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研究歷程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教師面對幼兒科學活動在班級實施的實際情形及想法,

從科學活動課程進行歷程,瞭解幼兒在「科學好好玩」主題中獲得的經驗、興趣 為何?而家長從幼兒口中及學校每週發回的教學班刊,對於幼兒科學活動落實於 幼稚園課程的想法、幼兒的改變與成長亦是此研究想探究的。本研究的研究歷程 如下圖3-5-1:

一、 確定研究興趣與主題

研究者特別鍾愛幼兒動手做科學實驗的課程,在研究所一年級修習指導教授魏 美惠老師所授課之「教育研究法」時,以「輪子轉轉轉」的主題將科學活動融入 其中,並將活動歷程寫成一篇研究報告,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感受到幼兒對動手 做科學的課程很投入,常會主動於角落時間時進行實驗測試,看到幼兒如此開心 的主動學習,研究者肯定科學活動的價值,更確認自己對幼兒科學活動課程濃厚 的興趣,因此想對幼兒科學活動有更深入的探究,再度與指導教授魏美惠老師討 論後決定進行本研究。

二、閱讀文獻、擬定計畫

研究所一年級針對報告撰寫即已蒐集許多與幼兒科學相關資料、文獻閱讀,確 定此研究主題後,再度尋找更多新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閱讀,確認本研究的幼兒 科學活動主題之定義,同時擬定研究計畫。

三、決定研究參與者、問卷及主題初網的編寫

研究者秉持著教學不是為了研究的態度,先徵詢園所教師的想法,在大家都願 意來嘗試許多幼教師較少碰觸之幼兒科學領域,並透過教學研討確定「科學好好 玩」之主題後、研究者便著手進行主題初網的編寫、蒐集幼兒科學活動相關教學 資源、科學活動實施前參與教師問卷編寫與填寫、課程規劃初步作業。

四、科學活動的實施與資料蒐集整理

進入課程實作歷程,研究者的資料蒐集也同時展開。在實作歷程中,資料已漸 漸產生並累積,研究者為了在記憶猶新的第一時間清楚紀錄蒐集的資料,儘可能 於活動當日將所蒐集的資料轉寫於電腦,包含觀察紀錄、省思札記、訪談內容、

家長回饋、教學日誌、課程計畫等,並依初步編碼進行資料的分類與整理。

五、分析歸納、詮釋與研究結論、建議

研究者將編碼完成的資料針對研究目的加以分析和詮釋,將研究結果與建議最 最後的整理與呈現。

六、撰寫論文

將研究歷程所蒐集的各項文件資料統整,將研究發現、結果與建議,撰寫成 論文。

圖3-5-1本研究研究歷程 閱讀文獻與科學活動的界定 前導實驗的進行

編寫主題初網、相關教學資源蒐集

科學活動實施 文獻閱讀 決定主題

觀察 訪談 省思札記

問卷 教學日誌 課程計畫 學習單 家長回饋 班級刊物 蒐集現場資料

發展相關課程

資料分析處理

研究結論與建議

撰寫研究報告

科學主題實施前參與教師問卷編寫與填寫 決定研究參與者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信度和效度是傳統實證主義量化研究的標準,質性研究多以資料的正確性和 可靠性及能理解性來評估研究的可信度。為使研究更具信度,本研究利用不同的 資料來源進行檢證之三角測量法,三角測量法是在研究同一種現象時,使用不同 的方法蒐集不同來源和形態的資料,減少研究者主觀的偏見,增進其研究判斷的 正確性(黃瑞琴,1999),除此之外,另採同儕檢證法增加本研究信效度。

一、三角檢證法

(一)方法的交叉檢證:採用現場觀察法、訪談錄音、教學活動錄音和錄影及 教學資料(教案)的交叉比對。

(二)資料的交叉檢證:資料包含教學日誌、省思札記、幼兒學習單、家長 書面與口頭回饋、教學活動照片、課程計畫、班級刊物、問卷等文件,將所蒐集 到的多項資料交叉比對,期以獲得結論最大的真實度。

(三)文獻交叉檢證:在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持續進行相關文獻之閱讀,

用以對本研究相互比對做驗證。

二、同儕檢證法

經由與協同教師和園所教師討論研究內容的對話,研究所同學的分享,指導 教授的討論,提供研究者不同的看法,藉以釐清研究者觀點的客觀性,幫助研究 者從不同角度來檢驗研究的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