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國內相關研究及分析架構之建立

以及1990 年代新制度主義(neo-institutionalism)重新強調規範與民主,三者匯 流成為網絡分析的主要內涵,透過表2-6 對角線灰色區域可以清楚地理解。 資料來源:轉引自林玉華(1999:151)。

第四節 國內相關研究及分析架構之建立 之《文山people》專刊,以「貓空纜車」和「景美溪整治」兩大主題,集結十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篇學生研究與採訪心得,其中兩篇文章是本研究的最早啟蒙。此外,2007 年集 結了中山女中學生篇章而成的《改造貓空—木柵貓空地區的歷史、地理環境與地 名、產業變遷、纜車興建、人文意向建構之綜合研究》一書,則是縱覽貓空地區 的學術論著,當中提供了貓空地區的人文與產業背景,亦有專章探討貓空纜車的 相關議題。

二、期刊部分

有關貓空纜車之學術性期刊文章迄今仍十分有限,分析的主軸則分為技術與 休閒旅遊兩大項,以後者而言,周顏孝慈與趙嘉裕(2008)從休閒旅遊需求分析 民眾對貓空纜車的看法,吳鳳儀、趙嘉裕與黃恆祥(2009)從休閒旅遊認知作為 切入點,雷文谷、姚明慧、宋威穎與陳睿婕(2009)則探討了服務品質感受、知 覺價值與行為意圖之間的關係。另外,針對2008 年塔柱危機,施義芳與拱祥生

(2008)以及黃鑑水與楊賢德(2009)分別為文從工程、地質等專業數據,探討 塔柱邊坡崩塌問題。設使搜尋範圍擴大至纜車一詞,僅有蕭元哲、鄭國泰、王川 臺與鄭春發(2006)針對高雄市跨港纜車之公民會議研究,與公共行政學科具有 直接相關。

三、學術論文部分

以貓空纜車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除吳肇良(2008)運用軟體模擬纜車雷 擊事故之外,其餘皆以觀光角度作為切入點:朱沛婕(2007)以「貓空纜車對貓 空地區之觀光經濟影響分析」為題,探討搭乘貓空纜車的超高人氣是否帶來貓空 地區觀光產業的經濟效益,研究顯示纜車體驗為主要目的,並未與當地品茗與登 山特色相結合。陳瑞崇(2009)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貓空地區觀光資源之競爭優 劣分析,而李潤婷(2009)則企圖藉由貓空纜車個案,建構觀光纜車服務品質指 標,並發現服務品質對顧客滿意度有顯著影響。

若將搜尋範圍擴及纜車,則以北投纜車、高雄跨港纜車以及高山纜車為對象 的研究居多。高山纜車的研究重點在於可行性分析,陳彥甫(2003)即以玉山設 置高山纜車的可行性進行評估,而馬嫺齡(2006)透過遊客態度瞭解谷關與鞍馬 山地區設置纜車的可行性,周裕閔(2008)的研究標的則是位於南投縣仁愛鄉。

高雄跨港纜車的研究重點在於政策辯論,鄒璁岳(2005)從認知衝突出發,以社 會判斷理論找尋決策者之間的衝突來源,進而尋求解決之道。王川臺(2007)與 謝淑貞(2007)不約而同地研究跨港纜車公民會議,前者的重心擺在會議形成過 程與結果,後者著重在公民會議的外部效果,對於行政及立法機關所造成的影 響。北投纜車的研究更為精彩,並且都運用網絡概念進行研究:邱豐真(2007)

結合網絡、制度二種機制與地方治理的關係,針對北投纜車三類參與者(公部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溫泉業者與社區組織)進行網絡及制度研究。他架構出制度與網絡的互動類型 表,依據行動者的策略選擇服從制度或以網絡改變制度,乘以制度與網絡的競爭 或合作關係,產生四種可能性,並據此建構三個命題(p.71-74)。從最後的研究 結果發現,地方政府握有的制度機制仍然勝過網絡機制的運作效用,但也因此產 生官民之間的目標不一致而弱化了正當性的後果。蔡妮純(2008)透過 Logan &

Molotch(1987)「成長機器」(growth machine)的觀點分析北投纜車案,觀看行 政部門(中央與地方政府)、成長聯盟(贊成纜車興建)與反成長聯盟(反對纜 車興建)三方參與者互動情形,最後發現國家機器仍握有主導權並選擇與成長聯 盟結盟,導致政策網絡失靈,網絡型態呈現出舊有威權統治邏輯。

四、小結

貓空纜車相較於其他纜車案,具備了最少反彈聲浪與最快完工並營運的特 性,但隨著通車後逐漸引發的爭議,到後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塔柱邊 坡崩塌事件造成纜車全面停駛,其背後大有可探討之處。而就現有的文獻檢閱仍 沒有從政策形成過程的角度,檢視貓空纜車興建之成因,以及該興建案對我國公 共政策帶來何種啟示,是以貓空纜車的個案具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

貳、政策網絡相關學術論文整理 一、政策網絡與治理

「治理」一詞最早為世界銀行於 1989 年所提出,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

(Commission)亦在 1995 年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為治理下了明確的定義。10將 政策網絡與治理結合的學者,除了前述的Rhodes(1996, 1997)之外,Kickert, Klijn,

& Koppenjan(1997)等歐洲學者亦將網絡視為治理的新模式,Stoker(1998)在 對治理的五個命題中,亦將治理定義為「行動者所形成具有自主性的自我管理網 絡」(轉引自孫本初,2010:195)。Pierre & Peters(2000)則從國家、市場或公 民社會的觀點,推展出三種治理模式,其中一項即為網絡模式。就國內學者而言,

蔡允棟(2001,2002,2006)、吳瓊恩(2002)、孫本初與鍾京佑(2005,2006)

亦曾分別撰文探討這三種治理模式,朱鎮明(2005a,2005b)則從公私協力的觀 點探討政策網絡的應用與理論內涵。

在學術論文方面,林靜雯(1998)是最早以政策網絡應用於公私協力關係的 論文,龔意琇(2002)以政策網絡結合跨域管理的觀點分析垃圾處理的議題,類

10 該研究報告說明治理為「很多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在處理他們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 的總和。它是使相互衝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被調和並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它包括有權迫 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建制,以及種種非正式的安排。」(轉引自孫本初,2009:1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似議題還有李阿興(2005),只是研究範圍侷限於臺北縣。同樣應用跨域管理的 論文還有張慈慧(2004)的臺十六線砂石車議題,趙容瑄(2006)與王健雄(2006)

分別以行政院中部及南部聯合服務中心為例,探討跨域管理機制之建構問題。另 外,在地方治理的範疇中,羅世銘(2005)探討壓力團體透過政策網絡運作的結 果,許源昌(2006)則單論山地鄉公所的地方治理能力問題,俞凱菱(2006)藉 由我國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之運作個案,探討管制政策內的零合賽局,如何可能 加入治理網絡的非零合協調機制。綜合上述,可以發現政策網絡應用於治理上的 多種面向,是採取宏觀層次的修正視點。

二、政策網絡與制度論之結合

為彌補政策網絡內涵的不足,政策網絡也向微觀層次靠攏,並引進制度觀點 作為補充。朱鎮明(1996)《制度、官僚與政策過程》指陳政策制定過程中制度 形塑的力量,並探討官僚與政策制定對制度的反饋影響,同時指出國家自主性居 間的影響力。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治理》一書則將制度與網絡作 了整合,透過新制度論調和行動觀與結構觀,兼容微觀層次的行動邏輯與宏觀層 次的分析機制。

在學術論文部分,謝宗學(1997)以我國殘障政策之發展,從國家中心論到 政策網絡理論的反省,政策網絡仍舊以國家為首的建構觀,然而因著臺灣政體的 變遷,使得民眾意見的參與逐漸成為可能。劉宜君(2000)繼續採取國家自主性 的論點,研究國家機關在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政策時所展現自主性程度及政策能 力。陳燕俠(2000)則以國家機器的觀點開展研究,以紡拓會為個案,說明國家 與社會藉由政策網絡再開新局的契機。黃仁俊(2000)結合新制度論與政策網絡 分析,主張政策是經由「制度形成正式網絡關係」與「社會建構非正式網絡關係」

兩種互動過程而產出的。張世杰(2000)從歷史制度論的角度出發,爰引 Kingdon 的議程設定與方案形成模型,以制度、觀念和利益三個因素檢視英國全民健康服 務體系制度之演變。王光旭(2002)更進一步結合了新制度論及資源依賴的觀點,

透過網絡分析方法將政策網絡的分析操作化,綜合了宏觀的制度分析及微觀的網 絡分析,將整合出政策制訂過程之分析架構。靳雁鈞(2008)關注正式制度轉移 到非正式制度下團體間的互動關係,再一次結合制度與網絡分析,試圖理解全民 健保政策制定與演進緣由。總結以上論文,結合制度論的研究不僅具有微觀層次 的分析,且有包容宏觀分析的野心。

三、政策網絡與政策過程

統計國內以政策網絡為分析理論的研究中,泰半皆與政策過程有關。早期論 文諸如陳正隆(1995)研究核四建廠爭議、游益航(1997)分析七股濕地議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吳仕吉(1999)探討拜耳案與石化政策,以及葉蓓華(2000)檢視美濃水庫興建 案等。中期論文則有賴思琦(2004)分析全民健保 IC 卡政策形成過程、許敏娟

(2004)研究臺北市里政改革政策制定過程、巫進益(2004)探討農業金融法政 治過程,以及孫澤弘(2006)對勞工退休金條例合法化過程之研究等。近期論文 像是林哲瑋(2007)對於澎湖設置觀光賭場的政策過程研究、林念慈(2009)對 國道五號蘇澳花蓮段的政策形成過程研究等。此外,政策網絡也與政策執行相結 合,例如姜祖華(2001)以高屏溪水污染防治,探討政策執行中利害關係人所組 成的政策網絡,何玉蓮(2006)以政策網絡的動態觀點檢視桃園縣公益彩券盈餘 政策執行成效,朱添慶(2007)結合政策執行與政策網絡觀點,分析花蓮地區老 人福利政策執行情形,陳伊帆(2008)從政策網絡觀點探討澎湖花火節之執行成 效。

(2004)研究臺北市里政改革政策制定過程、巫進益(2004)探討農業金融法政 治過程,以及孫澤弘(2006)對勞工退休金條例合法化過程之研究等。近期論文 像是林哲瑋(2007)對於澎湖設置觀光賭場的政策過程研究、林念慈(2009)對 國道五號蘇澳花蓮段的政策形成過程研究等。此外,政策網絡也與政策執行相結 合,例如姜祖華(2001)以高屏溪水污染防治,探討政策執行中利害關係人所組 成的政策網絡,何玉蓮(2006)以政策網絡的動態觀點檢視桃園縣公益彩券盈餘 政策執行成效,朱添慶(2007)結合政策執行與政策網絡觀點,分析花蓮地區老 人福利政策執行情形,陳伊帆(2008)從政策網絡觀點探討澎湖花火節之執行成 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