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兼任行政職行為意圖之關聯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兼任行政職行為意圖之關聯因素

本節旨在對影響學校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圖之相關文獻進行整理 分析,且為了增加對研究主題了解與研究問卷設計,遂以國內教師兼任 行政職意圖之文獻資料進行因素分析,並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架構作為本 研究之立論基礎。

一、 個人背景變項因素之研究

馬斯洛 Maslow (1971)提出人類動機的需求層次理論,已被許多學者 運用於探討人類各種不同領域動機及激勵的研究議題(林莉莉, 2013;劉 仲矩、楊緯剛, 2015;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 2009)。現實生 活情境中,個人為追求各項層次需求的滿足感,也成為影響個人動機及

意圖的重要因素,而需求層次的滿足程度,也因人而異。因此,教師個 人背景變項對於其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其構成行為意圖間 將有直接或間接之關係。本研究將教師個人背景因素之教學年資及之前 行為經歷等變項與教師兼任行政意圖相關文獻,進行統整,以為後續研 究方法設計之依據。

(一) 教學年資

隨著教師教學年資增長,對教學環境、工作內容及學校的組織 氣氛已較能適應,而相關教學服務等經驗累積已達一定程度,此外 對學校行政運作模式也會更為熟稔。因此沈彥良(2012)、林學正(2016)、

許文福(2014)、郭亭均(2011)、陳金蘭(2012)、陳瑞香(2013)、楊雅玲 (2013)、詹明益(2016)、蔡進裕(2015)、顏碧琦(2014)等人的研究結果,

均顯示教學年資和兼任學校行政職行為意圖有顯著差異。但依王美 月(2014)、翁宥慈(2011) 、鍾建勇(2015)等人研究結果,教學年資與 兼任學校行政職的意圖無顯著差異。

在考量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在學校的職涯進路與發展並不相 同,依《大學法》第17 條規定,大學教師職級明定為教授、副教授、

助理教授、講師共 4 級等,各大學並訂有教師聘任及升等送審之要 件與程序等規定。研究者以為2015 學年度公立大學教師具博士資格 已達87.5%(教育部統計處),且教師升「級等」需經任原級等一定服 務年限,並具備資格方能提出(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103.1.22)。教師職 級等與教學年資相關,爰本研究納入教師教學年資為背景變項,以 利區別凸顯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和中小學教師之相異處。

另有學者井敏珠、李惠玲(2013)便認為專科教師會因為教學年資 不同而影響其職業心態。因此,隨著教學年資增加,是否會影響大 學教師兼任行政職的意圖,實值得本研究加以關注。

(二) 在校行政經歷

根據較多文獻的研究結果,行政服務經歷與兼任學校行政職意 圖有顯著差異,如沈彥良(2012)、阮介呈(2011)、陳金蘭(2012)、陳逸 霞(2013)、鍾建勇(2015)。惟亦有研究指出之前學校行政經歷與教師 兼任學校行政職的行為意圖沒有顯著差異,如許文福(2014)、郭亭均 (2011)、陳瑞香(2013)、楊雅玲(2013)、顏碧琦(2014)等。

雖然學校通常會依據教師成員的特質、資格、知識與技能,及 投入工作的意願等情況,組成學校行政團隊(Hill, 1997)。整體而言,

依現行學校治理模式,許多校務決策是由少數人所決定,一般而言 教師能加入行政團隊的機會較少,教師可能會因不瞭解與認知不足 而畏縮、排斥或者冷漠,造成政策或計畫之執行與推動上遭遇困難(李 汝怡, 2007)。因此,兼任過學校行政工作的經歷,是否將使教師較了 解學校運作及互動的模式,進而影響其兼任行政職,似是一個重要 因素,故本研究將「學校行政經歷」列為探討的背景變項之一。

二、 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影響因素之研究

對於教師兼任行政職意圖方向的文獻,國內研究較多以一般中 小學教師為對象進行探討,其探討的變項,除了個人背景因素、個 人特質、興趣外,在對外環境因素層面,尚包括家庭與社會的支持、

組織氣氛、領導風格等。另外,也有將行政工作職務內容與工作性 質等因素,列為會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意圖的變項。

由於國內相關教師兼任行政職影響研究者,所進行研究主題之 範圍與對象不同,研究方法、變項及構面有所差異,其研究結果也 不盡相同。茲就近3 年國內有關教師兼任行政職影響因素研究彙整,

如表2-1 所示。

表2-1 國中小教師兼任學校行政職意願關聯因素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者 菀雯 2017;盧淵源、徐斌碩, 2015;鍾易詩、翁士博 2014;Ajzen, Albarracin,

& Hornik, 2007)。

探討公立大學教師願意兼任行政職意圖的過程,必須衡量各項因素,

包括個人專業、可投入時間與資源、組織氣氛、同儕認同、校長領導及 表 2‐1  國中小教師兼任學校行政職意願影響因素研究彙整表(續) 

辦學的經營績效等,而上述因素皆有可能影響教師投入學校行政團隊的 意圖,若能瞭解其關聯因素,將可提供學校規劃出合宜的鼓勵方案,正 向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的意圖與行為。而此與計畫行為理論模型中行為 意圖是由三個變項因素所組成,分別是「態度」(attitude, AI),亦即個人 對該行為所感知到正向或負向、好或壞、想要或不想要的評價,Kinnear 和 Taylor(1996)認為態度是指個體對某些特定事物或已知經驗,所為評 價及行為導向的過程,而廖淑伶(2007)則認為態度是個人對特定事物所 持有每種信念正向及反向評價的整體彙合。其次是「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SN),即個人感受到做出該行為是否會得到身旁重要的人或團體支 持或認同此行為的程度與壓力,亦是個人投入某項特定行為預期來自重 要同儕或團體的社會壓力(Ajzen,1991)。第三為「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是指個人知覺到自己對做出某特定 行為時,對於所需資源與機會之控制知覺能力,知覺行為控制反應出個 人過去的經驗與認知,當個人所掌握資源較多時,其預期可能遇到阻礙 將會較少,因此行為控制程度就會較大(Ajzen,1991)。

此外,行為除受行為人理性行為意圖影響外,也會因為個人知覺行 為控制所認知從事該行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所左右,而教師兼任行政職 的行為不僅受到主觀行為意圖的影響,教師的工作負荷及資源支配等外 在環境因素,也可能會影響教師對兼任行政職之行為表現。綜上所述,

教師兼任行政職行為意圖之解釋,與計畫行為理論模組相符,於是本研 究參考計畫行為理論的架構如圖2-1 所示,來驗證教師兼任行政職的行 為意圖分析。

圖2- 1 計畫行為理論模型

計畫行理論主要用於研究行為的意圖,並探究個人在態度、主觀規 範及行為控制、行為意圖與行為之關聯。個人行為受行為意圖影響,而 行為意圖則又由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所決定。依計畫行為理 論假設,若教師兼任行政職的行為意圖愈高,未來接受學校校長或行政 主管請託進入行政團隊的可能性也越高。本研究參考前述教師兼任學校 行政職意願影響因素研究文獻資料,將有關工作負荷、被動獲邀或主動 爭取兼任行政職務,及是否納入教師職涯規劃等選項,作為測量教師兼 任行政職行為意圖的題項。將教師個人角色定位、專業考量、價值期待 等因素,以「態度」構面進行探討。另外,在社會壓力、家庭因素、朋 友及同儕支持等因素,納入「主觀規範」構面來探討。最後將個人工作 壓力、意志力、時間控管能力等從「知覺行為控制」構面探討。

依前述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影響因素之研究文獻分析得知,性別、婚 姻狀況等個人背景變項,會在不同中小學學校或區域出現不同的研究結 果,而本研究係依計畫行為理論之著重探討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 控制等三項自變項對行為意圖之影響及預測效果,因此對非研究焦點的 性別、婚姻及職級等變數列為控制變項。並將性別、婚姻及職級的類別

變項經過虛擬編碼(dummy coding)處理後,全部進入多元迴歸分析,以 了解並區分各個變數對行為意圖的影響效果及預測力。

此外計畫行為理論假設行為除了受行為意圖影響外,還被知覺行 為控制所調控,因此在資料研究分析中也將關注此二者對行為之影響關 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