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特質及數學學習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特質及數學學習相關研究

人(31.02%),學習障礙類有 8,590 人(32.52%),雖然智能障礙學生 人數位居第二,但仍是占所有障礙類別的多數。研究者在現場教學環 境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占大多數,所以對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

相當重視,本節將說明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質及數學學習相關研究。

ㄧ、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質

智能障礙之界定根據教育部公布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 辦法」(2013),本法第三條第一款所稱智能障礙,指個人之智能發展 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顯著困難者。

根據美國聯邦法律第三十四條對智能障礙的定義為:係指ㄧ般的 智力功能顯著低落,且同時在發展階段有顯著適應行為障礙(林寶貴,

2013)。

智能障礙者是一群異質性相當大的群體,每個學生的特質也不相 同,不過共通點即是與智能發展相關的差別(林寶貴,2013),根據我 國與美國定義可以了解智能障礙學生在智力方面較同年齡者低落,因 此造成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方面有其特質,以下根據相關文獻(何華 國,2000;林怡君、鈕文英,2001;林惠芬,2007;林寶貴,2013;

陳育萱,2008;陸莉、黃玉枝、林秀錦、朱慧娟,2000;溫淑雯,2011;

謝碩澤,2008)將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質歸納分有學習材料方面、

記憶力方面、注意力方面、學習動機等四項,茲敘述如下:

(ㄧ)學習材料方面

Spitz (1963, 1966, 1973)指出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材料的組織回憶 有困難(引自何華國,2000)。 所以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材料組織有 幾點需要注意:

1.組織與分類有困難:不易將物體做歸類,如將狗、貓、牛歸類為動 物或將西瓜、鳳梨、香蕉歸類為水果。

2.比較事物的異同也有困難:如請學生說說電腦和電視的異同,往往 也會造成困難(陸莉等人,2000)。

3.學習遷移困難:學習遷移是指學習結果的擴展或類化(黃富廷,

2012),也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因為智能障礙者不善於組織學習材 料,因此也很難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或技巧融會貫通,並運用在解決目 前的問題或新的情境(廖盈絜、洪榮照,2009)。

因此,在教導智能障礙學生時,需注意所教學的內容是他們比較 熟悉的,或是與他們生活經驗較能連結的;在進行教學之前應先將學 習內容組織成較有意義的形式(陸莉等人,2000),而直接教學法提到 教學前要能了解學生所具備的先備知識因此重視複習舊經驗,技巧或 知識的學習是由容易到困難,避免容易混淆的概念同時學習。

(二)記憶力方面

記憶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之分,智能障礙者在記憶的表現為短 期記憶比長期記憶差,Eills指出智能障礙者的短期記憶有困難,主要是 因為缺乏適當的複習策略(引自何華國,2000),而他們瞬間所能儲存 的聽覺和視覺材料也較一般兒童少,並且將材料組織以幫助儲存的能 力也低,因此常常有今日所學明日就忘記的情形,所以智能障礙學生 在學習新事物時,往往需要比一般人花費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練習,

才能達一定的效果(黃富廷,2012)。雖然短期記憶有困難,但在長期 記憶上就與ㄧ般人相似,當智能障礙學生學會一些概念或事實,他們 也能跟一般學生一樣維持得住,所以需透過多次練習或復誦的方式加 強記憶。

直接教學法強調精熟學習,透過教師示範-學生練習-糾正錯誤-再 練習,讓智能障礙的學生有反覆練習的機會,以利於將學習內容能進 入到長期記憶中。

(三)注意力方面

Zeaman 與 House (1979)研究發現智能障礙學生能同時注意到刺激 的數目比非智能障礙者少;Brooks 與 McCaulery (1984)則發現智能障礙 者有注意力分配的問題,意指智障者會因為對某些刺激的偏好,影響 他們對刺激的反應;Turnure (1970)則提出智能障礙學生慣以外導性解 決問題,只著重在環境中其他線索,而不專注於學習材料本身(引自 何華國,2000),所以智能障礙者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才能將注 意力集中。除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問題,注意力也無法維持,導致學 習能力低落(郭為藩,2007)。

在直接教學法中提到教學之前可以先引起學生動機或以檢查作業 的方式進行,此方法讓智能障礙學生慢慢注意學習材料;而每一次只 教一種概念或技能,可以避免過多刺激導致注意力分散;另外,強調 每一項活動不超過十至十五分鐘,也能因應智能障礙者注意力無法維 持的問題(鈕文英,2003)。

(四)學習動機

由於智能障礙學生在注意、記憶、學習組織方面有所困難,因此 在學習的過程中比平常人更容易面臨失敗的經驗,常常遭受挫折,而 缺乏自信心,也導致其認為行為的結果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產 生預期失敗的心理,遂降低自我期許和標準,導致學習動機低落(何 華國,2000),因此在教學中需多給予智能障礙學生立即鼓勵與正增 強,以提高智能障礙者學習的自信心,進而提升其學習動機。

直接教學法強調教學內容的安排需由簡單到複雜,因此先從簡單 的學習內容建立智能障礙學生的成就感,並藉此來幫助智能障礙學生 提升學習動機與自信心。

二、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相關研究

Lerner (2003)指出成功的數學學習者,在四則運算能力的自動化是 必要的,學生若因記憶缺損則導致提取困難就會影響數學學習。輕度 智能障礙學生的數學表現,在基礎運算能力可以達到與其心理年齡相 當的一般學生水準,但在數學推理、理解概念及問題解決能力上,則 較普通學生低下(盧台華,1995)。而多數有關智能障礙學生數學能力 的研究,大多以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對象(林怡君、鈕文英,2001;

周台傑,1998),主要原因是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有接受學校基礎學科的 部分能力。另外,Vitello 在 1976 年指出輕度智能障礙兒童是可以學習 有關數學基本概念及技巧,例如分類、數序、數字對應、四則運算及 概念保留等(引自溫淑雯,2011)。

王天苗(1986)探討智能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數學能力之差異情 形,結果發現智能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的數學能力表現都會隨著年級 增高而增長;而智能障礙兒童和普通兒童數學能力有顯著差異,智能 越低則數學能力越差,但仍具有學習數學的潛力。

周台傑(1998)在探討國民中學智能障礙學生數學能力的研究中 發現,第一智能障礙學生的計算能力與相同心理年齡的正常學生發展 相接近,但數學應用能力則落後很多;第二心理年齡六歲和七歲的智 能障礙學生數學各項能力的發展接近相同心理年齡的正常學生,而隨 著心理年齡增加,兩群體的數學能力發展差異也愈大。周台傑與詹士 宜(1993)在探討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不同應用問題的表現,結果 發現以「改變量未知」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最難,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改 變量未知」的問題,包括比較的關係與語意不一致的性質,使學生產 生錯誤的理解。

盧台華(1995)研究台北縣市國小學障、聽障、智障與國中智障 學生共 401 名的數學能力現況,以數學能力診斷測驗、數學能力發展 測驗、及數學概念評量表為研究工具,結果發現國中智障學生的數學 能力較不分化,在認數、術語符號、加法、集合、幾何與數的能力優 於其他能力,數學能力可達國小三、四年級的發展程度。

何佩菁(2006)探討直接教學模式對國中資源班學生數學學習成 效,有兩名為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研究設計採個案研究方法,經過 實驗教學後學生的數學能力表現有明顯進步且具有保留成效。

周雅菁(2009)以電腦輔助教學教導國中資源班學生正負數的認 識與整數加減,其中一名為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研究設計採用單一受 試研究法中跨受試多探試實驗設計,經過電腦輔助教學後,受試者均 能提升其數學學習成效,保留習得知識。

溫淑雯(2011)探討建構取向教學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 學習成效,研究設計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中跨行為之多探試設計,研 究目的其中之一是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等差數列學習成效,研 究結果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等差數列具有立即成效及保留成效。

Jitendran 與 Hoff (1996)指出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經過有效教學 策略的教導下,可以提升數學應用解題能力且具有學習維持效果,國 內相關研究(何佩菁,2006;周雅菁,2009;溫淑雯,2011)也發現,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具有數學學習能力,在透過特定教學方法或教學策 略教導後,大都可以提升其數學學習成效;何佩菁(2006)指出輕度 智能障礙學生具有數學學習潛能,透過一套系統化的教學模式或策 略,來配合其學習特質與數學能力,可增進其數學學習表現。

綜合上述,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認知缺損較輕微,在數學學習能 力方面,因智能障礙者的短期記憶較差,所以需透過工作分析、逐步 教導與反覆練習的方式達到精熟,相關研究文獻也顯示如果透過適合 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而直接教 學法主張每個學生都能夠被教導的,重視結構化教學與運用教學策 略,所以本研究採直接教學法來教導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

希望幫助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也能夠學習幾何圖形,增加智能障礙學生 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