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實施幼兒科學教育之內涵

教室裡幼兒是課程脈絡的引領者,教師則是教學的主要靈魂人物,在進行幼 兒科學教育時,教師須了解實施幼兒科學教育的內涵為何?才能規劃設計及營造 適合的課程,並掌握實施的要點。本節就教師進行幼兒科學該具備的能力;教師 進行幼兒科學教學實施的範疇與內容;教師進行幼兒科學教學實施的方法與策 略,加以說明及論述。

一、教師進行幼兒科學該具備的能力

幼教師之所以懼怕於班上進行科學遊戲課程,大多數是因對科學遊戲的負面態 度-「我對科學一竅不通」。為了提升教師的信心,除了對科學教育本質、面向及相 關理論知悉外,亦可釐清於進行科學遊戲課程前自身應具備哪些技能,是否能掌 握幼兒科學活動設計的原則,才足以面對一群充滿好奇心且探索欲求強烈的幼 兒,因此,教師在進行科學活動前該具備哪些能力?以下就對幼兒特性的了解、

掌握幼兒科學動設計原則、理解幼兒科學概念的思考與特性、教師須具備良好的 提問技巧,分述如下:

(一)對於幼兒發展特性之了解

好奇心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特性,而好奇心是一切行為的原動力,在好奇心的 驅使下幼兒會有哪些行為特色呢?研究者依據文獻及多年的教學經驗 說明如下:

1.喜歡提出疑問 2.經常主動探索 3.專注於探索情境 4.享受真實體驗 5.喜愛重複操作 6.具有豐富想像力 7.熱愛表現

綜合以上幼兒具有的特性來看,幼兒是位實際行動派的探索家,是位知識建 構者,就如同一位進行生活探究的小小科學家,有了好奇心的驅使及愛動手的特 性,進行科學遊戲對他們而言應該是有趣的活動(周淑惠,2002)。

(二)掌握幼兒科學活動設計之原則

陳忠照(2003)指出科學活動具有下列之特質:從參與科學活動當中得到快 樂、趣味,得到滿足和幸福的感覺。在遊戲過程中有遊戲規則,大家遵守規則來 玩,也從玩的過程中訂出一些規則;因同儕共同遊戲時需是講道理、有禮貌的。

大夥兒一起遊戲,同步探索。在團體互動中,心胸寬容、與人同樂,分享過程、

分享結果。在歡樂的科學遊戲中,創意的成長容易伴隨而生,隨時湧現更新的看 法、更有意義的創意方向。

遊戲帶給幼兒不僅是愉悅的,還能滿足其內心。因而幼稚園的教學以遊戲方 式來進行,在六大領域課程規畫中更以遊戲來統整其他領域,由此可知遊戲在幼 兒教育所佔的角色是何等重要。「從遊戲中學習」不該只是一個口號,應自然的出 現在幼兒學習情境中,因它本來就是幼兒學習的本質。設計科學活動時應掌握項 原則:

1.運用生活易於取材之材料,融入簡易物理科學原理,動手製作簡易之玩具。

2.透過實驗實際體驗科學原理的奧秘。

3.透過「玩」直接建構幼兒的經驗。

4.前一項科學活動將是下一項科學活動的基礎。

5.每一活動盡可能符合多元智能的面向。

在科學遊戲課程設計時,老師可依據各學者提出之幼兒思考發展能力層次,

並結合幼兒生活經驗,設計涵蓋各個領域之活動,亦可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規 畫設計,才不至於偏重某項智能而忽略其它智能,用以作為課程檢視依據。

(三)能理解幼兒科學概念的思考與特性

在Piaget(1952)的發展階段論中,感覺動作期的階段,主要運用其感官與肢

體動作來認識周遭的生活環境。幼兒屬於運思預備期階段,他們會將舊有知識做 延伸及拓展探索,同時運用觀察、推論、實驗、溝通等科學方法進行探索,愈是 提醒不要碰觸的事物,因好奇心使然幼兒常會無法自我控制的想知道結果會是如 何(引自魏美惠,2005)。所以,幼兒本身即是位積極探究的小小科學家,積極的 思考想化解自我內心的認知衝突,但由於生活經驗的不足,自我直觀經驗的想法 及成人的用語加上專注力無法持久的情形外,更受限於自身能力、知識,常導致 瑕疵的推論和將認知衝突合理化的另類想法(周淑惠,2003b)。整體而言,由於 幼兒年紀及其獨特的思考模式,幼兒的科學概念與思考具有下列特色:

1.天真的另類想法:思考的焦點是依其所觀察之外顯特徵及現象,無法深入觀 察物體的各種面向,以直覺的思考不加修飾的解釋其對科學現象的認識,如認為 只有看到洞的物體才會有空氣進入,如瓶子裡面有空氣,而海棉、木頭看不見洞,

所以沒有空氣在裡面的天真想法。

2.缺乏穩定性:由於幼兒的思考受限於所觀察到物體表徵及自身的能力,因此 產生瑕疵理論,所以幼兒的科學概念是未肯定的、是脆弱的、是不穩定的。若以 不同提問方式問相同概念的問題,常會出現前後不一樣的回答,如知道風的流動 就是空氣,但若問及現在沒有風那空氣呢?他會認為現在沒有空氣。

3.積極建構性:幼兒具有思考力,雖然受限於自身知識及能力不足影響其認知 判斷,但幼兒絕非是一位被動的等待他人灌輸訊息的人,他天生的好奇心讓他有 足夠的欲求、動機去發現、理解生活週遭的事物。雖然幼兒會用合理化的方式解 決其探究過程中所遇到的認知衝突,對於一位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者而言,教師 在教學上必須以協助其知識建構為前提來引導、對待他。

4.個別差異性:每一位幼兒都有其優勢之處,表現因人而異,而科學具有不同 面向,有些幼兒物理面向之科學概念的理解及領悟較慢,有些則對地球科學概念 理解較慢。教師必須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優勢智能的幼兒,並協助其弱勢智能的

(四)教師需具備良好的提問技巧

教師的提問技巧可以促進幼兒運用各種科學程序能力(觀察、預測、推論、

分析、歸納、比較、溝通……等)探究科學。在幼兒建構知識的歷程中,教師盡 量以各種語文表徵及提供互動機會,讓幼兒澄清自我的思緒(周淑惠,2003)。除 了發問技巧外,在引導幼兒探索科學時,老師也要特別注意說明及解釋時要中肯 且反應事實。此外,團討亦是一種溝通,老師必須以幼兒的模式和幼兒說話,否 則將不會有溝通發生。再者好的老師會聆聽幼兒說話,並在幼兒體驗後問他們問 題並聽聽他們的反應,用積極得聆聽技巧「重複孩子們說的話」來回答自己(周 淑惠,2002)。還要善用幼兒分享相關的實際經驗、推理、質疑及反駁等對話內容,

進行引導討論和提問。這種互動式討論的方式與過程將會刺激幼兒的思考與聚焦 其想法,如此才能使幼兒呈現思考的邏輯性達到學習真正效果,以及提升其學習 成就。因此,老師對幼兒具有的先備知識、經驗都須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幼 兒分享其想法,藉以澄清其觀點,對關鍵性的問題才能做較深層的討論而獲得正 確的科學概念(Fleer,1992)。

在課程及活動中幼兒不免會遇到問題,尤其進行科學活動時常會因材料的選 擇與組裝產生狀況,此時教師站在協助、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幼兒進行問題解決 歷程時更應掌握提問技巧,擴展幼兒的思考以解決所遇到的阻礙,以下提出教師 在引導幼兒進行問題解決歷程中可行的方式(游綉雯,2007):

1.幫助幼兒釐清、界定問題即對問題的理解為何。

2.以引導的口吻「你能說出或是想出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進行提問。

3.提問時鼓勵幼兒儘可能想出更多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運用腦力激盪策 略。

4.當幼兒想出第一個可行方法時,教師再次復述一次幼兒提及的方法並將它寫 成語文或圖畫式的經驗圖表。

簡而言之,教師是透過引導提問來擴展幼兒的對話,尋找多元的辦法,來嘗

試、解決當下的難題。

二、教師進行幼兒科學教學實施的範疇與內容

了解幼兒科學本質、科學意涵後,即可知道科學是探究以大自然為主,與日 常生活相關之事物皆是幼兒科學活動探究的內容。國內學者周淑惠針對幼兒自然 科學的教學範疇分成三大面向來說明,並針對各個面向之核心概念,有深入的研 究及說明,研究者將之整理成下表(表2-3-1)。

表2-3-1 幼兒科學教學範疇、內容與核心概念

範疇 內容 核心概念

地球科學 水、空氣、氣象、沙土、星星、

月亮、太陽

現象與特性、存在的意義、與 環境的交互作用

物理世界 光影、火、電力、磁力、聲音、

簡易機械

現象與特性、定義與要素、生 活中的應用、與自然界的關係

生物世界 動物、植物 種類及特徵、部位與功能、繁 衍方式、生長及生存環境、與 人類的關係、與自然界的關係 愛與照護的方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閱周淑惠(2002)自行整理

依據周淑惠(2002)幼兒自然科學的教學範疇,本研究的幼兒科學範疇與內容,

主要以幼兒平日較常接觸到的自然現象作為課程規劃及教學實施。關於本研究的 各類範疇與內容分述如下:

(一)地球科學:內容以水、空氣、太陽、沙土為探索方向。

(二)物理世界:內容以光影、火為探索方向。

除了清楚幼兒科學的內容、範疇外,在科學活動教學時,教師應配合幼兒的特 質及身心發展,提供適當的引導,協助幼兒在科學活動探究過程有深入的體驗,

因此,研究者從文獻中將符合 3-8 歲幼兒發展科學活動之正確觀念以表 2-3-2 呈

學活動進行時,幼兒有探索的機會,教師必須事先規劃適合的幼兒科學計畫,幫

學活動進行時,幼兒有探索的機會,教師必須事先規劃適合的幼兒科學計畫,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