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果討論

第四節 教學應用

一般來說,華語學習者在閱讀時,因受到本身母語及思維、認知等文化 因素影響,常有難以理解或理解有誤等情形產生。根據研究結果,本文認為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有必要針對中文與阿拉伯文「認知面向」與「思維模式」

的差異,提醒學習者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連結,並學習中文慣用的敘述模式,

藉此改善可能產生的困難。至於親美與反美的差異,由於涉及敘述者主觀立 場的偏好,與語言結構的正確性(grammaticality)或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並無太大關係,研究認為在教學時僅需點出差異即可。因此,本節擬針對高 級程度的阿拉伯華語學習者,訂定中文網路新聞閱讀教學目標與步驟如下。

一、 教學目標

(一)了解新聞敘事的篇章結構及中文各敘事結構的比重。

教師須使學習者了解基本的敘事結構,包含點題、指向、進展、評議、

結果或結局與收尾等六部分,然而,有些新聞的敘事結構僅包含其中幾個部 分。此外,在新聞的敘事結構中,事件的結果或結局通常包含在點題之中最 先出現,其次是指向,最後是收尾。至於進展與評議則是穿插於篇章中出現,

同時,兩者是敘事結構的核心,其所占比例約為整體敘事結構的七至八成。

(二)了解中文的過去面向,著重於追溯死因與死前事蹟。

教師須使學習者了解中文在撰寫人物死亡消息時,傾向敘述死亡之前 的事件,包括追溯死因、死者生前狀況、死者生前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等。

(三)了解中文的主體思維,傾向以人為核心的敘述方式。

教師須使學習者了解中文敘述傾向以「人」為核心,敘述死者做了或 發生了什麼事。此與阿拉伯文傾向以「事」為核心的敘述方式明顯不同。

二、 教學步驟

首先,華語教師可自製如表五-2 的學習單,學習單上僅呈現分段後的 新聞語句,如表五-2 左邊欄位所示,教師可依班級程度決定新聞篇章的長 短與內容;右邊欄位則留白39。其次,講解敘事結構的六個部分定義,並讓 學習者選擇各段落所屬結構,填入右邊欄位。接著,與學習者討論各段主旨,

試圖引導學習者了解,中文在撰寫人物死亡的消息時,傾向敘述與死亡之前 相關的事件,包括死者死因與生前健康狀況等。最後,讓學習者圈選各句的 主語,如黑色粗體字所示,從中點出中文傾向以「人」為核心的敘述方式。

39 此處為呈現完整之教學範例,故右邊欄位不留白,以便說明實際教學步驟。

表 五-2 中文網路新聞閱讀教學範例—以人物死亡消息為例40 一個震驚演藝圈的消息,帽子歌后鳳飛飛驚傳罹

患肺癌,1 月 3 日病逝,在昨天已經入塔長眠她 的故鄉桃園大溪。

[點題]摘要整起事件[指向]

點出死因、死亡時間與地點

去年她取消巡迴演唱,一度曾經透過錄音,向粉 絲道歉,怕歌迷親友擔心,只說是聲帶長了東西。

當時外界都以為只是長繭,沒想到卻是癌細胞轉 移,最後不敵病魔,離開人世,享年 60 歲。

[進展]追溯死者的健康狀況

已故歌手鳳飛飛:「對自己聲音出了狀況,而演

唱會不能如期演出,我也要向支持這次演唱會的 朋友說聲抱歉。」

[評議]轉述死者生前的話語

去年 5 月,鳳飛飛透過錄音,宣布聲帶長東西,

不得已要暫停巡迴演唱會。原本還跟歌迷約好,

今年 9 月開唱。沒想到原來當時她罹患肺癌末 期,癌細胞轉移到喉嚨,經過半年化療無效,今 年 1 月 3 日凌晨病逝在香港。

[進展]敘述死者的病情發展

鳳飛飛委任律師江燕偉:「鳳姐她其實是一個很

體貼、低調的人,當時就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在 辦完後事之後,才對外公布消息。」

[評議]轉述他人對死者評價

鳳飛飛生前就很低調,也很體貼家人跟粉絲,確 定罹患肺癌時,還沒讓鳳媽媽知道,就是怕大家 擔心。在她離開人間前,除了家人還惦記者歌 迷,特別在官網親筆簽名一張賀年卡,同時留了 51 字的遺言。

[進展]敘述死者生前的作為

去年演唱會取消前,鳳飛飛接受 TVBS 獨家專 訪,談到人生充滿感觸,還說自己早晚要回歸故 土。死訊傳回大溪老家,鄰居震驚不敢置信。帽 子歌后走了,留給親友歌迷無限感傷。

[收尾]回應主題,總結撰稿 者本身對於整起事件的看法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主要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對照中文與阿拉伯文的認知面向、思

40 表五-2 內容改編自張雅惠(2012)。

維模式與國際關係等文化層面進行討論,並針對華語文教學提出個人淺見。

首先,就認知面向而言,根據敘事結構的分析所得,中文傾向敘述人物 死亡之前的事件,阿拉伯文傾向敘述人物死亡之後的事件;此研究結果進一 步支持中阿時間隱喻的認知面向,即中文以面向過去為主(張建理,2003;

Ahrens & Huang, 2002; Alverson, 1994),阿拉伯文以面向未來為主(Hamdi, 2010)。此外,分析結果同時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現世觀(鄭志明,2006;戴 康生、彭耀,2006)與阿拉伯文化的後世觀(阿布達拉提,1997/2008;從 恩霖,2007)。

其次,根據及物系統的分析所得,中文使用「物質過程」、「心理過程」

與「行為過程」的比例均高於阿拉伯文,且中文傾向以「人」為核心敘述,

阿拉伯文傾向以「事」為核心敘述。此結果符合文獻所指,即中華文化傾向 以「人」為本的主體思維(申小龍,2003;朱立才,1997;戴昭銘,1996),

阿拉伯文化傾向以「事」為本的客體思維(朱立才,1997;周文巨、陳杰,

2007;國少華,2009)。此外,研究結果亦與曾金金(2008)統計華諺中帶 有「人」的詞頻比例較高的結果一致。

最後,根據轉述話語與詞彙關聯的分析所得,中文傾向親美,阿拉伯文 傾向反美。此結果與前人(李美華,2005;蔡欣怡,2006)統計台灣報紙的 新聞來源、涵蓋範圍與報導內容等,發現台灣以美國報導為多的結論一致。

針對上述語言與文化的研究結果,本文建議,教學時若能指出中阿「認 知面向」與「思維模式」的差異,將有助於改善學習者可能產生的偏誤。至 於中阿「親美與反美」文化的差異,研究認為,教學時僅需說明此差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