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預定章節安排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文獻蒐集之限制:由於目前就貓空纜車的學術產出數量仍然偏低,在取得官 方文件上亦因政治敏感而有所困難,因此本研究除透過市政資訊公開等官方 網站資料進行分析,亦就不清楚之處向受訪者求證,盡力綜合各種資料管 道,減少研究資料的限制。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預定章節安排

本研究分為五章,第一章首先交代研究貓空纜車興建之背景與動機,也一併 處理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限制與章節安排等篇幅。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本章首先界定政策形成過程之概念,繼而採取「階段論」

的觀點,介紹政策過程的分類、內涵,以及反階段論學者之觀點。其次,本研究 將介紹政策網絡的起源與定義,繼而爬梳政策網絡的分類與內涵,以及政策網絡 運用上的爭議。最後,將從我國學術論文整理相關研究,除貓空纜車之外,在政 策網絡方面分為治理、制度論與政策過程等主題逐一說明,進而提出本研究所採 用的政策網絡觀點與研究架構。

第三章為研究設計,共分為五小節:第一節介紹研究方法。第二節界定本研 究的範圍以及對象。第三節將介紹本研究所採的質化研究工具。第四節從Lincoln

& Guba(1985)所提出的質化研究信度及效度問題,介紹可信度、可移轉性、

可靠性與可確認性四種對應判準,進而提出檢測信效度的方法。第五節交代本研 究謹守研究倫理的原則。

第四章為貓空纜車興建之政策網絡分析,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交代貓空纜 車的背景資料,將對貓空地區背景、貓空纜車設施,以及貓空纜車歷史事件作一 全觀的介紹。第二節起透過政策形成過程的三個階段(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

政策合法化),運用政策網絡的四項構面(參與者性質、行動者策略、權力關係、

網絡整合性),描繪出各階段的政策網絡圖像(image),以逐步探討貓空纜車從 無到有的興建歷程。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本章首先就學術及實務兩個層面,分述研究發現;繼 而針對貓空纜車之現狀,提出改進建議;最後是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根據上述章節安排,繪製研究流程圖,如圖1-1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與問題

確立研究方法 相關文獻蒐集

建立研究架構

次級資料分析 進行深度訪談

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分為四小節,第一節將介紹政策形成過程,亦即學界所陳「階段論」的 內涵,繼而在第二節爬梳本研究主要分析理論——政策網絡理論之源起與定義,

第三節進一步介紹其分類與相關爭議,最後於第四節整理國內研究政策網絡以及 貓空纜車的學術著作,並提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第一節 政策形成過程

1951 年Lasswell & Lerner發表的《政策科學:範圍與方法的新近發展》(The Policy Scienc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cope and Method)一書,咸被認為是公 共政策之起源,而關於公共政策的相關研究,數十年來也日趨龐雜。然而就其定 義與內涵,卻仍有各說各話的嫌疑。7但總歸來說,可由Lasswell & Kaplan(1950:

71)的定義加以衍伸:「政策是包含目標、價值與實踐的計畫方案(Policy is a projected program of goals, values and practices.)」。就目標取向而言,Friedrick

(1963: 79)認為政策的一個要件是「目標、目的或宗旨(goal, objective, or purpose)」,Anderson(1975)亦認為政策是「有目的性的行動方案」;而價值層 面的闡述,則有Easton(1953: 129)所謂「對社會價值作權威性的分配(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a society)」;最後在實踐的部分,以Dye(1978:

3)的定義最為精簡:「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行動(whatever the governments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本研究認為吳定(1999:5)的定義可以總括公共政 策的內涵:「公共政策指政府機關為解決某項公共問題或滿足某項公眾需求,決 定作為或不作為,以及如何作為的相關活動。」由此定義可以整理為四個重點:

1. 公共政策係由政府機關所制定的。

2. 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在解決公共問題或滿足公眾需求。

3. 公共政策包括政府所決定的作為與不作為活動。

4. 政府以各種相關活動表示公共政策的內涵。

政策過程作為進入公共政策領域的概念架構其來有自。政策科學研究之父 Lasswell(1951, 1971)相當強調公共政策過程的重要性,他將政策過程分為「政 策內容」(policy content)及「政策過程」(policy process)兩大類:政策內容是

7 丘昌泰(1995,2010)對於「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一詞頗有疑義,他認為 Lasswell 所開 創的政策科學運動(Policy sciences movement)在 Dye(1972)、Anderson(1975)、Jones(1977)

等人的建構下,淪為僵化的「過程論」;而在理論及方法論上的錯綜複雜,則未能呈現政策科 學的真實面貌。透過著述的宣示,他不僅提出公共政策不適宜作為學科名稱的說法,更在兩本 著作中採取和一般國內學者不同的編排架構,企圖為政策科學正名的意味濃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指政策形成過程各階段中所需要情報資訊,政策過程則是過程本身所應具備的程 序知識(丘昌泰,2010:54)。本節側重程序面的內涵,從公共問題發生到問題 圓滿解決這一連串的過程,屬於公共政策的研究範疇,許多學者提出大同小異的 看法,將政策過程區分為幾個階段討論,因而有「階段論」(phase perspective)

的說法,也是今天絕大部分教科書架構公共政策的依據。然而,部分學者也對階 段論長期以來侷限公共政策的理論發展,而有「反階段論」等不同主張。以下將 逐一探討,並說明本研究之立場與主張。

壹、政策過程界說

吳定曾對政策科學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研究的範圍,作了一番釐 清。政策科學研究的範圍最廣,包含公共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它著重與政策有 關的學術理論和方法論,目的在於累積政策相關知識。公共政策研究則包含政策 問題的形成、政策的規劃、政策的合法化、政策的執行與政策的評估等五大階段 活動。政策分析研究偏重前三階段活動,係指政策分析人員和決策者應用科學知 識,採取分析的理論架構,設計並選擇替選方案,並促成方案合法化(1999:

32-33)。國內坊間教科書幾乎都參考此等架構,將公共政策過程切割為五大階段 加以討論。

丘昌泰則以廣義或狹義來區分政策過程範圍。他爰引 Rushefsky(1990)及 Cochran, Mayer, Carr, & Cayer(1993)的說法,說明廣義的政策過程涵蓋問題形 成到政策評估等階段;至於狹義的概念僅包含問題出現到政策規劃(1995:

103-105)。他認為採取折衷的說法較為恰當,至於如何折衷,他提出政策過程應 具備五種特性(2010:58):(1)公共性:指有關公部門所形成的政策過程,所處 理的是公共問題或具有公共性的私人問題;(2)動態性:處理一項公共問題的過 程可能衍生出新的政策過程;(3)互動性:政策制定過程中有許多政府內外的政 策參與者,他們彼此互動;(4)彈性:政策過程沒有絕對必經的階段,每個政策 都有自己的流程;(5)流動性:沒有任何政策參與者可以長久固守某個地點或職 位。

本研究採取狹義之政策過程說法,研究範圍劃定在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 與政策合法化三個階段,並以政策網絡的角度分析各階段各有哪些政策參與者,

以及他們如何互動,最後有了貓空纜車這項政策產出。

貳、政策過程分類與內涵 一、政策過程之分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Lasswell 提出政策過程的概念以降,已有許多學者針對其中應該區分為哪 些階段,各自提出不同卻相似的看法,在此列舉幾位學者的見解:

(一)Lasswell(1971: 22)主張決策過程由下列階段所組成:(1)情報

(intelligence);(2)提倡(promotion);(3)處方(prescription);(4)號 召(invocation);(5)應用(application);(6)終結(termination);(7) 評價(appraisal)(修改自許寶仁,2008:10-11)。

(二)Anderson(1975: 26)認為政策過程是一系列的行動模式,而每一種 模式裡頭又涉及多類功能活動:(1)問題形成與議程設定(problem formation and agenda setting);(2)政策規劃(policy formulation);(3) 政策採納(policy adoption);(4)政策執行(policy implementation);

(5)政策評估(policy evalution)(轉引自林水波、張世賢,2006:47-48)。

(三)Jones(1977)提出的政策過程分析架構,是以問題從產生到解決為 中心,並結合政府的作為,依照功能性活動、政府因應過程、系統概 念與政策產出四個角度建構而來。藉由表2-1 的呈現,可使吾人瞭解 政策形成過程所具備的複雜、發展與動態特性(丘昌泰,1995;林水 波、張世賢,2006)。

表2-1 Jones 政策過程:分析架構

功能活動 政府因應過程 系統概念 產出 認知、界定集

結、組織代議

政府接近問題 問題認定 需求

規劃、立法撥款 政府採行行動 政策發展 預算計畫建議 組織、解釋執行 政府解決問題 政策執行 服務、付款、設

備、監督等 說明、量度分析 政策檢討政策 政策評估 合法化推介等 解決、終結 問題解決或變更 政策終結 解決或變遷 資料來源:轉引自林水波、張世賢(2006:50)。

(四)Brewer & deLeon(1983: 18-20)將決策模式分為六個階段:(1)創議

(initiation);(2)估算(estimation);(3)選擇(selection);(4)執行

(implementation);(5)評估(evaluation);(6)終止(termination)。丘 昌泰(1995:121-122)認為此架構最大的特色在於提出「政策終止」

的概念。

(五)May & Wildavsky(1978)在《政策循環》(The Policy Cycle)一書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提出政策過程的六個階段分別為:(1)問題界定;(2)方案設計;(3)方 案評估;(4) 方案選擇;(5)政策執行;(6)政策評估。值得注意的是,

他們認為這些階段是相互循環的過程,沒有一定的開始或結束(丘昌 泰,2010:59)。

(六)Lester & Stewart(2000)同樣從政策循環的觀點介紹政策過程,第一 階段為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第二階段為政策規劃(policy formulation)或政策採納(policy adoption),第三階段為政策執行

(policy implementation),第四階段為政策評估(policy evaluation),

第五階段為政策變遷(policy change),第六階段為政策終止(policy termination)(陳恆鈞譯,2001:6-10)。

二、政策過程之內涵

由上述各學者之分類可知政策過程的階段大同小異,國內學者的看法亦十分 接近。本研究採吳定(1999:34)的分類,他運用政策順序模式(policy sequential model)與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建構「公共政策研究架構」,在政策過程部

由上述各學者之分類可知政策過程的階段大同小異,國內學者的看法亦十分 接近。本研究採吳定(1999:34)的分類,他運用政策順序模式(policy sequential model)與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建構「公共政策研究架構」,在政策過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