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與背景

本研究中,研究者以自己任職的園所為研究場域進行研究,研究者在本研究 中扮演多重角色,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者的背景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潘淑滿,2003)。研究者目前就讀於臺 中教育大學幼教系碩士班,在學期間曾修習「教育研究法」、「幼兒教育課程發展 理論」、「教育統計」、「質的研究法」、「兒童發展研究」、「幼兒文學專題研究」、「幼 兒家庭與社會」、「研究設計」、「幼教電腦整合教學與應用研究」、「多元智力」與

「華德福幼兒教育研究」等幼教領域與研究相關課程,以培養研究者的幼教專業 能力與研究能力,奠定研究者進行研究的基礎。在實務經驗方面,研究者的幼教 教學經歷有15 年,期間除了擔任教學工作,對於幼教行政業務亦有涉略,目前兼 任本研究場域園長一職,希望營造「快樂溫馨」的工作環境,秉持著虛心求教的 態度與園所教師ㄧ同成長。研究者相信無論自身的專業能力、態度或是實務工作 經驗等對於本研究之進行都有其助益。

二、研究者的角色

(一)課程規劃與教學者

研究者在園所除了擔任園長外亦是白兔班的教師,在課程規劃上考量幼兒特 性及發展能力,與協同教師、實習老師共同研討並設計,蒐集課程相關資源運用 於教學。透過多元的教學活動,希望帶給幼兒多方的學習經驗並能應用於生活上。

(二)直接觀察者

本研究進行時,研究者實際參與整個研究歷程,在實際教學中觀察幼兒的學 習情形與反應、幼兒間的互動情形、師生的對話與活動的引導。在實際參與中了 解教師、幼兒對科學活動課程的態度及獲得的經驗與想法。

(三)資料蒐集者

在個案研究中,研究者從參與研究之個案蒐集資料對研究的可信度而言是重 要的,簡而言之,研究者即資料蒐集的工具之ㄧ。本研究進行時,研究者從個案 情境中蒐集觀察紀錄、訪談紀錄、教學日誌、省思札記、班級刊物、課程設計、

幼兒學習單、教學活動影像、問卷、家長回饋記錄等。此外,研究者於研究期間 持續研讀與幼兒科學相關文獻,期能增進研究者對資料蒐集的敏感度,以更客觀 的思惟,針對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任何一項研究為求客觀及真實性,研究過程中的資料蒐集是當重要的,因沒有 資料即無從進行分析。尚榮安(2001)提出研究最重要的證據來源有六種:包含 文件、檔案紀錄、訪談、直接觀察、參與觀察及實體的人造物。鑑於資料取得的 完整性,將蒐集之資料妥善利用相互補其不全之處,讓蒐集的資料能反應信度與 效度的考量,研究者將資料的蒐集方式採以現場觀察紀錄、訪談、教學省思札記、

問卷和文件資料等作為資料的分析。

一、資料蒐集方式

(一)觀察

本研究的觀察包含研究者在教室真實情境中觀察教師課程進行之錄音、錄影 資料、幼兒的學習活動之觀察紀錄。教學過程中透過數位相機所拍攝的照片或影 片,可增加研究者對於事件描述的真切性,更可透過影像讓讀者對當時活動的實 際畫面立即呈現眼前,減少過度的假想。幼兒完成作品的歷程紀錄,可清楚知道 幼兒的學習經驗的建構,合作完成作品的歷程紀錄,可了解他們合作過程的情形,

做為研究者分析幼兒在整個活動中經驗獲得之資料。

研究者以錄音、錄影的方式轉譯成逐字稿,記錄幼兒科學主題活動進行之歷 程,包括:課程實施時的師生對話和互動情形、幼兒間的對話、幼兒於自由活動 時的反應包含與同儕、老師的對話內容,將有關自然情境脈絡做詳實描述,為使 資料更具客觀,觀察紀錄採以錄音、錄影方式來蒐集資料,可免除研究者主觀的 想法,讓教學過程及反省思考更具客觀性。觀察時間從2010 年 2 月 24 日~6 月 04 日,每週一~週四上午 8:30~11:30 進行觀察。

(二)訪談

在質性研究中,訪談常做為資料蒐集的主要策略之ㄧ,訪談是一種有目的的

對話,經常是兩個人之間或更多的人一起進行談話,由一人引起話題從另一方獲 的資訊(黃光雄,2004)。在訪談過程中,可進行更深入的探問,獲得更豐富的回 饋。

本研究基於資料蒐集的完整性,所運用的訪談方式可分正式與非正式訪談,訪 談內容又可分成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無結構式訪談:

1.結構式訪談:事先設計好訪談大綱,以固定的統一問卷進行正式訪談,每一 位受訪者都經歷標準化程序的提問並回應問題,如研究者一開始為了解教師尚未 實施幼兒科學活動前教師的想法,所編寫的「幼兒科學實驗活動實施前教師信念 調查」結構式問卷(附錄一)則屬之。

2.半結構式訪談:屬於較開放的訪談方式,將欲了解之主題和議題以大綱形式 寫好,在訪談前先將紙本親自交給受訪者,讓受訪者於正式訪談前先了解訪談內 容。訪談過程採開放性的問題提問,讓受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3.無結構式訪談:是一種非正式的訪談,在研究者的研究場域之園所,教師常 會一起討論教學經驗,彼此無私的分享,研究者認為在這種輕鬆自在氛圍下的談 話內容,更貼近研究參與者的想法,所以它將是有意義的資料蒐集。研究者亦感 受到家長會利用接送幼兒上下學的時間,與研究者分享幼兒在園裡參與課程的反 應,及他們對園所課程活動的想法,身為研究者對各方傳來的聲音都應分辨它對 研究提供的價值,適時的給予採用。

訪談的主要對象為研究者班上的協同教師、幼兒、家長。如此一來資料的蒐集 不會呈現單一面向,更具客觀性。

(三)教學省思札記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研究者須時時提醒自己在詮釋自然情境 中所見所聞之客觀性,可從教學省思札記,將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感想與 反省,及幼兒面臨的問題做真實性的描述紀錄。藉由教學省思札記,記錄個人的

成長,而教學省思札記亦是將來結果分析的重要資料。

(四)問卷調查表

問卷資料可做為訪談的工具,在受訪者尚未完全了解研究方向時,可從研究者 擬編問卷題目之填寫逐漸了解該研究目的及研究方向。而在時間無法配合的情況 下可藉由問卷的填寫了解與研究人員的想法。研究者因礙於無法與每位幼兒家長 做面對面的直接訪談,因而選擇以開放問卷的方式了解家長對園所實施科學活動 的看法。而在研究之初,研究者為了解園所教師對幼兒科學活動實施的想法,編 訂一份「幼兒科學實驗活動實施前教師信念調查」之問卷(如附錄一),由指導教 授檢視後發給園所教師協助填寫,想從中瞭解教師在幼兒科學活動實施的前的想 法為何,與研究者所蒐集的文獻是否有其共通處。

(五)文件資料

文件資料的蒐集有助於未來研究結果的分析,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蒐集 的文件資料包括:

1.教師教學日誌:將每日課程活動紀錄於教學日誌,透過書寫日誌教師除了 可以清楚教學內容及方向,對於活動的缺失與檢討省思、幼兒的表現等均可記錄 在其中,以作為日後課程改進的參考。

2.課程計劃(教案):計畫之意代表著事前的準備,如教案的編寫,課程計畫 可讓教師進行教學時從容以對,雖然幼兒常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與反應,

但唯有充分的教學準備,教師才能不慌不忙的接受幼兒的任何想法與疑惑。

3.學習單:指教師於活動後設計的學習單,從中可以知道幼兒的學習成效。

4.家長回饋:指家長書面或是口頭對班上教學活動的分享皆屬之,從中了解 家長對課程活動的想法。

5.班級刊物:每週五發回的班刊中,教師將當週的課程活動簡要紀錄並抒發 對當週課程的感受、活動照片與家長分享,從班刊文件可了解教師ㄧ週來在教學 活動上的整體想法及課程進行的脈絡為何?利用此資料,研究者可從發現隱含於

課程中主題教學的精神。

二、資料整理與分析

(一)資料整理編碼方式

在質性研究中,蒐集的資料相當多元,研究過程中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是連續不 斷的。如何將資料資料進行有系統的分類、編碼以利未來規歸納與結果分析,是 一重要的課題,研究者將蒐集的資料編碼處理(如表3-4-1)。

1.幼兒:代號 C。全班 26 位以 C1~C26 表示;CC 代表數位或全班幼兒。

2.教師:代號 Baby 師。代表研究者本人,

3.參與研究教師:賢賢師代表與研究者同班的協同教師;小小師代表與研究者 同班的實習教師。

4.家長:代號 P。全班 26 位家長以 P1~P26 表示。

表3-4-1 原始資料編碼意義

編 碼 意 義 說 明 觀察紀錄,20100319 研究者於2010 年 3 月 19 日現場的觀察記錄

訪談,20100521 研究者於2010 年 5 月 21 日與研究協同教師的訪談對 話資料

教學討論,20100521 研究者於2010 年 5 月 21 日與研究協同教師的教學討 論資料

省思札記,20100412 研究者於2010 年 4 月 12 日個人省思札記的內容 小小師省思札記,

20100421

小小教師於2010 年 4 月 21 日省思札記的內容

問卷調查,20100222 研究者於2010 年 2 月 22 日發予協同教師填寫的問卷 教學日誌,20100322 白兔班2010 年 3 月 22 日的教學日誌

學習單,20100518 幼兒於2010 年 5 月 18 日填寫之學習單

P1 家長回饋,20100605 P1 家長 2010 年 5 月 5 日所填寫的悄悄話或口頭分享 白兔班班刊,20100326 白兔班 2010 年 3 月 26 日的發行的班刊

(二)資料的分析

(二)資料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