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研究"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陳 昭 珍 博士. 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tudies Faculties’ in Taiwan Applying Social Media in Teaching. 研究生:謝 玖 娗.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四 年 十 一 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探討我國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融入教學之應用情況,包 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使用情況、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模式、使用社群媒體對 教與學之影響、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及所需支援。依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主 要利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11位國內使用社群媒體融入教學之圖書資訊領域教 師。 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情況可分為:(1)使用數位學習平台和社群媒體、 (2)沒有使用數位學習平台,卻有使用社群媒體、(3)使用數位學習平台,卻 沒有使用社群媒體。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廣泛應用各類型之社群媒體工具於教學 上。以Youtube、Google Docs以及Facebook是使用最多的社群媒體工具。教師使用 社群媒體進行教學包括:學生使用部落格撰寫、分享上課心得;使用Wikis作為共 筆的軟體、創建內容、瀏覽文章以及推薦學習資源;Youtube作為影片分享的工具 與錄製教材;Facebook是人際互動的平台與創建粉絲頁、分享文章;Google Docs 則是檔案分享的軟體;Line則是作為通訊的軟體;Skype則是作為一個錄製訪談的 軟體;Dropbox和Google Drive進行合作編輯、討論、儲存文件以及分享課程檔案。 使用社群媒體改變傳統面對面的教學模式、改變師生溝通互動的方式、教材 型態的改變以及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師面臨之問題包括對社群媒體實體操作熟 悉度與檢視教室之設備技術問題、著作與智慧財產權問題、科技工具之適宜性與 預期性、科技焦慮、學生學習與使用態度、教師教學與使用態度以及花費時間準 備數位及紙本教材、篩選、檢視和更新教材內容。教師所需之支援主要為教學講 習以及人力支援,人力支援主要協助進行編排上課時間表和整理教材、排解系統 和技術問題、負責監控線上的互動、登記和批改作業、協助授課。 關鍵字:社群媒體、數位學習、教學型態. i.

(3)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faculti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using social media in teaching, which includes: the use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teaching,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mpact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problems and technical support of using social med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ers are widely used various types of social media tools in teaching. Youtube, Google Docs and Facebook is the most used social media tools. Blog using for sharing learning experience; Wikis as a group learning, create content, browse articles and sharing learning resources; Youtube as a video sharing tools and recording teaching materials; Facebook is a platform for learning interaction and create a fan a Facebook page; Google Docs as a documents sharing platform; Line and Skype as a communication tools. The changes of social media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face to face teaching style, changing the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ve way, changing patterns of teaching and the 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 Problems of using social media in teaching include technical problems of the equipment, work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suitability of tools in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anxiety. The main support for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required workshops and manpower support,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which assist in solving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problems, responsible for monitoring the online interaction, registration and teaching assistance.. Keywords: Social media, e-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ii.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數位學習之發展與創新 ...................................... 10 第二節 數位學習平台相關研究 ...................................... 16 第三節 社群媒體工具之教學應用研究 ................................ 22 第四節 數位學習對教師教學之影響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39. 第一節. 教師對於數位學習平台之使用情況........................... 39. 第二節. 教師對於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模式........................... 42. 第三節.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對教與學之影響........................... 54. 第四節.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及所需支援......................... 74 iii.

(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94.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95. 參考文獻........................................................... 97 附錄一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工具調查表 ................................. 104 附錄二 訪談大綱 ................................................... 105. iv.

(6) 表次 表 2-1. 數位學習資源之比較......................................... 16. 表 2-2. 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 25. 表 2-3. 社群媒體融入教學之問題與優點............................... 28. 表 4-1. 受訪教師個人資料........................................... 39. 表 4-2. 數位學習平台之使用......................................... 41. 表 4-3. 受訪教師使用之社群媒體類型................................. 43. v.

(7) 圖次 圖 2-1. 數位學習教學模式框架圖..................................... 2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4.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8.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隨著電腦以及網路媒體科技的蓬勃發展,改變知識呈現方式,漸漸趨向數位形. 式的內容,學生學習的方式也不再僅是依靠實體的教學,這不但改變了人類資訊交 換的方式,更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了新風貌。. 因此,在資訊技術及媒體科技的演進下,學習可以透過網路或其他數位化內容進 行學習與教學活動,充分利用現代資訊傳播技術所提供之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 富資源的學習環境,體現另一種全新的學習型態(徐敏珠、楊建民,2006)。 數位學習的發展,從 1970 年代的電腦輔助教學(CAI),教師將教材內容置於 光碟或磁片裡面,學生則是透過電腦進行學習,並與電腦互動。這個時代沒有網 際網路的連接,學生使用電腦安排個人化的學習。然而自 1990 年代以來,網際網 路的興起,其彌補了電腦輔助教學的不足,學習者只要連接網際網路便能取得最 新的課程內容,在自己的電腦上進行課程的學習;教師也能隨時將最新的教學內 容送達到每一位學習者的電腦上。而因此,數位學習也隨著蓬勃發展。在這個時 期的數位學習是指由電子工具以及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絡、電腦、衛星廣播、錄 音帶及光碟,其應用的範圍包括電腦化學習、網路化學習及虛擬教室以及數位式 合作。 由於網路的發達促進數位學習平台的發展,讓學習者能夠經由網路連線進行 同步或非同步的學習,隨時隨地學習,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教學方式,也解決了以 電腦進行學習無法即時更新內容、內容無法送達的問題。數位學習平台的發展, 提供一個虛擬的學習環境進行數位教學、討論、學習活動、評量、學習紀錄及進 度追蹤等功能。數位學習平台不僅技術複雜,產業分工亦十分縝密(張振亨、陳 1.

(9) 思亮,2010) 。這些科技技術與工具在學習或是教學上都帶來優勢下,數位學習已 經成為一股無法抵擋的潮流與新趨勢,這也是成為數位學習蓬勃發展的原因。 當新一代網際網路 Web 2.0 已在全球掀起熱潮之時,有一股資訊技術的風潮, 正悄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Web 2.0 與社群媒體的概念在許多情況下,基本上互 為相通,被廣泛用於描述有關網路社群與分享網路資訊的相同概念。若加以細分, Web 2.0 提供網路使用者實際的應用,而社群媒體則更廣泛討論如何使用這些應 用與建立網路社群等概念(Rogers, 2009) 。社群媒體之應用已在許多領域產生重大 影響並成為互動溝通的重要平台,不管是在企業界、政府機關甚至是在教育界都 掀起了一股「2.0 風潮」。 基於 Web 2.0 概念的延伸,各個行業領域皆出現 Business 2.0、Gov 2.0、Library 2.0,甚至是數位學習 2.0 等等的 2.0 概念應用。Gov 2.0 是政府部門為了吸引公民 參與,並有效達到在網路上進行交流與互動,而使用 Web 2.0 概念並配合相關技 術或平台而融入各種社群媒體;Library 2.0 則也是將這些強調社群服務的概念導 入圖書資訊服務之範疇。然而,源於此所發展出的「數位學習 2.0」應用模式的趨 勢(林立綺,2008) ,從單純的電腦輔助教學到社群網絡和各種媒體工具的應用, 並強調以使用者為主,每一個人都能進行個人創作甚至是多人共同創作,透過全 新發展的社會網絡進行互動與同儕共同學習的機制。因此,這改變了教育機構採 用的教學方式,漸從純粹電腦傳遞知識的方式到現在的使用網絡工具以及資訊傳 播科技來達到講究人與課程之間的互動;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從在教室中被動的 學習方式到運用各種科技工具以及網絡上的互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Edison Research and Arbitron 於 2014 年發表 The Social Habit 2014 的研究 報告,此報告針對美國民眾接受社群網站與服務情況進行調查,結果指出 12 歲 以上民眾會使用單一或多個群媒體,來從事溝通、分享、協作與購物等社群活動 的比例,由 2008 年的 24% 上升至 2014 年的 58%。顯示社群網路與社群的應 用還是深受歡迎的,並深深影響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此外,Alexa 統計全球流 2.

(10) 量排名前 10 名的網站(資料日期:2015 年 11 月 08 日)仍以提供社群媒體服 務為主的應用網站(前三名為:Google、Facebook 與 Youtube)。依據以上的數據 說明社群媒體能夠帶動使用者主動和樂於與他人共同參與網路活動,且成為使用 者青睞的網路找尋資訊的型態。. 二、研究動機 數位學習由於符合現代人終生學習與創新知識的需求,在二十一世紀獲得實 踐並發展蓬勃,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更為普遍 (王梅玲,2013)。我國從民國83 年成立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NII)專案推動小組,為積極建構數位學習環境,規 劃出三套遠距教學實驗系統(程馥慧,2004): (一)課程隨選系統:將師生上課過程與內容進行錄製,上傳錄製檔至系統, 按課程分類管理,教師與學生可依個別需求播放使用。 (二)即時群播系統:教師在具有轉播設備之教室中上課,透過通訊系統, 將影音傳送至遠端教室,使分散各地的學生均能聽講。 (三)虛擬教室系統:以網路模擬教室上課之情境,使用同步與非同步教學 模式,師生可透過此系統進行課程討論、評量測驗、繳交作業等教學 互動,以突破傳統教學之限制,提升教學品質。 由於教育部近年來的經費補助,以及國內各大專院校的積極發展配合之下, 數位學習平台漸漸崛起,並成為國內大專校院推動數位學習之主流。Edutech (2004) 透過各項學習平台評鑑準則,比較國內外幾種常用的學習平台,包括 Blackboard、 Pageout、WebCT、 智慧大師、及亞卓市。近年來,自由軟體的蓬勃發展,Moodle 學習平台正可提供學校一個免費建置網路學習平台,而有很多的研究亦指出 Moodle 在取代 Blackboard 等商業軟體,使用者在使用上並未出現很大的困難,是 提供一個很好進行數位學習的選擇(吳振遠,2008) 。目前國內各校使用的教學平 台主要為 WebCT、Blackboard 和 Moodle 學習平台。 3.

(11) 數位學習平台可說是數位學習之核心,其透過數位學習環境,可以提供學生 方便取得教材內容,並進一步提供課堂相關的數位學習資源,讓學生可以按照學 習興趣深入研究相關知識,進而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對於教師來說,數位學習 平台除了能夠更便於管理學生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活動之外,更是為了彌補 學校教育上的時空限制,可以以網路方式提供數位教材進行相關的學習活動,讓 更多學生得以受益。數位學習系統具備多元種功能如:處理學生註冊及登入、上 傳教材內容、上傳作業及討論區回复、課程目錄簡介、學習測驗及評估等。 然而,隨著 Web 2.0 概念與精神的出現,相關社會性網路服務為概念的社群 媒體工具與技術被喻為是數位學習的革新,並進一步衝擊原有的學習型態與教學 模式,帶來了個人化、互動以及雙向的學習模式,開啟了未來新型態的數位學習 趨勢。因此,從早期的電腦輔助教學,一直到隨著網際網絡的發展夾帶著龐大的 學習資源造就了遠距教學、線上學習的誕生。數位學習已從靜態和單向的傳遞方 式,進展到以使用者為中心,提供即時、互動、多元的資訊傳遞方式。 由於社群媒體如雨後春荀般不斷出現,再加上其使用不需要太多複雜的科技 技術,因此其變得非常普及以及生活化,Facebook、Google +等可以使網友的聯繫 更方便和迅速,將網路活動帶入另一個新的發展面向,不但為人類日常生活上帶 來了影響;而在面對各種社群媒體工具的推陳出新,如多媒體分享服務、線上溝 通工具及合作編輯工具等等,教育工作者已將這些社群媒體工具應用到教學上, 而過去也有許多的研究個案都證明社群媒體在教學應用之成效,因此漸漸成為新 一代數位學習的主流。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在網路上分享個人生活上、學 習上的經驗,這件事對學生一點都不陌生,如果可以將使用社群媒體這些行為與 數位學習平台做連接,相信對教學會有更進一步的成效,學生也會對線上學習環 境更熟悉,並達到多向的學習交流。因此,簡單易使用的社群媒體變成教師優先 考慮的數位學習工具,在取得內容資訊也非常便捷,也造就了許多研究學者紛紛 投入社群媒體教育工作。 4.

(12) 目前已有許多外國大學教師及教育機構將社群媒體工具融入教學活動,希望 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並輔助學生學習,並提升教學品質和鼓勵學生參與其中,例 如:利用多媒體分享服務作為課程展示的平台;利用部落格提供課程內容或補充 資料、發布課程相關的訊息、一個提供師生或同儕互動討論與回饋的平台;使用 社會性書籤管理和分享資源;運用社群網站或即時通訊工具進行溝通聯繫等 (Edwards & Baker, 2010; Franklin & van Harmelen, 2007; Luo, 2009; Virkus, 2008)。 針對國內也有不少使用社群媒體,如 Facebook 進行實驗個案研究,探討其 作為輔助教學工具進行合作學習之模式對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以及使用Facebook 整合作為合作式遊戲學習系統,希望探討學生之學習成效。針對社群媒體之研究, 國內外主要著重於社群媒體在教學上之應用以及輔助學生學習(Franklin & van Harmelen, 2007; Grosseck, 2009; Crook, 2008; Magolda & Platt, 2009)。以上這些研 究多數是針對社群媒體進行實驗個案的研究,並探討其對學習之成效。 從過去之研究可見,許多研究都著重在社群媒體對學習之成效。儘管研究的 結果對於學生的學習有正面的效果,卻因為社群媒體過去都是預設在研究所要進 行的實驗方式為主,造成研究歸研究,與真實應用在教學中存在著差異。過去的 研究也證明,社群媒體無法取代數位學習平台,因為數位學習平台提供高互動性, 可以讓學生進行共同討論、組員互評、小組任務等學習活動;對教師來說,透過 數位學習平台能夠打破時空,提供數位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而最重要的是提供 一個對學生進行評估和測驗的機制。然而,在數位學習平台成為數位學習主流的 情況之下,社群媒體其在數位教學裡所扮演之角色為何,這正是本研究欲探討之 目的。過去很多研究都著重於只是使用社群媒體探討其對學習的成效,卻沒有進 一步探討數位學習平台為數位學習核心之際,與社群媒體之使用行為可進行多元 交流的互動為何。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在學校有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情況之下, 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情況為何,而教師使用社群媒體的情況又 是如何,希望能夠透過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際,分析比較社群媒體使用之情況, 5.

(13) 進而了解教師對於整個數位化教學平台使用的情況。 鑑於此,本研究係以圖書資訊領域之教師為研究對象,了解教師對於數位學 習平台之使用情況為何,以及社群媒體之使用情況又為何。在傳統實體教學轉換 至數位的教學環境下,探討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對教與學之影響、以及教師使用社 群媒體之問題和所需的支援為何,以期作為未來欲推動社群媒體工具作為數位教 學課程計畫之考量依據,可適時給予教師教學相關資源與支援,且相關研究的結 果希望能讓教學者與教育機構據以規劃、調整社群媒體工具的教學應用,並達到 提升教學品質以及讓更多有志於此之教師願意投入參與類似的教學。.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節所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數位學習時代,圖書 資訊領域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情況為何,但隨著社群媒體的越來越普遍, 教師又是如何使用這些社群媒體進行數位教學。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之目的如 下:.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對於數位學習平台之使用情況。 (二)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對於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模式。 (三)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對教與學之影響。 (四)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及所需支援。. 二、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欲探討之具體問題,分述如下:. 6.

(14) (一)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對於數位學習平台之使用情況。 1. 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和社群媒體之情況為何? 2. 教師沒有使用數位學習平台,卻有使用社群媒體之情況為何? 3. 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卻沒有使用社群媒體之情況為何? (二)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對於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模式。 1. 教師使用哪一些社群媒體融入教學? 2.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模式為何? (三)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對教與學之影響。 1. 社群媒體對教學模式之改變為何? 2. 社群媒體對溝通互動方式之改變為何? 3. 社群媒體對教材型態之改變為何? 4. 社群媒體對學生學習之影響為何? (四)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及所需支援。 1.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為何? 2.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所需支援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文獻探討數位學習之發展創新,並針對社群媒體教學應用之相關文 獻做一整理,以了解其使用模式為何。當中也探討數位學習對教師教學之影響, 以作為本研究之範圍。 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將以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作為 研究樣本,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分析資料作為推論之依據。 7.

(15) 研究內容方面,本研究針對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圖書資訊領域教師,探 討教師對於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模式,進而了解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對教與學之影 響以及教師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與所需支援。. 二、 研究限制 研究樣本僅限於國內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圖書資訊領域教師,故無法將 調查樣本推論至其他領域之教師,故內容分析與研究結果不能說明其他使用社群 媒體的教師。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因只局限在國內的圖書資訊領域之教師,故本研究採取 立意抽樣,訪談個案受限,僅能分析文獻資料及訪談結果,故在資料解釋上受到 限制。.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以下特別說明本研究幾項重要名詞之定義,期能使本研究之重心與所涵蓋的 面向更為明確:. 一、社群媒體 社群媒體強調使用者可以透過這些工具或服務與他人在線上參與分享、透過 合作學習以及互動交流,共同建構知識。這些社群工具能夠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 係,並保持聯繫。 本研究依據 Monika et al.(2009)提出的社群媒體類型並依照其 功能與特性將社群媒體分類為:多媒體型(Youtube, Slideshare, Podcast)、溝通型 (社群網站、線上溝通工具、部落格) 、協作型 (合作編輯工具、社會性書籤) 。. 8.

(16) 二、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是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程,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 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應用的範圍包 括網路化學習、電腦化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本研究將數位學習定義是教 師利用電腦、數位學習平台以及社群工具媒體、資訊傳播科技技術以數位化的方 式呈現教學內容和進行學習,從而改變傳統教學結構與教學本質。數位學習改變 傳統教師的角色以及師生之間溝通的方式,數位科技工具和媒體的融入讓教學更 具彈性,透過網路所提供各種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習更加多元以及更具深度。. 9.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希望能透過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作為研究對 象,首先藉由探討數位學習之發展狀況,並進一步探討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此 外,在傳統課堂教學轉換至數位教學之際,對教師教學之影響以及所面臨之問題 為何。故本章第一節將探討數位學習之發展與創新;第二節探討社群媒體工具之 教學應用研究;第三節則針對數位時代對教師教學之影響。. 第一節 數位學習之發展與創新. 一、數位學習之發展歷程 數位學習的起源,可追溯至 1850 年代的「遠距教學」概念,以函授教學的 方式進行,並以文字為媒介。而隨著媒體的發展,亦出現了以聲音和視聽科技為 媒介的廣播教學、電視教學,1980 年代以後的電子革命將虛擬教室情境透過廣 播、電視等技術傳輸聲音及影像,以達到遠端的學習活動(陳年興、楊錦潭,2006) 。 到了 1990 年代初發展的「電腦輔助教學」 ,這時電腦扮演著輔助性的角色.且將 傳統平面化、線性的教材改為數位化、超連結式的資料規格(王梅玲,2013)。 自 1990 年代網路的不斷發展,造就了以網路為基礎的數位學習平台。數位 學習平台可說是提供學習者進行網路學習的虛擬教室,數位學習平台包括討論區、 教材內容管理、線上測驗與評估以及學習紀錄等等。學生可以透過平台與其他同 儕進行討論,讓學習變得更方便和即時。學生還可以使用學習平台作為課後的延 伸學習,針對個人的興趣進行教學。而隨著我國教育部將使用數位學習的教學模 式列為必要的項目,數位學習平台的應用也隨之快速發展。 因為網際網路 Web 2.0 熱潮的興起,數位學習進入了以學習者透過合作學習. 10.

(18) 與互動,建構嶄新的知識,以及具有個人特色的數位學習 2.0。Karrer(2007)提出 了數位學習 2.0 的重要趨勢: (1)學習已漸漸融入生活並變得越來越便利,學習 時間則是越來越短暫; (2)學習變成多元的型態,透過呈現合作化的方式以及分 享與創造為學習常用的模式。因此,到了次世代的數位學習階段,強調的是利用 社群的方式進行互動練習,並由這些使用者創造知識。 由於網路之多媒體資源與工具的不斷出現,資料數位化也漸漸變得成熟,知 識傳遞的速度、效率及廣度大幅提升,知識的求取不再僅限於實體的教學。因為 這樣,網路全球化對於教育及學習已造成直接性的衝擊,高等教育界開始倡行「開 放近用 (Open Access)」的概念。此外,由於網路和社群的發展,促使開放式教 學資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開放式課程 (Open CourseWare), 將課程內容、課程影片和影音等透過網路開放給大眾使用,成為開放式知識內容 運動。隨著 2008 年全球蓬勃發展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s) 的誕生,也間接改變了出版、學術、教育與學習的型態與運行 機制(杜依倩,2014)。 現在面臨數位學習的浪潮,從數位學習平台到全球對於線上開放式課程行動 的投入,再加上 2008 年開始盛行之 MOOCs 課程中融入各種社群網絡與傳播資 訊工具,已成為數位學習的新面貌,促成新型態的數位學習模式的誕生。不管是 數位學習平台或是開放式的教育資源,亦或是多元的社群媒體工具,都帶來更多 樣化的學習,更是為教師帶來更多選擇的教學方式。. 二、數位學習定義與模式 數位學習. (e-learning) 一 詞 首 見 於 美 國 教 育 訓 練 發 展 協 會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 研討會中,其定義為學習者應用數位 媒體進行學習的歷程;數位媒體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互 動式電視機光碟等(Alden, 1998)。 陳年興、楊錦潭(2006)則是將數位學習區 11.

(19) 分成廣義的數位學習與狹義的數位學習,廣義的數位學習是指將教材 e 化,透過 「e 化教材」所進行的學習方式,均可廣泛地稱為「數位化、e 化學習」 ;而應用 電腦及網路科技,在網際網路上所建構的數位學校,讓老師及學生都可以在數位 化教室中,進行教與學的活動,就屬較狹義的數位學習定義,也就是所謂的「網 路學習」。數位學習傳遞的模式可分為非同步、同步以及混成的教學模式(高瑜 璟,2006;陳年興、楊錦潭,2006),以下將這三種教學模式進一步探討。 (一)非同步教學:是指教師能夠在任何時間透過資訊傳播科技與數位科技技 術將較學內容放在網路平台或教學管理系統,學習者則是不受到時間的 限制,可以隨時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來進行學習,師生之間也能進行非 即時的討論以及各種線上設計的教學活動。 (二)同步教學:是指教師能夠透過即時的通訊與學生彼此間進行互動和交流, 學習活動進行的時候,分隔兩地的師生可以同時透過各種電腦資訊傳播科 技與數位工具進行教與學。 (三)混成教學:是指教師在課程中視教學所需,和併使用實體教室、同步教學 或非同步進行教學,讓學習者能夠在面對面的講解之際,還能自行透過教 師擺在網絡上的數位教材進行交互的學習模式。 從以上的數位學習模式來看,過去的學習架構主要是電子化學習 (Electronic Learning),而現在則是進化到績效學習的概念 (Effective learning) 也將過往由線 上學習 (Online Learning) 的模式,轉向為混成學習 (Blended Learning) 模式,最 終,轉變為整合式的學習 (Holistic Learning),這也就是在 Web 2.0 的架構下,被 廣為應用的互動學習方式(林立綺,2008) 。 混成學習利用各種教育科技結合多 元的學習內容,與傳統的課堂講授法和併,能夠提高學生更積極的參與活動,也 能幫助達到有效的學習。如今,最常見的混成學習中應用的工具包括了電子郵件、 網際網路、網路平台、教學平台、以及合作參與式的社群學習方式。. 12.

(20) 合作參與式的社群學習方式,例如:透過形形色色文字、圖像或影音部落格、 維基或社群網站等來進行經驗與知識的分享,且參與者能夠從中互相交流與互動 形成集體知識。而多媒體分享服務提供的影音進行教學的方式能夠吸引學生上課 的注意力。其中,YouTube,正是當紅的多媒體分享網站,但是由於其內容五花 八門,還是得經過搜尋及篩選出適當的影片以滿足課程的需求。如今,利用電子 郵件和小組討論,在課程中利用網路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由於電子郵件一 來一往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因此,線上的即時溝通工具已成為教師和學生討論 課程的重要地方。 隨著各種技術以及數位工具的融入,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以教師為主體 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是主要傳授知識的靈魂人物、教師主宰學習的內容,提供 專業的知識;而學生則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個體。然在如今數位學習以及社群媒體 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化,為傳統教學帶來革新。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者,而是扮 演輔導進行學習的角色;學生能夠自己創造知識,並透過與他人分享深化學習, 可以自行掌握學習。. 三、利用 Web 2.0 工具與平台之學習 Web 2.0 是由 O’Reilly Media(2005)提出,Web 2.0 強調互動,使用者的參與、 分享及社會性軟體的發展。Web 2.0 網路環境並不是單指一種技術的應用,而是 指以 Web 作為知識重複、引用、重新組合資料與服務的對話評台(林曉薇,2010; Junco, Heibergert & Loken, 2011; Kalpidou, Costin & Morris, 2011) 。 Web 2.0 的特性有下列幾點(Crook, 2008; Farkas, 2007; Anderson, 2007; Boulos & Wheelert, 2007;林希展、盧諭緯,2006): (一)教學內容以多媒體呈現:這些媒體工具呈現內容形式不限於文字,更 包括了圖片、聲音、影片等等,引起學生學習之動機。 (二)提供豐富的網站資源:藉由網路提供的各種學習資源,提供師生豐富 13.

(21) 的學習內容以及作為很好的課堂補充教材。 (三)知識從概念化到具體化:透過強調互動性的 Web 2.0,可以建構合作 學習之模式,從中建立更具體化的知識體系。 (四)使用者參與分享、合作與知識共構:以強調使用者為中心,例如鼓勵 使用者參與內容創,透過網路互相合作學習與分享,有效達到新知識 的建構。 因此隨著 Web 2.0 開放性、使用者參與、合作導向式和集體智慧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概念興起,已經成為數位學習未來的發展激盪出更多創新教學的思 維,也促成數位學習的應用有了新境界與新視野(陳志銘,2009)。數位學習模 式已從單純的使用電腦進行教學,走向使用傳播資訊科技技術以及工具的混合教 學,並強調知識的創造。以下為 Web 2.0 技術引發之數位學習模式進行說明。 (一)社會網路軟體支援數位學習模式 社會建構主義學者提倡合作學習,其主要的理念是促進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 解讀,提倡互動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學習者可以透過同儕或輔導者之間的分工合 作、互相學習來完成各項教學活動,進而建構出知識,加強學習。合作學習的學 習方式與社會建構主義的精神相吻合,由兩人以上彼此激勵、互相學習或分工合 作來完成學習,而教師在這學習裡面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張世忠,2000)。 當教師在他們的規劃和教學上進行合作,他們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背景的學 生的需要。合作學習已被證實是在學術成就,個人發展和學生滿意度的一個重要 因素(Elgort, Smith, & Toland, 2008)。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研究顯示這種教 學法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以及有利於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Oxford, 1997)。因此, 從以上的研究表明合作學習能夠改善教學並促進有效的學習。 (二)Web 2.0 促進學習者參與之合作學習模式 Crook(2008)指出,Web 2.0 的使用者合作特色符合社會文化理論,可以促進. 14.

(22) 學習者與教學者以及同儕之間的合作學習。社會文化理論認為,文化提供了學習 發生的外在環境,包含資料工具 (material tools)、人文及人際互動,強調他人在 學習活動中扮演的「鷹架」角色。「鷹架」教學者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之中,扮 演一個引導學習者獨立思考,進而能夠自行解決問題。 過去的研究指出合作學習成效不彰的原因在於未做到足夠的異質性分組,以 及小組缺乏人際技巧較佳的學習者帶領(Johnson & Johnson, 1994; Slavin, 1995)。 未能做到異質性分組可能導致每一個成員對於小組的貢獻有限;而缺乏人際較佳 的學習者往往造成小組成員互動不佳,失去合作學習的意涵。Web 2.0 的使用者 參與、創造、互動與合作等特性,在教學實務上除了能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內容創 作、激發同儕或師生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習者從知識的接收者轉為知識創造者 (Crook, 2008) 。 綜合以上,Web 2.0 已成為風潮的原因 (陳冠廷,2008) :(1)高滲透率的 網際網路(2)個人化數位內容的創造設備變得越來越普及(3)網際網路上取得 資訊與分享的工具越來越普及與方便。由此可見,這種多元的學習模式已經在教 育界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科技工具的融入可以幫忙解決傳統教學面臨的問 題,例如數位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數位學習也讓 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調正學習的進度,並可透過線上通訊工具進行即時 的交流和互動,而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與同儕之間互相分享的學習經驗,讓學 習更具意義。 由於科技與資訊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在這樣數位科技的時代,數位學習的型 態已漸漸從多向交流學習的數位學習平台到線上開放式課程中融入各種社群媒 體工具,學習方式已經跳脫傳統學習的刻板模式。以下將針對數位學習以及融入 Web 2.0 技術為基礎之數位學習,作一簡單之比較,如表 2-1。. 15.

(23) 表 2-1 數位學習資源之比較 項目. 遠距教學. 數位學習. 利用 Web 2.0 工具與平 台進行學習. 發展年代. 始於 1850 年代, 1990 網際網路之興 Web 2.0 是由 O’Reilly 以 函 授 的 教 學 方 起。. 的 Dale Dougherty 和. 式。.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 力激盪(brain storming) 會議上提出來的。 定義. 強 調 使 用 電 腦 與 由電子工具以及數 Web 2.0 開放性、使用 科技工具,在不同 位媒介包括:網際網 者參與、合作導向式和 時 間 或 空 間 進 行 絡、電腦、衛星廣播、 集體智慧的數位學習。 學習。. 錄音帶及光碟進行 學習。. 應用. 以 同 步 或 非 同 步 電腦化學習、網路化 提供使用者參與分享、 的方式,運用電腦 學習及虛擬教室以 合作創作、知識共構的 科 技 與 媒 體 傳 遞 及數位式合作。. 網路服務與工具。. 知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一、. 數位學習平台相關研究. 數位學習平台之定義. 數位學習平台可說是在數位學習的環境中,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進行互動的 一個媒介,利用網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同步或非同步的方式進行各式 16.

(24) 各樣的學習活動(吳莉欽,2002) 。數位學習平台可說是由學習管理系統 (LMS) 或學習教材管理系統(LCMS) 加上串流影音系統以及同步教學系統 (SIS) 所組 成(陳年興、楊錦潭,2006) 。Rosenberg(2001)認為學習管理系統是藉由網際網 路科技,管理學習者與學習資源,進而產生互動,為學習者創造一個計劃、存 取並管理自身數位學習經驗之環境。Brandon Hall Research Center (2003) 則定 義學習管理系統為「使自動化管理訓練事件的軟體」 ,並說明學習管理系統的功 能應有管理所有學生註冊及登入系統的情況、管理課程的分類、記錄學生的資 料,並且能呈現管理報告等等的功能。 林敏慧、陳慶帆(2004)以及邱昆瑩(2007)將平台的系統環境分成系統管 理、課程與學習管理,以及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三塊。系統管理涵蓋與網站環 境或介面相關項目;教學與學習管理則包含教師課程與課務資訊管理,以及學 生作業、測驗、成績等等的管理部分;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提供學習內容設計 的相關工具。簡單來說,數位學習平台包括課程擺放區、學生討論區、學生作 業繳交區、學習評量管理區。數位學習平台主要讓學習者從網路上進行課程學 習,教師還可以將一些相關的課程大綱、修課資訊以及教學行政管理資訊一起 放在數位學習平台上。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習者更明確的知道學習相關資訊更能 透過這些平台上的學習歷程,學習者可以自主、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老師也能 透過數位學習平台管理學生的學習過程。. 17.

(25) 二、數位學習平台之發展. 近年來,數位學習平台的開發,在歐美地區已蓬勃發展。Paulsen(2003) 研究 了歐洲17個國家中113個中等、高等教育機構、政府機關及科技教育相關部門使 用數位學習平台的經驗發現,上述機構共使用52種歐洲或北美開發的系統,其中 最多被機構使用的前三名系統為 WebCT (20個)、ClassFronter(16個)及 BlackBoard(14個);而國內最多學校採用的數位學習平台為「Wisdom Master 旭 聯智慧大師教學平台」,其次則為開放程式碼的自由軟體「Moodle」平台、國外 的版權軟體「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國內創意家文化科技集團開發的 「TopLearn 知識管理平台」,以及由交通大學自行開發後再委託三趨科技發行 的「e-Campus III」平台,最後是由中國文化大學自行開發並與大夏傳播科技共同 發行的「iCAN XP 學習管理平台」(許正妹、張奕華,2005)。 數位學習平台提供學習者一個學習及互動的環境,使其能藉著網路突破時間 和地點的限制,以同步或非同步的方式進行各類學習活動(吳莉欽,2002)。數 位學習平台的發展在國內外已蔚為風氣,整合式的教學環境不但能發揮「個別化 教學」的特性,學習者可依個人的的學習腳步調整學習進度並可重複學習的內容, 達成「自我導向學習」;另外學習者更可以藉由與同儕討論和互動,達到「合作 學習」的教學目的(陳年興、楊錦潭,2006)。透過數位學習平台,學習者經由 網路登入平台並在網路上進行學習;而教師則是可以將教材放在平台上,並設計 與整合各種多媒體元素與數位化的教材內容。 我國目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情況已漸趨向成熟,各家的數位學習平台之功 能亦大同小異,還可以做的就是能夠與學校行政作更密切的整合,如補課點名、 統計資料反應學習情況、以及整合多媒體內容、整合同步單向、同步雙向互動等 等(蔡德祿,2006)。簡單來說,現在任何數位學習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基本上 已足以應付教學上的需求,而要加強的部分應著重在如何跟學校行政密切的配合, 18.

(26) 將數位學習平台推廣到全校的師生,並有效地運用在教學活動上(吳振遠,2008) 。 然而,數位學習平台尚有不完備之處,其大多被當作一個介面較佳的倉儲使 用,教學者只是將書本或書面講義數位化,上傳到數位學習平台,供學習者進行 教材或作業上傳及下載;有些平台能進行簡單的教材內容展示,但大多缺乏與教 學理論的結合,所以許多教師大都將其當成堆放講義與資料的儲存空間,或是讓 學生繳交作業、公告成績的平台,並未實際發揮「教學」的功能。傳統的數位學 習平台在設計上較為封閉,以課程、學生群組為主,學習溝通對象僅限於修習同 一門課程或者同群組的同學,因此常會容易造成資訊封閉,群組成員知識貧乏而 導致討論不出好結果。. 三、社群媒體應用於數位學習平台之探討. 數位學習平台雖受到國內各大專院校的廣泛推廣,透過這些數位平台可以讓 教師進行設計以網路的學習活動為主,學生也能體驗數位環境的學習經驗。但是, 對大部分的學生而言,他們比較關注數位學習平台上課程作業這一塊,若老師沒 有邀請學生到討論區進行討論,學生並不會主動去討論區觀看有無其他學生詢問 課程相關問題,甚至缺少與同儕之間的互動,更別說能與老師有進一步的交流和 溝通。 然而,隨著資訊進步與網際網路便利的快速成長下,各種結合網際網路的應 用也蓬勃發展,其中以 Web 2.0 技術所興起的社群媒體為最著名的實例,透過社 群媒體進行溝通與資訊流通的使用者在近幾年也快速地增加。因此,由 Web 2.0 的演進來觀察數位學習的演進存在一種趨勢,顯現出學習越來越以使用者為中心, 將學習融入生活。社群媒體是利用 Web 2.0 概念作為資訊交換平台的應用之一, 使用者利用社群媒體發布自己創造的內容並互相交換資訊(Kaplan & Haenlein, 2010),其目的為「溝通」、「分享」以及「協同合作」(Safran, 2010)。. 19.

(27) 社群媒體將我們現實中的連結與互動轉移到了網際網路上,帶給人們一種新 的互動方式(Hansen, Shneiderman, & Smith, 2010)。這種互動方式應用於數位學習 平台可大幅提升同儕學習的效果。社群媒體如 Youtube、Facebook 等,讓學習範 圍從學習社群擴展至其他的社群成員,提升學習者主動學習與討論,也提供學習 者更多層面的知識。此外,部落格是一個提供使用者個人空間,並記錄個人學習 的重點與心得,然後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使用者;社會性書籤則是提供記錄網頁連 結的功能,並將這些書籤分享給其他使用者;維基則提供使用者共同編寫知識的 平台。 數位學習平台功能結合社群媒體多功能互動之平台,增加學習者在使用平台 的興趣,除了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找到有關的學習資源之外,這些社群媒體工具 也讓使用者在取得知識方面不只是限於文字介面,而是以相關功能之圖案取代之, 互動方式也較一般數位學習平台自然、即時活潑與多元,學習者能夠無時無刻透 過這些社群工具與同儕甚至是老師彼此通訊和交流。 過去的數位學習平台也有以支援社群以及協同合作學習的出現,當時其定義 包含了即時交談、電子白板及視訊會議等功能,也提供了非同步功能,包含影 音教材、Wiki、部落格以及資源清單等功能。若數位學習平台與開放性的社群 媒體工具進行結合教學,溝通的對象可擴增至網路的其他使用者,資訊取得變 得更容易,並能進一步達到資訊共享的目的。社群媒體提供即時的聯繫讓使用 者有更多的機會分享內容及互動的機會;相較於數位學習平台過去僅強調課程 的上傳與作業的管理,亦無法支援以及有效提供個人化概念的學習。然而,學 習者可藉由社群媒體進行學習,並透過討論分享更多其他同學的知識與看法, 更加快學習者對於某個議題的理解,進而反思自己的學習並與其他同儕互相學 習。若將社群媒體這些強調互動性質的工具應用在數位學習平台上,就像是將 網路串連成一個學習社群,表達自己的意見、課程心得、心情文章、修課歷程 以及對其他學習者所發表的意見做迴響等等,能夠補充數位學習平台在互動上 20.

(28) 的不足,從而讓學習變得更深一層。 因此,國內有許多研究紛紛將數位學習平台結合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並探討 其對學習之成效。蕭丞訓、袁賢銘(2012)將 Moodle 數位學習平台結合 Facebook 留言板,讓學生透過這個即時留言板在關注作業公告的同時,也可以直接在頁面 底下看到其他學生詢問的相關問題,並也可以加入討論。此外,也有研究將數位 學習平台與 Facebook 結合後,能讓學生自發性地使用這些平台進行學習,並有 效提升學生使用的意願,進而達到更全面的學習成效(陳信宏,2013)。 陳俐伶、洪逸群、陳年興(2011)利用部落格以及 Youtube 等結合數位學習 平台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兩者之間不同的互動學習。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社群媒體與透過數位學習平台進行教學能夠增加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課程的互 動性。學生在進行創造知識內容的部份,由於沒有主題的限制,所以在學生學習 的教材也變得更多元且可以彈性設計及延伸;而數位學習平台大部分都是教師放 置比較正規的課程形式內容。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大部分是以小組進行,並 將教材統整管理放置於部落格,教學影片則放置 Youtube,利用Facebook 進行 互動。相較於數位學習平台,所包含的媒體也會比較多,且可以隨時更新最新的 資訊。 此外,研究也提出數位學習平台的不足之處,由於數位學習平台主要是以教 學者的角度所設計的,除了可以放置教材給學習者為最大優點之外,另設有的討 論區則是缺乏互動的,學生回應在討論區的內容型式也有限制且需要登入數位學 學習平台方能作出回應。由於社群媒體一開始就不是以教學為目的所設計的,因 此在學習教材與學習歷程管理上無法做得很完善;但是利用社群媒體能夠有效促 進溝通,且能夠將課程分享給課程外的許多人做學習,也能讓更多人參與互動。 但是由於目前的社群媒體都不是為了學習而設計的,因此無法完全取代數位學習 平台,故社群媒體只能扮演教學輔助的角色。. 21.

(29) 第三節 社群媒體工具之教學應用研究 社群媒體廣泛的應用以及網際網絡的成熟,漸漸成為提供企業作為推廣行銷 產品的最佳途徑;然而其頻繁的使用量不但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教育者更是 起著不容忽視的巨大影響力。社群媒體其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原則改變了傳統教學 者的知識權威角色,打破了傳統由教師擔任知識傳授者的教學模式、學習者只負 責吸收內容的學習模式。這些媒體工具的不斷發展讓網路上的資源和資訊變得越 來越多元,讓學習者可以自主獨立進行學習。. 一、社群媒體工具教學應用 社群媒體工具與技術非常多元且至今仍不斷推陳出新。而社群媒體包括以下 特性:1.多元的內容格式;2.開放性的互動機制;3.使用者參與與互動;4.增進 資訊傳播;5.社群化的溝通模式;6.不受時空限制的溝通方式(Cohen, 2011; Hall, 2010)。本研究參考Monika et al.(2009)的分類,並綜合其他學者之文獻,依照工具 之特性將其分類為多媒體社群媒體(Youtube, Slideshare, Podcast) 、溝通型社群媒 體(社群網站、線上溝通工具、部落格)以及協作型社群媒體(合作編輯工具、 社會性書籤)這三大類。 (一)多媒體型社群媒體 1. 多媒體分享服務 多媒體分享服務是一種線上應用程式,提供使用者分享圖片、組織分享影片、現 場直播等功能。多媒體分享服務在教學上的應用包括了,讓使用者可以實際參與。 此外,它也容許使用者上傳、發布多媒體和影音內容,並可以保存讓其他使用者 進行檢索與觀看內容,達到交流分享的效果(Sendall, Ceccucci & Peslak, 2008; Anderson, 2007; Crook, 2008; Franklin & van Harmelen, 2007)。多媒體分享服務如 Youtube 與 Slideshare 分別是近年來深受歡迎的影音與投影片分享的網站,能夠. 22.

(30) 促進溝通與資訊共享。透過這些工具,使用者可以輕鬆地表達或分享他們的意見, 通過別人的意見和反饋進而與他人進行交流。 Podcast 一詞結合自 iPod 與 broadcast,是經由網路傳播可下載至電腦或任 何 MP3 播放器使用的聲音檔案。Podcast 可以讓個人進行製作廣播節目,透過多 媒體製作的運用提供教學新的機會,除了能夠讓學生體驗這些工具的實際操作的 經驗,也能夠讓他們學習新事物。此外,Podcast 也用以支援字彙學習與記錄戲 劇演出的內容(Franklin & van Harmelen, 2007)。 (二)溝通型社群媒體 1. 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可讓人提供個人資料、照片、生活點滴等服務的社交網絡,透過社 群裡面可以找到與自己趣味相投的人成為好朋友,建立友好的溝通關係並拓展個 人的人際關係。社群網站在教學上主要作為學生以及老師的溝通管道,透過彼此 間的互動分享,能夠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習和寫作能力。 此外,社群網站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社群關係,讓使用者得以相互連結的 網絡空間。這種社群關係有效促進團體之間合作學習的機會(Ferdig, 2007; Kabilan, Ahmad, & Zainol Abidin, 2010)。 Facebook是風行於年輕族群之間以及使用廣泛的社群網站之一,它的學習環 境特色在於透過線上的活動參與,學習者能夠建構社會互動、支持小組互動與關 係的建立,讓使用者產生具體的感受與知識的形成,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導向的 學習環境 (林曉薇,2010;Ferdig, 2007)。Ellison、Steinfield 與 Lampe(2007)透 過286位大學生使用Facebook的行為、持續與他人溝通的社交能力進行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Facebook對於持續與他人溝通的社交能力有高度相關,研究也 建議使用Facebook可能對自尊較低或自我滿意度較低的學生會提供幫助。姚書璇 (2011) 利用Facebook結合合作學習的團體探究法發展教學設計,研究結果顯示. 23.

(31) 社群媒體網站輔助合作學習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在學習傳播史課程的學習 動機;林濂芬 (2011) 也將化妝品化學單元作為教材,製作成合作式遊戲學習系 統,將生活化學的通識課程學生分成控制組與實驗組兩組,研究結果顯示 Facebook合作式遊戲學習系統的小組學習成效是優于另外一組的。 2. 線上溝通工具 線上溝通工具如 Line、Google Hangouts 以及 Google Group 除了作為師生溝 通的工具之外,也有助於促進合作學習。Skype 則是可以讓教學者不受時空的限 制,以語音錄音的方式邀請遠方之演講者進行線上演講(Crook, 2008)以及使用 Skype 作為師生之間的溝通工具(Virkus, 2008)。 3. 部落格 部落格是一個可公開評論的線上社群,是各種資訊的來源,任何人都可以在 上面發表意見、評論或連結至他人的網站。典型的部落格包含文字、圖像與連結 (至其他部落格、網站、相關主題)等功能。部落格除了以個人,或主題的方式 呈現之外,企業也可以建立專屬的部落格(楊雅惠,2011) 。Tallinn University 圖 書資訊系所使用部落格讓學生閱讀、分析圖書資訊專業部落格,或利用部落格撰 寫學習經驗、課程制定閱讀心得或進行團體討論(Virkus, 2008)。 (三)協作型社群媒體 1. 合作編輯工具 合作編輯工具讓身處各地的小組組員可以在同一時間或者不同時間進行編 輯一分檔案、文件或其他類型之作品(Crook, 2008; Franklin & van Harmelen, 2007)。 教師利用維基作為各種用途,例如學生用作記筆記,小組作業以及其它協同的工 作,與同儕以及老師做進一步的知識共享,評估,反思和反饋。Tallinn University 圖書資訊系的老師則是要求學生在維基百科找尋相關專業的主題條目、新增或修 正內容、使用維基進行團體的作業(Virkus, 2008)。 24.

(32) 若是維基不能運用在學生的作業上,還可以選擇一個基於網絡的協作工具如 Google Docs。這些工具都是讓學生可以有合作創作的概念。林怡君、林建仲、吳 俊憲(2008)指出Google Docs 讓學生直接登入該文件進行線上共同編輯的動作, 還可直接針對文件進行討論、修改及編輯。由於其是基於網路的工具,因此都能 讓其他使用者共同上網瀏覽;只要可以上網,任何人就可以直接瀏覽這些開放的 文件或簡報。 2. 社會性書籤 社會性書籤是一個可以讓學生分享網頁和資源的工具,它最大的功能是能夠 評估和共享知識的協作性質。另外,用戶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下收集他們喜歡的資 源,而這些資源是大家都可免費閱讀和使用的,最終的結果是共享資源。雖然 Delicious 被廣泛使用,但是 Diigo 也是其中最為流行使用的。因為社會性書籤 是便攜式,所以用戶可從任何電腦連接網絡便可使用。Tallinn University 圖書資 訊系所的老師鼓勵學生使用社會性書籤標示並分享學術文章(Virkus, 2008)。 從以上的文獻整理發現,社群媒體融入教學的應用實例已非常普遍。使用較 多的社群媒體工具包括 Facebook、Google Docs、Youtube、Wikis、部落格以及社 會性書籤等等。教師使用 Facebook 建立小組之間的討論,增加彼此間的互動溝 通;Google Docs 作為線上合作編輯、共同撰寫;使用 Youtube 分享多元豐富精 彩的學習資源;Wikis 則是促進小組合作交流、作品呈現的平台;學生在部落格 撰寫課堂心得,並交換意見等等的教學活動,讓學習變得有趣生動,增添不少聲 色。. 表2-2 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 社群媒體類型. 各類工具融入教學. 多媒體型社群媒體. Youtube:  分享豐富的影片資源。  課程作業展示的平台。(Edwards & Baker, 2010). 25.

(33) Podcasts:  用以支援字彙學習與記錄戲劇演出。  學生呈交作業。 Facebook:  合作學習。  提升學習和寫作能力。  促進社交互動與溝通。. 溝通型社群媒體. 線上溝通工具:  師生之間的溝通工具。  進行線上課程讓學生進行線上討論。 部落格:  閱讀、分析圖書資訊專業部落格,撰寫學習經 驗、新的以及團體討論。  撰寫摘要與心得、日記以及作為互動平台。  撰寫日記、記錄工作問題的課程活動平台。 (Laru, Näykki & Järvelä, 2012) Google Docs:  線上共用、網路發布  學生繳交作業的地方。. 協作型社群媒體. Wikis:  新增或修正相關主題條目的內容。  作為師生合作平台的交流。  小組分享資源的空間、呈現作業內容的平台。 社會性書籤:  管理課程閱讀清單。 . 標示以及推薦學術文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6.

(34) 二、使用社群媒體教學之問題及優點 經過相關社群媒體應用教學之文獻整理之後,以下將各研究者之研究整理出 社群媒體融入教學之問題,其問題包括了下列幾點: (一)無法掌握科技融入教學之時機,並有效達到教學效果:對於教師來說,在 教學中加入科技工具,需要掌握的是有效的將教學方式與科技工具有效的 整合,而不是純粹為了融入科技而融入。 (二)失去課堂上的控制權:隨著資訊傳播科技廣泛的運用在教學上,其教學模 式著重在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在傳統角色身為知識傳遞者會因 此而改變,也會造成教師失去在課堂作為知識權威的控制權。 (三)出現作業抄襲,學生自主學習低:由於使用科技教學強調的是互相分享以 及彼此互動,難免會出現內容抄襲的可能性;此外,網路學習也缺乏傳統 上課模式的督促,會出現學生惰於學習,無法達到自主學習之效果。 (四)教師面臨科技技能的不足:由於教師不是每一個都精熟科技技術以及應用 方式,所以會出現教師科技技能的不足,導致教學品質變差;而學生也會 失去對科技學習的熱忱。 社群媒體帶來的問題都還有待教師進一步去解決的,然而它也帶給教學者和 學習者不少的優點: (一)發展設計出新的教學模式:科技工具融入教學有效輔助教學,並能夠發展 出新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二)促進師生之間之互動,提升學生對課程之滿意度:社群媒體能夠讓師生進 行互動,一起解決學習問題,能夠提升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滿意度。 (三)吸引學生注意力,加強學習,使教學效率提高:以多媒體的教學內容呈現 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增加其學習之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7.

(35) 表2-3 社群媒體融入教學之問題與優點 問題 . 難以掌握科技融入教學之時 機,有效將教學方式與科技 工具互相連貫. Magolda & Platt (2009); Crook (2008); Grosseck (2009); Harris & Rea (2010); Uzunboylu et al. (2011).  . 失去在課堂上的權威 教師科技技能不足. Ajjan & Hartshorne (2008); Franklin & van Harmelen (2007).  . 作業抄襲,惰於學習 教學資訊內容呈現的品質差. Franklin & van Harmelen (2007); Luo (2009). 優點 . 發展設計出新的教學模式。. Crook (2008); Grosseck (2009); Harris &. . 輔助教學。. Rea (2010); Uzunboylu et al. (2011).  . 增加學生間及師生間的互動。 Ajjan & Hartshorne (2008); Luo (2009); 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 Magolda & Platt (2009) 吸引學生,使教學效率提高。 Franklin & van Harmelen (2007); 提升學習的自主性。 Anderson (2007); Magolda & Platt (2009).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四節 數位學習對教師教學之影響 傳統教學型態主要以教師在教室裡面對面的講授為主,然而如今在數位學習 以及社群媒體的廣泛應用之下,教學的進行已經離不開電腦與網路等資訊科技, 教師的角色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主人翁,學習已漸漸轉為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 並更加趨向合作化、分享、以及創造的學習模式。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老師與 學生必須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才能進行活動,使他們在學習上受到了時間與空 間的限制。然而數位學習中大量運用網路科技技術與社群工具,讓學習變的更加 方便、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讓學生更主動進行學習;在取得內容資訊上 更是快速和即時,學習內容更具多樣化的特色,因此有助於學生學習。 一、 數位時代中教師教學模式之改變 Heiner, Schneckenberg 與 Wildt(2004)基於虛擬學習環境的出現而提出線上. 28.

(36) 教學法(online pedagogy)觀念。他們從線上教學法的原則、功能與相關變數三 方面探討,提出網路學習環境中的 10 個教學法原則:(1)從教學轉為學習;(2) 以學生中心取向;(3)學習環境與學習顧問的建立;(4)主動學習與學習策略;(5) 自我認識與自我導向學習;(6)學生通識能力培養;(7)互動、合作與協同學習。 (8)國際與跨文化溝通;(9)真實情境學習;(10)模擬真實概念。 Dabbagh(2005)提出的數位教學模式設計框架,其中心思想是藉由教學法模 式 (pedagogical models)、教學策略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與學習科技 (learning technology ) 三者之轉換互動來呈現數位學習的教學法設計。他強調數位學習重 視學習者的認知與建構學習經驗,由學習者分配與調控教學順序十分重要。基於 學習者為中心建構式學習經驗,他主張數位學習教學特色是:開放或彈性學習、 分散式學習、學習社群、有實務工作經驗社群以及知識建立社群。此設計框架以 圖2-1呈現。. 教學策略 (合作、角色扮演、探索、反 思、問題解決). E-learning 學習科技 (同步或非同步通訊工 具、多媒體工具、課程 管理系統). 教學法模式 (開放/彈性學 習、分散式學習、 知識建構社群). 圖 2-1 數位學習教學模式框架圖. 29.

(37) 資料來源:Dabbagh, N. (2005). Pedagogical models for E-learning: A theorybased design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1(1), 25-44.. 許多人以為數位學習只是把教師的講授內容製作成數位化教材後放在網路 上,供學習者自由瀏覽學習即可,不需要有特別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或者很多教 師不認為在講授線上課程之前,需要先接受訓練,這些其實都是不正確的想法。 數位課程的經營與實際課堂的教學活動差異很大,透過網路與學習者進行互動相 較於傳統教室學習其實更多元、例如透過數位學習可以經營教師與學習者的互動、 學習者與課程的互動、學習者與學習者的同儕互動或者營造合作式學習等多元的 學習模式(陳志銘,2009)。數位學習顛覆傳統教學的刻板印象,學習可以無時 無刻、隨時隨地,不管你身在何處都能夠開啟學習之門。透過網路為基礎,便能 免費取得資源,藉著社群媒體工具的輔助讓學習更深化。這樣的互動教學模式已 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同時教師的教學模式也隨之改變。 然而,在既有的數位學習平台使用以及開放式課程 (Open CourseWare) 教育 理念的數位學習環境持續發展之下,再加上教育科技和技術的日益成熟,同時社 群網絡工具的大量使用和普及化,造就了強調學習社群創造知識之大規模線上課 程 (MOOCs)的誕生。教室可以藉由數位線上平台有效整合並運用網路科技工具、 社群媒體,並使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發展新型態和創新教學方式如翻 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 的概念。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有更多親身使用這些開 放式教學平台,也能有效利用網路中各種多元的資源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知識, 以及能夠透過這些數位環境建立和保持師生間的關係。. 二、數位學習對教與學之改變 在這個數位學習的時代,教學的進行不可缺少的就是電腦與網路等資訊科技;. 30.

(38) 相較於傳統教學則是著重於教師傳授知識為主。數位學習對教學帶來之改變為下 列所述(Anderson & Dron, 2011; Glance, Forsey & Riley, 2013): (一)強調學生主動求取並創造知識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知識權威,透過講授的傳統口述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而 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聆聽者,知識的傳遞是單一的;而融入了資訊科技工具的數 位學習則是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透過學習社群之互動、分享與合作 創造知識。 (二)學習不受時空限制,並結合資訊科技達到知識全面化 數位學習讓學習者不受時空的限制,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進行以個人為獨 立個體進行學習,並建立個人化的學習環境;傳統教學則是為集體式在課堂上進 行教學,老師無法兼顧各個學生之差異性進行個別教學,學生也無法根據個人需 求調正學習的腳步。由於數位學習集結了各種數位平台、社群工具以及媒體,透 過這些圖像、影音甚至是開放資源的連結,讓教學內容結構從線性轉變為學生容 易理解吸收的概念化。 (三)促進多元化學習方式與評量方式 數位學習因結合媒體工具以及多元的學習社群,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學習者可藉由網路的特性,在取得學習資源上變得更方便以及更多選擇的通道, 讓學習不再那麼枯燥。此外,透過與同儕甚至是師生之間的評價和回饋,讓學習 的評量方式不再是以考試作為標準評量,教師可以透過與學生的互動來掌握學習 者對於課程內容理解的狀況。 (四)學習者主導學習方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是知識傳遞的權威者,並主導學習之方向;而數位學習 則是學習者透過各種網路上的資源、工具以及平台等主動進行學習,主導的角色 由教師轉到學生的身上,而教師的角色則漸漸變成引導的工作。. 31.

(39) (五)數位學習的發展性 由於數位學習從最開始的電腦輔助教學到後來數位學習平台的發展以及 MOOCs 的誕生,其匯聚整合了各種社群網絡資源作為教學與學習素材,同時集 結各種開放式教學資源及開放式課程 (Open CourseWare),和免費以及強調參與 者互動交流與創造分享的社 群媒體,讓數位學習可以在未來實踐翻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的精神,增進教師其專業能力之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 MOOCs 之蓬勃發展,而其特色主要在於課程學習者數量龐 大,以及有效運用網路、資訊科技及社會媒體工具來組織並提供課程,且強調線 上學習社群的互動與交流(Glance, Forsey & Riley, 2013) ,如此多元化以及高品 質的課程內容資源,能夠促進翻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 精神之實踐。杜依倩 (2014)曾針對大學教師參與 MOOCs 之研究中,提及相關協作、分享科技工具 的使用如使用 Wiki 的分享和共建知識的方式來達到 MOOCs 優勢以及互動的效 果。此外,在其研究中,教師將其開設之 MOOCs 課程內容影片分享至 Youtube, 以提升課程之獲取性。 根據 US Department Education(2010)之研究調查顯示,混成學習顯著優於單 一線上學習或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教學模式會因此改變,教師融入了各種媒體 平台以及資訊科技技術,並運用各種教學理論,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然而傳 統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採用課堂的學習型模式,輔以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 一般傳統課程因為主體是老師不是學生,所以學生參與課程建設的機會少,積極 性也不高;然透過數位學習,學生可以創造、分享知識,這些數位環境也能夠提 供即時的交流和互動。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程度以及喜好,自由安排自 己的學習計畫。. 32.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對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圖書資訊領域教師進行訪談,本研究透 過了解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情況,進一步分析教師對於社群媒 體之教學應用模式,並了解教師使用社群媒體融入教學對教與學之影響,進而探 討教師使用這些媒體工具之問題和所需支援。 本研究針對國內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圖書資訊領域教的教師作為訪談 對象。在資料處理方面,將依據訪談內容錄音檔轉錄為逐字稿,並依照研究目的 與研究問題進行整理,並將受訪者表達的字句做標籤,然後將其歸類化,將每一 位受訪者的重點進行整理歸納,最後找出相關的概念。.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透過了解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情況,進一步分析使 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模式為何、對其教與學之影響為何以及面臨之問題和所需 支援為何。研究主要以訪談法進行。從文獻探討當中,針對數位學習之發展進行 探討,並進一步探討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進而了解數位學習對教師教學之影響, 最後擬訂訪談大綱以作為本研究之主要工具。下圖 3-1 為本研究架構圖。. 33.

(41) 數位學習平台之使用情況 1) 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情況 2) 使用之數位學習平台類型. 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模式 研究對象. 1) 使用之社群媒體類型 2) 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模式. 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 圖書資訊領域教師. 社群媒體對教與學之影響 1) 2) 3) 4). 教學模式之改變 溝通互動方式之改變 教材型態之改變 對學生學習之影響. 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與所需支 援 1) 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 2) 使用社群媒體所需支援.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4.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圖書資訊領域教師為研究對像,使用訪談法了解教師使用數位 學習平台之情況,並進一步分析教師使用社群媒體融入教學之模式,以及探討教 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社群媒體對於教與學之影響和其面臨之問題與所需之支援。 本研究以立意抽樣之方式,自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圖書資訊領域教師為研究 對象。每一位老師皆有自己的學科領域知識以及專業教學知能,希望能夠探究教 師於社群媒體教學之應用。.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利用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及分析,以下將針對此研究方法分別說 明其研究步驟及內容,並說明研究工具為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研究者先行通過對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並依據本研究 的目的與問題,自行整理並擬定訪談大綱,最後再經指導教授對大綱內容審查修 正。在研究過程中,針對教師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模式進行探討、探討使用 社群媒體對教與學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教師使用社群媒體所面臨之問題以及所 需支援為何。.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共有兩項,分別為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工具調查表與訪談大 綱。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工具調查表主要源自於文獻分析中常被討論到的部落格、 Wikis、社會性書籤、多媒體分享服務、社群網站、合作編輯工具以及線上通訊工 具等。另外,也有「其他」選項讓教師們填寫。本研究之訪談大綱依據研究目的, 並不斷與指導老師進行討論和修改,調整訪談問題內容之後,主要分為「教師使 35.

(43) 用社群媒體工具調查表」 與「訪談大綱」 ,詳如表 3-1 和表 3-2。訪談大綱中主 要包括「教師對於數位學習平台之使用情況」 、 「教師對於社群媒體之教學應用模 式」 、 「教師使用社群媒體對教學型態之改變」以及「教師使用社群媒體之問題與 所需支援」四個部分。. 三、資料處理 本研究採用之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為質的資料分析。研究者依據訪談內容錄 音檔轉錄為逐字稿,在瀏覽所有文字稿之後,依序決定報告撰寫之格式,然後依 據研究目的挑選重要的段落進行編碼和分類,以形成初步的資料分析。研究者根 據訪談大綱,並依照各分類進行整理,將訪談對話之重點做標示,然後進行標籤, 再將相同的概念標籤歸為同一類別。. 四、資料編碼與分析 研究者完成訪問之後,資料編碼方面會將每位受訪者給予一個代號,A1 代 表第一位受訪者、 A2 則代表第二位,以此類推。而受訪者代號後面之代碼,則 是代表訪談內容關鍵行句於訪談內容中的位置,例如 08 代表第 8 句關鍵行句。 因此,L1-08 即代表第一位受訪者,其訪談內容的第 8 句關鍵字句。本研究將依 照訪談逐字稿的內容,將每位受訪者之關鍵概念進行整理歸納。. 36.

(4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訂定研究主題,探討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進 行教學之研究。研究方法採用訪談法,了解教師使用之社群媒體工具以及其使用 社群媒體進行教學應用之模式,並探討其面臨問題以及所需支援,希望從訪談中 了解使用社群媒體對教與學之影響。最後依據分析結果,撰寫研究報告並提出研 究發現及建議。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 (一)確定研究目的與動機:本研究從確定研究的目的、問題,並訂定研究計 劃。 (二)蒐集及閱讀相關文獻:根據本研究訂定的研究主題、目的來閱讀有關的 文獻並蒐集相關資料。 (三)研究設計:根據研究本研究的目的與問題,建立研究架構,並以訪談法 作為研究工具。 (四)確定訪談對象:根據本研究的範圍,確定合適的研究對象,並取得對方 之同意。 (五)進行訪談:與研究對象聯繫好之後,開始進行訪談的工作,並於結束之 後立即進行訪談內容的處理。 (六)訪談內容分析:將訪談錄音檔轉錄成逐字稿,並根據逐字稿進行編碼及 分析資料。 (七)研究結果及建議:根據訪談的分析結果,撰寫研究結果報告並提供建 議。. 37.

(45) 確定研究目的與動機. 蒐集及閱讀文獻. 研究設計. 確定訪談對象. 進行訪談. 訪談內容分析. 研究結果及建議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peakers on a team must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to present arguments and examples that support the team’s stance, and rebut the opposing team’s arguments to the greatest

(a) Classroom level focus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in particular, information literacy (IL)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 as well as changes in teachers’

Prize-presentation Ceremony cum Sharing Sessio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e-Reading Award Scheme 2019 and Highlights of learning & teaching strategies in History

Prize-presentation Ceremony cum Sharing Sessio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e-Reading Award Scheme 2019 and Highlights of learning & teaching strategies in History

Prize-presentation Ceremony cum Sharing Sessio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e-Reading Award Scheme 2019 and Highlights of learning & teaching strategies in History

*Teachers need not cover all the verbal and non-verbal cues in the list. They might like to trim the list to cover only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xpressions. Instead of exposing

There are existing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cater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tyles and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asily create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resources/tasks for CLD and

• 2) Enhan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iction and non-fi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upported Rea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 and e-Learning resources.. • 3) Expl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