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擬題教學對不同能力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影響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擬題教學對不同能力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影響

研究者選取秦爾聰、劉致演、張克旭、段曉林(2015)改編自 Brophy(1998)

和 Pintrich 與 Schunk(2002)的學習與動機實徵性研究結果之學習動機問卷來 調查擬題教學與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關係。問卷有自我效能、主動學習策略、

數學學習價值、表現目標、成就目標與學習環境刺激等六個向度共計35 個子題,

並於擬題教學結束後以勾選問卷與心得回饋的方式,調查學生對擬題教學的感

122

想。

研究者以成對樣本 T 檢定檢測擬題教學對 30 位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影響,

並彙整前後測達顯著(*p <.05)的選項,如表 36 所示:

表 36 不同能力學生學習動機達顯著細項

全班學生 正向 我喜歡上數學課的原因是因為老師重視我(學習環境刺激)

高分組學生 正向 我喜歡上數學課的原因是因為同學能互相討論(學習環境刺激)

中分組學生 正向 當有一些數學觀念不懂時,我會自己去找書來幫助理解(主動學習策略)

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會試著了解不同的單元有什麼關聯(主動學習策略)

我認為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是很重要的(數學學習價值)

低分組學生 負向 我在學習新的數學單元時,會嘗試弄清楚它(主動學習策略)

我練習數學的原因是為了能讓同學認為我很聰明(表現目標)

研究者發現,擬題教學對全班學生及高分組學生來說,在學習環境刺激上 有著正向的影響,全班學生認為在擬題教學中能夠獲得老師的重視,高分組學 生則是認為擬題教學中能夠與同學互相討論。中分組學生認為擬題教學對其主 動學習策略上有正向的影響,並且提升了數學學習價值。低分組學生在前後測 當中有兩項細項呈現負向的影響,分別是在主動學習策略以及表現目標。

以下研究者依問題順序統計 30 位學生在擬題教學的回饋問卷當中的選項比 例及其原因,問題共計有 7 題:

1. 你喜歡自己出題的上課方式嗎?

有 13 位學生(43.3%)喜歡自己出題的上課方式、15 位學生沒意見(50%)

及 2 位學生不喜歡;不喜歡的學生 1 位是高分組學生另 1 位是低分組學生;

123

高分組學生不喜歡的原因是:根本沒頭緒,而低分組學生不喜歡的原因是:

我不會出題。其餘學生所回答的原因如下所列:

高分組學生認為:可以試著算別人覺得難或簡單的題目;很有趣;很快就跳 過;可以自己動腦寫;可以出怪怪的題目;有些人會亂出,如果大家都認真 出的話就很好玩;

中分組學生認為:有好有壞;有些題目再寫一次會更理解;只是大約知道考 題的方向;

低分組學生認為:都可以呀;好像會很厲害(其實沒有 XD)。

2. 你自己想出來的題目你會算嗎?

有 21 位學生(70%)回答會算、5 位學生回答不一定及 4 位學生回答不 會算。不會算的學生有 1 位高分組學生,其原因是:數字很難算;其餘 3 位 是低分組學生,有兩位學生寫出的原因是:不想算以及我數學不好。大多數 學生的原因是:自己出的題目很簡單、自己出的一定會算或因為會算所以才 出。

3. 你想出來的題目,如果給班上的同學寫的話,你覺得同學會不會算對?

有 19 位學生(63.3%)認為會算對、2 位學生認為不會算對及 9 位學生 認為不一定。在不會算對與不一定的學生中,高分組學生的理由有:有些人 基本觀念就不好了;通常我不會出太難,但是有些同學基礎觀念很差;要看

124

是誰,一定有人會也一定有人不會;程度好的就簡單,其餘不知道;功課好 的當然會算,因為我都出基本題;有點難度,所以要邏輯清楚才會算。中分 組學生的理由有:看個人吧。其他認為同學會算對的學生的理由如下:

高分組學生認為:因為我出的題目不難只是很麻煩;很簡單;他們很聰明。

中分組學生認為:大家都很強;我出的題目超簡單;我的程度比較低一點,

出的題比較簡單,所以對應應該的。

低分組學生認為:都很簡單;他們很聰明。

綜合以上 2、3 兩點研究者發現,高分組學生普遍認為能夠算出所擬的作 品,但有高分組學生覺得有些班上的同學無法解出自己所擬的問題。而低分 組學生均認為自己與同學們都能夠算出所擬的問題。

4. 你想出來的題目,是否有參考講義或習作?

有 4 位學生回答完全一樣、有 14 位學生回答修改數字或敘述及有 12 位 學生回答有加上自己的創意。高分組學生回答的原因有:這樣才好玩;自己 出比較有趣;自己動腦很難;這樣才有意義;就是要參考後,自己加油添醋 啊不然勒。中分組學生回答的原因有:我的程度沒那麼好、需要參考一下;

完全一樣的話,人家一看就知道了,有意義嗎?低分組回答的原因有:我不 太會出題目;我的腦不好。

125

5. 你在出題的過程當中,是否有加深你數學概念的印象,或是理解之前不懂的 地方?

有 17 位學生認為有、10 位學生認為沒有及 3 位學生認為一半一半。高 分組學生的原因有:要知道觀念才可以出題;自己動腦;要解自己題目的時 候,必須要動腦筋;再次複習那種題型;有時會突然想通某些東西。中分組 學生的原因有:有些讓我更了解那些題目在講什麼;有印象;我出的我原本 就會;寫過一次就加深記憶。低分組學生的原因有:題目一樣;我只選我會 得出;只記得題目很怪。(但卻無法敘述為何奇怪)

依據上述回饋單的內容以及研究的結果一致,表現出低分組的學生對於 難易的認知上,大多以表徵來判別,並未詳細的了解其背後的涵義。而高分 組學生能夠透過將題目的改寫與重組的過程,來理解題目所包含的數學知識,

與 Keil(1965)、Perez(1985)及 Winograd(1991)的結論一致。

6. 我們一共有兩種學習單,一種是算完例題之後出一題問題,另一種是根據各 單元出一題簡單與一題較難的題目,你覺得哪一種學習方式對你有幫助?

對學習有幫助的擬題教學,有 10 位學生(33.3%)認為是解題後擬題、

6位學生(20%)認為難易題擬題、8位學生(26.7%)認為都有、4 位學生

(13.3%)認為都沒有及兩位學生回答不一定。

高分組學生回答的原因有:先算例題可以知道自己是否了解此單元的觀念;

126

加深印象;可以對比;我覺得有助於幫助思考;都可以讓我印象加深;算題 目可以讓我知道自己實力差不多在哪裡,只有出題的話就不知道了;不管是 哪一種都還是有練習到;順便練習很棒!;2 種都是有出有算。

中分組學生回答的原因有:這也算上課的另一種方式,多少都會學到些什麼!;

可以看看困難的自己會不會;都沒什麼用處。

低分組學生回答的原因有:我需要先懂他在講什麼才會算。

根據學生對於第 6 項問題的回饋,研究者認為對於國一的學生來說,擬 題教學的內容設計上,可能以結構性的設計較為適合,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較 容易有幫助,而開放性的問題設計則適合數學能力較好的學生。

7. 對於自己出題的上課方式,或是日常的上課情況,你什麼意見或建議提供給 老師?

高分組學生的意見或建議有:不用一直教講義題目,比較不煩;教數學解題;

ㄜ…都很好啊!應該沒什麼意見吧!;

中分組學生的意見或建議有:我上課超專心;把所有人出的題目,編成一張 考卷,會更好;下學期可以繼續教嗎?;這種上課方式當然很 good 啊!上課 情況也不錯;

低分組學生的意見或建議有:沒有,反正我以後要走社會組,想死才走理科;

127

上課可以說慢點嗎?;謝謝老師非常耐心的教導,雖然我數學不好,但至少 沒有討厭它。

研究者根據上述問卷結果認為,全班學生學習環境刺激細項顯著的原因可 能是學生認為:擬題教學的過程當中很有趣、可以動腦、題目算過一次後印象 會比較深刻。中分組學生主動學習策略細項顯著的原因可能是學生認為:有些 題目讓我更了解那些題目在講什麼、寫過一次就加深記憶。低分組學生因為學 習動機較低,長久以來在學習表現上不理想,因此在主動學習策略以及表現目 標的細項中呈現負向的表現,低分組學生認為:我只選我會得出;只記得題目 很怪;我不太會出題目;我的腦不好。

總結來說,有 17 位學生(56.7%)認為擬題教學能夠加深學生的數學概念 與印象,並且能釐清之前的迷思概念;研究者設計的擬題教學活動,共計有 24 位學生(80%)認為對個人學習上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