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個案研究

第二節 白米木屐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餐,並由各個家庭輪流負責採購、餐點和日間的扥兒工作。而類似的社區在八○年 代末期於北歐斯堪那維亞半島、英格蘭和北德地區也陸續出現(李淑娟等 編,

1998)。此種新式家庭之出現反映出人們厭倦疏離,渴求密切的互動與聯繫,進而體 會到「以家為依歸」的重要性(鄭清榮、諶悠文 譯,1997)。而在現今家庭功能弱 化的台灣社會,於社區中若能擴張在傳統上即深受重視的家族倫理基礎,強調家族 成員間相互關懷之愛與倫理道德面向,並透過社群之互助合作與經濟上的資源分 享,建立家庭支援網絡,使得社區成為廣義的家族,如此集體行動的產生將更為可 能與有效,同時亦能達成社區發展的目標。

第二節 白米木屐村

壹、緣起-社區產業之轉變

白米社區舊名為「白米甕」,位於蘇澳砲台山麓蘇花公路入口處更是蘇花古道的 起點,在歷史、地理及人文上有其特別之貢獻與時代意義。在日據時代的白米社區,

因地緣三面環山,林相豐富而發展了木屐業。白米社區中的木屐產量曾為全國第一,

後來隨著塑膠鞋的出現,木屐因其穿著功能下降,因而成為夕陽產業。木屐產業的 興衰其實表達了當時生活條件與社會的變遷,而白米社區風光的產業,也只能留在 老一輩腦海中塵封的記憶。當時地方上流行一句俗諺「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柴,

山林捉」,那時候日本人管制台灣林木極為嚴格,木屐師傅無法在正常管道中取得製 造木屐足量的木材,然而木屐師傅為了謀生活,冒著被林木管理稽查員查護的風險 上山砍材的,也常有所聞。這是時代背景下的辛酸史,也點出了白米居民與木屐間 的特別情愫。

此外,白米社區蘊藏了豐富的礦藏,造就了社區內集結十多家礦石加工廠。其 所生產之石米仔產量高居全國第一(佔 80%以上),而遠東最大規模之台泥蘇澳水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廠,於日據時代便已成立,形成了本社區另一個特色,在台灣近代發展史上亦有相 當的貢獻。唯在此項成就背後,所造成的惡劣環境,鎮日生活在塵土飛揚的世界,

即使大門不開,桌上仍是厚厚一層的景象,絕非外人所能感受。在無聲的抗議下,

許多人遷離了生長的地方。白米的居住環境正一寸寸的被吞食,居民的社區生活文 化也難以維繫。

貳、社區發展協會的角色

在 1992 年白米社區成為全台灣「高度落塵量之空氣污染地區」,處於如此惡劣 之生活環境,促使白米社區發展協會於 1993 年成立,成為與污染工廠協商抗爭的 對口單位。協會成立初期,即帶領社區居民為生活環境與工廠進行環保抗爭,經由 社區居民與工廠方面的協調理論,工廠對於社區在環境上已有回應,對於社區的發 展也提供了財務上的資金回饋,居民便將爭取來的工廠回饋基金全數投入社區環境 改善的基礎工作上,而此造就了白米當地居民強烈改善社區環境的共識與社區意識 的覺醒。

社區環境的改善工作,除了運用宜蘭縣政府與台灣水泥廠協調的回饋金外,還 有社區協會向政府部門申請的相關計畫補助,透過這些經費與社區居民的投入,白 米社區在環境改造的績效上獲得肯定。於 1994 年白米社區榮獲行政院環保署評定為 全國六個「環境改善績優社區」之一;翌年,亦獲宜蘭縣政府評選為「宜蘭縣環境 綠美化特優社區」。然而從礦石工廠回饋金的索賠,並不能真正建立一個永續安康的 生活社區,白米在政府提倡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之後便急思以正面積極的策略手法來 改善自己社區的環境。由此可知,白米社區發展協會對於社區的整體發展上,具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視生活環境、投入參與。

在銷售通路上,雖然有很多百貨公司來聯繫希望社區能設櫃來販賣木屐,

但在白米社區堅持採用地場化的產銷方式,只於宜蘭各地風景區販賣部鋪貨。

因為白米社區長久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中,了解居民要的其實是希望白米社區 變成一個生活公園,是一個具備優質生活空間,且有文化與魅力的地方,而非 一座大型木屐加工廠。因此,社區寧可捨棄較豐厚的利潤,而堅持地場式的產 銷方法,邀請大家到社區來作客,感受社區的活力、文化與情感,因為白米社 區最重要且珍貴的資產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交流,這只有當遊客親自到訪 才能體會,也是外地商場永遠無法複製的元素。

二、經費來源

1998 年社區發展協會向社區居民募集 50 萬元,並透過政府協助輔導成立 白米社區合作社,作為白米社區木屐產業行銷與推廣的平台,第一年每月營業 額不到 10 萬元呈現負營收之狀態,直至 1999 年因為鄉土節目「草地狀元」的 報導播出促使社區名聲逐漸打開,接著台視「世界非常奇妙」、八大電視台「台 灣傳奇」、東森電視台「珍藏台灣」、公共電視台、民視新聞台、大愛電視台等 電視台陸續來白米取材拍攝,各報章雜誌至今亦不乏有關白米木屐村之介紹,

吸引許多遊客來訪。正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地方文化產業之再生—中華民國 宜蘭縣白米社區輔導實例」中談到:「白米社區是媒體下的明星社區」。而社區 合作社的經營也因此步入穩定階段,目前每月約有 90 萬元的營收。此外,從 1997 年至 1999 年連續三年,通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所提辦的「地方產業文化 特色輔導計畫」;也在 1999 年和 2000 年時,通過行政院文建會美化公共環境 種子計劃。透過相關計劃的輔導與協助,白米社區之發展一直維持在一定的軌 道上,成為目前許多發展社區的指標與規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社區人才培訓,文化永續經營

社區產業的永續發展與文化創意加值,首重社區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育,

白米社區發展協會以培訓、演講、座談會、研討會等方式,培養社區內專業人 士。1998 年起並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社區產業振興輔導計畫」的補助下,

推動「白米木屐工藝藝師養成計畫」、「鄉土認同導覽人員養成計畫」、「響屐報 編輯養成計畫」與「社區景觀營造計畫」,分別說明如下:

(一)白米木屐工藝藝師養成計畫

聘請相關手工藝培訓藝師進駐白米木屐館,規劃辦理居民手工藝技能 訓練。假日或團體遊客來訪時,現場的操作示範及辦理工藝 DIY 研習活 動,提升參觀品質及趣味,使白米木屐館真正成為一個社區生活學習館。

1.傳統木屐工藝藝師

徵求合於計劃資格,並對傳統木屐有興趣者 2 人,進駐白米木屐 工坊,擔任培訓藝師,學習傳統木屐工藝技能,研發具白米特色之工 藝品。並規劃辦理居民手工藝技能訓練,協助教授木屐工藝並帶動居 民參與。團體及假日遊客來訪時,現場操作示範及教授遊客 DIY 研 習,提升參觀品質及趣味。

2.皮雕藝術工作者

徵求合於計劃資格,並具皮雕工藝基礎者 2 人,進駐皮雕工坊,

學習傳統木屐工藝技能,研發具白米特色之皮雕工藝品。並規劃辦理 居民皮雕工藝技能訓練,協助教授木屐工藝帶動居民參與。團體及假 日遊客來訪時,現場操作示範及教授遊客 DIY 研習,提升參觀品質及 趣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木雕藝術工作者

徵求合於計劃資格,並對木雕工藝有興趣者 2 人,進駐木雕工 坊,學習木雕工藝技能,結合木屐工藝研發具白米特色之工藝品。並 規劃辦理居民木雕工藝技能訓練,協助教授木屐工藝帶動居民參與。

團體及假日遊客來訪時,現場操作示範及教授遊客 DIY 研習,提升參 觀品質及趣味。

4.彩繪藝術工作者

徵求合於計劃資格,對彩繪木屐工作有興趣者 1 人,進駐彩繪木 屐工坊擔任培訓藝師,結合木屐工藝研發具白米特色之工藝品。並規 劃辦理居民木雕工藝技能訓練,協助教授木屐工藝帶動居民參與。團 體及假日遊客來訪時,現場操作示範及教授遊客 DIY 研習,提升參觀 品質及趣味。

5.中國結藝術工作者

徵求合於計劃資格,對中國結工藝工作有興趣者 1 人,進駐木屐 工坊擔任培訓藝師,結合木屐工藝研發具白米特色之工藝品。並規劃 辦理居民中國結技能訓練,協助教授木屐工藝帶動居民參與。團體及 假日遊客來訪時,現場操作示範及教授遊客 DIY 研習,提升參觀品質 及趣味。

(二)鄉土認同導覽人員養成計畫

設置專業社區導覽員 2 人,提供白米木屐村定時導覽,提供遊客深入 了解白米木屐村內涵。並規劃木屐村詳實導覽內容,辦理居民鄉土認同導覽 培訓課程訓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響屐報編輯養成計畫

響屐報前身為白米社區通訊,目前為季刊,已發行至第十期,旨在將社 區營造成果及過程詳實紀錄,傳送社區資訊凝聚居民共識,後期更提供來訪 者深入社區的管道,透過人才培訓養成,設置專人負責定時出版,改善因人 力不足所產生的逾期出版問題,並有助於充實版面內容,進而形成社區就業 學習場域。徵求編輯 2 人定期出版響屐報及合作刊物,平時紀錄社區營造成 果及過程,進而整理社區文史資料,形成社區文史工作室之社區學習場域。

並規劃辦理刊物編輯人才培訓課程至少 40 小時。

而藉由社區居民自己蒐集資料、撰稿、攝影、編輯所發行的「響屐報」,

讓居民自主性的了解社區,並讓更多社區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以

讓居民自主性的了解社區,並讓更多社區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