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治態度之意涵與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政治態度之意涵與理論

政治態度是本研究的重要探討概念,相關理論文獻探究結果將分成三部分 進行說明,首先說明政治態度之意義,其次為政治態度形成之理論,最後為政 治態度包含內涵之討論。

壹、政治態度的意義

政治學中所使用的「政治態度」的概念,多半取自社會心理學,只是此時 態度的目標以政治現象為主(林嘉誠,1989),因此想瞭解何謂政治態度,應從 心理學中有關「態度」之定義及相關研究內容著手。

一、何謂政治態度

心理學定義「態度」(attitude)為個人對他人、事物、環境所抱持的信念、

情感、行為傾向,個人對特定人、事、物因喜愛而親近、因厭惡而迴避的行為 傾向,便是態度的具體表現。態度包含三個因素:信念(beliefs)是指對人、事、

物所知曉的事實、意見與價值判斷;情感(feelings)是指對人、事、物所持的 愛、恨、喜、憎等情緒反應;行為傾向(tendency to behave)是指對人、事、物 所做的接近、迴避或冷漠等反應傾向(溫世頌,2000)。

而政治態度一詞最早是由心理學家 G. W. Allport 所提出,他認為政治態度

「是由政治認知、政治情感與政治行為傾向所共同組成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組織,

用以引導或影響個人對有關政治目標、政治情境的反應」(Allport, 1929:220-221,

引自林嘉誠,1989)。

Almond 與 Verba 認為政治態度是指個人對「政治系統、系統中各角色、角 色任職者、系統的輸入與輸出」之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Almond and Verba, 1963:

11-20,引自林嘉誠,1989);Stone 認為政治態度是一有組織的信仰,會長久持 續著,並可用來解釋個人的反應傾向(Stone, 1974:74-75,引自林嘉誠,1989)。

陳文俊(1997:75)認為政治態度係以政治情境中的人、事及物為取向對

32

象的一種反應準備,它是個人的內在心理狀態,這種反應準備是經由經驗習得,

且形成有組織的結構。林嘉誠(1989)整理國內外學者之看法後提出政治態度 之定義,他認為政治態度是一種建構概念,不能直接觀察,只能由個人外顯政 治行為或政治意見之中間接觀察,政治態度係指對於「政治目標」與「政治情 境」的認知、感情與行為傾向。其中所謂的「政治目標」包括像是:整個政治 系統、政治系統中各種角色、角色任職者、政治系統中自己的角色、政治典則、

政治系統中的輸入與輸出;而「政治情境」則是指特定時空的政治現況;「認知、

情感與行為傾向」即為構成個體政治態度之成分。

二、政治態度之組成面向

透過瞭解政治態度的組成面向,可以瞭解政治態度的特性與功能,根據以 上政治態度之定義,可以得知政治態度包含三個組成面向:

(一)認知面向

即政治認知,係指個人對政治目標與政治情境的思考、信仰與知識,是個 人對政治目標與政治情境的認識,且根據此認識,個人進而形成一種持久性的 知識與信仰。

(二)情感面向

即政治情感,係指對政治目標與政治情境的喜好、評價與情緒反應,個體 之政治情感或依據認知,或將目標、情境簡易化,進而以「喜好」或「不喜好」

的方式反應出來。

(三)行為面向

即政治行為之傾向,係指個體在特定政治情境下,為了達成政治目標而準 備採取行動的傾向。

政治態度由上述三個面向構成,並相互作用,進而形成一種有組織的信仰、

信念,它對政治目標具有相對持久性的取向(relative enduring orientation),這

33

種取向提供個人的心智結構(mental framework),幫助個人能夠對政治世界做 成判斷(林嘉誠,1989)。

貳、政治態度之形成理論

政治態度之形成是個體政治社會化的結果,個體政治社會化之歷程終其一 生都在進行,隨著個體之成長以及與周遭環境不斷交互作用,每個人會形成自 己對政治目標或情境的認知、情感或是行為取向。在相關探討政治態度形成之 理論中,除了第一節所提及政治社會化的兩種分析途徑之外,尚可以透過 Weissberg 的政治學習模型來加以說明,Weissberg 歸納各論點後提出「遠因論點」

(primacy argument)與「近因論點」(recency argument)來探討兒童早期政治 社會化的持續性問題(引自陳義彥,1978)。

一、遠因論點

主張一個人基本的與持久的態度、價值和行為是在兒童時期的「早期」就 形成了,意即兒童早期的社會化(包含政治社會化)對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 影響。Weissberg 提出了兩種遠因模型說明個人早期政治學習與之後成年態度、

行為間的關係。

(一)模型Ⅰ

圖 2-2-1 模型Ⅰ說明兒童早期的政治學習對日後成人的態度與行為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力,亦即兒童早期的政治學習效果會持續存在於成年,此種模型適 合用來說明的政治學習內涵如下:

1. 基本的政治歸屬感(political attachment)及忠貞情操的學習,例如對特殊 政治制度(如總統)、習俗和象徵(如國旗、憲法、歷史英雄)等方面的 學習。

2. 一般政治意識型態的評價。因為兒童或許不瞭解共產主義、民主政治等政 治系統,但對於各種政治系統的評價卻很早就存在。

34

(二)模型Ⅱ

雖然個人某些政治態度在早期生命週期就已經形成,但仍有許多政治定向 需要學期,因此在兒童後期的政治學習,對於日後成年的政治態度仍有相當程 度的影響。此模型適合用來說明的政治學習內涵包括:

1. 有關政治參與的技術、概念及過程。

2. 公民對「一般性」政治知識的學習,像是對政治體制中基本職位、規則與 權責的瞭解(但細節部分可能還是無法切確掌握)。

3. 「一般性」政策的喜愛,特別是對政黨的喜好。

兒童早期 兒童後期 青春期 成年期 圖 2-2-1 Weissberg 的遠因模型Ⅰ

兒童早期 兒童後期 青春期 成年期 圖 2-2-2 Weissberg 的遠因模型Ⅱ

35

二、近因論點

此論點認為學習的經驗愈接近成年期,它的影響力以及對個體政治定向的 關係愈大,因為就個體發展階段來看,兒童早期智能發展的程度無法使其獲取 多種知識、態度和技巧,當然也就不可能瞭解政治上許多複雜的概念與意涵,

例如憲法上規定的基本人權像是自由、平等、選舉權等價值。但到了成年期之 後,個體的政治學習從「一般性」政治態度和行為進展到日常政治競爭中的特 殊問題與行動,例如:成人對各種公職候選人及特殊情況下的政治策略做選擇,

這都受到成年期所發生的事件和經驗影響很大,同時,由於認知發展已成熟的 緣故,成人可以認知到這一政治決定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此種認知會再 進一步導致個體更是受到政治的影響,並再獲取更多的政治定向和行為模式。

因此近因模型剛好可以用來說明,許多在兒童期不能理解的事件和經驗,

像是國會通過某部特殊法案時可能具備的意涵,可能就是個人在成年期重要的 政治學習內涵。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知,遠因論點與近因論點是不衝突的兩種看法,它們 分別說明了個體從兒童早期一直到成年期,不同內涵的政治學習與政治定向形 成的關聯,而此兩種論點都可以有效說明政治態度的形成。

兒童早期 兒童後期 青春期 成年期 圖 2-2-1 Weissberg 的近因模型Ⅲ

36

參、政治態度之內涵與範圍

Easton 與 Hess 的政治社會化理論認為政治學習內容包含九個面向,可用此 來瞭解政治態度包含的範圍。

首先 Easton 與 Hess 認為政治系統的成員必須在以下三個方面形成共識:認 知與解釋政治現象的方式、對政治制度與政治人物具有感情、政治評價的標準,

而前述三者分別就是知識、態度與價值,即一般稱為「基本的政治定向」,政治 系統的成員對三這方面是否能形成共識,是維持系統運作下去的必要條件。

此外,就維持系統的觀點而言,尚有三個重要目標(政治系統的層次)是 系統成員們產生共識感時必須包含在內的:

一、政府(government)

政治系統內角色的佔有者,透過他們才能制定對社會有拘束力的各項決定。

二、政制(the regime)

用以認定逐漸變遷的結構(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透過這些結構選擇種種 決定並加以執行,再加上各種行為法規,使得政治權威者的行動合法化。

三、政治社群(political community)

為系統中的社會成員,且成員們彼此會透過共有的政治結構來解決共同的 問題。

透過三個基本的政治定向(知識、態度、價值)與三個政治系統的層次(政 府、政制、政治社群)的搭配組合說明複雜的政治社會化過程總共具有九個政 治學習的面向(請見表 2-2-1),政治系統的成員對於這九個面向的共識或分歧,

將會導致政治系統的維持或變遷(陳義彥,1978)。

37

表 2-2-1 Easton 與 Hess(1970)政治學習的九個面向

政治系統的層次 基本的政治定向

知識(認知) 態度(情感) 價值(評價) 政治社群

政制 政府

資料來源:引自陳義彥(1978),頁 6。

前述 Easton 與 Hess 的理論說明了政治態度涵蓋的面向與範圍,為了更進一 步瞭解政治態度具體內涵,以下藉由 Rosenbaum(1975)政治文化研究加以說 明。Rosenbaum(1975)認為「政治文化」之界定若著重於個人,則政治文化即 以個人的心理為焦點,包括個人主觀上對政治系統之基本要素的態度取向的所 有重要表達方式,政治文化另一意義則為人民對於政治系統的基本要素的集體 態度取向。根據前述 Rosenbaum 的看法,政治文化即為一種對政治的態度取向,

可從個人角度展現亦可從集體層次展現,就個人出發來看時,Rosenbaum 所指 之政治文化某種程度與政治態度同義,而 Rosenbaum 指出政治文化取向為:政 治認同、政治信任、對政府的態度、體系規則、政府效能、政治參與、輸入和 輸出取向,其運作定義如表 2-2-2。

表 2-2-2 Rosenbaum(1975)政治文化取向的運作定義

取向 運 作 定 義

政治認同 有公民權的國民;對政治單位和團體持積極或消極的感覺;

最常參與的政治單位和團體。

政治信任 願意在不同社會行動方式下與不同的團體合作;團體會員;

政治信任 願意在不同社會行動方式下與不同的團體合作;團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