢褪除,使兒童能 將學得的能力保留下來(宋維村,2000)。而另一種涉及認知學習理論的是「社 交技巧訓練」,這起因於很多身心障礙兒童對社會情境常用行為問題的方式來反 應,而父母和老師會以告誡的方式教導孩子不可以做這些行為,甚至會用處罰來 喝止,但有些孩童卻會因此變本加厲,「社交技巧訓練」的基本假設是若引導者 只是告訴兒童不能做某些行為是不夠的,還應該告訴兒童在容易發生問題的情境 下應該怎麼處理,因此「社交技巧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兒童有效的社交方 式,以讓其得到愉悅的社會互動(楊簣芬、黃慈愛、王美惠,2003)。然而 Gustein 與 Whitney(2002)指出「社交技巧訓練」的效果無法持久,更難以類化到訓練 外的其他情境,並認為兒童必須要能去享受互動的經驗,才能讓「社交技巧訓練」

有長期的效果,教導兒童社會技巧,不能只是照著步驟或是標準來做,而是要幫 助孩童能融入於人際關係中,在感覺、動作及想法上有協調的能力。

「心智理論」也是另一與認知學習理論相關的方式,其定義是能夠推論他人 的心理狀態(他人的慾望、思想、意圖、信念等),並有能力使用這些訊息來解 讀他人的語言、了解他人的行為和預測他人的行動(王淑娟、周怡君、黃雅琪、

賴珮如,2011)。然而,Hadwin 等人 (1996)發現,所訓練的能力無法類化到其 他未教的教材,也無法藉由教學增加自閉症兒童「假裝遊戲」的能力(引自楊簣 芬、黃慈愛、王美惠,2003)。由此可看出,認知學習理論所衍生的教學策略仍 有其侷限性存在,雖能教導個案社會技能,卻難以類化於生活當中,學以致用。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發展理論

不同於行為介入與認知學習,學生在學習社會技巧中的情緒也漸漸被重視,

有學者便提出了「DIR 模式」、「遊戲與文化介入模式」及「人際發展介入模式」, 讓兒童藉由與引導者良好的互動關係,提升其社交能力,以下分別探討其理論發 展:

一、DIR 模式的理論發展

Greenspan 等人創立了「DIR 模式(developmental individual-difference relationship-based model)」,這是一套注重個別差異、發展取向、以關係為基礎的 整合性治療模式,並注重建立孩子與主要照顧者間的良好「關係」,強調以「關 係」為基礎,促進孩子在社會互動的自發性,以改善孩子與他人的互動品質(顏 孝羽、曾嫦嫦、宋維村,2008)。其中「發展取向」指的是六個情緒發展階段;「個 別差異」指的是每個孩子處理訊息的獨特方式;「以關係為基礎」則是指能幫助 孩子發展進步的學習關係(劉瓊英譯,2010)。

而「地板時間」療法是透過 DIR 模式的概念,所產生一種能夠評估與介入 的策略,強調營造和孩子間有意義的情緒互動經驗、跟隨孩子的興趣與發展階段 為基礎塑造的遊戲情境,認為不管孩子的問題有多麼顯著,只要能妥善處理其情 緒與情感,就能有效的影響孩子與人相處、思考溝通能力的發展根基(廖淑廷,

2012)。在進行「地板時間」時,有幾個互動原則需要注意:(1)跟隨孩童的興趣 (2)擴展及深化遊戲內容(3)六大功能性發展階段──自我規範與分享注意、親密感、

雙向溝通、複雜溝通、情緒概念、情緒思考依序發展,一旦孩童學會這六項發展 能力,就擁有了用來溝通、思考及調適情緒的工具(游瑞菁,2009)。

DIR 將兒童的情緒發展分為九個階段,其中六個是基本發展階段,另三個則 是青少年與成人進階三階段,分別為:階段一:生命最初的幾個月,開始「對於 周遭世界的調節與興趣」;階段二:從出生的第一天到第二至第五的月,能「參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與及與人連結」;階段三:將近六個月大時,開始「意向及雙向溝通」;階段四:

到了九到十八個月之間,發展有重大突破,學會「社會性的問題解決,情緒調節 以及自我感的建立」;階段五:一歲半左右,能「創造出象徵,運用字彙及各種 想法」;階段六:在兩歲半左右,產生「情緒思考、邏輯性及現實感」;五歲後,

階段七:孩子從簡單的因果思考進展到能夠辨識「多重因果及三角思考」,接著 階段八:前一階段的能力使孩子能了解不同程度的感受、事件、現象或其相對影 響力,因此能發展「灰色地帶,情緒分化清楚的思考」;最終階段九:是青春期 及成人初期,開始發展「逐漸成長的自我感,以及內在標準的反省」,這九個功 能性情緒發展能力都達到後,個人終其一生仍會不斷持續發展(劉瓊英譯,

2010)。

二、遊戲與文化介入模式 PCI 的理論發展

「遊戲與文化介入模式(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是融入文化學習、

認知建構、文化建構與社會建構的理論所構成,強調經由內在心智的重新建構來 進行學習,並著重兒童的興趣與主動學習,且認為認知起源於經驗,而經驗則來 自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遊戲與生活是遊戲與文化介入模式主要的介入管道,

可以讓自閉症兒童在日常生活及遊戲中自然而然學會文化學習的能力(楊宗仁,

2008)。其中並具有四個意涵,一,是要教會自閉症兒童文化學習的能力;二,

是要透過互動、日常文化與遊戲的互動來建構自閉症兒童的文化學習能力;三,

是要將當地的文化傳承給孩子;四、是要建構一個接納與善意的助人文化來幫助 孩子(楊宗仁,2008)。

而楊宗仁(2008)整合了實務,分別說明了社會參照、社會性趨向、分享式 注意力的日常生活介入、遊戲介入方式。李惠藺(2015)則藉此整理了幾個遊戲 與文化介入模式的實務做法:

(1) 運用具情感交流的各種遊戲、活動來介入。

(2) 在日常生活的例行性活動中,藉由在過程中中斷活動的方式,誘發自閉症兒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童的眼神注視與注意。

(3) 模仿自閉症兒童的自我刺激與重複性的行為。

(4) 運用感官肢體動作的社會性遊戲來介入自閉症兒童。

(5) 在熟悉的活動中,製造不確定的情境,讓自閉症兒童須參照別人的手勢、表 情、動作等不同的訊息,以解決不確定情境。

(6) 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製造可以運用手指指示和展示物品以分享的機會。

(7) 介入者本身的表情、動作與聲音要誇張,以吸引自閉症兒童的注意。

(8) 盡量少用口語的提示,多用聲音與表情動作,讓兒童自行注意到好玩與好笑 的事情。

三、人際發展介入 RDI 的理論發展

「人際發展介入(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是由 Gutstein 針 對自閉症者所提出的社交技巧訓練法,屬於心理發展理論介入策略的一種,並結 合結構性教學及行為改變技術等方法,依據一般兒童習得建立情感關係能力的方 式作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一系列的活動(林幸慧、陳淑貞,2012)。其中有兩個 核心概念,分別為「動態智商」及「引導式參與」,探討如下:

「動態智商」由 Dr.Daniel Siegel 提出,包含了認知、自我、社交互動能力 及溝通能力,使得我們可以彈性思考並解決生活中複雜的問題。所謂動態特質,

包含個體的情緒與感受,而這些動態問題是沒辦法僅以一種方式或現有的測驗及 評量工具所測出來的,稱為「動態智商」(引自陳如凡,2011)。對自閉症者來 說,其社會互動能力沒辦法像一般人一樣隨時調整、應對人際上的變化與挑戰,

這個時候則須透過特別設計的發展活動來引導自閉症者重新學習相關的社會互 動認知能力。Bruner、 Rogoff、Fogel 與 Sroufe 等幾位學者認為,「動態智商」

這個時候則須透過特別設計的發展活動來引導自閉症者重新學習相關的社會互 動認知能力。Bruner、 Rogoff、Fogel 與 Sroufe 等幾位學者認為,「動態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