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探究現今臺灣地區高中生之政治態度,本章先對研究框架進行說 明,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 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本研究重要名詞的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近年臺灣的社會參與現象轉變

2013 年遠見雜誌對臺灣民眾的社會信任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政府 官員以及民意代表的信任程度分別為倒數第一與第二名(彭漣漪,2013),這樣 的結果對許多人而言似乎並不感到意外,一般社會印象中,臺灣民眾普遍對「政 治」抱持著較為負面的態度,許多人談到「政治」的第一聯想不外乎是「藍綠 惡鬥」、「官商勾結」等,而這樣的既定印象自然也導致許多臺灣民眾對於政治 參與較不感興趣,可能對許多人而言「投票」是他們唯一會從事的政治參與活 動,當然也有許多人連「投票」的意願都沒有。

但 2013 年發生「洪仲丘事件」時,不但傳統媒體連日報導,臺灣社會也因 網路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使用日益普及,許多民眾透過臉書接收該事 件的訊息、參與討論,一群關注該事件的民眾甚至在臉書上組成「公民 1985 行 動聯盟」,最後竟讓 20 多萬人集結於凱達格蘭大道上抗議政府處置失當;同時,

爭議多年未解的大埔徵地事件也因為苗栗縣政府的「強拆」舉動激化了大埔農 地自救會等抗爭成員的情緒,透過臉書宣傳,也讓更多民眾關注政府處理大埔 事件的問題,同年八月亦導致了兩千多名群眾上凱道抗議;隔年 3 月,由於不 滿政府簽訂兩岸協議時內容與程序正當性問題,學生發起了引發全台關注的「太 陽花運動」,期間也有高中學生參與立法院會場外進行靜坐抗議行動;到了 2015

2

年由於不滿政府在高中課程綱微調時的內容與程序,一群高中生也透過臉書集 結並發起「反課綱」運動。

從前述的社會運動可以發現,現今社會的年輕人似乎對政治不再「冷眼旁 觀」、「置身事外」,因為網路社群媒體的盛行,也發展出一套屬於年輕族群的公 共參與模式,網路社群媒體不但改變了民眾平日互動模式,也塑造了新的公共 參與、社會動員模式,與過去相較,打破了時間、地域、年齡的限制,有越來 越多年輕族群透過網路掌握社會議題的資訊、發表看法,進一步利用轉發訊息 激發更多同齡朋友關注、參與討論,進而形成社會輿論,產生社會影響力。陳 雅玟(2016)曾對大學生使用臉書與政治參與進行研究,該研究指出,大學生 透過臉書獲得他們想要的資訊,藉以提升議題意識,滿足其政治參與的需求。

邱張名琪(2011)亦指出大學生政治信任度較高,會透過實體去瞭解公眾事務 相關議題,同時網路使用越多者,其參與公眾事務活動的頻率也就越多。

由於前述兩研究並未針對高中生的政治態度、公共參與情況進行調查,但 從太陽花運動、反課綱運動中不難發現高中生的對政治、公共參與的態度應該 與過往有所不同。蕭揚基(2000)指出高中生是「明日公民」,高中時期所學習 適應社會的知識、態度及公民參與,對日後其公民社會生活有決定性的影響,

據此,現今高中生之政治態度實有待相關研究進一步探討之。

二、投票年齡下修之議題

2015 年日本國會通過修法將公民投票年齡下降為 18 歲,有日本媒體形容此 案使「日本終於追上選舉權年齡的世界標準」(李忠謙,2015),研究者感到好 奇,若世界多數國家的投票年齡多採 18 歲,為何我國目前仍採 20 歲?在翻閱 相關報導後發現,投票年齡下修的議題在我國早在過去十年就已經醞釀與討論,

行政院對此曾於 2004 年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高達七成的 18 歲至 35 歲年輕 族群反對年齡下修,同時期網路媒體雅虎的民調亦顯示高達九成民眾反對將投

3

票年齡下修(何欣潔、郭淑媛,2014)。

前述民調結果反映出民眾認為 18 歲至 20 歲的年輕人不適合參與政治,但

「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與「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在 2014 年 11 月針對 1 萬 3 千多名的青少年進行調查,約有 8 成 1 的青少年贊成投票年齡應 該下修為 18 歲,顯示現今青少年其政治參與的態度是積極的,其中一位受訪學 生表示投票年齡下修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公民參與,鼓勵學生關心時事;另一 位受訪學生覺得高中公民課程接觸到選舉概念卻要等到 20 歲才能投票,感覺上 有一個斷層存在,許多大人不見得比青少年更成熟或是更具公民知識、公民意 識(許秩維,2014)。

前述受訪高中生之回答顯示出高中生對公共事務、政治參與之積極性,以 及在政治功效意識上之具備,這或許與我國自 2006 年實施「95 暫綱」中公民與 社會科之課程內容實施有關,該課程在民主政治方面之內容,像是選舉制度、

政府架構、民主理論、公民參與等有諸多著墨,促使現今許多高中學生不但具 備公共參與的能力,亦產生想學以致用之想法,但是否全體高中生皆與前述受 訪學生抱持相同的態度,在翻閱過去研究後,因為社會時空背景完全不同,研 究者並無法從中得知(陳文俊,1983;古珮琳,1998;鄭慧蘭,2001;曾欣儀,

2001;陳怡伶,2003;蘇澄鈺,2004;張華娟,2008)。

同時,在何欣潔、郭淑媛(2014)針對投票年齡下修議題的報導中指出,

一名高三學生在學測後曾就樂生療養院存廢問題號召同學到文化部陳情請願,

該名學生認為因為不具備投票權,使得他們陳情不被政府重視,這樣的回答與 前述社會信任民調結果都顯示出台灣民眾、高中生對政治、政府的「信任感不 足」。

究竟現今高中生之對公共參與之態度、對政府之信任程度為何,以及對自 身之公共參與抱持怎樣的看法?確實需待研究進一步研究發現。

4

貳、研究動機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身心方面都有相當大的變化,在生理上,身體的組織、

器官發展成熟,在心理上,則是渴望獨立、自我意識增強、希望能獲得認同,

但社會上的師長、父母等成人卻時常無法給予足夠的支持與信任,再加上升學 與社會適應等各方面的壓力,此階段的青少年就在憧憬與衝突中發展出屬於他 們獨特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研究者本身於高中任教公民與社會科,曾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投票年齡 下修至十八歲的議題,由於學生處於高三下學期階段,正是投票年齡下修主要 受影響的對象(有部分同學已滿十八歲),研究者本預期多數學生會大表贊同,

但結果卻出乎預料,多數學生自認他們還沒準備好「參與政治」,因為大多心力 都放在準備「學測」、「指考」上,即使現階段他們具備投票的權利,他們自覺 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且投票日期可能與考試、補習時間衝突,因此對於投票 年齡下修的議題持贊成意見者並不多。

課堂討論的結果與前述青少年進行調查的結果相反,但研究者進一步思考 學生反對的理由,認為這些學生並非對政治是冷漠、不具備參與意願,許多學 生表示應該等他們上就讀大學後,沒有升學考試壓力後才有時間認真地去瞭解 政治、觀察政治(十八歲至二十歲期間),等年滿二十歲再行使投票權,如此才 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樣的公民參與才具有意義,因此反對投票年齡下修的 背後,依然反應現今高中生對政治事務抱持積極的態度,但此僅為研究者根據 課堂討論之推測。

究竟現今高中生對於政治的參與態度為何?他們是否有真具備積極的參與 意願?是否認為自己的行動是有影響力的?對於政府、政治人物的信任程度是 否仍舊偏低?他們對自身影響政府決策之評估為何?針對前述疑問,研究者檢 視了近年關於青少年、中學生政治態度的調查研究,發現並無法得知,因研究

5

範圍多侷限於某單一縣(市)或對兩縣(市)中學生政治態度之比較,例如:

張乃勻(2014)屏東縣高中生政治知識與正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邱家玲(2013)

臺北、高雄兩市國中生政治態度之研究、吳玉秋(2009)桃園縣國中學生政治 知識與政治態度之研究、鍾兆炫(2007)桃園縣國中生政治態度之研究等;或 是研究對象涵蓋臺灣地區,但研究對象並非青少年、中學生,例如:李倉葦(2009)

臺灣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研究,其對象乃 2008 年時 20 至 29 歲之成年公民,以 及王錦雀(1994)其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至於陳文俊(1982)

針對臺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進行研究,其年代久遠,時空環 境早已與現在有巨大的差異。因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對現今臺灣地區高中生的 政治態度進行較全面的調查,並期望能進一步分析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相關因素 為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