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對何謂歷史爭議議題之認知

第四章 教師對歷史爭議、教科書爭議議題之認知及其教學因應

第一節 教師對何謂歷史爭議議題之認知

歷史爭議議題之特性

第一節 教師對何謂歷史爭議議題之認知

高中歷史教師如何認知歷史爭議議題之意涵,將影響他們對這些議題的重視 程度,以及因此所進行的教學安排與實施,所以瞭解教師眼中的歷史爭議議題具有 哪些特性以影響教師教學,是我們首要關心的問題。經由深度訪談結果的分析,可 以分為三個歷史爭議議題的特性,及二個教師對爭議議題的主要關注等來加以論 述。

圖 4-1 教師對歷史爭議議題之認知與主要關注

壹、歷史爭議議題具有當代史特性

受訪老師大多數認為,這些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無論是臺灣史、中國史、世 界史,都可歸納出共同一點,即屬於當代史範疇。其中,臺灣史、中國史彼此關連,

與臺灣現況比較有關;世界史則與現代文明的衝突有關。當代史它具有某一種研究 的特性,「某種未定論、不確定,或者還沒有能夠有經過長時間之後,人們所形成 一些比較簡化或明確的一個說法」(T9)。換言之,當代史本身的特性就是還在許多 的討論過程當中,因而所形成的歷史爭議,往往涉及到臺灣社會內部的一些意識型 態與路線之爭,「歷史受政治影響,跟純教學沒有太大關係」(T8)但是,又涉及到

歷史爭議議題具 有當代史特性

歷史爭議議題背後 潛藏一套論述思維

與價值觀

教師對議題省思、多元 選材、問關鍵問題,是 歷史爭議教學之關鍵 歷史爭議議題「如

何教」才是教師關 注之重點 爭議議題反映歷史之

「變」,著重脈絡之分析,

非成果之探討

117

「身為教師要怎麼去陳述那個立場,會比較敏感」(T11)。所謂爭議就是因為有不 同的立場、不同的觀點,但這些爭議議題「不一定要表現在課堂上」且「16 歲的 學生,不一定對這些議題有非常強烈覺得它一定有爭議」(T3)。因此有老師指出,

其實大多數學生不會覺得教科書有爭議議題,是「老師知道有不同的書寫,所以要 告訴孩子有兩種不同的意見」(T10)。反過來說,就是我們的教科書「很容易流於 一個單方面的論述」(T7)。甚至有老師認為藉由這些爭議議題,可以讓學生了解到 某一些「偏執的恐怖、對立的、各式各樣色彩」(T5)的教科書內容。

貳、歷史爭議議題背後潛藏一套論述思維與價值觀

上述爭議議題的當代史特性之外,爭議原因還來自「事不關己,關己則亂」、

「略古而詳今,我們容易關已則亂」(T1),因為我們不容易在社會現實的人事糾 葛當中討論歷史,我們「很難去抽離、也很難毫無情感」(T12)。加上歷史往往 是「當代去認識過去,基於資料跟證據,所以沒有所謂的百分之百的歷史真相,

只是一個論述而已」(T2),因此,「歷史向來都沒有定論、很多歷史議題都有其 爭議性」(T1、T3)。而歷史教科書,囿於篇幅所限、字數所限,不可能對一種議 題進行全面性的論述,教科書的陳述因此「會有一點以偏概全」、「很多衝突點在 裡面,針對衝突點……值得去教」(T3)。然而,也有老師採嚴厲的看法,認為一 些歷史教科書議題,容易受政治上藍綠兩黨解釋各自偏袒,「形成歷史的誤用或 刻意的利用,這些似是而非的偏見,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惡意的歧視』或是『惡 意的分類』」(T5),因此有必要透過邏輯的推理,去教導學生解讀和判斷,因為 爭議議題往往背後潛藏著「一套的思維」(T5),亦即,一套論述的思維。

不論爭議的動機,作為一套論述的思維,爭議議題往往也是高層次、需要批 判思考的問題,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它「是一個脈絡化的東西」:

教科書假如說把它畫成三角形的話,最底層應該是知識的建構,然後再過來 就是對於知識的理解,然後再頂層才會變成對知識的討論。那討論之後,最 頂層才會產生爭議 [建構→理解→討論→爭議]。所以爭議議題在一堂課裡面 的操作時間大概五分之一左右。你把這些問題時代背景全部都講完之後,才 會從一些不同的觀點去探討這個爭議性議題(T3)。

118

參、爭議議題反映歷史之「變」,著重脈絡之分析,非成果之探討

歷史為求通古今之變。有老師認為,歷史在轉變的時候,往往也是爭議出現 的時候。但是爭議議題的探討,需要去拉開時空、去說明爭議的來龍去脈,而不 是去求得一家之言的成果:

歷史很多時候我們在讀的都是它的變,為什麼會變?變就是因為爭議。你如 果不去談那些爭議,你就不知道它為什麼會變。它中間有很多的變數、變 因、各式各樣的矛盾、磨合,它才從這邊變到那個階段,它其實有可能只要 挪一個變因,在當時那個狀況下不對的時候,它就不是這個樣子。我們要做 的是如何讓它避免成為跟以前一樣的悲劇,或者如何讓它變成在下一個的成 功。……這個處理的過程裡面,就是要討論那些爭議點。(T5)

爭議,是脈絡的分析,不是成果的探討。東方是異中求同,成一家之言;西 方是正反面的論辯,邏輯思考的推理。……解決爭議,可能你把時間、空 間,把它放寬。然後你去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爭議。變成是在說明,這 些爭議的脈絡是什麼。而不是真的在進行一個成果討論。……西方似乎就是 從,你站在正方、反方那樣子去論述,在我們……似乎是在異中求同的角 度,就是你怎麼樣去看這種狀況,然後就成一家之言嘛。(T9)

肆、歷史爭議議題「如何教」才是教師關注之重點

有老師直指,沒有所謂的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我們要問的是教科書當中那 個爭議,是誰的爭議?誰的一套思維?接著要問的是「學生為什麼要學這個」, 就此而言,老師更重視的「只有教學中的爭議性」:

如果這些議題是一個不管從史學者、或從權力擁有者,所試圖要讓學生理解 的東西的時候,那就是一種灌輸,那這種灌輸就決定了這些議題。憑良心 講,在我們的教學裡,這種既有權力者去把這種東西試圖去灌輸的過程當 中,學生已經不再是一個容器,他是一個獨立自主思考個體的時候,學生針 對這樣一個議題與他之間所產生的一個彼此辯證的過程,那這個是我們所謂 的爭議。(T1)

119

另外,也有老師分析,所謂歷史爭議議題,一種是指會引發外界社會不同意 見的爭議;另一種是指歷史教科書本來就會涉及教導一些爭議議題。關於後者,

這位老師舉出《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一書91 作者 Sam Wineburg 所設計的八個教案之一「挺身抗敵?或逃離現場?」,指出美國獨立建 國時在列星頓公園之役發出「全世界都聽到的那一聲槍響」,Wineburg 要問:美 國的快捷民兵是英勇地抵抗英軍?還是潰散地逃離現場?「課本沒有說它是爭 議,但是把它搞成爭議說,誰開了第一槍,它那個爭議是刻意設計出來教的。爭 議是設計,而設計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思考一些東西,這是一種『教爭議議 題』」:

這些爭議議題可以跟外界的東西[例如政治]不相干,它單純是一個歷史本身 的一個議題。這個歷史學本身的議題,基本上可以被設計出來,目的其實就 是在「教爭議」,透過「教爭議」讓學生去理解:第一,有存在不一樣的歷 史解釋。第二,不同的解釋之間有不同的資料證據。第三,在閱讀其它任何 歷史文本的時候,要思考到它只是其中一種歷史解釋,還存在其它的觀點

(T2)。

伍、教師對議題省思、多元選材、問關鍵問題,是歷史爭議議題教學之關鍵 大多老師認為,他們不是因為報章媒體的爭爭吵吵,所以要教這些爭議問 題、爭議用詞(如:日據、日治;明鄭、鄭氏等),而是出自老師本身事實上就 體認到,他們「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教學的啟發者」(T1)。他們不 拒絕和學生談這些問題,而談的時候,也不全然接受教科書的觀點,他們所擔心 的只是歷史教科書無法呈現多元的觀點和說法,甚至「一些用詞會讓你沒辦法站 在一個比較中立的位置,而必須選邊站」(T9),這時候,他們通常會技術性的採 用方式,就是「歷史課綱怎麼訂,然後我們就照著講」(T9)、「教科書怎麼寫,

我們就照著教」(T3)。另外,他們更重視的是教科書爭議的教學問題,在教學過 程中,教師─學生─知識(教科書)三者之間所進行的一個交互思辨的辯證過

91 有關 Sam Wineburg et al. 所著 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Teaching literac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一書,已由臺大歷史系宋家復教授翻譯成中文版《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 教歷史閱讀素養》,於 2016 年 4 月由臺大出版中心發行。

120

程;他們不諱言,「教師的影響最大」(T1、T3、T5、T8);「讀課本讀不出來,

都要靠老師,歷史課的有趣也在於老師講的總是比課本有趣」(T13)。而教師除 了受到成長背景與所受史學訓練的影響之外,對爭議議題能否省思、轉化、願意 接受自我挑戰,尤為影響因素。幾乎受訪的經驗教師都認為,針對爭議議題教學 如何「選材」,找到適合講述和補充的文本,以及如何「問問題」,問到關鍵的問 題,兩者將是處理爭議議題的重要核心,也才能啟迪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