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及所需支援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四節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及所需支援

一、教師使用社群媒體面臨之問題

依據訪談資料顯示,受訪教師使用這些媒體工具融入教學會遇到的困難最主 要為網路設備的不足。此外,有些社群媒體也有其使用以及教學管理之功能限制、

著作權問題以及工具預期性落差,這些都是受訪教師在教學上會遇到的困難和問 題。其中有一位受訪教師更提到說使用這些工具面臨科技焦慮的問題。以下將分 別依個面向進一步探討說明之。

(一) 對社群媒體實體操作熟悉度與檢視教室之設備技術問題

教師對於使用社群媒體於教學中會遇到的困難,絕大部分是來自於網路設備 上的不足,這不但會減低學生的求知意願,甚至也會影響老師想要使用這些工具 的意願。受訪教師面臨網路的問題,包括了網際網路的訊號很差、網路經常斷線 等等。這導致老師的教學資訊內容的呈現變差,造成老師上課的困擾。

「網路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一個障礙這樣子。那當你卡住的 時候同學就會,那個意願其實就會當下來這樣子」(A04-83)

「我們先講講設備的困難。常常會斷線…」(A05-81)

社群媒體雖說操作上沒有太大的技術操作的問題,但是對於欲設計一個理想

的教學情境,莫過於熟悉其所使用的社群媒體工具的實際操作。每一種社群媒體 工具都有其獨特且實用的功能,教師面臨最大的挑戰是除了如何將教學與科技工 具有效整合之外,教師對於工具的實體操作更是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

「我自己也要先去了解一下社群媒體,像那種 slideshare 那些東西 其實變成我也要先有帳號,我都會先去開好帳號,就是要先去了 解」(A02-86)

「因為有些時候就變成還要自己先去學,但是有些東西其實就是學過一 次。加入今年第一次我做這件事情可能要花多一點時間,明年就少一 點」(A02-102)

教師每一次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前,必須檢視這些工具的操作性能是否 完好。例如:檢查工具基本功能是否可以正常操作、教室的硬體和軟體設備等等,

那就是其需要在上課前進一步確認,以確保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那另外就是可能教室的設備,就比如說它網路通不通有沒有聲 音,比較技術上的問題」(A08-66)

(二) 著作與智慧財權問題

依據訪談資料顯示,大部分的教師不會公開教學內容,其原因主要為智慧財 產權的問題。受訪教師提到網路資源使用上面所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例如,網 路上公開資源的權威性以及智產權的問題。這些公開的資料來源的出處以及使用 權的問題都是教師必須要非常關注的。這些著作權法對使用者來說是一種限制之 外,教師也要特別小心取用這些開放的資源作為其教材,因為這會影響一位教師 的專業能力;那換另一個角度去看,它其實是一個對提供者以及使用者的一種保 障。

「他的那個使用權的問題,我必須很注意。也就是網路上的這些資源 是不是適合我在那邊公開展示…」(A05-86)

「不太好對外公開,因為我也擔心學生文抄功,他萬一侵害智產權怎麼 辦…可是如果公佈就會有智產權的問題…」(A01-110)

「不會公開…會有智產權的問題」(A02-157)

依據訪談資料顯示,教師除了基於智產權的問題不會公開其教學內容之外,

受訪教師也皆一致表示不會公開學生的作業內容,同樣也是因為智產權的問題。

由於這會牽涉法律和刑事的問題,因此大多數受訪教師採取較為保守的做法。

另外一位受訪教師則是認為這些作業內容都是屬於比較個人和隱私的部分,

因此不願將其公開,而另外一位受訪教師則是覺得若公開這些作業內容會影響學 生想要參與討論學習的意願,間接地會影響學習風氣。

「學生的作業到目前為止還是不適合公開,我印象美國有一個法律是 在講說這個作業的問題不能夠隨便公開的」(A11-86)

「有時後會降低學生討論的意願…有時候他們也覺得,我們拍這影片拍 了在這麼辛苦,放上去很好」(A09-279)

但是,也有受訪教師表示願意把學生的作業內容公開是為了能夠分享給其他 人。除了能夠讓學生建構個人化的內容,還能夠讓學習者透過參考別人的學習心 得,不斷的改善讓自己的學習變得更好,這有利於知識的分享。此外,對學生來 說,能夠讓其他人查詢得到他們的作品,會讓他們顯得更有自信。由於 Google Docs 和 Wiki 是使用邀請的方式加入的,因此只有特定受邀群組的學生才能看到 這些內容。

「他們覺得很有自信…他們的東西,覺得被分享出來,被查詢到是一件

很榮耀的事情」(A10-96)

「…這個 Wiki 跟 Google Docs,它都是就是這一群人,所以就不是對外 公開」(A10-91)

(三) 科技工具之適宜性與預期性效果

對於絕大部分的受訪教師,社群媒體的技術操作上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其中 一位受訪教師表示其遇到的問題屬於是教學管理功能上面的限制以及初次使用 對其功能不太熟悉,因此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去摸索。受訪教師認為這些媒體工 具若是沒辦法提供有效管理教學的功能,在教學上就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

「他的功能,可能是後續管理,比如說我要匯出資料或甚麼,就當然 一開始弄比較不熟悉,或者說他可能有些功能限制,比如說他排的順 序跟我的平台上的不一樣,可能我就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再去核對名單」

(A05-86)

依據訪談資料顯示,課程內容的屬性、教學內容之適切性成為主要影響社群 媒體工具是否適合應用於教學,而並不只是為了融入科技而融入,但是卻忽略了 原有使用這些媒體工具的真正目的。

「你要看你的課程內容屬性,適不適合、該不該用,還是要看看你那 一個課程到底需不需要」(A06-236)

「我覺得要看那個課程的主題,我覺得如果是那種需要很多討論的,

那這個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A09-321)

另外,教師選用的工具類型也是一種挑戰,因為有些工具是學生甚少使用的,

因此這會減低想要參與使用工具的興趣。教師期望學生使用工具的方式會如預期

的,但是往往這些落差也會造成學生負面的使用經驗。

「學生對這些媒體的熟悉的程度,也不要以為現在就所有的人都使用,

習慣使用,有些人不喜歡啊,那效果就不會好」(A09-327)

此外,由於如今許多人都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社群媒體做自己的私事如 Facebook,每一天我們都會在這些工具媒體上面處理很多的事情。因此學生難免 在上課的時候,會很容易分心或是受到其他的資訊吸引而無法專注在學習的活動 上面;或者是與朋友在線上交談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會遇 到的挑戰和障礙。

「我會覺得有時候社群媒體因為大家在各種社群媒體上面已經做太多 事情了,譬如說像 Facebook,可能大家一整天都在上面,那如果說我 們上課都大家一直在 Facebook 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那難免就是大家 我覺得是很容易分心的」(A08-207)

關於工具實際使用起來與預期性效果的落差方面,有一位受訪教師認為使用 社群媒體是希望這些工具能夠幫助達到其教學的目標和目的,在預期中使用了這 具能夠達到某種學習效果;然使用了之後才發現有預期性效果的落差,對於其教 學非但沒有帶來顯著效果,反而帶來更多弊端。

「你預期用了那個東西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我預期他們可能會,

一開始預期他們會分享一些東西,可是後來覺得不會,所以只有預期 性的落差」(A06-62)

(四) 科技焦慮

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帶給人們許多生活上的便利,然而教師對於使用社群

媒體融入教學中的使用經驗並非完全是正面的經驗。有一位受訪教師提出其使用 社群媒體的負面經驗。社群媒體雖然帶來許多的優點,但這些多元的功能有可能 讓師生之間的溝通變得太急促,不但對師生來說會引起科技焦慮,還會造成無形 的壓力和壓迫感。

「以前我們會比較有耐性,然後因為現在 push 的這個功能很強,你就 會覺得為甚麼我送完 message,你為甚麼還沒有讀,你為甚麼這麼沒 有效率,可能我對學生會有這樣的感覺,可是學生也會有那個焦慮」

(A09-100)

(五) 學生惰於學習、參與意願低

此外,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是會導致是否能夠有效整合這些社群媒體工具並達 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態度如:學習自主性低、使用科技的熱忱、以及 如何正確使用社群媒體工具等等都是教師在運用社群媒體於教學中需要進一步 了解和克服的問題。運用科技工具融入教學,其作業的方式多數是以線上的方式 進行如內容分享,對於學習自主性較低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學生惰於學習,進而 減低學生的參與度。

「通常遇到的困難就是他不交作業。這個不是媒體的困難,而是學生 自己本身的問題,自主性比較低」(A01-20)

「有些同學會有遲交功課的問題,那就是要去提醒他們。其實也都還 好啦,我通常會說如果遲交,就會開始扣分」(A02-51)

受訪教師會面臨學生參與投入使用這些工具的興趣不夠,如果社群媒體沒有 人參與使用其中,那就沒有價值可言,從而也會失去其融入的教學目的。

「這的確是要鼓勵他們去參與,因為社群媒體你沒有人參與,他就沒

有價值。譬如說你參與,他的價值越高」(A03-33)

有價值。譬如說你參與,他的價值越高」(A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