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搜尋全國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輸入關鍵字「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搜尋到相關論文共 100 篇,其中研究對象為「國民中學」部分共有 16 篇,並配 合期刊及網路資料,整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研究,分為運作現況、實施成

43

效、面臨之問題三部分。

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現況

根據相關研究成果,研究者針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類型、運作方式、

參與社群時間三類研究成果,整理分述如下:

(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類型

張素貞(2010)研究 99 年度全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類型,指出國民 中學社群組成類型以學科/領域/學群的組成形式比例最高,其次為專業發展主題 類型,第三為學校任務形式。在學科/領域/學群組成類型中,以語文領域最多,

其次為數學領域,第三為藝文領域;在專業發展主題類型中,以閱讀教學比例最 高,其次是班級經營,第三為資訊融入教學;在學校任務形式中,校本課程、特 色課程及其他三類並無顯著差別。

王秀玲、康瀚文(2012)研究 100 年度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形式,

研究結果顯示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形式以學科/學習領域形式為主,

占 55.9%,其次為讀書會 12.3%,第三為網路學習 10.2%,顯示學科/學年組 成對教師而言有一定的便利性,因此比例較高。

林明貴、陳怡雲、許珍琳、廖純英、薛仲平(2012)研究臺北市國中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運作類型,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教師為同學科/學習領域形式比例最 高,占 56.4%,其次為跨學科/學習領域形式,占 32.7%,在組成類型部分,以 專業發展主題最高,占 60.9%,其次為工作任務形式,占 25.5%。

根據以上文獻資料顯示,顯示教師選擇組成形式時,重視共同時間的方便 性,因此同學科/學習領域組成形式所占比例最高,也可得知大多數的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以此形式為主要的溝通、學習管道。

(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方式

44

馮莉雅、張新仁(2011)研究高雄市國中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

指出教師間最常使用「主題經驗分享」方式,其次是「同儕省思對話」,第三為

「教學觀察與回饋」,運作方式比例較低為「行動研究」、「新進教師輔導」及「新 課程發展」,顯示教師重視教學回饋感受,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分享實務的有 效方法,有四成八的教師則認為「教學觀察與回饋」是有效的社群學習活動。

王秀玲、康瀚文(2012)研究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方式,使用比 例最高為「同儕省思對話」,第二為「教學觀摩與回饋」,第三為「主題經驗分享」, 第四為「專題講座」,以上四種方式皆在 10%以上,遠高於其他運作方式。

林明貴、陳怡雲、許珍琳、廖純英、薛仲平(2012)研究臺北市國中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運作方式,以教學方法創新、新課程研發及協同備課較易進行,而標 竿楷模學習、建立專業檔案、行動研究三種方式最不易進行,在各校最常採用的 方式部分,主題經驗分享比例最高,案例分析運作方式最少。

以上三項研究結果相似,在研究中顯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多採用 經驗分享回饋方式為主,著重於教師實務教學經驗分享與學習上。

(三)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時間長短

馮莉雅、張新仁(2011)研究高雄市國中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時 間,參與時間半年以上人數超過半數,占 60.5%,其次為兩年以上,占 21.5%,

第三為一年,占 17.6%,且有意願明年繼續參加社群活動的占 79.83%,顯示教 育部第一年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計畫,高雄市就有超過半數教師為新加入成員 且有七成九教師願意繼續參與相同社群。

王秀玲、康瀚文(2012)研究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藉由參與時間 的長短,瞭解社群人員的流動性,研究結果指出,教師參與社群的時間以一年以 下為大宗,其次是五年以上,推測原因為校內社群組成不穩定,教師流動率高有 關。

45

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相關研究可知,在社群組成型態上,同學科/學習領域 組成比例最高,顯示有固定的時間討論分享,成為教師考慮的首要條件,在運作 方式部分,多採用經驗分享回饋方式為主,著重於教師實務教學經驗分享與學習 上,至於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時間,大多不長,且成員組成不穩定,但 仍有半數以上教師願意再參加社群,顯示教師有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願,

不過社群運作尚不穩定。

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成效

目前有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成效的相關研究並不多,大部分著重在問卷 調查社群運作現況或使用質性方式研究社群運作歷程,真正探究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實施成效的相關論文,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採用的方式為教師自評,由參與 教師針對不同層面的檢核,來瞭解社群運作的情況以及是否具有成效,鮮少從學 生的角度來瞭解社群是否具有成效,這是研究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成效最困難 的地方,目前大多由教師從學生的課業、日常生活表現、學習態度等方面,作為 社群運作成效判斷的依據。

李美葺(2010)針對中部五縣市國民小學進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效分 析,研究結果顯示,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ㄧ年的教師,其教學能力高於剛參加 社群的教師,但在課程設計能力、評量能力及專業成長能力上,無顯著差異,顯 示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技巧,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甚 至是校外資源來協助教學,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張景富(2012)針對臺中市山海屯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實施現 況及成效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臺中市山海屯區辦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整體 實施成效屬於中高度,且男性整體成效高於女性,而服務年資 20 年以上之教師,

整體成效高於 3 年以上未滿 10 年之教師,其中在「協同合作」、「社群運作」、「共 同探究」、「共同願景」四個層面實施成效高於平均值,此外,有六個項目的實施

46

成效最大,分別是「社群成員有機會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或成果表 現」、「社群成員間彼此尊重、相互支持,並樂於專業分享」、「社群成員之間能互 助合作,進行專業成長」、「社群成員的討論氛圍是開放、正向、尊重共識且積極 投入」、「社群成員有機會提出教學所遭遇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及「共 同關切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但在「實踐檢核」及「重視結果」這兩個層面的項 目其成效未高於平均值,顯示目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社群成員間經驗分享及討 論部分運作順利,但在課程實踐及檢核部分仍需努力。

由相關研究中可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確實有成效,只是大多著重 在教師本身的自我成長及社群運作,並沒有將社群運作的主體-「以學生為本」

的概念完全展現,這還需要社群成員繼續努力,提升社群運作的真正成效。

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面臨之問題

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相關研究中,部份研究針對任教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運作歷程進行質性研究,另一部分利用問卷方式探討社群運作困難原因的比例,

在李美葺(2010)的研究中顯示,中部五縣市國民小學教師面臨的困境會因為最 高學歷的不同呈現差異,而研究者再歸納相關的研究後列出目前社群運作面臨的 問題:

(一)共同開會時間不足

李美葺(2010)針對中部五縣市國民小學進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抽樣調 查,社群運作面臨的問題以討論時間不夠為最嚴重,占 36%。林明貴、陳怡雲、

許珍琳、廖純英、薛仲平(2012)抽樣調查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 發展概況,48.2%的教師認為沒有共同的開會時間是社群運作困難的原因,倪惠 軒(2011)、蘇玲(2012)在其研究中也都指出,共同開會時間不足為社群運作 面臨的問題。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的類型作區分,同領域形式尚可利用領域

47

時間共同討論,但同學年或是以共同願景目標組成的教師,要尋找到共同時間討 論就會有困難,因此產生時間不足的問題。李美葺(2010)認為,學校行政可先 將參與之教師採共同排課方式,空下固定的時間,或是推廣網路學習社群,將社 群的討論轉移至網路,而不受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二)相關的資源與支援不足

蘇玲(2012)研究臺中市國光國小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中提出,社 群運作需要經費及人力的支援,包含場地的安排、器材借用,甚至是校外的支援 等,當面臨到人力及經費不足時,可向學校家長會提出經費補助需求,並請學校 志工媽媽協助幫忙,彌補經費及人力上的不足。

(三)行政系統過度下放,行政與社群壁壘分明

吳貞慧(2011)的研究結果指出,學校行政人員與參與社群教師合作性低,

行政人員將社群運作的相關事務過度下放,導致社群成員負擔過重,社群運作面 臨困難。

(四)主管機關行政程序繁瑣,資料整理耗時

林慧芊(2011)研究國小社群運作歷程中提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計畫申 請、會議記錄、成果報告等業務上繁雜,令參與教師感到困擾,建議可先行分配 工作,使運作更為順利,並可建立網路平台,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網路分享上,

而非行政業務上。

(五)教師工作繁雜,個人負擔過重

李美葺(2010)針對中部五縣市國民小學進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抽樣調 查,有 18.95%的教師認為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造成個人負擔過重,而林明 貴、陳怡雲、許珍琳、廖純英、薛仲平在 2012 年抽樣調查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

48

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概況,研究結果指出,有 31.8%的教師認為參加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會加重個人負擔,因教師除了授課外,可能兼任導師或行政職務,工作

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概況,研究結果指出,有 31.8%的教師認為參加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會加重個人負擔,因教師除了授課外,可能兼任導師或行政職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