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的文本分析

第三節 政策工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長系列活動),文建會亦建立了文化資產之基礎資料,其中2001年文化資產保存 年鑑的出版,更是首次將全國文化資產保存之調查、研究、活動、出版及歷年重大 保存案件等相關資料予以整合,具有劃時代之意義。

第三節 政策工具(How)

政策工具指政府機關為執行政策以達成政策目標,可以自由選擇應用之多種技 術的總稱。也可以說是將政策目標轉化成具體政策行動所使用的工具或機制

(mechanism)(吳定,2001)。而若依據Weimer和Vining(1992)之分類,政府機 關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可歸納為五類:1.市場自由化、便利化與模擬化;2.利用補貼 與租稅方式改變誘因;3.設定規則;4.經由非市場機制提供財貨;5.提供保險與保障。

茲搭配政策內涵分述如下:

壹、發揚多元文化—「制定『語言基本法(草案)』」(運用政策工具 4、5)

一、 文建會於2001年訂定「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弱勢族群文化發展作業要點」,

計補助19縣市32項計畫,如新竹市眷村文化傳承計畫、彰化縣地區平埔族 後裔現況普查計畫、詔安客家族群語言保存與傳承計畫、台南縣平埔文化 保存與發展計畫、高雄市眷村歷史的痕跡製作計畫、美崙山下的大陳仔―

尋找一個即將消逝的族群、馬祖北竿族群文化保存與傳承調查研究計畫 等。

二、 2002年訂定「輔導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少數族群文化發展作業要點」,

計補助台北縣等19縣市31項計畫,如:花蓮縣泰雅族賽德克群文化保存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畫、台北縣客家文化發展調查研究、雲林地區的正客-日治時代客家移民 聚落的文化發展綜合計畫、花蓮縣大陳聚落生活文化保存策略研究計畫、

知本農場-一個墾荒邊地的外省社群之歷史與文化調查研究與保存策略 計畫、台南縣西拉雅平埔文化保存與發展計畫、高雄縣甲仙小林平埔族生 活展計畫、屏東縣馬卡道平埔族祭祀文化活動研究調查計畫、馬祖南竿族 群文化保存與傳承計畫等。

三、 製播母語文化廣播節目、培育族群文化廣播人才,讓各族群母語得以傳 承。而族群文化特色並藉由媒體,如廣播、電視24及紀錄片等,予以保存 及發揚。在客語及原住民語文化廣播人才培訓方面,計辦理四個訓練班,

並委託各縣市文化局辦理暑期母語研習班,製播阿美語、德魯固語、鄒 語等廣播節目,補助巴宰族母語歌謠演唱等母語傳承活動。

貳、建立文化主體性

一、營造社區新故鄉(運用政策工具 2、4)

(一)社區營造基礎人才培育

社區營造首重人才培育,文建會於1994年首先提出「社區總體營造」

理念,並在台灣各地辦理一系列理念宣導和人才培育工作,近十年來輔導 約400個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工作,惟因社區主客觀條件及相關資源無法配合 等因素,部分社區呈現轉型停滯甚至枯萎現象。有鑒於此,行政院於2002

24 如與公共電視台合作錄製出版閩南語及原住民泰雅語配音之兒童節目,共出版「鸚鵡姊姊說故事」

(黏土動畫)、「西遊記」(皮影戲)、「念經小和尚」(黏土動畫)、「聽故事遊世界」

(卡通)等四個兒童節目VCD,分贈全國近3,000所小學。希望透過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兒童能從觀 賞節目中接觸母語,培養其學習興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將社區營造工作納入「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 造計畫」的施政計畫中,試圖將文化、創意與品質做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甚至將文化轉為經濟產業本身,堪稱為另ㄧ種「文化立國」的建設計畫;

而文建會為深化社造人才培育,於2002年起委託專業團隊成立「專案輔導 管理中心」及四區「社區營造中心」,各營造中心甄選社區營造點及社區 營造員,並設置社區營造人才培育課程研發小組,依各區營造點特色及需 求,針對社區營造之文化發展、產業振興、環境改造等理論與實務,進行 相關課程設計,編撰各級(入門、進階及專業)與各類(專業理論及行政 實務)教材及講師資料庫。專案輔導管理中心負責聯繫協調四區營造中心 之執行進度及行政工作,協助文建會安排社區營造點訪視、評鑑等行程,

並出版社區總體營造雙月刊及相關成果手冊。截至2003年底,共計培育營 造點/員142個,實際投入當地社區參與營造工作,為建立社區永續經營機 制奠定深厚基礎;為展現社區魅力與活力,文建會邀集約二百個社區參與

「2003社區總體營造全國年會」,深獲各界好評。

(二)社區導覽解說人才培訓

為宣揚社區文化特色,推展文化旅遊觀念,鼓勵民眾體驗文化生態之 美,補助縣市政府規劃辦理「社區深度文化之旅」活動,務期透過各縣市 政府文化局與在地社區的協助,帶領民眾參觀當地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觀、

自然生態、文化產業等,藉以活絡各縣市及社區的活力,並帶動文化資產 保存觀念及社區文化建立。在辦理過程中,除鼓勵社區參與路線規劃、訪 客接待等工作外,並積極辦理社區導覽解說人才培訓課程,深入介紹社區 文化、歷史、古蹟及生態等知識,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三)社區藝文人才培育

由於藝文活動的推展,特別重視「人才」與經驗之延續,文建會規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區藝文獎助計畫」及「社區藝文深耕示範性計畫」,針對社區藝文及 文史工作提供補助,目標在於鼓勵社區重視生活品味的經營,並透過集體 的力量深入挖掘與轉化地方文化特色,為文化積澱提供助力。期望能在社 區出版、社區技藝傳承、村史調查、社區展演、祭典活動、團隊培植、影 像記錄等方面,發掘別具創意與示範性的作法,鼓勵其永續經營,並對其 他後進社區發揮啟發引導之作用。

(四)文化服務替代役之訓練及運用

2000年,兵役制度出現重大變革,為了解決兵源過剩問題及兼顧役政 公平,「替代役」政策把役男們送到社會各個角落裡。文建會負責辦理「文 化服務替代役」,每年培訓約一百名社區營造替代役人員。讓文化服務替 代役役男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目的,在於藉助役男的熱情、活力以及 專業知能,促進民眾認識所屬社區、建立社區意識,凝聚社區共識、實踐 由社區居民自行營造所屬社區環境,使各地方的社區均可發展成為具有獨 特風格的優質生活圈。另ㄧ方面,也讓年輕的役男們直接參與社會的發展,

與社區同步成長。為讓役男有完整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其於分發前,將 安排為期八週的專業訓練,課程內容從社區營造理念與概論,到實務操作 與推動計畫演練,並且學習文化法規,瞭解社區營造工作的意義和內涵,

藉由讓替代役役男實地參與社區閒置空間進行文化與產業性的規劃和運 用,以及協助社區文物史料等文化資產的蒐集整理、數位化、典藏、導覽 與推廣工作後,這些熱情有為的青年們未來將有足夠的專業能力與素養,

在他們的家鄉扮演文化種籽,傳遞社區營造理念與技巧的角色,並以切身 關心公共事務的行動,引發民眾關懷社區,由下而上帶動社區營造的推動,

達到和社區間雙向回饋的功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鄉土教學師資培育

鄉土教育是透過傳統藝術的學習,學生得以親切而富有美感的方式,

去認識鄉里、欣賞傳統、關懷文化、培養對傳統的自信與認同,進而注入 傳統藝術文化創新的原動力。傳藝中心以中國傳統節慶民俗出發,系列辦 理「中小學教師民俗技藝研習營-傳統竹編技藝研習營以及傳統燈藝、風 箏研習營」、「傳統年節民俗工藝研習營」、「九十二年暑期民俗技藝研 習」系列、「細木作家俱研習營」、「台灣傳統竹編技藝研習營」(初級 班及進階班)、「台灣傳統燈籠藝術花燈技藝研習營」及「台灣傳統漆器 技藝研習營」等四案,介紹與節慶民俗有關之傳統民俗技藝,並使傳統民 俗節慶之技藝得以藉由各級學校老師與有心人士之實際傳習與創作,學習 保存傳承傳統工藝之技術並宏揚我國傳統民俗節慶文化。

二、推動國際文化交流(運用政策工具 2、4)

(一)博物館館際交流

我國博物館分屬於教育部與文建會兩部會,各司其職,共同合作將博 物館體系建置完成。目前歸文建會職掌分別有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台灣 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等。為將我國優秀的作品推至國際,

並吸取他國在輔導及推動館際業務上成功的經驗,文建會特與美國「大都 會博物館」進行館際人才交流,與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合作策展,

更將巴黎台北文化中心展示文物巡展至西班牙馬德里、德國柏林博物館,

增進展出效益。另文建會因精省緣故,管理原屬省府之手工藝研究所,並 配合國家發展計畫,將原定位家庭即工廠之工藝所職能,強化為文化創意 產業之工藝旗艦計畫,除賡續培訓國內工藝師人才外,亦積極帶動產業走 向專業、精緻且具國際水準之花器、陶藝、金工、紙藝等,並於國內培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階段完成後,選送具研發潛力之工匠赴澳洲實習學校(JamFactory)、日本 工藝研究所、德國木匠學校實習,經由「做中學」,帶動國內工藝實力之 培養,提升台灣工藝水準。

(二)藝術家出國駐村創作計劃

文建會為培育視覺藝術創作者,自1999年起規劃辦理「甄選視覺藝術 人才出國駐村創作及交流計劃」,以協助具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拓展創作之 國際視野,並促進與國際藝術村之間的交流互動。

文建會為培育視覺藝術創作者,自1999年起規劃辦理「甄選視覺藝術 人才出國駐村創作及交流計劃」,以協助具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拓展創作之 國際視野,並促進與國際藝術村之間的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