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七節 研究倫理

對一個專業的指控,沒有比指出其實務不符合倫理還來的嚴重。

Bogdan & Biklen(1998 / 2001,頁 61)

研究中的倫理議題與參與者、研究者、以及研究協助單位都有關 (Kumar, 2000 / 2000),以下分別說明研究者將如何處理研究倫理的問題:

一、在參與者部分

研究者考慮到對研究對象可能造成的傷害以及維持保密性。保障研 究對象免於受到傷害的最根本原則,就是「匿名」原則(潘淑滿,2003)。

隱私權的對象是人,而保密和匿名的對象是資料(畢恆達,1998)。另外,

取得同意一直是持續存在的問題,也是研究進行的關鍵(嚴祥鸞,1996)。

在研究過程中,雖研究對象基於自由的參與簽署了研究同意書,但其仍 有權利可以在研究過程中選擇退出研究。

二、在研究者部分

在開始蒐集資料之前,研究者會對研究目的以及貢獻有所瞭解,以 便說服研究對象。再則,研究者需避免產生誤差。因為,研究的作假不 但會誤導人們對社會的理解以及政策的擬定,也會浪費後來研究者作重 複的測試(畢恆達,1998)。所以,研究者不會意圖隱藏或作不實的陳述,

也不會任意運用所取得的資料。

三、在研究協助單位部分

大多數的社會研究背後都有贊助單位,這些組織可能都有其目的。

本研究雖無此問題,但需考慮研究對象所屬學校可能的限制。所以研究 者於進入現場前,會取得研究對象所屬學校的同意。基於此,研究者將 與研究對象所屬學校維持互惠關係,透過提供相關資訊、幫忙處理事務 或扮演好傾聽者等間接的方式回報給研究對象及其學校。

一、取得同意書:取得研究對象與其所屬學校的同意書(見附錄七、附件 八)。研究對象的同意書需說明研究者的身份、研究目的與方法、研 究對象需要配合的行為、研究所需時間、資料蒐集的方式、可能造 成的干擾、研究者的聯絡方式、研究者的權利、如何處理保密的方 法(畢恆達,1998)等。並請研究對象仔細思考後填寫同意書,以盡到 詳細告知的義務。

二、避免資料外流: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到的錄影、錄音及文獻資料需妥 善保存,避免資料外流。

三、不干預研究現場:在實地觀察時不干擾上課進行;不影響預學生行 為;不主動提供建議。

四、不探人隱私:所蒐集的資料需與研究有關,不主動、深究與研究不 相關的個人隱私問題。

五、資料化名處理:所有資料以化名處理,不暴露研究對象的線索,以 免研究對象感到不愉快甚至造成困擾。另外,在閱讀研究記錄或研 究報告中的資料,將任何可能對研究對象造成傷害的訊息予以剔除。

六、誠懇相對:研究對象詢問與研究相關的問題時,以誠懇、互信的態 度告知。

事實上,在研究過程中,干擾是無可避免的。但是,研究者盡力地 達成上述的作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嘗試透過教室的觀察,探討英語教師利用何種鷹架策略來協 助學生學習,並瞭解運用這些鷹架的關連性為何,最後則嘗試探索影響 教師運用這些鷹架策略的相關因素。因此,本章將研究結果分三節敘述。

第一節呈現透過觀察英語教學活動,歸納出教師使用的鷹架策略;第二 節則是綜觀的分析英語教學活動,瞭解教師教學鷹架策略運用的歷程;

第三節是藉由教室觀察與訪談,探索英語教師運用教學鷹架策略的相關 因素。

第一節 教師使用的鷹架策略

小英老師在教學時,習慣以英語表達,並運用指示、提問、示範、

講解等教學行為,呈現英語材料、和學生溝通並做相關的檢核與評量。

舉例而言,「提問」是小英老師最常使用的教學行為。然而,小英老師 會因為教學行為背後的各種目的,在不同的時機、面對不同的對象,或 不同的教學內容時運用不一樣的鷹架策略。例如,教師會透過「提問」,

鷹架學生能夠「歸納」出文法的基本規則;促使學生學得「比較」單字 結構的能力,或者是試圖協助學生「區別」字母在單字位置前、中、後 的不同發音等。

根據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所蒐集出來的資料,並參照訪談結果,在 研究進行中逐漸形成鷹架策略類目的編碼。在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才確 認14 種鷹架策略類目。最後,從這些鷹架策略之間的關係與主軸的意義,

研究者發現小英老師對學生所提供的鷹架可進一步分成三大類型:第一 類是「注意鷹架」;第二類是「認知鷹架」;第三類則是「後設認知鷹

表4-1 鷹架策略類目表

略。

(二) 認知鷹架

認知鷹架是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能力內,運用各種學習技巧來處理複 雜的學習事物。認知性的學習技包括猜想、推想、前後文的對照等。這 部分的認知策略是學生需要具備的,而這些技巧經常內嵌在學習互動的 過程之中。在研究者實際觀察後發現,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這一類的 鷹架小英老師的具體作法主要有九種。而研究者進一步分析後,將這九 種認知策略可以區分成內容性與方法性兩大類。內容性認知鷹架意即,

將鷹架策略運用在協助學生透過各種認知技巧來學習英語內容知識。其 中包括:從字彙的意義加以類推、從字彙的變化加以類推、從上下文推 測字義、對照句子以發現結構、將複雜句子分解以協助瞭解等六種。再 則,方法性認知鷹架代表能協助學生發展各種一般學習的方法。而這類 的鷹架包括:整合訊息做出推想、從書籍的排版判斷關鍵訊息、思考題 項與題目的合理性等三種。

(三) 後設認知鷹架

當學生具有後設認知能力,代表學生可以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自 行學習新事物或解決問題,而這類的能力是透過檢查、計畫、監測、測 驗與評價等方式來達成。小英老師教學過程中,會提供尋求可以協助解 決問題的資源、在限制性訊息或時間的作答策略、學會檢查的方向與內 容等鷹架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

綜合以上,小英老師提供的鷹架策略包含注意鷹架、認知鷹架與後 設認知鷹架三大類。而有關情意策略的部分,如培養學生提昇自己的學 習動機、能夠處理學習英語的焦慮等,則未出現在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 中。因此,以下,就上述三大類鷹架分別加以討論與分析,並以研究過 程中所蒐集的各項現場資料舉出例子4加以佐證說明:

[註4] 鷹架策略例子對照表見附錄十一。

一、 注意鷹架

要使一個人學習某些東西,必須使其先注意這些東西的存在。小英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曾使用「聚焦注意力」與「注意力分配」兩策略,

研究者於下列進一步說明:

1. 聚焦注意力

聚焦注意力策略,乃是引導學生從眾多訊息中,直接注意於學習目 標或重點的方法。換言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知覺性地覺察事 物的存在,還需從眾多的訊息中將注意力聚焦到特定的學習內容、重點 之上。藉著聚焦注意力的策略,可以培養學生在獨立學習時,知道將注 意限縮在圖片、文字或符號等的特定訊息。研究者觀察到小英老師在進 行課文情境教學、單字教學、對話教學或檢討評量試卷時都會運用聚焦 注意力策略,引導學生透過對話注意圖片中的某些訊息。舉例而言,例 4-1-15是小英老師在進行第一課課文情境教學時,引導學生聚焦注意力的 情形:

例4-1-1

T:OK, take out your book, would you please turn to page two.

Ok, now we are going to review the conversation of lesson one.

T:Would you please see the same picture after me?

S:What time is it, Debby?

T:Ok, you can see the door, what else? Kelly.

[註5] 例4-1-1:第一個數字4代表章次;第二個數字1代表鷹架策略流水號,第

三個數字1表示例子流水號。

S:Watch. Ok, you can see the watch.

T:Look at this picture. Tell me 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Ss舉手,T指1C) 1C:Door.

S:Devin.

T:Yes, Devin has a watch. What else? OK, Vikki.

S:Apple.

T:Ok, you see an apple. Where can you see the apple?

S:T-shirt.

T:You see in the T-shirt, right? OK, Tim.

S:Curtain.

Ss:喔!(埋怨)

T:Ok, you can see the curtain. And what color is the curtain?

Look at here.

S:Pink.

T:Pink? Yes. Ok, you can see the pink curtain. What else? Peter.

S:(沒回答) T:OK, Betty.

S:Windows.

T:Ok. You can see a window.

T:Ok. You can see a window. What else? Rich.

S:garden.

T:Oh, you can see the garden. Yes, so, where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Kelley.

T:(直接點名,沒回答) T:Ha? Where are they?

S:Outdoor.

T:There are~ ? (沒回答)

T:Ok, they are outside of their house, right?

T:Ok, tell me, what does Judy say to Devin? What does Judy say?

Ss:What time is it, Devin?

T:So, Judy says, what time is it, Devin? And, Devin says?

Ss:It is eleven thirteen.

T:Ok, Devin watches his watch, and say, it is eleven thirty. (強 調)

OS-01-101~141

從例 4-1-1 中可看出,小英老師先「指示」學生要將注意力放在第一 課對話情境教學中。然而,因為情境圖片不只一張,因此,老師進一步 請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和老師手中拿的相同圖片,即第一張課文情境圖 片。接著,使用「提問」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圖片表面直接 呈現的各種訊息。老師提出問題的包含:可以看到什麼?東西的位置在 哪?或者從學生的舊經驗著手。最後再以「提問」的方式帶入圖片的主 題,問出圖片主角的對話內容。

在例4-1-1 的教學過程中,小英老師先「逐步指示」學生將注意力從 大範圍中逐步限縮,從第一課課文情境到第一張圖片上。接著,透過「提 問」的方式將學生注意力鎖定至圖片呈現的細部訊息,而這些提問的問 題以圖片上的表層訊息為主,例如形象、場景、色彩等。最後,老師結 合對話的內容,並描述對話的情境。

小英老師提問的問題在不同課文情境下會有不同的重點,例4-1-2 是 接著例4-1-1 的課文情境教學,老師透過不同的問題營造出不同的對話內 容:

例4-1-2

T:Now, let’s move from picture two.

T:Wow, in picture two, you can see a lot of people. Ok, tell me, how many people you can see in this picture?

Ss:Six.

T:OK, six. So, who are they? Who are they?

S:They are, they are~

Ss:(無法回答)

T:OK, who’s he? (T指圖上一角) S:Miss White.

T:Miss White? (驚訝狀) S:Mr. White.

Ss:Betty.

T:Betty. And what about? (T指圖上一角) Ss:Devin.

T:Devin. (T指圖上一角) Ss:Judy.

T:Judy. (T指圖上一角) Ss:Mrs. White, Mr. White.

T:Mrs. White or Mr. White?

Ss:Mrs. White.

T:OK, very good.

OS-01-143~163

OS-01-14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