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故事結構教學之實施歷程、省思與修正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故事結構教學之實施歷程、省思與修正

為協助學生逐步掌握故事結構的概念,研究者在此故事結構教學階段,分成三個教學 時期實施教學,分別為教師示範教學時期、教師協助引導時期及學生獨立閱讀時期,採鷹 架作用的方式,讓學生能從理解故事結構的意義,到能在閱讀文章時掌握故事結構的概念。

壹、教師示範教學時期

在教師示範教學時期,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初步認識故事結構的概念,並理 解各故事結構的意義與相互之間的關係。首先,研究者以講述的方式搭配 Power Point 簡報 教材的播放,以及讓學生填寫學習單來教導學生認識什麼是故事結構,並介紹故事結構的 意義與基本概念。接著,藉由學生學習過的國語課本中的課文及童話故事為閱讀教材,由 研究者示範教學,和學生共同找出閱讀文章中的故事結構,最後為本教學時期研究者的省 思和修正。

一、初步建立學生故事結構元素的概念

(一)教材說明

本研究協同研究者之一的黃老師,在就讀研究所期間所進行的論文研究為運用故事結 構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因此自行設計了認識故事結構元素的簡報教材。在和黃老師討 論本研究的教學方式及教材時,黃老師大方的提供她先前的教材供研究者使用。此簡報教 材以「故事蜂窩」的主題呈現,如下圖 4-1,藉著圖畫傳達出故事蜂窩中分成六大區塊,

每一個區塊代表不同的故事結構。「故事蜂窩」不是出產蜂蜜,而是要出產一篇故事,若

要出產一篇完整、精彩的故事,就需要六大區塊中的故事結構加以組合完成,類似於拼圖 的觀念。希望藉由具體物的比喻,增加學生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

圖 4-1 故事蜂窩簡報

(二)教學流程與內容

研究者依照簡報教材的內容,依序介紹故事結構中的六大元素:主角、情境、故事的 開始、經過、結果及主角的反應。首先,對於主角及主角的個性或特質,經過研究者的稍 加解說後,學生們都能輕易的理解主角為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故事中從頭到尾最常 出現的人,學生並且能舉一反三的說出其他耳熟能詳的故事中的主角是誰。

T:主角指的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人,常常從頭到尾都會出現。你們會想到那些.

故事主角呢?

S12:白雪公主。

T:對,像白雪公主故事裡頭的主角就是白雪公主。總不能說巫婆是最重要的 主角吧!

S:哈……(笑聲)

T:誰還可以舉例其他故事中的主角有誰?

S3:小紅帽。

S21:灰姑娘。

T:嗯,都回答對了。

在經過大略的講述解說後,研究者以學生已學習過的國語課本中的課文〈雪地靈犬〉

T:現在你們所學到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依照先後次序來寫

T:故事的結果就是指故事的結局,如果是順敘法的話,通常就是放在故事的最

研究者將六個故事結構元素的意義及概念解說完畢之後,接著教導學生唱故事蜂窩的 歌曲。這首歌曲是由協同研究者黃老師將故事結構編寫成歌詞,如圖 4-2 所示,搭配「小 蜜蜂」的旋律,讓學生能藉著唱歌再次複習六大故事結構元素。由於「小蜜蜂」是學生從 小就會唱的兒歌,因此不用研究者特地教唱,全班學生一下子就能大聲的琅琅上口了。

圖 4-2 故事蜂窩歌詞

最後,研究者以「故事蜂窩」學習單(見附錄六)讓學生填寫及著色,藉此複習六大 故事結構的意義,再次讓學生將這堂課所學到的概念進行歸納統整及加深印象,如以下文 件所示。

(文 991216-S13)

二、以兩篇故事為閱讀教材,教師示範摘取故事結構

(一)故事單元一〈雪地靈犬〉

在進行完認識故事結構意義和概念的課程後,研究者選擇學生學習過的國語課文及學 生熟悉的童話故事為閱讀教材,以示範的方式,讓學生初步瞭解如何找出閱讀文章中的故 事結構,並藉由師生共同討論,一起完成故事結構學習單。

第一篇閱讀文章為國語第四課課文〈雪地靈犬〉(見附錄七)。這課課文擁有完整的故 事結構,內容敘述暴風雪後,雪地靈犬在瑞士聖伯納山區救人,但最後卻不幸犧牲生命的 故事。在開始進行教學之前,研究者先複習六大故事結構,並請學生說明每個故事結構的 意義為何,接著請全班將第四課課文朗誦一次,喚起學生對於故事結構及課文內容的記 憶。而此次示範教學是搭配研究者設計的學習單來進行的,因考慮學生剛開始接觸故事結 構的概念,所以學習單的內容設計上,是讓學生以連連看的方式,將課文中相關的故事結 構與對應的正確答案連起來(見附錄八),希望不要造成學生太大的書寫負擔及壓力。

研究者以講述加上提問的方式,詢問學生課文中與之相對應的故事結構是什麼,並共

故事中的故事結構為何?研究者統整學生的答案後,示範如何寫出學習單上故事結構相關 問題的答案。

對於主角是誰,全班幾乎同時異口同聲的回答出是傑克。而至於主角的個性,閱讀文 章中的原文只提到糊里糊塗,但是許多學生能根據故事中的內容情節,而推測出原文中未 提及的主角特質和個性。

T:誰能說說看傑克的個性或特質是怎樣的呢?

S1:他擁有好奇心。

T:嗯,對,如果沒有好奇心的人看到家外邊長了這麼大的豆莖,應該就不敢爬 上去瞧瞧了。

S13:他是好奇寶寶。

T:還有嗎?

S2:好動。

T:嗯,他應該也挺好動的,才會爬上豆莖。

S26:活潑。

T:沒錯!不過呢,活潑和好動的意思很接近,只是換另外一種說法。

S12:老師,還有他很糊里糊塗。

T:沒錯,文章提到他很糊塗的把牛拿去換魔豆對不對?。

(觀 991230)

(文 991230-S27)

接著,研究者和全班學生共同逐項討論各個故事結構,對於故事發生的情境,和故事 的結局,大部分的學生皆能從文章內容中找到線索,而用口頭回答出問題的答案。而針對 故事的經過,因為事件內容及範圍最多、最廣,加上學生尚未有濃縮故事的精華重點及擷 取大意的能力,因此對於故事的經過無法用自己的話概要陳述,多是看著文章的原文「照 本宣科」,顯得相當冗長。因此研究者將學生的答案統整後以條列、簡短扼要的方法列出,

並向學生說明只要講出重點即可。

(文 991230-S22)

三、教師示範教學期之省思與修正

(一)發言者以特定學生居多,改以直接點名,指定少數不敢發言的學生回答 在教學流程方面,研究者常以提問策略讓學生舉手口頭發表答案或想法時,發現都是 平常比較會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發言的學生在發表,如此一來,個性較內向、被動的學生 就甚少有發言或參與討論的機會,大部分的時間就只是聆聽而已。研究者透過事後觀察教 學錄影寫下省思劄記,發現由於欲發言的學生常表現出強烈的發言意願及態度,所以導致 研究者不自覺的請那些學生發表言論,而忽略了少數學生。

看到孩子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舉例說明相關內容時,心裡覺得非常開心。

這些積極主動的孩子發言興致高昂時,甚至會揮舞著伸得不能再更長的手說:

「我、我、我!」,看到這種景象,自己常會不自覺的就請這些有強烈慾望發言的 孩子回答問題。但是,個性較內向或不積極的孩子如 S24、S22、S10、S15、S27 卻甚少主動舉手爭取發言的機會。他們到底懂了嗎?

(劄 991230) 為了修正此種情況,研究者在日後進行教學時,若是詢問較簡單或封閉型問題時,採 用直接點名的方式,指定這些少數較不敢發言的學生回答,並以獎勵加點的方法,鼓勵他 們,希望藉此增加他們發言的自信心,也可以讓研究者瞭解其學習成效。

(二)發下學習單時間過早,及教學時間掌控不好,應再多留意時間的掌控 在第二次教學時,以學生學習過的國語課課文〈雪地靈犬〉為閱讀教材,研究者先 將學習單發下給學生,造成部分學生急著想將學習單完成,而未專心聽研究者講述和參與 討論,經協同研究者在教學後的提醒,研究者於下次教學時,修正發下學習單的時間點。

我覺得你可以晚一點再發下學習單,我看到有一些小朋友一拿到學習單後就

教材中的故事結構,並利用故事結構提示單,以口述的方式重述故事內容,加深故事結構 的概念。

一、以故事結構提示單,讓學生重述故事--故事單元三〈跳蚤的命運〉

〈跳蚤的命運〉(見附錄十)為全班學生所購買的閱讀測驗本上的故事。故事大意為 一隻跳蚤因為被羊的腥羶味吸引,而從原本住的狗的身體跳到羊的身上,並且奮力的想要 爬到羊毛的根部,但當他被厚實的羊毛悶得喘不過氣後,後悔的想要再跳回狗身上時,卻 已經來不及了,最後被悶死了。

本次的教學,研究者想要將重點放在學生能利用故事結構提示單(見附錄十一)來重 述故事,藉此加深故事結構的概念。因此為避免教學時間不足,第一堂課研究者先發下故 事結構提示單以及故事原文來討論故事結構。研究者特地將故事原文重新電腦打字安排新 的版面,特意將行距及段落距離拉大,希望學生以眉批及註解的方式,標示出原文中的故 事結構取代書寫故事結構單,以節省時間。

第一堂課先逐段進行故事內容的深究及討論,接著請學生將故事結構標示在故事原文 單上。第二堂課研究者先將故事原文單收回,並請學生根據故事提示單的提示,依座位的

第一堂課先逐段進行故事內容的深究及討論,接著請學生將故事結構標示在故事原文 單上。第二堂課研究者先將故事原文單收回,並請學生根據故事提示單的提示,依座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