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程序

60

四、教師觀察札記

教師觀察札記是每次進行擬題教學時,由研究者觀察並紀錄階段一以及階 段二擬題教學時的情況與課後心得,能夠反映出擬題教學當下的情況以及不同 能力學生的回饋與反應,以反思及修正下一次的擬題教學活動。

61

三、擬題教學的流程

研究者選定國中一年級班級進行三階段的擬題教學,時間為 2018 年 4 月至 五月,共實施4 次。研究者任教的班級,每周三、四的數學課進行擬題教學,

每次進行一個主題,連續進行4 次。教學流程圖如下:

圖 3 擬題教學流程圖

四、資料編碼及信度檢核

研究者收集各階段學生的擬題作品後,依據上學期數學學期成績將學生分

配在高分組、中分組與低分組。依據當天收到的作品順序,將學生依序編碼,

例如:國一 1 班所交的擬題作品中,第一件作品編為 S101、第二件為 S102…依 此類推;若為其他班級的擬題作品則修改第一位數字,例如:國一 3 班第 15 件 作品編為 S315。

為比較待答問題 1 與待答問題 2,本研究進行的擬題教學主題為國一下學期 第三章比例,其延伸出的三個章節為:3-1 比例式、3-2 連比例及 3-3 正比與反 比。研究者根據 Lamon(1993, 1994)的四種情境問題語意結構:一、部分與整 體;二、放大/縮小;三、良好的合成量;四、關係的集合,加以分類並整理出 7 個類別:(1)比、(2)比值、(3)比例式、(4)對應關係、(5)等比互換、(6)

階段二 難易度擬題

(研究者班級)

階段三 難易度擬題

(另一位教師任教 的四個班級)

階段一 解題後擬題

62

連比例及(7)判別關係。兩者對應關係如下:

一、部分與整體(part-part-whole):(1)比、(2)比值。

二、放大/縮小(stretchers/shrinkers):(3)比例式。

三、良好的合成量(well-chunked measures):(4)對應關係。

四、關係的集合(associated sets):(5)等比互換、(6)連比例、

(7)判別關係。

研究者與另一位數學科職前教師,在經過討論後分別將學生在各單元的擬 題作品所呈現的數學知識編碼,各單元所呈現的數學知識之編碼一致性經過抽 樣統計分析 Cronbach alpha 值達 .95 以上。

五、待答問題之研究方法簡表

表 9 待答問題與研究方法 解擬題學習

難易擬題卷 個別訪談 學習動機問

學生回饋單 教師觀察札

記 1. 不同能力

學生的擬題作 品所呈現的數 學知識有何差 異?

研究者任教 班級30 位學 生。有3-1~3-4 共進行四次。

於每次進行 擬題教學時 觀察,共計有

3-1~3-4 共四 次 2. 不同能力

學生的擬題作 品難易度有何 差異?

研究者任教 班級30 位學

生與其他四 班120 位學 生,共150 人。

有3-1~3-3 共 進行3 次

難易擬題卷:

3-2 訪談 4 位 學生 3-3 訪談 4 位

學生

63 3. 擬題教學

和不同能力學 生的學習動機 之關係?

研究者任教 班級30 位學 生,進行前後

測各1 次

研究者任教 班級30 位學 生,於最後擬 題教學結束

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