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立 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關係之研究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郭昱瑩 博士 研 究 生:賴松慶.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元月.

(2) 謝 辭. 終於!到了寫謝辭的這一天!此刻,我的心情,既欣喜!也鬆了口氣…. 回想這段撰寫論文的日子裡,其中的甘苦只能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 為個人生涯規劃以及家庭因素,使得我的求學之路較一般人漫長。但我並不後悔 過程中自己所作的抉擇,畢竟,那些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所作的,而自身也 從中獲得過去所不曾接觸過的知識以及生活經驗,我相信功不唐捐,這些養分都. 政 治 大. 將成為我未來的人生路上寶貴的資產。. 立. ‧ 國. 學. 如今,本論文歷經千辛萬苦終得以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郭昱瑩老 師!郭老師不僅熱心慷慨地為學生解決難題、替學生的論文指引方向,老師本人. ‧. 更是親切有禮,學生對老師的感謝實非筆墨能形容…而另外兩位口試委員許耿銘. y. Nat. sit. 老師的詳盡見解,和葉一璋老師的寶貴建議,在在都使學生獲益良多!學生也要. n. al. er. io. 向老師們表達學生最誠摯的謝意!再者,對於就讀研究所期間的諸多師長和同學. i n U. v. 們,你們傳授給我的知識、經驗與人際相處的學問,皆讓我沒齒難忘,在此也一 併致謝!. Ch. engchi. 當然,我還要感謝生養我的父母,感謝您們對於我的栽培與包容!此外,家 人們的支持也讓我學習不少。最後,我要感謝女友智婷,感謝妳在我最失意時為 我加油、鼓勵,讓我重振精神堅持走下去!妳的陪伴是我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溫 暖…謝謝妳!我會繼續努力的!. 賴松慶. 謹誌.

(3) 摘 要. 隨著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全面變遷,國家為了因應此巨大挑戰紛紛提出各式 政策,其中具有代表國家民族精神的文化政策尤為重要。而在民主發展、公私協 力概念的催化下,政府將視角移至蘊含豐沛能量的民間,此間的「社區」更成為 其主要的政策選項,至於兩者之間的關係即為本研究的關注焦點。而經由本研究 發現,從《2004 年文化白皮書》之文本分析中可歸納出我國文化政策的目標有 四:發揚多元文化、建立文化主體性、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營造生活美學。其中. 政 治 大. 篇幅最多者為建立文化主體性,而社區發展則屬達成該主要目標的重要手段。此. 立. 外,從個案中可以了解到社區其實是落實整個文化政策目標的基本單位,並且具. ‧ 國. 學. 體而微地展示了我國文化政策的全部內涵,故吾人可謂文化政策的推行即奠基於 社區發展之上。最後,我們從社區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了欲使文化政策更上層. ‧. 樓的重要啟示—政府內部精進部際之協調工作、政府外部加強與非營利和營利組. y. Nat. n. al. er. io. sit. 織的合作、傳播媒體的經營,以及文化教育的傳承與發揚。.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文化政策、社區發展、公私協力、集體行動、教育.

(4) Abstract. With the whole aspects of social changes which globalization brings, nations have made kinds of policies facing these giant challenges. Among these policies, the culture policy representing nations’ spir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addition, because of prevailing ideas of the democracy development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governments start to focus on the non-governmental circles filled with abundant energy, and the ‘‘community’’ is the main policy choice. A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政 治 大. the culture polic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thesis.. 立. According to the text analysis of the book ‘‘ A White Paper on Culture in 2004,’’. ‧ 國. 學. my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four goals of Taiwan’s culture policy: exalting diverse cultures, establishing the culture body, facilita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 constructing living aesthetics. Among them, establishing the culture body occupies the. y. Nat. io. sit. most pages and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at. n. al. er. main goal. Moreover, from the case studies we know that communities are actually. i n U. v. basic units of fulfilling all goals of culture policies, and they miniature the whole. Ch. engchi. content of Taiwan’s culture policy. So, we can say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e policies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nally, we have the important revelations making culture policies better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enhanc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tensifying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with NGOs and for-profit organizations, using the mass media, and the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of culture education.. Keyword: Culture Policy, Community Development, Pubilc-Private Partnership, Collective Action, Education.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壹 文本之類屬分析法…………………………………………………3 貳 深度訪談法…………………………………………………………4 叁 文獻分析法…………………………………………………………5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文化政策是什麼……………………………………………………6 壹 文化之涵義…………………………………………………………6 貳 文化政策之形成……………………………………………………8 叁 文化政策的理論建構………………………………………………12 肆 文化產業內涵……………………………………………………....13 第二節 社區發展是什麼……………………………………………………15 壹 社區的涵義……………………………...………………………….15 貳 社區發展的定義……………………………………………………16 叁 社區發展的目標……………………………………………………16 第三節 政府的角色與策略……………….………….……………………..18 壹 政府的角色…………………………………………………………18 貳 政府的策略…………………………………………………………20 第四節 小結…………………………………………………………………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的文本分析………………………….…….………22 第一節 政策目標………..…………………………………..……….…...…22 壹 發揚多元文化………………………………………………………22 貳 建立文化主體性…………………………….. ………………….…22 参 促進經濟發展………………………………………………………23 肆 營造生活美學………………………………………………………23 第二節 政策內容……………………………………………………………24 壹 發揚多元文化—「制定『語言基本法(草案)』」…………………24 貳 建立文化主體性……………………………………………………24 叁 促進經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推動」…………..…………..29 肆 營造生活美學—「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生」……….……………29.

(6) 第三節 壹 貳 叁 肆 第四節. 政策工具……………………………………………………………30 發揚多元文化—「制定『語言基本法(草案)』」………………30 建立文化主體性……………………………..…………….….……31 促進經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推動」……………………....36 營造生活美學—「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生」……………….…...39 小結…………………………………………………………………40. 第四章 個案研究…………………………………………………………………43 第一節 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43 壹 創辦人背景與理念………………………………………………....43 貳 希伯崙另類家園的運作模式………………………………………44 叁 個案與文化政策關聯性分析……………………………………....48 肆 啟示…………………………………………………………………53 第二節 白米木屐村………………………………………………………....55 壹 緣起-社區產業之轉變……………………………………………55 貳 社區發展協會的角色………………………………………………56 叁 舊有特色產業的振興—木屐………………………………………57 肆 個案與文化政策關聯性分析………………………………………62 第三節 桃米生態村………………………………………..………………..66 壹 桃米社區簡介…………………………………………….………...66 貳 重建緣起………………………..…………………………………..68 叁 經營策略……………………………………………………………69 肆 個案與文化政策關聯性分析………………………………………7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第五章 結論…………………………………………………………………….74 第一節 我國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係…………………………...74 第二節 社區發展對我國文化政策的啟示………………………….……..75 第三節 政策建議…………………………………………………………...76 壹 文化政策面……………………………………………………..….76 貳 社區發展面………………………………………………………...77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78. engchi. 參考文獻………………………………………………………………………….79.

(7) 圖 表 目 錄. 表一. 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的文本分析表………………………………………..41. 表二. 希伯崙另類家園入住手則…………………………………..………………46. 表三. 白米木屐村的發展過程及大事紀錄………………………………………..62. 表四. 桃米生態村物種調查………………………………………………………..6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建會自 1994 年推動了「社區總體營造」的社會改造運動,在台灣各地辦理一 系列理念宣導和人才培育工作,促成各地文史工作室、文化工作團體和專業學術團 體的成立。究其真正意涵,是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將居住在一個小地域(社區) 內的居民凝聚共識,透過大家的參與,共同規劃社區的願景,面對社區的問題,也. 政 治 大. 就是希望恢復並提升社區中已經逐漸喪失的居民自主能力。而其工作重點,是從建. 立. 立人民愛鄉、愛土的生活價值觀著手,進一步藉由社區藝文活動的推展,凝聚社區. ‧ 國. 學. 意識,改造社區環境,提昇地方文化產業,建立社區文化特色。使得民眾樂意為自 己的社區、社會、國家貢獻心力,奠定文化發展的基礎。而近年來之文化政策更提. ‧. 出「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之概念,為地方提供積極支持社區總體營造的經濟 誘因,相關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亦陸續推出。再者,在台灣面臨全球化更劇烈的. y. Nat. sit. 社會轉型壓力下,政府更積極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如 2002 年提出「挑戰 2008:. n. al. er. io.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作為施政主軸,其中將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列為重點之一,. i n U. v. 並加重以地方文化結合產業發展面向切入社區營造工作,彰顯出地方文化產業的推. Ch. engchi. 動為我國政府現階段為地方文化再發展、振興地方經濟,以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點 工作。 而由於本身嚮往藝術、哲學等文藝類的事物,在課餘閒暇時偶有涉獵;在專業 領域部份,則是對於公共政策的制定較有興趣,故兩相結合後,決定研究有關文化 政策、產業方面的題目。此外,文化為國家、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內隱因素。隨 著全球化激烈競爭時代的來臨,一個缺乏堅實文化背景支持的國家更是難以在弱肉 強食的地球村中蓬勃發展而僅能成為強國的文化次殖民地。故如何豐富、振興一國 的文化內涵便顯得相當重要了。其中政府的角色更是不容忽視,因其具有配置社會 資源的正當性權力,而政策則是政府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綜合言之,文化政策實. 1.

(9) 為引領國家社會發展過程中,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的公共政策。以南韓為例,其自亞 洲金融風暴接受 IMF 貸款的「國恥日」以來,不斷奮發向上,並在近年來的 GDP 中首度超越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高麗虎」 。儘管其背後的成功因素眾多,然不可 否認的,南韓政府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與資源之投入無疑是重要因素之ㄧ,1因其不 僅引發了該國的經濟發展,同時亦提振了大韓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實值得我國借鏡。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日益激烈的經社環境,市場與政府失靈的窘境 相繼發生,使得民間充沛之社會力成了另一滿足社會大眾多元需求的有力選項。與 此相關者包括 Lester M.Salamon(1987)所提出的「第三者政府理論」 (third party government theory) ,強調民間之非營利機構具備多元、創新與彈性之特質,在公共. 政 治 大. 服務上應有其更為積極的功能與使命。而 Ostrom(1997)亦認為傳統單由政府扮演. 立. 公共服務之提供(provision)與生產(production)的角色已然轉變,取而代之者為. ‧ 國. 學. 應視公共財貨之性質讓民間亦有參與生產的可能,進而產生所謂的增效(synergy)。 而近年來熱門的「治理」 (governance)概念所強調之典範變遷:從國家由政府獨自. ‧. 承擔統治功能,轉向運用市場邏輯的公共管理,再至政府與社會的共同治理型態(孫 本初、鍾京佑,2005:128) ,在在都顯示出民間的社會力量在社會價值的權威配置. y. Nat. sit. 之中擔負了不可取代的角色。而與一般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 ,自然. er. io. 便是一股蘊含豐沛生命力之公共服務提供來源,且是公民參與團體極為合適的出發. al. n. v i n Ch 可見一斑。而在全球化之下跨國公司移動對於社區居民經濟生活的打擊以及自然資 engchi U 點(Kweit&Kweit,1981) ,此從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之社區總體營造,其重要性便. 源的掠奪問題(Shuman,1998) ,使得「社區自立」 (community self-reliance)成了令 人關注的議題。. 1. 南韓政府在文化、廣電、電影與動畫各有成立基金,額度一年約在 65、70、40 與 25 億台幣左右, 至於其廣電產業,迄今仍由公營體制領銜。. 2.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似乎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思考邏輯:前者較偏向傳 統上以政府為中心來帶動整體社會發展的政策思考脈絡;後者則關注民間的自發力 量以因應時代的需求與挑戰,而兩者之間的關係即為本研究之目的所在。進一步言 之,本研究希望先從理論層次分別探析「文化政策」以及「社區發展」 ,再加以比較 異同,以達成學術研究上之目的;在實務上,則是透過實際的文本、個案研究,具 體說明兩者間之關係所在,以作為日後政府與民間推動文化政策、社區發展的參考,. 政 治 大. 使其運作得更加順暢。而為了達成上述的研究目的,需要回答以下的研究問題:. 立. 一、 我國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係如何?. ‧ 國. 學. 二、 社區發展對我國的文化政策有什麼啟示?. ‧. 而經過研究問題的解決,當可使吾人對於本國的文化內涵與社區發展有更深刻的了. y. sit. io. n. al. er. 是不言可喻。. Nat. 解、體會,尤其在公共行政學界特別重視「系絡」 (context)的氛圍下,其重要性更. 第三節. 研究方法. Ch. engchi. i n U. v. 為了回答上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將採文本之類屬分析法、深度訪談法來進行。. 壹、文本之類屬分析法. 在質化的研究中,為使蒐集到的複雜資料成為有用的資訊,需對其進行分類與 分析後方能達成,而此動作即為所謂的「類屬分析」 。依據陳向明(2002)的說法, 類屬分析係指「在資料中尋找反覆出現的現象以及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的重要概念的. 3.

(11) 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具有相同屬性的資料被歸入同一類別,並且以一定的概 念命名。」亦即吾人須先將具有相同概念的資料歸於一類,再依其內涵對之命名, 最後在各分類好的資料間找到串聯性,將其排列、解釋後則可成為有用的資訊。詳 言之,類屬分析進行的方式為: 一、歸類 按照編碼系統將相同或相近的資料合在一起,將相異的資料區別開來,以 找到資料之間的聯繫。 二、深入分析 將資料進一步濃縮,找到資料內容中的主題或故事線,在它們之間建立起. 政 治 大. 必要的關係,為研究結果做出初步的結論。. 立. ‧ 國. 學. 而因迄今官方在整體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兩者皆有論述,且為最具體、正式的 政策為《2004 年文化白皮書》 (文建會,2004) ,故本研究選擇其作為類屬分析之對. ‧. 象。首先,將根據資料間的相關性作歸納整理,亦即將具有相同特性的資料歸於一 類,使其具備同質性,而不同類別的資料間則須具有異質性。接著,再視各個分好. y. Nat. sit. 類別的資料內容,為其分別命名,如此便完成歸類的工作。而在對文本進行歸類後,. er. io. 本論文將再以三個面向—「政策目標」、 「政策內容」與「政策工具」來連結、分析. al. n. v i n Ch 晰、明確地看出各個類別之間的定位關係。而就研究目的來說,便是希望能釐清社 engchi U 各類別間的層次隸屬關係,以將原本錯綜複雜的文化政策理出頭緒,使吾人能夠清. 區發展在文化政策中之定位問題。. 貳、深度訪談法. 為了更具體說明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的關聯性,本研究將以個案來分析之。而因 為研究者的地利之便,加上該社區與一般社區為原有居民自然構成有所不同,其為廣 納來自四面八方在生活上有困難的社會邊緣人所組成的社區,具有特殊性,故本研究 以該社區—位於桃園縣楊梅鎮之「希伯崙另類家園」為個案研究,將對其創辦人夫婦、. 4.

(12) 輔導人與成員進行訪談,以從中獲悉該社區發展的概況與實際運作情形,並進一步探 究其在文化政策中的定位,最後以該個案說明社區發展對於我國文化政策有何啟示, 以使其能夠更加完善。而訪談的題目大致如下:. 一、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的創辦理念、過程為何? 二、希伯崙另類家園的運作模式? 三、希伯崙另類家園是否有訂定規則以使其運作得更有效率? 四、協會與政府部門合作的關係如何?與社區發展、文化政策的連結性在哪? 五、另類家園有什麼特色?對於社區發展與文化政策又有何啟示?. 政 治 大 透過上述題目的訪談,以增進對該社區的了解,期能作為我國文化政策中社區發展之 立. ‧ 國. ‧. 叁、文獻分析法. 學. 定位的參考說明對象。. sit. y. Nat. io. er. 為了增加效度,本研究亦將對代表不同類型的社區進行文獻分析。而欲分析的對 象為在台灣社會中,代表一般鄉村裡人口外流嚴重的白米社區,以及代表天災過後災. n. al. Ch. i n U. v. 區重建的桃米社區。經由對其進行文獻整理與分析,探討其社區發展成功之歷程與原. engchi. 因,進而檢視其與我國文化政策的關係與帶來的啟示。. 5.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文獻,經歸納整理後可大別為三類,分別探討「文化政策是 什麼」 、 「社區發展是什麼」,以及「政府的角色與策略」 ,茲說明如下:. 第一節. 文化政策是什麼?. 壹、文化之涵義.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文化」 (culture) ,依據文學批評家 Williams(1977)的說法,乃在「英語最複 雜難懂的字中排行前三名」。而「culture 一字源於拉丁文 cultura,原意為對土地的. ‧. 耕耘和對植物的栽培,以後引申為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培養。而在中國古籍. sit. y. Nat. 中,文化的涵義是文治與教化」 (陳學明,1996) ,而此教化之概念正與西方學者 Miller. io. er. 和 Yudice(2002)之見解不謀而合: 「主流文化藉著教育、哲學、宗教、美學和藝術 等以使統治行為在由異質團體所構成的社會中變得正常與自然」 。由此可知,關於文. n. al. Ch. i n U. v. 2. 化的定義雖然眾說紛紜,但總可歸結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且重點在於教化。 以 下分述之:. engchi. 一、有形的物質層面 文化可被視作一種商品,故在經濟市場中由供需決定價格之原則自然亦適 3. , 用於文化商品上。 然與一般商品主要的不同點在於:文化商品為「精神食糧」 其對人們的思想、情感較易產生影響,而非一般商品的單純提供吾人物慾上之 短暫滿足,故「其價值問題仍為文化政策的焦點所在,即使其價格已由經濟市 2 3. 吾人一般提到「文化」一詞時,亦多指涉其文藝、思想等精神性質。 此屬文化經濟學的範疇,其為「關於文化藝術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方家良 等,1991)。. 6.

(14) 場所決定」 (McGuigan, 1996) 。4此外,歐盟國家亦在世貿組織磋商談判中堅持 「文化例外」 (cultural exemption)的原則,主張文化不同於其他商品,因其 超越了商業性質,所以政府對於文化產業之獎勵、融資等支持措施不應受到自 由貿易的規範限制。 二、無形的精神層面 「社會行動與社會制度乃是由文化賦予它們正當性,例如經驗知識、抒情 活動、宗教觀念,以及價值等等,它們一起表現共同的象徵符號系統(shared 5. symbolic systems)」(Parsons, 1971) ; 而「文化乃是作為社會行動的產物,同 時在意義上也限制著未來即將發生的其他社會行動」 (Kroeber&Kluckhohn,. 政 治 大. 1963) ,亦即,文化(或可稱作「象徵符號系統」 )非但賦予了吾人行動之可以. 立. 被理解、溝通之意義,為社會關係的媒介,亦是整體社會行動之結果。因此,. ‧ 國. 學. 「對經濟、政治等社會行動的理解必須以對文化的理解為前提」 (Schroeder, 1992) 。由上述可知文化對於個人思想行為以及整體社會運作發展的影響力,. ‧. 實不容吾人小觑。總而言之,如同 Geertz(1973)所言:. y. Nat. sit. 文化概念基本上是一種「符號性的」 (semiotic)概念。我相信 Weber. er. io. 所言,人是一種懸浮在自己所編織的意義網絡之上的動物,我把文化. al. n. v i n Ch 學,而是「發現意義的詮釋性科學」 e n g c (interpretive h i U science in search of 看作這些網絡,因此對文化的分析也就不是要尋求法則的實驗性科. meaning) 。我所追求的就是這樣的解釋,即對那些表面上難以理解的 社會現象所仔細進行的解釋。. 4. 如營造一個優美的文化環境,其外部性所可能帶來的效益(吸引觀光客、人心獲得慰藉、教育之 功能等等)便難以衡量。 5 Parsons 在這裡將 Weber 的主要文化概念-宗教價值,擴充到共同的象徵符號系統。在這系統中還 存在著認知的象徵符號(cognitive symbols)、道德與評價的象徵符號(moral-evaluative symbols), 以及抒情與欣賞的象徵符號(expressive-appreciative symbols)等等。對諸如罪惡、憂患和生命的限 度之關注,並非指涉超自然現象,而是指涉人類使用象徵符號去描繪它們的傾向。這些作為文化現 象,其本身並不是終極的實在。詳見林信華(2002)。. 7.

(15) 貳、文化政策之形成(大眾文化 vs. 菁英文化). 當文化套上商業的包裝進入市場後,文化商品之買賣基本上是根於經濟理性 的。而此種以迎合消費者口味為經營宗旨的「文化產業(工業)」 (culture industry), 其所造成的社會現象即為所謂的「大眾文化」 (mass culture) 。6但在大眾文化的風行 草偃下,其雖體現了市場的自由競爭精神,結果卻是常產生低俗的文化商品與糜爛 的社會風氣。故為了振衰起敝,西方學界興起了兩股對大眾文化的批評聲浪:一是 來自英、美文化菁英的大眾社會理論與大眾文化批判;另一則是來自德國學界,以 啟蒙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法蘭克福學派。而前者以為大眾文化是平庸、陳腐、. 政 治 大 成威脅。故其是一種懷舊主義以及對新文化威脅到高級文化優勢地位的恐懼(簡妙 立 膚淺的,同時認為大眾文化的出現已經對傳統、精緻的高級文化(high culture)造. 7. ‧ 國. 學. 如,2003)。至於後者雖源於馬克思主義, 肯定文化之發展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然經濟因素充其量只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如尚需政治、法律等. ‧. 條件配合。故僅以經濟為驅力的大眾文化並非法蘭克福學派所贊同,反倒對其極力 抨擊並倡導「菁英文化」(elite culture)。8如Marcuse(劉繼 譯,1990)便發表了. er. io. sit. y. Nat. 相關之論述:. al. v i n Ch 西,由高科技和消費意識操縱的大眾文化,對社會意識進行催眠,全方位地轟 engchi U 擊著人們的意識,使人完全陶醉於感官的滿足並隨波逐流、順時應世,幾乎完 n. 文化產業憑藉高科技生產大量的文化商品,藝術成為純粹消費性娛樂的東. 全失去了對社會和人生進行反思的功能。. 綜上所述,當文化產業大量生產刺激大眾感官的商品,忽視了人們精神上之需 求,進而造成人心空虛、社會動盪不安時,此情況即為「市場失靈」 。而為了滿足民 眾的更高層次需求,此時便需要政府介入,制定文化政策以輔助社會的正常與持續 6. 亦可名之為市民文化、市井文化、娛樂文化、商業文化、消費文化或通俗文化等等。 此處所指的馬克思主義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其將焦點由經濟轉向了文化。 8 「菁英文化淡化乃至超越實用功利的目的,以審美為主要或唯一的功能,它不滿足於僅僅供人消 遣,更注重於陶冶性情,推進人類精神的回升」 (陳學明,1996)。 7. 8.

(16) 發展了。9所謂的文化政策,意指「政府採取策略與行動以促進藝術之生產、散播、 行銷以及消費」 (Rentschler, 2002) 。然問題在於:當政府進行文化政策的制定時, 反映的是誰的偏好?若自理性選擇的觀點視之,吾人可以預期:. 一、有形的物質層面 政府對於文化商品的補助,究竟是該偏向大眾文化抑或是菁英文化?對於 政治人物來說,其最適選擇當屬政策實施後能換算成最多選票者,而此除了由 政治人物對於民眾偏好風向球的敏感度來決定外,10亦可從利益團體之間的競 逐、遊說來作選擇。故就有形的物質層面而言,由於政策產出的結果顯而易見、. 政 治 大 自然較易反映民眾之偏好,如此委託人與代理人間之目標便趨於一致,體現了 立 資訊的透明度較高,使得政治人物於其中操弄的空間較少,故文化政策之制定. ‧ 國. 學. 民主之精神。此外,美國社會學家 Gans(1974)的看法可作參考:. ‧. 大眾文化與菁英文化都是文化,而且大眾文化表達了大多數人的美學 要求和其他需求,任何一種大眾文化的流行都是多元化社會的合理現. Nat. sit. y. 象。文化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有權利選擇他自己喜歡的文化......大. n. al. er. io. 眾文化是對正統體制、對政教合一之中心體制有效的侵蝕和解構。. Ch. i n U. v. 由此可知在財團和企業紛紛投資大眾文化事業、菁英文化日漸消退的情況下,. engchi. 文化政策往世俗化的方向靠攏,實為勢所必然。11而此也正是 Brzezinski(1970) 所言:. 如果說,羅馬獻給世界的是法律;英國獻給世界的是議會民主政體; 法國獻給世界的是共和制的民族主義;那麼,現代美國獻給世界的是 9. 如 Dworkin(1985)便堅持「藝術和文化必須達到某種程度的精緻、豐富與卓越以發揚人性。而當 人們自己無意願或不能提供高尚文化時,政府必須供給之。」 10 如媒體之收視率便可提供重要的判斷來源。 11 若可能的話, 「政府亦可能採取『廣納的途徑』 (latitudinarian approach)來推行文化政策,亦即在 內涵上為菁英文化,然而在形式上則是易為不同社經背景之民眾皆可親近的大眾文化」 (Mulcahy,2006) 。. 9.

(17) 科學技術進步和大眾文化。. 二、無形的精神層面 相較於有形的文化商品,由於無形的文化政策目標、效果趨於抽象,故一 般社會大眾對其較不熟悉或缺乏瞭解,此時委託人與代理人間之目標便有相異 的操控可能性,使得政治人物可從中實現本身之政策偏好、獲取政治利益。12 茲舉例說明如下: (一)推動社區發展 朱婉寧(2005)便提到政府可以推動社區發展為手段,最終達成重新. 政 治 大. 形塑人民之國族認同的目標:. 立. ‧ 國. 學. 對土地的強調,可以視為新國家打造的重要步驟,目的之一,乃 將過去在大中國意識型態之下從不被注視的台灣本島,提昇至焦. ‧. 點之下;目的之二,是藉由土地上的生活歷史經驗,召喚所有族 群對土地產生文化認同,將文化認同與族群認同結合。目的之三,. Nat. sit. y. 是藉由土地不可分割的觀念,結合所有單一社區成為一個國家。. er. io. 土地做為文化發展的基礎,也正是政府對於台灣文化的想像方. al. 式,且對土地的凝視,也可看出政策企圖抹去台灣所有移民前的. n. v i n 歷史記憶的用力,甚至包括較晚移入的外省族群,以打造出以土 Ch engchi U 地為依歸的新國家。. (二)教育文化政策 教育與文化本就密不可分,而政府便常經由教材內容之選擇來塑造該 國人民的歷史觀、文化認同等。如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之. 12. Schuster(2003)便指出「政策之目標有其『明顯意圖』 (intentionality) ,亦有其『內隱性』 (implicit)…… 而大多數的文化政策更是偏向後者」 。. 10.

(18) 鄉土教學師資培育部分即為一例:13. 傳藝中心以中國傳統節慶民俗出發,系列辦理「中小學教師民俗 技藝研習營-傳統竹編技藝研習營以及傳統燈藝、風箏研習營」、 「傳統年節民俗工藝研習營」、「九十二年暑期民俗技藝研習」 系列、「細木作家俱研習營」、「台灣傳統竹編技藝研習營」(初 級班及進階班)、「台灣傳統燈籠藝術花燈技藝研習營」及「台 灣傳統漆器技藝研習營」等四案,介紹與節慶民俗有關之傳統民 俗技藝,並使傳統民俗節慶之技藝得以藉由各級學校老師與有心. 政 治 大. 人士之實際傳習與創作,學習保存傳承傳統工藝之技術並宏揚我. 立. 國傳統民俗節慶文化。. ‧ 國. 學. (三)文化外交政策. ‧. 文化亦可透過如館際文物交流、藝術家互訪等外交活動以發揮打響本 國之國際知名度、突破外交困境的政治功能,如文建會(2004)便提及:. sit. y. Nat. er. io. 以文化外交之軟性方式與他國建立深厚的友誼基礎,使國際友. al. v i n C h Taiwan),亦即運用品牌的形象塑造,讓 灣品牌化」 (Branding engchi U n. 人深刻的理解台灣內涵,建立台灣主體形象。此即所謂的「台. 世界認識當代台灣的風貌。. 惟需注意者,文化政策之有形物質與無形精神層面間有時難以區隔,而是兼而有之。 如前所述之「文化例外」原則,其是歐盟國家為了對抗美國之強勢影視實力而不得 不採取之文化產業補助政策,此屬文化商品之物質層面。而該原則的另一目的正是 郭為藩(2006)所說的文化認同:. 13. 而毛澤東於中國大陸所大力推動之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以文化重建為口號、手段,遂行整肅異己、 拉抬個人政治地位之目的。. 11.

(19) 歐洲人士對其傳統文化一直有一種民族驕傲與自信,這種文化認同感首先 係基於歐洲的基督教文明為當前西方文化的源泉與傳統;其次在於體認歐 洲各地區文化特質的多樣化,非大多數民族文化所能及。此外,歐洲人也 普遍覺認歐洲的新文藝復興終將來臨,歐洲文化有豐厚本錢可以將本身的 優越品質重現於世界舞台上。基於這種認識,他們在教育文化上喊出「歐 洲品牌」 (European label) 、 「歐洲面向」 (European dimension)等口號, 提醒外國人士要從歐洲觀點來鑑賞歐洲體制與文化性格的品質與價值,例 如歐洲傳統大學在高等教育上自有其優點,不能從美加式寬廣校園、宏大 規模角度來比較;另一方面,歐洲品牌的強調係在鼓勵自家人不宜一味仿. 政 治 大. 效文化霸權的造型,而失去本身原有的特色。. 立. ‧ 國. 學. 更重要的是,由於政府並非單一的哲學家皇帝,故其所制定的文化政策極有可 能因為資訊的不對稱、有限的理性,以及自利的偏好等因素,因而制定出並非對公. ‧. 眾而言最適的文化政策,而此即為所謂的「政府失靈」 。14故一國的文化發展絕非單 靠市場或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兩者(及非營利組織)共同的合作方有可能達成。. y. Nat. sit. 至於彼此之間資源配置的權力大小,以及誰的偏好才是最適等問題則永遠難解,因. n. al. 的結果。雖然,它不見得是最有效率的。. Ch. engchi. er. io. 其不僅須就各國的政治文化系絡而定,15在現實上亦是各方利益競逐和偏好循環後. i n U. v. 叁、文化政策的理論建構. 經由上述之分析,吾人可發現文化政策與一般的公共政策相同,皆是因應市場 失靈而生,且亦會有政府失靈的情況出現。然其中之不同處在於:文化具有一般商 品缺乏的長遠精神影響力,並以象徵性符號賦予吾人行為之意義,提供了社會溝通 14. 15. 如 Brooks(2003)便以統計結果得出政府對電台的補助若太多將會對私人之捐款產生排擠作用, 而此對於電台的長久經營反倒不是一件好事。 如在美國之文化政策採取的是自由放任、主由民間運作的態度;而在歐陸國家,政府則是扮演大 力主導文化發展的角色。. 12.

(20) 與發展的動能,故其價值實難以簡單的市場價格來加以計量,而此問題: 「什麼才是 有價值的?」也正是整個文化政策所欲解決者。所以,吾人可謂政府介入文化市場 的原因乃是在接受人民的委託下,對社會價值進行重塑與建構,以使整體社會不論 是在有形的物質環境或是無形的精神生活上,都能教社會大眾獲得滿足。然而,政 府畢竟是由一群凡人所組成,且其亦是理性自利的,故不論是有形或無形層面的文 化政策,其都將以制定於己效用最大化的政策目標為宗旨。至於該政策對於民眾偏 好的反映程度,自然便需視政治人物之偏好、政策目標的明顯或隱晦來決定了。最 後,為了確保文化政策能降低市場與政府失靈的傷害、達到社會整體的最大效用, 較妥適的方法為由各方共同來決定文化之價值與發展方向所在。如此,在交互主觀. 政 治 大. 的研商過程中,一個趨於「柏瑞圖最適」 (Pareto optimality)的文化政策方有可能產. 立. 生!. ‧. ‧ 國. 學. 肆、文化產業內涵-「經濟決定論」vs.「本土化」. y. Nat. sit. 在現有探討文化產業發展的文獻中,主可分為兩派:一為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化. n. al. er. io. 產業的走向,另一則為本土化的意識形態影響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而在相關文獻的. i n U. v. 數量上,以前者的論述居多。如鄭凱同(2005)探討大眾文化(mass culture)與所謂. Ch. engchi. 的高級文化(high culture)之間的衝突與調和,並批判文建會的政策邏輯- (1)傾向 將音樂產業政策視為一種經濟發展政策,即使提出像「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立 國」這樣的政策口號,卻仍然將思考停留在「如何靠文化賺錢」的層面,卻不思如 何鼓勵再造地方文化特色,動輒以「全球華人」為中心思路,無顧於個別的文化活 動差異、「產業」的生產與流通機制,只是一味地將所有活動的產出,視為可以在 交換市場的商品;(2)對於文化建設的想像,仍然未脫以大筆預算興建全新硬體, 卻任由舊有硬體資源荒廢閒置的思維。在決策上,也往往以硬體先行的邏輯行事, 嚴重忽略相關軟體配套(如法規制度的修改和人才的培養)的重要性。在台灣選舉 狂熱的政治風潮下,連年征戰的政治人物在政策思考上日益膚淺化,在競爭激烈的. 13.

(21) 情況下,往往開出 「最顯而易見」的政策支票以獲取民眾支持。其研究方法為文 獻分析法與訪談法。而由此文可了解在音樂產業上政府的政策意向與缺失。此外, 蔡美麗(2001)說明「大眾化」的文化活動逐漸取代了「高級的」的藝文活動推廣。 其中,「工藝」因比「藝術」更具大眾化特質,而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項目。 然而,對「工藝發展」事件本身,「文化活動化」不僅是對「工藝文化意義與價值」 的消耗,同時亦使其失去傳承、創新、累積的文化發展機制。或許一盛大而吸引媒 體報導、大量民眾參與的文化活動,是最能顯現施政績效的具體成果,致使當今台 灣官方各級文化單位,皆將辦理文化活動作為推展文化事務的主要措施手段,並投 入大量的文化資源,而較少著力於需長期經營的文化環境。如此,過度「文化活動. 政 治 大. 化」的文化施政,將致使如上述之工藝文化發展危機。其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 立. 16. 而由此文可看出政府推動工藝產業的短線操作與缺失所在。. ‧ 國. 學. 而在本土化的論證上,游士賢(2004)以為台灣必須先放棄「本土化」的意識 形態與「政治正確」凌駕一切的迷思,因其讓台灣除了政治紛擾之外,其他一切有. ‧. 生命力的創作、想要改革現狀的社會力、和關懷弱勢的社運團體,處於意識形態上 「非此即彼」的對立當中。任何有創意的個體,都被政治符碼的魔咒給分類、給貼. y. Nat. sit. 標籤、給吸納入體制內,而失去了改變現狀甚至體制內改革的可能。而韓國政府所. er. io. 做的兩項決策,最值得台灣借鏡。(1)國家興建現代化大型影城,以低廉甚至免. al. n. v i n Ch 電影、電視、唱片業發展,也可減輕業者投入的成本,增加投資意願;(2)透過 engchi U. 費的價格,提供業者軟、硬體服務,平常也可提供民眾娛樂休閒去處。這不僅促進. 立法,以減免稅負的方式,利誘企業投資電影。比照韓國的做法,有了方便的通路、 和企業資金挹注電影,台灣電影產業才有可能生存發展。而其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 法與訪談法。此文認為政府在電影產業政策上受到「本土化」意識型態的影響,使 得該產業之發展因而受限。然而,兩者間的論證相關性實有待深入探討-本土化之 影響程度?本土化是否真的不好?皆有討論的空間存在。 以上文獻主要在探討我國文化產業的內涵,縱使提及我國現今中央政府的文化 產業,然其只是全部文化政策的一環,缺乏整體的視角,不免有見樹不見林之憾。 16. 其他亦持經濟決定論觀點之文獻不少,如李倩如(2004) 、郭曜棼(2003) 、章明會(2006) 、黃培 蓉(2003)與廖桂敏(2004)等等。. 14.

(22) 第二節. 社區發展是什麼?. 壹、社區的涵義. 社區(community)在希臘文中指的是「友伴」(fellowship)的意思,意指一群人生 活在一起,共享互助結合,滿足基本需求,以及發現生活的意義。 而社區主要有四個質素(Hillery,1955)﹕. 政 治 大 社區是由人所組成,但到底有多少人組成一社區,則無定論。 立. 一、人民(people). ‧ 國. 學. 二、地方(place)或地理疆界(territory) 土地、地理範圍或地盤是社區的重要質素。. ‧. 三、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sit. y. Nat. 社區內的居民由於生活所需而產生關係,尤其是互賴與競爭關係。社會. io. er. 關係的中介者經常是企業、學校、警局、工廠、銀行、醫院、政府、市場、 廟宇與社團等組織。人民透過這些社區內的組織,滿足生活必需品,遵守社. n. al. Ch. 區規範,產生社會連帶及維繫社區利益。 四、認同(identification). engchi. i n U. v. 社區居民習慣以社區之名與其他社區居民互動,也喜歡在自己的社區內 購物、休閒、就業、進行宗教儀式與接受教育等。同時,社區居民形成一種 社區防衛系統來保護社區,17以對抗外來侵犯。社區居民更會產生明確「我 屬感」(we-feeling)的社區連結,而此種社區認同即為社區意識的表現。. 17. 如在台灣的社區出現的「社區巡守隊」屬之。. 15.

(23) 貳、社區發展的定義. 論及所謂的「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必須從「社區主義」 (communitarianism)的概念加以探討。 「社區主義」的概念乃源自於西方國家的思 潮,有別於功利主義著重於個人自由意志的自利心態,社區主義將焦點放在重建公 益精神以及社群意識兩大命題上,其終極目標,是為了落實「地方民主」(local democracy)以及「公民社會」 (civil society)兩大理想(陳怡君,2005)。而聯合國 對於社區發展的定義為(徐震、林萬億,1983):. 立. 政 治 大. 社區發展是一種過程,由人民以自己的努力與政府當局的配合去改善社區. ‧ 國. 學. 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在此過程中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人民自己參 與創造,以努力改進其生活水準;二是由政府以技術協助或其他服務,助. ‧. 其發揮更有效的自覺、自助、自動自發與自治。. sit. y. Nat. io. 社會與文化環境,以達成地方自治目標的一種過程。. n. al. Ch. engchi. er. 由此可知社區發展是以政府與社區居民的力量,共同經營社區的經濟、. i n U. v. 参、社區發展的目標. 我國的社區發展,具體的政策方案為社區總體營造,文建會(1995) : 「社區總體 營造的目標,不僅在於營造一些實質社區環境,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建立社區共同體成 員對於社區事務的參與意識,進而提昇社區居民生活層次。」由此可以看出社區總體 營造的基本理念乃是希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引發社區意識達成社區 生命共同體的認同感,以共同營造一個新的社區社會和社區人。且文建會(1998)亦 說明了社區總體營造的實質意義,乃是社區文化的改造運動,其主要是透過社區居民. 16.

(24) 自動自發的參與,發揮創意進行全方位的經營和管理,建立屬於自己社區的新風貌。 吳幸蓉(1996)更將社區總體營造的特色歸納如下: 一、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文化再造的理念; 二、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社區自覺的過程; 三、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社區學習的方案; 四、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全員的社會運動。. 張永進(2000)認為社區營造在於改變人心,凝聚社區住民的共同意識,並加以引 導參與公共事務,以群眾的力量與共識來發展地方,著重在社區文化的保存、傳承. 政 治 大 營造的目標在於造景、造產與造人。造景是佈建一個適合人類生存、成長與學習的 立 與活化,也在營造過程中培養公民社會的基礎。林振春(1998)亦指出,社區總體. ‧ 國. 學. 活動空間;造產的目標在於活化社區的經濟活動,使社區具有生存的本錢;造人的 目標當然是創造出具有公民特質的社區人士。目前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除了改善. ‧. 社區硬體的居住環境外,也必須提供社區居民一個終身學習的社區環境,否則造人 的目標無法達成,造景與造產的目標也將隨之破滅。至於其他關於社區發展、社區. Nat. sit. y. 總體營造的研究皆著重在實際案例的探討,故在此不再贅述。. er. io. 以上社區發展的文獻皆只單獨分析自身的目標,惟有朱婉寧(2005)從社區發. al. v i n Ch 最高層次,其後將「發展經濟」扣聯上「被世界注目」,以走出備受打壓的國際局 engchi U 勢,接著論述導向必須先發展「文化」,發展文化則與必須發展「社區」扣聯。故 n. 展的層面來探討文化政策。其認為政策論述的合法性來源:「經濟的發展」被置於. 社區的發展可以包含一切進步國家所具備的價值,包括民主、多元、環保、美學、 認同、文化。再者,觀光做為一種實踐操演,在政策中擁有不可取代的功能性,其 作用為: 實踐觀光是一種社區動員運動,使同一社區的人分享共同的經驗與感受, 擁有同一社群的認同,並發展出自決社區事務的自覺,亦是政策中所謂的「民主」 發展。如此便將「文化」與「族群」認同扣聯,並欲進一步利用觀光實踐發展出制 度(市民)認同。對土地的強調,可以視為新國家打造的重要步驟,目的之一,乃 將過去在大中國意識型態之下從不被注視的台灣本島,提昇至焦點之下;目的之二, 是藉由土地上的生活歷史經驗,召喚所有族群對土地產生文化認同,將文化認同與. 17.

(25) 族群認同結合。目的之三,是藉由土地不可分割的觀念,結合所有單一社區成為一 個國家。土地做為文化發展的基礎,也正是政府對於台灣文化的想像方式,且對土 地的凝視,也可看出政策企圖抹去台灣所有移民前的歷史記憶的用力,甚至包括較 晚移入的外省族群,以打造出以土地為依歸的新國家。吸納外省人到此計畫之中最 明顯的例證,便是近年興盛的眷村歷史書寫活動,這類活動使得外省族群在台灣土 地上的生活痕跡成為強調重點,以淡化其移民前的背景。此文的特別之處在於將文 化政策視作政府進行文化重建的工具,亦即藉由發展地方文化觀光產業的過程,形 塑人民對土地、社群的認同,激發其愛鄉愛台灣的情感,以淡化過去遙遠的中國文 化記憶,最終達成重構台灣新文化的政治目的。此論述實屬創新與深刻,然認同土. 政 治 大. 地、族群是否就必定意味著國族認同或是與中國文化的切割,則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立. 支持。. ‧ 國. 學. 綜合言之,上述文獻皆純粹探討社區發展的目標,然缺乏從中央政府文化政策 的整體系絡中來看社區發展的目標、內涵,誠為需補足之處。. ‧ sit. y. Nat. n. al. er. 政府的角色與策略. io. 第三節. 壹、政府的角色. Ch. engchi. i n U. v. 文化影響了一國人民之國族認同與社會發展,故各國雖然在體制設計上稍有不 同,然皆成立文化相關的部門以維護本國的文化傳統與推廣、發揚文化事業,由此 顯示文化政策的不可或缺性。如粘耿嘉(2003)便探討了法國政府於文化政策上的 重視以及主導性,此從 1993 年之「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 中,法國代表以「文化例外」(Exception culturelle)為由,強烈提出影視聽產品不受 自由貿易規範之主張可見一斑。其目的在保護本國文化免受美國強勢文化霸權的侵 蝕。自此「文化例外」成為一種約定成俗的概念,就是因為它根植的原則是:文化 不同於其他商品,它超越了商業性質。文化物品與服務傳達了意涵、價值與生活方. 18.

(26) 式,這些意涵反映了國家的多元認同以及市民的創意多樣性。而其研究方法為歷史 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而除了防範本國文化的被侵蝕、邊緣化外,梁賢文(2000) 以英國為例,探討文化政策在該國政策中的地位與功能。其以為極權或威權國家大 多將文化政策當作服務政治的工具,而現代的民主國家在政治經濟穩定發展的同 時,則是將文化視為人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來推展相關活動,它做為人類生活的本質, 並是人文思想、制度與人為物質的總和,它促使人民凝聚共識與情感,並從中體認 自我。亦即從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出發,除非是在文化與經濟發展產生連結時 18. (如文化產業、都市更新等),文化政策的優先權(priority)才會被提升。 因此, 許多政府為擴大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的來源,便以能創造該種效益的範疇作為政策的. 政 治 大. 考量,而這正漸漸成為當代眾多國家文化政策發展的趨勢;不過,文化政策在國家. 立. 政策中並不因此而居主導地位,總的說來,在國家組織中,文化相關部門仍居於弱. ‧ 國. 學. 勢。而其研究方法為歷史研究法與比較研究法。此外,林輝堂(2002)提及韓國政 府對文化的涵義重新賦以意義,企圖統整韓國人民對文化的認識與見解,其主政者. ‧. 與人民對精神整合的野心與目標一致,都是著眼於國家的文化意識的凝聚與提昇國 家文化形象,這種氣魄與活力的確是走在台灣之前。如此使得韓國政壇視為冷衙門. y. Nat. sit. 的文化體育部如今成為重要的部門。其研究方法主為個案研究法(並含文獻分析、. er. io. 統計交叉分析)。而由此文提供之韓國經驗將可作為我國文化政策理念的學習標竿。. al. n. v i n Ch 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狀況緊緊扣合。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有基 engchi U 在我國文化政策方面,林輝堂(2002)闡述戰後台灣文化政策發展的歷程,與. 於當時整體環境需要所做的安排,要了解這些安排的利弊得失,必須將它們還原到 當時的情境之中。每一階段的文化政策,都與上一階段文化政策所達到的成果及造 成的限制有關。而民間文化的發展可分為:光復初期-摒棄日本殖民文化、民國四 十年代-文化防衛時期、民國五十年代-現代文化的軔始、民國六十年代-文化尋 根的熱潮、民國七十年代-大眾傳播媒體的時代以及現代之社區主義與社區總體營 造。此文對於我國過去民間文化的發展歷程提供了清晰的歷史脈絡,可作為文化政 策現況的背景知識參考。而在近代方面,蔡軒軒(2003)以歷史制度論的角度,對 18.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一般人必須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後才會向上尋求其他精神需求的滿 足。就此而論,文化的優先順序勢必排在經濟之後。. 19.

(27) 台北市文化政策的制度變遷進行檢視。其中發現台北市的文化發展一直為國家所偏 好,享有豐富的文化、經濟與人力等資源,決定了往後一段時間台北市文化地位優 越的路徑。從文化制度的兩次轉折來看,台北市文化政策制度變遷皆屬於被動的狀 態:第一次由國家造成的變遷(1997 年之十二項建設的文化建設),使得台北市文 化制度有所依據,並因之展開;第二次文化局的成立(1999 年) ,也深深受到人為 及政治因素影響。二者皆非肇因於制度的內在主動改變,而是操控於制度外在因素。 而其研究方法為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由此文可看出台北市地方文化政策的發 展過程,然對於以國家為單位的整體文化政策則非其研究焦點。 從以上的文獻中可看出中央政府制定文化政策的必要性,然其為國外的例子,. 政 治 大. 不然就是我國過去或地方的文化政策,至於現今我國中央政府文化政策的角色與功. 立. 能則尚待研析。. ‧ 國. 學 ‧. 貳、政府的策略—「公私協力」. Nat. sit. y. 「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在實務界中被運用的起因為「雙環困. er. io. 境」 (Catch-22 Situation) ,19故須轉向民間尋求協助、合作。而在理論上,公私協力. al. 的原因主為「公民參與理論」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ory) ,其內涵為公民參與著重. n. v i n 公民主觀性地對其公民意識的覺知與重視,而產生參與公共事務的主動性之興趣與 Ch engchi U 行動,因此,範圍可小至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有關的公共活動,或大至政府的政策制. 定或執行過程,其所強調的是一種直接的參與管道(江明修,2002) 。此外,公民參 與的功能可從兩方面來討論,就政府層面而言,在理性對話的前提下,公民參與將 有助於澄清問題本質、掌握關鍵因素、找出並矯正盲點或偏誤,不致浪費有限的政 府資源,亦可降低政府從事政策善後工作的可能性。再者,外在環境變動不居,政 府官僚體系卻常受限於既定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框架,人民參與增進政府行事風格改. 19. 此詞彙起源於 70 年代的美國,當時許多的地方政府都面臨一種兩難:一方面政府的財政吃緊,赤 字不斷攀升;另一方面民眾要求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如此使得政府處於無法滿足民眾需求的困 境之中。. 20.

(28) 變的可能性,應可增加政府管理複雜環境的能力(林水波,1999:308) 。而另一方 面由於民眾對政策的參與,故可產生政策認同感,進而降低政策執行之阻力。 Sembor(1993)並表示,以公民資格的發展而言,社區是很重要的層級,它 可以提供個人直接表現有關鄰里公共利益的機會。而個人也唯有在自主自決的政治 社區內,透過主動負責的參與,公民資格的理念才能充分展開。由此可知,社區的 參與是公民參與的基礎,公民若不能在社區中獲取相關的技巧、能力與教育,則公 民參與的實質意義便無法發揮。. 立. 小結. 學. ‧ 國. 第四節. 政 治 大. 綜合上述的文獻回顧,無人可知文化產業之目標在經濟、本土化上存有爭辯,. ‧. 然文化產業畢竟只是文化政策的一部分,要了解中央政府整體的文化政策,還是須. y. Nat. 回歸到《文化白皮書》中加以仔細分析。此外,關於社區發展的目標,因其為文化. io. sit. 政策的一環,故若我們不從文化政策的整體系絡中去探究,則實有深度不足之缺失。. n. al. er. 最後,為了保護國家的文化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文化霸權所吞沒,政府實有必要. i n U. v. 實施文化政策以維護、創新與發揚該國的文化精神。然相對於外國而言,現今我國. Ch. engchi. 中央政府扮演了何種角色?採行了何種策略?以上涉及政策的目標、內容與工具層 面,實值得深入探析之。. 21.

(29) 第三章. 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的文本分析. 關於文化政策與社區發展的文本分析,以《2004 年文化白皮書》為文本,進行 類屬分析如下:. 第一節. 政策目標(Why). 政 治 大. 立. 在《2004 年文化白皮書》中並無明確提出我國文化政策的具體目標為何,只有. ‧ 國. 學. 在第二篇「政策與施政」裡,以六章說明文化政策的推行內涵。其分別為—文化資 產之保存與再生、文化環境之整備、文化創意產業之推動、當代文化藝術之拓展、. ‧. 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以及國際文化交流。而以陳向明(2002)之類屬分析法對文 本中反覆出現的詞語、概念進行歸類與命名後,20整理文化政策的政策目標、政策內. y. Nat. n. al. er. io. 壹、發揚多元文化. sit. 容與政策工具如下:. Ch. engchi. i n U. v. 我們面臨不同文化的衝擊與滋潤,也保存了中華文化的精粹,並以科技發 展和民主價值傲視亞洲,形成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我們認為,與這塊土 地、人民、社會相融的都是台灣的資產,應該要粹取各種優秀的文化,讓 它生根茁壯。 (p.239-240). 20. Miles&Huberman(1994) : 「資料濃縮是資料分析的實質,其目的是將具體、零散的資料提煉為具 有一定意義關聯的資料。資料濃縮的步驟主要有:將資料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或主題提升出來,使用 這些概念或主題將所有的資料內容統領起來,然後再將這些核心概念或主題放回到資料之中,使它 們在特殊、具體的事物中表現出來。」. 22.

(30) 貳、建立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題外交之推展). 讓國民可以大聲的說出:「我是台灣人!」以自己的文化為傲。 (p.239) 以文化外交之軟性方式與他國建立深厚的友誼基礎,使國際友人深刻的理解台 灣內涵,建立台灣主體形象。此即所謂的「台灣品牌化」(Branding Taiwan),亦即 運用品牌的形象塑造,讓世界認識當代台灣的風貌。. 必須在過去歷史及未來中找到ㄧ個更好的定位點。形塑文化台灣,對內是 為了奠定文化創意的基礎,建立新故鄉;對外是為了建立文化尊嚴,傳達. 政 治 大 希望改變國際人士過去的刻板印象,凸顯新的國家與生活內涵的表徵。 立. 國家威信,形塑『當代台灣』。這不只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課題,也. 叁、促進經濟發展(文化芬多精、創意粉多金). Nat. sit. y. ‧. ‧ 國. 學. (p.241-242). 21. er. io. (文化創意產業之)願景為:「產業文化化與文化產業化」,開創經濟發. al. 展契機,以及塑造高文化、創意水準之優質社會。為達此願景,推動小組. n. v i n 所設定的目標為產值增加為 1.5 倍、文化創意產 C h1.5 倍、就業機會增加為 engchi U 業大專以上就業比例提高至 50%等。(p.128). 肆、營造生活美學. (期達成) 「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之目標,印證生命的最高價值。 (p.241) 21. 此乃以文化打破政治的籓離,如「錫安專案」及「天子之寶」兩項計畫便是以文化交流拓展我外 交空間的最好例子。尤其是後者,以台灣所珍藏的中華文物,擄獲歐洲各國民眾之目光,無啻是ㄧ 場成功的文化外交出擊。. 23.

(31) 第二節. 政策內容(What). 壹、發揚多元文化—「制定『語言基本法(草案)』」. 為利語言平等發展、保存及傳承,並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文建會著手制定「語 言基本法(草案)」,期許藉由此法之制定,喚醒民眾對本土使用語言之重視,同 時豐富我國多元語言文化涵養。經考量本法宜從文化保存之觀點出發,並以國家語 言之發展及保存為主軸,將語言與文字分開處理,並在相關條文上融入語言平等之. 政 治 大. 精神,故文建會重新參考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等相. 立. 關版本草案,基於「文化資產保存法」之保存文化資產精神,並尊重及保障國民的. ‧ 國. 學. 語言權利,邀集專家學者及相關單位召開四次研商會議,並上網公開徵求意見,擬 具「語言基本法(草案)」,其內容涵蓋國家語言之定義、主管機關、權利、保護. ‧. 及發展,並強調尊重各語言之多元性、平等發展及傳承延續,以期未來促進多元文 化均衡成長,並加強各語言之保存、傳承及發展。. n. al. er. io. sit. y. Nat 貳、建立文化主體性. Ch. engchi. i n U. v. 一、營造社區新故鄉(心之所在,就是故鄉). 「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新社會培力運動,也是一個社會改造運動。文建會 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即是要社區居民瞭解並肯定社區的文化資源,以此為基 礎,以「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的原則, 大家攜手同心,共創美麗家園。現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從建立人民愛鄉、愛土 的生活價值觀著手,進一步藉由社區藝文活動的推展,凝聚社區意識,改造社 區環境,提昇地方文化產業,建立社區文化特色。ㄧ方面加強理念宣導及人才 培育,鼓勵民眾關心、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一方面充實鄉鎮社區文化軟硬體設. 24.

(32) 施,便利民眾就近參與文化活動,使民眾樂意為自己的社區、社會、國家貢獻 心力,奠定文化發展的基礎。相信唯有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將台灣 族群融合、文化多元的珍貴價值,深植人心,方能建設一個新的「人文台灣」, 也才可能讓台灣成為ㄧ個全民所追尋「心之所在」的故鄉。. 二、推動國際文化交流. (一)建構國際文化網絡、強化駐外文化窗口. 政 治 大 是我國與美國及歐陸最直接的文化交流窗口,也是讓國外人士接觸我國文 立. 文建會所屬駐外「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 ‧ 國. 學. 化最直接的管道。兩中心主要負責協助辦理文建會國際文化人員交流、學 術活動交流、文化活動交流及藝術經紀與公關宣傳等四大要務,除就近代. ‧. 表文建會邀請國外文化官員、藝術人士來台參觀訪問,以及協助我國優秀 藝術創作者與表演團隊赴國外進修、展演,更積極透過與當地文化機構、. Nat. sit. y. 美術館、博物館的密切合作,每年舉辦多檔藝文展演活動,向當地人民展. er. io. 現台灣文化現有成果。由於駐外館是推動ㄧ國文化向外伸展的最前線,現. al. v i n Ch 前文建會僅在美國紐約及法國巴黎設有駐外單位,在人力不足之情況下, engchi U 於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工作常有力不從心之感,因此文建會目前正積極規劃 n. 今各國大多以文化交流為其在國際社會奠定新定位,以符國際潮流,惟目. 於世界其他人文薈萃之區增設駐外文化單位,如美國舊金山與義大利羅 馬,希望藉外館觸角之延伸與文化外交版圖之擴大,加強彼此文化認知與 情誼,並增進外國朝野對我國之認識及瞭解。. (二)主辦國際藝術節暨交流活動. 如台灣國際鋼琴大賽、台灣國際讀劇節、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 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國際版畫暨素描雙年展等。此外,並培養各縣市策辦. 25.

(33) 國際藝文活動的能力與經驗,使其亦能主辦小型國際藝術節。 而為了強化國際文學交流的重要性,在六年國建中,已將「中書外譯」 列為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先前計畫係以古典詩詞、長篇小說為主,並由譯 者自行提出申請,經審查後進行,惟為凸顯台灣主體性之重要,近幾年來 增強台灣現代文學的外譯工作,先後將我文學創作翻譯成英文、日文、法 文、德文、韓文等,推行至世界各角落。此外,文建會並每年支持「台北 國際書展」的舉辦,更特別於展場內設置「中書外譯館」與「文建會館」, 以展出歷年中書外譯的成果與文建會出版之著作。另外,亦派員赴德國參 與「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與「美國圖書館年會」,推動台灣文學出版界與. 政 治 大. 國際接軌。. 立. ‧ 國. 學. (三)參與國際文化組織. ‧. 如於2001年加入ResArtis國際藝術村年會與持續推動合作計畫。此外, 並已加入ICOMOS(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AAM(美國博物館. y. Nat. sit. 協會)、IIC(國際保存維護研究學會)、ICOM(國際博物館委員會)、AIC(美國. n. al. er. io. 保存維護研究學會)及日本文化財保存修復學會等六個重要國際保存組織。 此間較特別者為:. Ch. engchi. 1.世界遺產潛力點的推動. i n U. v. 2002年初,文建會徵詢國內專家、縣市政府與地方文史工作室提 報與推薦臺灣具「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並在國內外學者之討論及 建議下,選出蘭嶼、棲蘭檜木林區、太魯閣峽谷、金門島、阿里山森 林鐵路、金瓜石聚落、紅毛城及週邊地區、三義舊山線鐵道、澎湖玄 武岩自然保留區、 陽明山國家公園、卑南遺址及玉山,共十二處世界 遺產潛力點。. 26.

(34) 2.參加「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MW)22 2002年底,在學者專家及文化工作者同心協力下,正式向世界文 化紀念物基金會推薦台南「安平單身手住宅」及澎湖「望安中社村」 列入全球100大最值得守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名單,澎湖「望安中社 村」最後並獲選為2003年全球100大最值得守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 三、專責附屬機構的籌設與成立. 政 治 大. 為對於台灣的歷史文化完善且有效地保存、再生,文建會籌辦了以下的設. 立. (一)成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民族音樂研究所. 學. ‧ 國. 施:.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ㄧ個正式成立的附屬機. y. Nat. sit. 構,為推動傳統藝術維護與研究的重鎮,以傳統藝術的保存、傳習、推廣. er. io. 為主要業務,涵蓋傳統音樂、戲劇、舞蹈、童玩、民俗雜耍等,緊扣地方. al. n. v i n Ch 民族音樂資料蒐集典藏、維護、紀錄、保存及展示工作,並建立館藏特色 engchi U 人文與時代脈動推展業務,賦予傳統藝術新生命。民族音樂研究所則進行. 及資訊整合。館藏以數位化保存為主,並採用會員機制提供館內服務。. 22. 「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 Watch,簡稱WMW),係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 會(World Monument Fund,簡稱WMF,成立於1965年,為ㄧ私人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美國紐約, 在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威尼斯、西班牙馬德里及葡萄牙里斯本設有支部)於1995年資助成 立,為全球性的藝術及建築遺產保存的民間活動。由於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之資金來自於其它基 金會、企業及個人之捐款,因此得以脫離政治之干預。其運作方式為每兩年自全球各機構或專業人 士所提供之受到威脅之珍貴文化紀念物名單中,篩選出100件最值得世人關懷,並加以維護保存者, 透過經費之募集及技術資源之投入,使其得以受到良好的照顧。除了從事實質的保存工作外,該計 畫也透過電子媒體及平面媒體,宣導文化紀念物之重要性。.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It bett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sed by modernity,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