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教學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 A-B-A’撤回設計為研究方法,考量對 象為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學習特質與個别差異大,適合小組或個别 教學,因此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方法。實驗教學前,進行數學概念測驗 了解研究對象數學基礎能力,並根據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能力與 認知程度,設計符合學生能力的幾何圖形教學活動。以下分別說明教 學內容與計畫、研究設計、教學步驟、教學與評量者。

一、教學內容與計畫

直接教學法強調有系統的課程計畫,並選擇適當的教學目標,編製 層次分明且組織精密的教材(鈕文英,2003)。綜合國內外學者對直接 教學法實施程序,認為教學前要確定學生所要學習的目標,並要能列 出學生指標以作為評量依據(蔡文標,2001)。本研究教學活動內容設 計是依照九年一貫能力指標在國中八年級中幾何能力指標,依據新特 殊教育課綱之學習內容調整原則,將九年一貫課程指標為依照學生能 力做調整,以簡化、減量、分解、替代、重整等方式進行學習內容調 整。因此本研究在幾何課程部分,將以分解、簡化、替代為調整向度,

並參考相關教材訂定教學單元、學習目標與對應能力指標,如表 3-4 所示。

本研究教學活動內容設計之教學單元,參考國中 102 年康軒文教事 業出版之八年級課本內容進行簡化修改,選出單元為「生活中的平面 圖形」為主要探討之幾何圖形學習內容。採 A-B-A’撤回設計,編製教 學單元作為幾何圖形學習成效之探討,教學單元依照學生能力訂定學 習目標,依據學習目標難易度每項學習目標安排 1~2 節課,實驗介入 期每週 4 堂課,介入期連續 7 週。

表 3-4

二、研究設計

考量研究對象為輕度智能障礙,其學習特質與個別差異大,適合小 組或個別教學,因此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方法,此外,本研究個案為三 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了比較直接教學法實施前後的差異,故 採用適合研究少量樣本的單一受試研究法,並在各種研究設計類型中 採用 A-B-A’撤回設計。

本研究實驗設計依照教學計畫每一學習目標依據學習目標難易度 安排 1~2 節課,每一學習目標教學後則進行立即評量測驗,以了解學 生學習進度,並蒐集測驗資料。介入期之幾何圖形有 12 項學習目標,

各編製 1 份形成性測驗,合計 12 份,作為介入期使用;而基線期和維 持期之評量測驗則依照學習目標編製總結性評量測驗(如附錄三),各 進行 3 次評量測驗,以了解教學前後達到的程度與教學效果(郭生玉,

2001)。

本研究欲探討直接教學法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幾何圖形學 習之成效,依照研究對象學習能力與認知程度,設計一套以幾何圖形 為內容的教學,從八年級的能力指標中找出符合學生程度的幾何圖形 內容,設計 12 項學習目標,如表 3-4。以下說明研究設計三階段基線 期(A)、介入期(B)、維持期(A’):

(一)基線期(A):此階段為教學前準備階段,尚未進行直接教學法介 入,進行幾何圖形基準期評量測驗,至少蒐集三次測驗資料,且需等 基準期評量測驗呈現穩定的退步或等速趨勢之後才進行介入期(鈕文 英、吳裕益,2011)。

(二)介入期(B):本階段為實驗教學階段,研究者開始以直接教學法 進行教學,以幾何圖形為主題分成 12 項學習目標,教學的課程為期 7

週,每週上課 4 節,每節上課 45 分鐘。每項學習目標教學後,對研究 對象進行幾何圖形評量測驗。依據學生評量答對情形,平均若達 60%

以上,則糾正錯誤部分後停止教學實驗,進行維持期。

(三)維持期(A’):實驗教學課程結束ㄧ周後,對研究對象進行與基線 期相同評量測驗,且蒐集 3 次之評量測驗結果,做為研究對象維持幾 何圖形學習成效之分析。

三、教學步驟

本研究在探討直接教學法對智能障礙學生幾何圖形學習之成效,根 據相關文獻設計直接教學法教學程序與教學技巧(何珮菁,2006;李 翠玲,2001;邵淑華,1997;范揚素,2012;陳麗如,2007;鈕文英,

2003;蔡文標,2001)說明如下:

(一)教學程序:本研究所採用直接教學法的程序分成 7 步驟。

1.引起動機與複習舊經驗:ㄧ開始上課時利用快問快答方式引起學生注 意力,並檢討作業以複習前一次上課內容喚起舊經驗;接著利用生活 中的實例承接本次教學主題,引起學生動機。

2.說明學習目標:在白板上寫上本次上課主題,可幫助學生注意,並有 重點提示的目的,如認識點、線、角。

3.教師引導教學:教師利用實物、圖卡或字卡說明學習內容,並能先以 正例講解,再舉負例對照,每次只教導一項學習目標,每項活動不超 過 15 分鐘,教學過程中可以透過問答了解學生是否理解以掌握學生學 習狀況。

4.學生練習:如認識平面圖形以圖卡與字卡配對上台演練,尺規作圖則 讓學生在學習單上作練習,有時會穿插填寫學習單讓學生達到充分練 習機會。

5.教師回饋與錯誤糾正:學生練習時若正確作答,立即給予鼓勵讚美;

針對學生有錯誤的部分,則立即糾正並教導正確觀念。

6.學生再練習:教師進行回饋之後,針對學生錯誤的部分利用上台演練 方式讓學生充分練習,達到學習穩定或能獨立完成作業程度。

7.複習與交代作業:利用搶答遊戲複習本次教學內容,並於課堂結束前 安排學生回家功課,以學生能自行獨立完成的作業為主。

(二)教學技術:在進行教學時研究者需充分掌握以下技巧。

1.齊聲反應:讓學生一起回答,提供反應訊號如敲黑板、彈指、點頭等 方式,提示學生一起回答問題。

2.座位安排:以半圓形方式安排學生座位,並將學習力較弱的學生安排 於中間位置,以便教師隨時注意學生學習情形。

3.增強制度:利用累積點數的方式,當學生有完成作業、上課時演練正 確、獨立完成學習單即給予增強點數,達到目標點數則可獲得獎勵,

增強制度可以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