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的實施程序

由於質性研究是找尋特殊場域中的意義建構,而意義建構本身又是 一種互動的、脈絡化的文化行動。因此,研究者不僅需要從脈絡中詮釋 行動者的行動,也必須知覺主觀在這個建構過程中的運作。為了達到落 實質性研究的精神,研究者除了須回歸到理論層次及研究問題與目的的 考量(潘淑滿,2003),還要清楚交代進入現場中的觀點,進入現場後的互 動、與研究對象的關係發展、變化和自己觀點的改變(蔡敏玲,2002)。以 本研究而言,研究的目的在關心英語教室中教師如何藉由對學生可能發 展區的瞭解,以運用各種鷹架策略來協助學生。所以,採取質性研究的 教室觀察來瞭解教室場域中互動的過程;採取正式以及非正式訪談的方 式瞭解教師使用鷹架策略背後的意義,輔以資料蒐集使資料更完整。以 下,研究者進一步說明研究的實施程序。

一、正式研究前的準備

為了瞭解本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從 2006 年 3 月開始,透過修習「質 性研究」課程的機會嘗試試探性的研究(見附錄一)。蒐集相關文獻後,4 月中進入現場,至 5 月中結束後著手分析蒐集到的資料。試探後有以下 發現與因應之道:

(一)在研究對象的選取方面

由於研究者欲藉由個案研究(case studies)的精神,就是對一個場域、

單一個體、文件資料儲存庫、或某一特定事件作鉅細靡遺的檢測(郭生玉,

1981;Stake, 1995, 2005),來瞭解英語教師所可能採取的各種鷹架策略類 型。因此,研究對象需要能採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技巧,透過不同的活動 採取鷹架策略引導並協助學生。然而,研究者在選取對象時,以立意取 向選取研究者在代課期間認識的英語教師鴻老師為研究對象,但該老師 教學以講解法為主,因此分析出來的鷹架策略類目較少。據此,研究者 在正式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加上研究對象必須能提供多元豐富的資料為 擇選條件。

(二)進入現場的時間點方面

在試探性研究時,由於進入研究現場的時機適逢國小期中評量,以 致於觀察之初,教師以複習、小考為上課重點,而考試後則以讓學生欣 賞英語影片與檢討考卷為主。因此,在試探性研究所觀察到教師真正教 學只有兩個單元,各三堂課。再加上兩個單元的性質接近,教學策略的 使用相似度很高,所以分析出來的鷹架策略以示範、講述、提示、重複、

機械問答等為主。基於以上,研究者在正式研究時,將考慮進入現場的 時間點,以國小開學後一至兩週左右為進入現場的時間點。

(三)在資料的蒐集方面

研究者在試探性研究資料蒐集時,採取觀察法、正式與非正式訪談,

以及蒐集觀察對象書面資料如教室佈置、參考書籍等。然而,研究者將 正式訪談安排在觀察階段的後期,以致於一開始無法瞭解研究對象的教 學信念、對學生的瞭解與設計課程、採取教學策略的想法等,導致在做 觀察札記時難以掌握學生的可能發展區,以及教師及時釐清教師教學鷹 架的動機。因此,在正式研究時,研究者在進入教室觀察前,先進行正 式訪談,並依觀察情形隨時輔以非正式訪談,以期更能掌握教學現場的 教學現象。而在工具使用方面,研究者在教室觀察時,以數位攝影機拍 下教學現況並簡要紀錄觀察重點。並於觀察教學後盡快完成觀察札記,

能使資料詮釋盡量符合教學情形,成效良好。所以,在正式研究時,研

究者以此方式蒐集觀察資料。

試探性研究之後,研究者 2006 年 8 月開始和指導教授討論後續研究 的可能性,透過指導教授的引導以及後續文獻的整理逐漸釐清鷹架策略 的概念,並瞭解英語教師使用鷹架策略情形,以協助研究者掌握研究對 象和學生互動的技巧。總而言之,在試探性研究後,研究者修正了蒐集 觀察資料的方法。再加上和指導教授的討論,進一步釐清鷹架概念與確 認了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依此做更深入與完整的研究。

二、研究流程

確認研究的可行性後,正式的研究流程如下:

(一)準備階段(2006 年 3 月至 2006 年 12 月):本階段主要活動是蒐集與 閱讀相關文獻,並規劃本研究進行方式,完成研究計畫審查。

(二)資料蒐集(2007 年 2 月至 2007 年 5 月):進入正式實施階段,主要 活動為確定研究對象、進入現場觀察、進行參與研究教師訪談、文獻資 料蒐集,並將資料轉譯成觀察札記與逐字稿,同時將研究初期所蒐集之 現場資料進行開放編碼,試圖尋找研究教師經常運用的鷹架策略。

(三)資料分析(2007 年 5 月至 2007 年 6 月):配合資料蒐集、訪談與觀 察活動,本研究於資料蒐集階段初期即先進行初步分析以聚焦觀察主 軸,並於資料蒐集時,同時進行資料編碼與分析。

(四)研究報告撰寫(2007 年 5 月至 2007 年 6 月):本研究最後階段,將 已完成分析資料與發現綜合整理,完成報告的撰寫。綜合以上,研究者 進行研究的流程如下圖3-1:

圖 3-1 研究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