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第四章 個案研究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相當大的助力。因透過報導不僅吸引了外地民眾去該社區參觀,帶動當地的 經濟發展,並亦給予社區居民更大的信心持續走下去,同時亦凝聚了社區的向 心力與居民的認同感,實為社區的整體發展注入了一股清泉。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經由本研究之分析,相信可一定程度地釐清原本錯綜複雜的文化政策,及其與 社區發展的關係,而此對於學術界在該議題上之賡續研究以及實務界的政策資源配 置上皆可提供參考。然本研究的限制為聚焦在《2004 年文化白皮書》之文本分析,

而文化政策所包含的面向五花八門,相關的草案又汗牛充棟,此實為本研究力有未 逮之處,尚待後續的研究者能加以補足之。最後,亦建議未來之研究者對於政策的 妥適性問題,可從事比較性研究,以成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書籍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

方家良、郭清康、董瑩(1991)。文化經濟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00)。南投縣 921 災後重建-社區總體營造鄉(鎮、

市)示範村(里)重建調查規劃。南投縣:南投縣政 府。

李仁芳 等著(2005)。創意生活產業魔法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建 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 年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

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2003)。希伯崙。桃園: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

李宛蓉 譯(1998)。誠信: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Fukuyama 原著)。台北:立緒 文化事業公司。

李素卿 譯 (1996)。瞭解與促進轉化學習 : 成人教育者指南(Cranton, P. 原著)。臺 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淑娟、唐先梅、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編)(1998)。家庭概論(二版)。 台 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2001)。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論衡。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司。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1992)。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大國而規劃。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會報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 司。

陳公亮編(2004)。榮耀年鑑。桃園: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埔里鎮公所(1994)。埔里采風。台灣南投:埔里。

陳其南(1980)。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初版)。台北:聯 經出版社事業公司。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震、林萬億(1983)。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許雅惠 譯 (2002)。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Peter Jarvis 原著)。台北:五南。

鄭清榮、諶悠文 譯(1997)。另類家庭-多樣的親情面貌(初版)(Ahern and Bailey 原著)。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廖嘉展(2004)。故鄉‧夢‧飛揚—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參與台灣桃米生態村九二一 震災災後重建的思考與行動。埔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劉繼 譯(1990)。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硏究(Herbert Marcuse 原著)。 台北:久大出版社。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的鄉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Asian Development Bank.(1995). Governance: Sou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Manila, Philippines: ADB.

Box,R.C.(1998). Citizen Governance: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

st

Century.Thousand Oaks,C.A.:Sage.

Brzezinski, Zbigniew K..(1970). Between two ages : America's role in the technetronic

era. New York : Viking Press.

Coleman,J.S.(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i,Hsiao-t`ung.(1939). Peasant Lif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

Gans, Herbert J..(1974).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New York : Basic Books, a division of HarperCollins.

Geertz , C..(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delier,Maurice.(1972).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in Economics,Trans.by B.Pearce,NY:Monthly Review Press.

Godley,Michael R.(1981). The Mandarin-Capitalists From Nanyang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1893-191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oeber, A. L.&Kluckhohn, C..(1963).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Kulp.Daniel Harrison.(1925).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NY:Columbia University.

Kweit,M.G.&Kweit,R.W.(1981).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tic

Society:A Contingency Approach.New York:Praeger.

Lin,Yueh-hwa.(1948). The Golden Wing: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ism,NY: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Miles, M. B.& Huberman, A. M.(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Sourcebook of New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Sage.

Moench,Richard U.(1963). Economic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in the Society Islan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e,Terry.(1980). 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ests:Incentives and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Political Interest Group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strom,Vincent.(1997). The Meaning of Democracy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emocracies:A Response to Tocqueville`s Challeng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an,Quentin.(1928). Familism and the Optimum Family,China Critic.

Parsons, T..(1971).The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Rentschler,

Putnam,R.C.(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uth.(2002). The Entrepreneurial Arts Leader: Cultural Policy, Change and

Reinvention. Brisban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Salamon, Lester M.(ed.)(2002).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apter9.

Schroeder, Ralph(1992). Max Weber an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London/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Schuster, J. Mark.(2003). Mapping State Cultural Policy: The State of Washingt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Cultural Policy Center.

Weimer, David L., and Aidan R. Vining.(1992).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Williams, Raymond. ( 1977) .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son,James Q.(1995). Political Organization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ang,Ch`ing-kun.(1959). The Chinese Family in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Cambridge:The M.I.T.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期刊論文

王崧興(1967)。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 13。

李亦園(1967)。「臺灣的民族學田野工作」,收錄於臺灣研究研討會紀錄,台大考古 人類學系專刊第 4 種,頁 48-50。

何貞青(2001)。打造家園新希望-台灣飛利浦 2001 行動記者會,魅力新故鄉。

何貞青、顏新珠(2002)。從社造出發的桃米生態村。農村聚落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研 習會,南投縣中興新村:行政院九二一重建會。

林瑞木、陳碧琳(2003)。社區文化創意產業案例報告-白米木屐村。文化創意產業 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 42-56。

金耀基(1985)。「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韋伯學說的重探」,載於載喬健(主編), 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頁 133-145。

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社教雙月刊,第98期,頁35-38。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 學報,第 16 期,頁 128。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第 241 期,頁 5-7。

莊英章(1972)。臺灣農村家族對現代化的適應-一個田野調查實例的分析。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34 期,頁 85-98。

簡妙如(2003)。流行音樂意味著什麼?─流行文化的科技、市場、差異主體與真誠 性的解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Brooks, Arthur C..(2003).Taxes, Subsidies, and Listeners Like You: Public Policy and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Radio.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5): 554-561.

Chen,Chi-lu.(1978). Lineage Organization and Ancestral Worship of the Taiwan Chinese,

Studies

Essay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Golden Jubilee of Academia

Sinica,Vol.II,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313-3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ohen,Myron.(1970).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the Chinese Domestic Group,in M.Freedman(ed.), 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workin, Ronald.(1985). Can a Liberal State Support Art? In a Matter of Principle.

221:3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din,G..(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243-1248.

Hillery, G.A.(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2):111-123.

Kevin V., Mulcahy.(2006). Cultural Policy: Definitions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35(4):319-330.

Peters, B.G.&Pierre, John.(1998).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 223-243.

Salamon, L. M.(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W. Powell(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embor, E. C.(1993). Citizenship Edu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The Loc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in Structional Lead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Summer, Vol.17: 227-241.

Skinner,G.William.(1964-65).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1):3-43;24(2):195-228.

Whiteley.(1999). The Origins of Social Capital,in Deth,Maraffi,Newton,and Whiteley

(eds.), Social Capital and European Democracy. 3-24, London:Routled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學位論文

王昱瑩(2005)。社區博物館中的地方文化展現-桃米社區九二一紀念館之個案研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李倩如(2004)。中央與地方文化政策形塑下的產業空間變遷:鶯歌陶瓷老街個案。

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婉寧(2005)。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幸蓉(1996)。民間團體實施社區成人教育之模式探討-以橋仔頭文史協會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貞青、顏新珠(2002)。家園與夢想-桃米生態村重建的故事。南投縣社區總體營 造人才培訓研習營會議,南投縣。

林輝堂(2002)。縣市文化局對文化政策制訂與執行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文化局 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曜棼(2003)。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產業壟斷邏輯之實踐-以九份為例。台灣師範大 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君(2005)。村里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東海大學政治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游士賢(2004)。台灣電影產業生存策略 (2004-2006)-從韓國電影市場解析台灣 現況。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全球經營與貿易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章明會(2006)。文化政策與城市風格的重構:以高雄市為例 (1998-2005)。南華大 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粘耿嘉(2003)。全球化文化衝擊下的法國文化產業策略。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梁賢文(2000)。英國文化政策與行政作為我國學習對象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培蓉(2003)。公部門產業與文化政策介入對南投市陶業發展之影響 (1895-2002)。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 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美麗(2001)。文化政策與台灣工藝發展(1979-1999)。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軒軒(2003)。台北市文化政策變遷(戰後至 90 年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四、報紙

朱若蘭(2005 年 11 月 11 日)。「社會邊緣人在希伯崙找到另類家」。聯合報,第 6 版。

廖嘉展(2002 年 3 月 1 日)。「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家園-埔里鎮桃米里震後的思考與 行動」。重建報導,第 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