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主題教學模式中以「科學好好玩」為主題的實施歷程,了解 研究場域之教師,如何運用課程基礎理論架構科學課程及相關活動。同時探究個 案班級在實施「科學好好玩」主題教學之情形、師生互動及幼兒在課程進行過程 中的成長、教師和家長的觀點及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點。研究者將實施歷程中蒐 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並提出建議。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研究背景與 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許多研究說明了幼年經驗對期日後學習有深遠的影響,研究者對於這句深感 認同。對成人而言,愉快的經驗會成為日後美好的回憶,同樣的有趣的活動亦能 深植幼兒的心中成為他們日後各方面學習的動力。如同親子天下雜誌上所刊載的 一句標題「多年後學生或許忘記了基測考什麼?卻記得曾經有位老師,如此自在 快樂的在知識中悠遊,把追求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幸福(張瀞文,2008,頁 105)。」

曾經,有位久未碰面的家長對研究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兒子讀中班時,你教 他們做一個保溫的實驗,他覺得好好玩喔!到現在還常常提起這件事」。這位研究者 曾經教過的幼兒現在已是一位國中生,聽他媽媽說這段話時,研究者臉上的笑容 和心理的喜悅如同一朵嬌豔的花一樣燦爛,同時間腦海浮現的想法是:「對呀!實 驗真的很有趣。我也好喜歡動手做實驗的感覺喔」。「科學活動」這一領域似乎很 容易被身為老師的研究者遺忘,並非研究者對教學失去熱情,只是研究者認為在

「科學」這一專業素養上有所欠缺,深怕一不小心帶給幼兒錯誤的觀念,影響其 日後的學習。周淑惠(2003a)提及在幼教現場的老師面對自然科學,普遍出現「拒 教」、「懼教」、「錯教」的現象。林佳珍(2008)的研究亦指出,幼教師在面臨實 施科學教育時有關幼兒科學相關研習的缺乏,而導致在進行科學活動時對個人專

業能力產生懷疑擔心的因素。研究者認為這是許多幼教老師相同的「痛處」,幼教 老師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仍和研究者面臨的問題相同,對科學知識不足及對 幼兒科學概念發展概況不清的緣故(周淑惠,2003a)。加上大多數的幼教老師都 認為幼兒年紀較小,其理解力及語言表達力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更加懼怕在班 上進行「科學教育」。

身為現場教師的研究者認為,面對畏懼之事更應找出問題的癥結,鼓起勇氣 面對並克服,在萌發動手做實驗的構想後,於研一上學期修習教育研究法課程時,

得到授課教授魏美惠老師的鼓勵,以班上進行「輪子轉轉轉」主題課程融入科學 遊戲活動,進行一小型的研究報告,實施過程中,從每次的科學遊戲活動發現幼 兒對於動手玩科學的活動很喜歡。林芳菁(2007)的研究亦指出動手做確實能提 昇幼兒探索科學的意願。如同皮亞傑(Piaget)於 1970 年所提倡之「讓孩子動手 做」的觀點,由幼兒自己發掘科學新知建構、重組自我的知識經驗是相同的道理

(引自何釐琦,2003)。尤其加入實驗課程及與同儕團討產生的火花,激起不少在 研究者班上原在總是沉默的幼兒之學習興致,但從中也發現,有數位原本喜愛參 與團討的女生在進行科學遊戲時,發表的次數變少,幾乎只是當一位聽眾,經過 數次的活動後才漸漸加入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

由此而知,從多元智能觀點理解到每位幼兒都有其優勢智能,在課程探究進 行中的同儕互動下,可以激發幼兒發展其優勢智能,透過同儕鷹架更能將被隱藏 的智能誘導展現出來。「輪子轉轉轉」主題進行過程中,不時有家長主動和研究者 分享幼兒回到家主動蒐集實驗所需之材料,幼兒也經常主動要教導家人動手製作 研究者在學校教他們的實驗成品。誠如王怡又、鄭博真(2008)針對幼兒園實施 多元智能取向主題課程的研究,發現教師在多元智能取向下的主題課程實施下,

對幼兒的學習具有正向成效的結果相呼應。看到幼兒的轉變,更加促使研究者想 進行幼兒科學活動之探究。

從中發現大部分的自然科學概念研究,都是針對國小以上學童,很難找到幼兒階 段的相關研究。周淑惠(2003a)指出我國幼稚園教師學程明列「幼兒自然科學與 數概念」一科,但教學者在教學時甚少找到相關的實證研究可以做為參考資料。

研究者從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搜尋與「幼兒科學」相關之論文僅有 11 筆,針對國小學童進行的科學教育研究論文 753 筆,這突顯出進行幼兒科學教 育之研究相當匱乏,尤其關於實務教學的研究更加不足。因而更需要現場之幼教 人投入科學教育這領域進行研究,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一。

近來教育部致力推動「科學教育」,於2003 年公佈「科學教育白皮書」,視科 學教育為全民教育,更強調要培養全民的科學素養,並將科學教育目標訂為:「使 每位國民能樂於學習,了解科學之用,學生的探究能力、創造力及批判思考能力,

並培養具好奇心與科學倫理道德之良好科學態度」。由此而知,科學教育的全民化 往下紮根至幼兒階段是刻不容緩的趨勢(幸曼玲,1999),研究者亦有相同的體認。

研究者更從文獻蒐集過程中發現多學者對幼稚園實施科學活動抱持著正向鼓勵的 想法(簡淑真、熊召弟,1999;周淑惠,2002;陳淑芳,2001;吳欣誠,2006;

林芳菁,2007)。林佳珍(2008)研究中指出有九成的幼教師肯定實施科學活動相 當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

再者,研究者閱讀文獻亦發現,幼稚園的教學不像小學有現成的教科書可 照本宣科進行教學,這也成為許多幼教師不願意實施幼兒科學活動的因素之ㄧ(吳 欣誠,2006)。若依此觀點說來在幼稚教育課程中之語文、工作等各項領域亦無現 成的教科書可參考,老師是否因此就不設計相關活動於教學上嗎?研究者對此想 法並太認同,因沒有統一教材的教學才能符合班上幼兒真正的求知需求,教學才 更具彈性(李昭賢,2004)。因此,研究者想探究在沒有現成輔本下,以「科學好 好玩」為主題時之課程規劃及活動設計之歷程,此為本研究的第二個研究動機。

近年來的幼教課程趨向統整建構模式進行,主題課程已成為許多幼稚園所標 榜的教學模式,因此與主題課程相關的研究結果也陸續出爐,但科學為主題的研

究仍相當不足,研究者閱覽文獻時僅查閱到五篇與主題課程相關之幼兒科學活動 研究。其中,李佳燕(2006),張玫瑰(2006)所進行的研究是針對自我在科學方 案教學活動歷程之探究。曾慧蓮(2006)的研究則聚焦於進行光影方案科學活動 探究歷程之分析;而林芳菁(2007)則以三個面向的科學主題(磁鐵遊戲;彈力 大師;風力),每一主題設計三個活動融入課程中,但這與研究者所體認的主題課 程進行之信念有所差異。研究者期望在主題課程模式下進行的科學活動都能以幼 兒興趣為出發點,透過與幼兒團討而產生探究的方向,依循此方向和幼兒一起建 構屬於自己的科學活動,因研究者希望每一科學活動的進行都能緊緊相扣,讓幼 兒能以之前的先備概念及經驗,成就下一個活動的成功,從就經驗中建構新概念 的學習方式。研究者閱讀諸多文獻後發現這是許多研究所忽略之處,因有這些啟 示,萌發研究者在此次「科學好好玩」主題課程進行時,將主題的精神實際落實 於幼兒科學教育研究之信念。

研究者認為幼兒透過共同遊戲會對課程更有體認,並運用「手動」、「心動」、

「人動」、「他動」的教學鷹架,激發幼兒的思考能力,及提升探究能力的幼兒科 學教育精神(周淑惠,2002)。遊戲是快樂的,對成人而言,遊戲與工作可能是獨 立的、相對的;對幼兒而言,「遊戲」就是他們的生活,更是他們學習與快樂的源 頭,建構理論學者皮亞傑(Piaget)、維高斯基(Vygotsky)也強調「遊戲」是發展 幼兒抽象符號思考能力的方法,由此而知遊戲對幼兒的重要是不容低估的(陳淑 芳,2001)。幼稚園的課程強調以幼兒為中心的統整課程,並強調以遊戲的方式帶 領幼兒進行各領域的學習。不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較嚴肅的學習,而是以開 放教育為課程的主軸,以幼兒為主體,鼓勵幼兒主動學習,老師是教育環境的營 造者、支援者,提供多元的課程及材料激發幼兒學習的動力,並尊重幼兒的個別 差異,提供適時的協助及個別的指導。

開放性的教育以遊戲為主軸,以幼兒興趣建構課程,透過幼兒經驗課程,將

服務園所以主題教學模式帶領幼兒進行探索學習,在開放的教育理念下更能觀察 到幼兒對科學活動真實的想法及感受。同樣地,在開放的教育理念下幼兒興趣固 然是課程進行應考量的重要因素之ㄧ,但為顧及每位幼兒的認知能力,教師應以 多元智能的面向規劃課程活動,以符合每一位幼兒的能力需求及其優勢智能的啟 發。如此一來,更能符合主題課程強調的統整課程之精神,因當統整模式與多元 智能模式相互結合,就能產生統整課程(鄭博真,2008)。

除了課程規劃的統整性外,科學活動中教師如何提問好問題。透過提問和鷹

除了課程規劃的統整性外,科學活動中教師如何提問好問題。透過提問和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