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敘事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進行文獻探討之前,本研究先給予研究對象正式的名稱定義。由於過往研 究並無針對同時具有敘事與互動特質的廣告文本下定義,但仍有不少學者對敘事 廣告與互動廣告分別提出看法,因此本研究整合兩方敘述,從 Vincent (2002)看 待敘事廣告的觀點與 Raman (1996)對互動廣告的註解來定義研究對象:本研究鎖 定的廣告文本以說故事為表現手法,對特定主題進行主觀敘事,並且於互動媒體 上提供閱聽眾選擇廣告內容與即時回饋。在後續討論中,本研究將以「互動敘事 廣告」指稱此類文本。

本研究取敘事學作為分析網路互動敘事廣告之訊息結構的主要方法,並輔以 互動性的相關理論,用以檢視廣告訊息的內容特色,以及廣告與閱聽眾的互動層 次。本章節分為四大部份,第一部份先回顧敘事學相關文獻,並特別探討 Propp 提出的「事目」觀念、Barthes 的敘事分析法。第二部份承襲敘事文獻的觀點,

統整廣告、敘事、品牌行銷之間的關係。第三部份以互動性為主題,除了回顧互 動性對廣告行銷的助益,也比較互動性從傳統媒體過渡到新媒體的過程中產生的 變化。

第一節 敘事分析法

一、Saussure 的語言研究

顧名思義,敘事理論是一門講述故事的學門,它承襲俄國形式主義而來,最 終目的是要建立一套適用於所有敘事文本的敘事通則(吳肇倫,2009)。敘事理 論與 Saussure 的語言學關係密切,其中的關鍵概念莫過於語言(langue)跟言語

(parole)的相互搭配,意符(signifier)、意指(signified)、表意(signification)

之間的關係,以及聚合軸(paradigmatic axis)與組合軸(syntagmatic axis)的觀 點。Saussure 用棋局來比喻語言跟言語的關係:語言如同弈棋的規則,即文化社 會中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言語如同棋局的發展,牽涉到瞬息萬變的情境,即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

們根據身處的文化差異而用不一樣的方式來使用語言(高辛勇,1987)。例如過 去我們稱呼面貌姣好的女性為「美女」(「語言」的概念),但網路文化興起後,

我們得改口稱之「正妹」才比較容易與網路使用族群溝通(「言語」的概念)。簡 而言之,人類的語言系統係由言語跟語言組成,但隨著生活習性的改變與科技、

媒體的發展,系統內的符號運作規則也將有所改變(孫秀蕙&陳儀芬,2011)。

這套觀念與廣告說什麼、怎麼說是緊密相連的,因為廣告必須在特定的時空背景 下,運用合適的工具與正確的表達方式傳遞產品訊息,才能夠引起目標閱聽眾內 心的共鳴。

語言系統當中的符號(sign)包含意符跟意指兩部份。意符是符號外在的樣 貌,也就是具體的物理形象,意指是觀看者對符號產生的抽象心理概念(Saussure,

1966/高名凱譯,1980)。意符與意指被置於文化脈絡中而產生連結的過程就是表 意(孫秀蕙&陳儀芬,2011)。既然我們將文化脈絡牽連其中,那麼意符與意指 之間就沒有必然的關係,兩者的連結是人為而非自然形成的結果。換句話說,表 意只要合乎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即可成立。例如「白色的婚紗」象徵「純潔」、「黑 色的喪衣」代表「沉痛」、「青鳥」就是「幸福」的指引。而這些符號如何形成語 句,便取決它們彼此之間的聚合與組合關係。

聚合軸是性質相似的元素聚合,當我們從一聚合軸上揀選出某些元素,將之 與來自於其他聚合軸的元素組合,就形成組合軸。聚合軸上的符號在本質上有所 關聯,但它們隱而未顯。組合軸上的符號依循固定且缺一不可的排列順序出現,

可以被觀看者感知(Saussure,1966/高名凱譯,1980)。這套概念最有價值的地 方就是它不受限於語言學(孫秀蕙&陳儀芬,2011),我們可以用兩軸概念檢視 廣告的符號系統,瞭解其排列組合方式如何產生說服功能。

二、Propp 的敘事理論

近代敘事學的研究重點主要注重兩個面向,一是故事的內容應該說什麼,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

是故事如何被說,也就是表達故事的手法。研究前者的學者包含 Todorov、Propp、

Bremond、Barthes,後者則以 Genette 為代表(高辛勇,1987)。所有學派一致認 同敘事作品的情節、人物、背景都是可進行非連續性分析的有機單位(吳肇倫,

2009)。其中,將敘事分析的焦點從敘事情結的蒐集與分類提昇至敘事單位的組 織與結合方式之關鍵人物就是 Propp。他提出「事目」,或譯「功能」(function)

的觀念,泛指故事中人物的行動,可由一句話甚至一個段落的文字敘述表示。他 主張在敘事作品中,事目的作用是不變的常數,而表面的母題是變數。Propp 集 中分析 100 則俄國民間故事,歸納出所有事目皆符合四條規則(高辛勇,1987):

1. 事目是故事的基本組成單位。

2. 事目的總數有限,例如俄國童話共有三十一種故事原型。

3. 事目的出現有一定秩序,即故事的原型有固定順序。例如在(A)受困→(B)奇 蹟→(C)解決的事目組合中,主角必須先遭遇困難,奇蹟才會降臨,事件因 而獲得解決。奇蹟並不會降臨於困境之前。

4. 事目之間彼此結合的方式是固定的。

Propp 的學說對本研究的啟示在於「事目」可以作為單則敘事廣告裡的最小 分析單位。當我們把廣告劇情切割成多個事目,並且歸納它們的排列組合,就能 得知敘事廣告是否具有特定原型。當然,只歸納出廣告的原型並不足以推論至廣 告背後蘊含的意義,也無從得知廣告如何產生說服效果或產生何種說服效果,因 為 Propp 尚未論及故事組成元素的內含意義,以及作者、敘事者與讀者之間的關 係。而這部份必須靠 Barthes 的學說補足。

三、Barthes 的敘事分析

Barthes (1966)在其著作 Structure Analysis of Narratives 當中,將敘事理論的 脈絡做了詳細的統整,並提出個人對敘事分析的看法。在 Barthes 眼中,敘事學 門最重要的觀念應是辨認敘事作品的敘述層次。他同意 Benveniste 的說法:層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

理論提供橫向的分佈(distribution)與縱向的結合(integrational)兩種關係(Barthes, 1966/洪顯勝譯,1989)。當我們以分佈關係看待敘事作品,僅是瀏覽敘事單位的 橫向排列、追蹤故事線索的橫向連結,並無法洞悉它們的意義。因此,結構分析 必須以結合關係理解敘事作品,將橫向開展的敘事線(narrative thread)做縱向 投射,也就是將之置於更高階的敘事層次,才得以解讀各個線索的意涵。所以 Barthes (1966)才說:「讀一部敘事作品,不僅僅是一個詞一個詞地讀下去,也是 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讀下去」(Barthes, 1966/洪顯勝譯,1989:142)。

Todorov 主張敘事作品應被放在故事(story)與話語(discourse)兩種層次 上檢視,前者探討敘事的內容,包涵行動邏輯與角色;後者探討敘事的手法,包 涵敘事的時態、面向、模式。而 Barthes (1966)對敘事層次的區分融合了 Todorov 的話語層概念,沿用 Propp 與 Bremond 對功能的看法,再加入 Greimas 視角色為 行動主體的觀點,統整出解讀敘事作品應該依循的三個層次:1 功能層;2 行動 層;3 敘述層。功能層處理敘事單位的排列組合,行動層處理人物的結構與分類,

敘述層處理作者、敘事者、讀者之間的關係(吳肇倫,2009)。Barthes (1966)特 別指出三個層次必須相互結合:單項功能唯有在行動層中被行動主體履行才具有 意義,行動主體的行動也唯有在敘述層中被敘事者描述,並且結為話語的一部分 才能產生意義。

(一)功能層

Barthes (1966)認為敘事分析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將敘事作品切割為可供分析 的最小單位,並且將單位歸入有限的類別。他以意義作為衡量最小敘事單位的標 準,每個單位必定擁有某種功能特徵,而這些功能特徵之於敘事作品是有特定作 用的,這就是我們將最小敘事單位命名為「功能」的由來。再者,正因為功能的 分類方式取決於其敘事作用,功能的存在形式並不限於句子,可以是一個文章段 落或一整部作品,亦可為一個單字或單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

雖然 Barthes (1966)與 Propp 提出的功能概念相仿,但 Barthes (1966)對於功 能的定義比 Propp 更嚴謹。他依組合方式的不同,將功能區分為分佈式與結合式 兩種類型。分佈式功能與 Propp 所述雷同,是故事的主要情節,亦是承上啟下的 劇情關鍵。我們可將分佈式功能視為橫向的、分散的故事情節開展。結合式功能 又名指標(indices),雖然與故事的情節較無關聯,但卻是推論故事意義所須的 抽象概念。指標可以幫助我們感知角色的性格、穿著打扮、身份背景,或是故事 所展現的氣氛。指標必須被置於更高的敘述層次(行動層、敘述層),與角色的 行動、敘述者的敘述相互結合,意義才會明確(Barthes, 1966/洪顯勝譯,1989)。

換句話說,指標的結合方式是垂直的、跨越層次的。

除此之外,Barthes 依重要性的不同,將功能區分為核心功能與次要功能。

核心功能決定故事的邏輯、時序、因果,具有帶出其他事目的作用,其變動會使 得敘事作品的發展方向改變。因此,說核心功能是敘事作品中冒風險的時刻,往 往也是關鍵性的抉擇點(Barthes, 1966/洪顯勝譯,1989:148)。相對地,次要功 能就是這些關鍵性敘事單位之間的連接地帶,它具有催化作用,既填補敘事單位 之間的枝末細節,也製造每個核心功能的開展所需的氛圍。由於次要功能只是用 以填補與連貫的單位,其變動只會影響敘事作品的局部面貌(高辛勇,1987)。

Barthes (1966)將多個功能依邏輯與因果關係的組合稱為序列(sequence)。 序列始於與前項功能沒有連帶關係,終於與後項功能沒有因果關係的敘事單位。

換句話說,序列標誌著一段情節的開始與結束(吳肇倫,2009)。不同序列裡的 敘事單位可能相互交錯。在一個序列尚未完結的同時,另一個新的序列可能已開

換句話說,序列標誌著一段情節的開始與結束(吳肇倫,2009)。不同序列裡的 敘事單位可能相互交錯。在一個序列尚未完結的同時,另一個新的序列可能已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